![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10240/0-16922421454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10240/0-16922421455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10240/0-1692242145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四个方面。中国舞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蕴含诸多民族元素,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主要分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中国舞蹈传扬了磅礴大气的汉族文化。在长袖舞、古典舞等中国舞蹈表演中,通常会融入我国汉族古代长褂孺裙的服饰,从而彰显汉族人民的端庄大气、含蓄唯美……另一方面,中国舞蹈也传扬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通过表演新疆舞、藏族舞等体现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洋溢着热情的气氛,在表演中热烈奔放,极具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情,传扬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舞蹈中会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间接了解了更多民俗艺术,对传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如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民俗技艺等,通过多样的形体表演,传达民俗文化内涵,加深观众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舞蹈还展现出我国一些重要的民俗节庆的特征。在民俗节庆日,中国舞蹈的表演会尽可能还原节庆日的热闹场面,通过舞蹈演员之间的合作,表现民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如舞蹈演员在表演唐朝舞蹈时,会营造华贵典雅的氛围,身着唐服,手抱琵琶,缓缓展现舞姿,在宫廷音乐的烘托下表现大唐舞蹈的雍容大气。中国舞蹈还能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在表演中融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演员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书法技艺,在服饰妆容中展示绘画色彩,使观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中国舞蹈还会讲述中国历史故事,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舞台上,加深观众对中国历史故事的了解,传扬历史文化。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在与其他舞种的交流融合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了对时代文化的传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综上所述,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摘编自郭璟怡《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材料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在舞蹈中,演员通常穿戴各式各样的服饰,辅以美丽的妆容,通过极富美感的外在形象,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舞蹈演员通常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艺,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中国舞蹈技艺通过动作的协调转换、身体的翻转变化来展现事物特征,通过技艺的美感突出事物形象,使舞蹈表现更加生动逼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缓缓播放,舞蹈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现出不同的舞姿,时而跃起,时而俯身,时而旋转,时而倒卧,在舞姿丰富的变化中表达着音乐的主题和韵律。在双人舞或者群舞中,舞蹈跟随音乐指令发生的变化会更明显,舞蹈演员会在音乐中展现整齐划一的动作或者相互支持完成动作,使舞蹈更符合音乐的韵律要求。中国舞蹈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中国舞蹈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显露出丰富的情感倾向,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中国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呈现出多元化美感,吸引了大批观众,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艺术享受。(摘编自《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舞蹈的独特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舞蹈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对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传扬。B.中国舞蹈以在舞蹈中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扬历史文化。C.中国舞蹈讲究肢体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传情达意,表达舞蹈主题,具有技艺之美。D.中国舞蹈的韵律之美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舞蹈能吸引观众,使其获得艺术享受的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B.在中国舞蹈中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是传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C.在舞蹈表演中,演员服饰丰富,妆容美丽,外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D.中国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其自身也须与时俱进。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舞蹈《双节棍》将中国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极具动感表现力。B.舞蹈《七月火把节》中,演员们展现手持火炬围炉跳舞的动作和欢乐场景。C.舞蹈《昭君出塞》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展现王昭君哀婉幽怨的故事。D.历代中国舞蹈,如商代的巫舞、唐代的宫廷乐舞,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4、有专家认为,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诗一情一意”的递进结构原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如何让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梨园票友聂鑫森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花,功夫更加了不得。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彩。她至今还待字闺中,连男朋友都没有哩,一个“老”字岂不让她觉得未老先衰了。可她不能申辩,票友有这份热情不容易。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云老板”,而称她为“云睛睛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子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一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鸣咽。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已是什么?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云晴晴女史: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谢谢。此致演出成功!梨园之友云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i谢啦。谢谢您啦。”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帖子。“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帮助灾民转移?发放救灾的钱、物?还是在通宵开会?五晚的义演结束了。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狠了。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云晴晴女史: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之友”。再见了。此致敬礼!“梨园之友”的亲属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召力相照应。B.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友”为知己。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时的伤心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说艺术空间。7、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灾报道的补充。B.“梨园之友”在抗洪救灾时给云晴晴写信,说明他不仅懂她的戏,也相信她的人品。C.“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使“梨园之友”抗洪救灾的故事更趋完整。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8、“梨园之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材料二: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是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B.韩愈,字退之。古人讲究有名有字,名和字既有区别又有意义上的联系。旧有“幼名冠字”之说,意即古人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而后取字。C.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中,唐朝的两位学者分别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D.六艺经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易》已经失传许久。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1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老师的职责。韩愈的这个观点,被视为对老师的经典定义。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D.《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韩愈传》中,韩愈在“为文”上体现出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眠峨②。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③,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④。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②岷峨: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③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④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纯羹、钻鱼脍,便弃官而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前半部分写了故乡难归、人生半百的心酸无奈;后半写词人在黄州生活的得意畅快,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B.