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单元教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编单元教案
数学冀教版五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冀教版五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精品教学设计,共104页。
第五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为大数的加减法计算都要归结为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加减计算。本单元内容编排分为三个知识块:“加法和减法”“6~10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然后安排了以“动物乐园”为问题情境的提问题并解决简单问题的综合应用。本单元还安排了加减法算式的“整理与复习”。综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有趣的数字”综合与实践活动。
根据整套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单元教材每课都设计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二是加减计算的直观图。本单元内容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加强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2.注意数和形、式和图适当联系。
3.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思维含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同时加强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5.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会读写加法和减法算式,能口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能发现和提出熟悉情境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3. 对熟悉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积极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加减问题。
难点: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出不同的算式。
2.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计算或解决问题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具有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以及方法的作用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2.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的目的性。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要加强操作和观察的目的性,做到紧扣目的设计活动: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要注意及时抽象与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使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充满“数学味”。
3. 注意对计算方法的引导。
本单元加减法计算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 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充分体现《标准(2011)》关于“算法多元化”的理念的同时,课堂上还要逐步帮助学生从利用实物、学具协助计算逐步过渡到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4. 加强对解决问题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步骤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怎样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文艺;怎样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怎样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从而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5. 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1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
3课时
6~10的加减法
3课时
0的加减法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有趣的数字
1课时
总计
11课时
第一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34~35页 在加法算式中理解合并(合在一起)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加法算式表示合在一起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合并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转化为加法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会读、会写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进行加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出加法算式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黄色花片、红色花片、课件。
学具准备:黄色花片、红色花片。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师:如果同学们课上各方面表现优秀,老师会奖励你们什么?
生:如果我们课上表现很棒,老师会奖励给我们用纸做的黄花或红花。
师:最近课上同学们表现都太优秀了,老师准备奖励给你们的纸花快用完了。这时3个小朋友主动要求给老师帮忙做纸花(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不想知道他们一共做了几朵花。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用加法算式表示合在一起。(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一))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探求新知。
(一)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师:你从这幅图看见了什么?
生1:图中有2名男同学和1名女同学在一起做纸花。
生2:3名同学,做了3朵红花和2朵黄花。
生3:求“一共做了几朵花?”。
师:有2名男同学,1名女同学,合起来是3名同学。(要求学生重复说)你能用合在一起表示同学们做的纸花吗?
生:3朵红花,2朵黄花,合起来是5朵花。
师:你能边用合在一起表示花的数量,边用手势表示吗?
(给学生充足时间用手势表示合并,及时指导做法不规范的学生。)
师:用红色的花片代替红花,用黄色的花片代替黄花。你能用花片摆一摆并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
(给学生充分摆花片时间,启示学生先拿出3个红色花片,再拿出2个黄色花片。)
师:谁能边说自己是怎么摆的,边在黑板上摆出花片?
生:先摆出3个红色花片,再摆出2个黄色花片,合起来是5个花片。(边说,边在黑板上摆出相应花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并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用花片摆清楚。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二) 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师:3朵红花和2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有几朵花;把3个红色花片和2个黄色花片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花片-----都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2=5.(板书:3+2=5.)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如果学生会读,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2等于5.)
师:在加法算式中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1:在加法算式中3表示3朵红花。
生2:在加法算式中3表示3个红色花片。
生3:在加法算式中2表示2朵黄花。
生4:在加法算式中2表示2个黄色花片。
师:同学们表述的真完整,你们真了不起!“+”你认识吗?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是加号,表示合在一起的意思。
师:“+”加号,表示把左边物品和右边的物品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合并的意思。你能结合其中一个情境说一说3+2=5表示的意思吗?
生1:做了3朵红花,又做了2朵黄花,合起来是5朵花,就是一共做了5朵花。
生2:先摆出3个红色花片,又摆出2个黄色花片,合起来是5个花片,就是一共摆了5个花片。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3+2=5的意思吗?
生1:花丛中有3只蝴蝶,又飞来了2只蝴蝶,合起来是5只蝴蝶。
生2: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合起来是5只小鸟。
......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做花朵同学的总人数吗?并读出算式,说一说算式各部分以及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观察角度不同,说出的加法算式不同,只要学生符合题意的算式均给予表扬)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及时指导表述不清的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情境中我们所表示的合在一起(合并)的意思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表示,使学生在算式中理解合在一起的意思。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3+2=5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
三、巩固知新。
1.算一算。教材第35页。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指导学生先用相应颜色的花片摆出图意,再写出加法算式:1+4=□,2+2=□。
(3)同学之间交流填写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3题。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画出图形,最后填写方框里的数。
(3)同学之间交流结果,并展示同学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 达标反馈。
1.算一算并读一读。
(1)1+2=□,读作:
(2)2+3=□,读作:
2.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1) (2)
3.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1+4=5
答案:1.(1)1+2=3,读作:1加2等于3.(2)2+3=5,读作:2加3等于5.