“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随缘自适的思想取代了之前的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阕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激。C.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D.本首词的写作不重雕饰,清新自然,不特别讲究技巧和章法的变化,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16、本词首句的“归去来兮”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吟唱的“归去来兮”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三、默写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力量的道理。(3)雨霖铃下阙中,对别后情形设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花仪态万方,有的①_______________;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少女般亭亭玉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辟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②_______________。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长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③_______________。不仅狸莲池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池塘里的青蛙经常把圆圆的荷叶当作演奏场地,端坐其上,鼓起硕大的声囊,挺胸吸气,“呱、呱、呱”响亮地叫个不停,当有人趋前近视时,它又迅疾跳入水中,了无踪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56%,总体水平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 ①____________。当然,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不可能②____________,需要在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中实现。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科学梦想,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定要“下沉”。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还比较有限,大多数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对科研方法也缺少了解,科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一直存在。如此下来,被置于“神坛” 的科学总是披着面纱,③____________。牛顿定律不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只是书上的名词。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对有趣的现象进行思考与观察,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迷雾。如此,科学才能摘掉“高冷”标签,走进青少年的内心,这也正是“天宫课堂”坚持的基本原则。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五、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2年前,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共同参与,反帝反封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72年前,革命先烈经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摆脱百余年的屈辱,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脱贫指日可待,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青年才俊干事创业,大国工匠匠心为本,中国科技产品被西方国家大量购买……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着新一代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以上相关历史中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写一篇文章,给他(他们)阅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2、答案:A解析:A项无中生有,“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的表述无文本依据。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有关表述,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材料一中有这样的表述: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民俗技艺等。而“中国传统功夫”当属“民俗技艺”,但综观A项,其强调的是将“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适用于论证“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比较恰当。C项最适合论证“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的观点。D项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历代中国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并不契合。综上,本题选B项。4、答案:①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的“诗一情一意”递进原则,表现为舞蹈创作与表演首先要塑造形象,其次要抒发感情,最后要能表现思想和彰显价值。②“诗”,指理解舞蹈的诗学品格,它具有无言之美,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等决定了其审美特性。③“情”,指舞蹈创作与表演者在创作与表演时用心用情,借助舞蹈形象、技艺、韵律等,塑造富有情感的形象。④“意”,指从情感入手,展现舞蹈形象的内心世界,以此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解析:5、答案:①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舞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②加强研究传承,深入挖掘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文化印记。③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舞种的交流,在中国舞蹈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和中国风尚。解析:6、答案:C解析:“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错。7、答案:D解析:“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错。8、答案:①有学识真懂戏,用语典雅,对云晴晴演出的评点中肯;②讲诚信懂感恩,让家人助阵义 演并叮嘱家人写信感谢;③有大爱勇担当,请求云晴晴义演并亲赴灾区救灾。解析:9、答案: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讲述云晴晴与票友的故事,叙事自由灵活;②从 云晴晴视角讲述其与“梨园之友”的交往故事,叙事更加集中;③设置云晴晴与“梨园之 友”明暗两条叙事线索,拓宽叙事空间,增强小说张力。解析:10、答案:D解析:“每退公之隙”作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谈”是在会餐时进行的,即边会餐边谈话,动作连贯同时进行,则“谈”和“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权门豪士”指的是一类人,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译文: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故选D。11、答案:D解析:D.“其中,《易》已经失传许久”有误,失传许久的是《乐》。12、答案:D解析: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分析有误,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里的“智”不是“智力”,是“智慧”。故选D。13、答案:(1)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解析:14、答案:不拘一格(或不拘俗套或不拘偶对),敢于创新(或敢于独树一帜),务反近体。解析:文中说到“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大意是“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务反近体。参考译文:材料一: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材料二: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15、答案:A解析:“在黄州生活的得意畅快”错误,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而不是故乡口音,可见词人被贬时间之长,是一种酸楚的表现。16、答案:同:都表达了一种归隐之志。异:①苏轼的“归去来兮”,是一种渴望归家却不能归家的惆怅无奈。②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得以实现之时的畅快得意、迫不及待之辞。解析:17、答案:(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解析:18、答案:含苞欲放;沁人心脾;惟妙惟肖解析:第①处语境形容荷花,突出的是是“刚好开出”“全部盛开”一起形容荷花不同的姿态。可以填选“含苞欲放”;第②处语境形容荷香给人的感觉,选用成语“泌人心脾”合适;第③处语境是用来形容比喻的表达效果,照应“生动形象”,可以填“惟妙惟肖”。19、答案:濯莲池不仅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的绝佳舞台。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不仅”的语序错误,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濯莲池”,关联词语“不仅”应置于主语“濯莲池”的后面;二是后一个分句宾语残缺,应在“奏鸣曲”之后加上“的绝佳舞台”。20、答案:①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②既形象又贴切,体现了它们之间形状上的相似性,给人以亲切感。解析:文句“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中,作者观看莲蓬,由此产生相似的联想,本体“碧绿的莲蓬”,喻体“倒立的喷水花和翻转的伞状吊灯”,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莲蓬的具体形状,让读者能产生画面感;同时“喷水、翻转”又写出莲蓬随风摇曳的姿态,可谓摇曳多姿,活泼可爱,让读者倍感亲切。21、答案:任重道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一蹴而就;高高在上(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神秘莫测)解析:第一处,根据“仅为10.56%,总体水平偏低”可知空处应该填写“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还需要很长的奋斗,如“任重道远”。第二处,根据“需要在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中实现”可知空处词语英语“循序渐进”意思相反,如“一蹴而就”。第三处,根据“总是披着面纱”可知空处描述“科学”的不接地气,如“高高在上”。22、答案:改为: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对有趣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的奥妙。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思考与观察”动词顺序颠倒了,应改为“观察与思考”;二是“一窥”与“迷雾”搭配不合逻辑,应改为“一窥其中奥妙”或“拨开其中迷雾”。23、答案:略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名著导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7,《伤逝》和《玩偶之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