2. (1)左边鱼缸里的2条金鱼和右边鱼缸里的2条金鱼合起来是4条金鱼。
(2)有2个苹果,又拿来1个苹果,合起来是3个苹果。
3.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加法算式描述合在一起。谁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怎么用加法算式描述合在一起,你可以说出相应加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思并尝试读出加法算式?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笔筒里有4支笔,又拿来1支笔,合起来是5支笔,可以用加法算式计算,算式:4+1=5。
2. 4+1=5中4表示笔筒里的4支笔;1表示又拿来的1支笔;4+1=5读作:4加1等于5。
六、布置作业。
1.看图列算式。
2. 我会做。
3.小明的一家。
你知道小明家几口人吗?列式计算并读出算式。
答案:
1.(1)4+1=5 (2)2+3=5 (3)2+2=4 (4)3+2=5
2. 1+1=2 2+2=4
3.答案不唯一。
爸爸、妈妈2个大人和小明1个小孩,合起来是3口人,用加法计算,算式:2+1=3(口),读作:2加1等于3.
一、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一)
二、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用加法算式描述合在一起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我们喜欢猜谜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你们准备好了吗?“含羞低头表倾心”,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花。
师:你们真聪明,是花朵。今天我们结合有关做花朵的情境图学习用加法算式描述合在一起。(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一))
(二)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它说的是一张卡片的事,请你快速地从你的卡片中挑出那一张。准备听故事喽:周末,老师去公园。发现在停车场上有3辆汽车,这时候又开来了1辆汽车,现在停车场一共有4辆汽车啦!
(学生从准备好的卡片中按照故事情节拿出相应的卡片)
师:请你把找到的算式举起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它的。
生:有3辆汽车,又开来了1辆汽车,合起来是4辆汽车,用加法算式表示,列式:3+1=4.
师:选出你喜欢的一张卡片,结合相应卡片,说一个小故事,让其他同学根据你的故事找出相应的卡片。
.......
设计意图: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上由直观图抽象出数学算式,并能结合具体的图说清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合并的意思。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教学资源
5以内的加减法(一)
3个红色花片,2个黄色花片,合起来一共是5个花片,可以用一个表示两部分相加的算式表示,列式:3+2=5.
五、说课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法与减法(一)第1小节的内容。 这是认识加法的第一课时。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材通过主题图的问题是“一共做了几朵花”,通过把左右两边的花片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说和数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数数,知道了一共有5只。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认一认,认识加号,并且学会正确读算式。
1.教学目标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计算算式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转化为加法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会读、会写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进行加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出加法算式计算。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2.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由二个环节来完成: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在一起”的过程
1. 新课导入。
以3名同学帮老师做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的花朵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数学情境中,为提出加法问题做铺垫。
2. 说一说,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3名同学做了3朵红花,2朵黄花。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3. 摆一摆,并把摆的过程和同学交流。
先摆出3个红色花片,又摆出2个黄色花片,合起来是5个花片。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尽快感受到把两个数合起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1. 认识加法算式,明确加法的意义
谈话:把花片合起来,把做的花朵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板书3+2=5 学生齐读算式:3加2等于5. 教师讲解:算式中的“+”叫做加号。 请你用自己熟悉的物品,说一说3+2=5.
(这里的认一认环节属于纯知识性的教学。所以我运用了讲解法来引导学生读一读加法算式,认一认加号,举例说一说3+2=5意义。目的是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3+2=5表示的例子。
3.自己尝试用加法算式表示做纸花的同学。
四. 说板书设计 。
这个板书包括了两个情境图引出的问题以及根据情景图列出的算式,着重突出了加法算式和“+”。整个板书既体现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又突出了知识要点,比较简单明了。另外为了更加醒目,我把“+”红色粉笔书写,提示学生这是需要重点认知的符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学生地合作交流意识不是天生地,而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地教学中,我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地听课习惯和合作意识。
另外,在本节课地教学中,我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地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地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
四、 资料链接。
(一) 加法的来历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古时候,还没有加减法,商人们做生意时就特别的麻烦。但他们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最原始的加法和减法。比如他们要出售一瓶酒,就会在他们的帐本上画一道“-”,等到所有的酒都卖完了,他们就会一个一个清点“-”的个数,从而得到他们的销量;如果他们要购进一瓶酒,他们就会在帐本上画一个“+”,过后,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他们的采购量。慢慢的,这种最原始的记号就演化为现在的加号和减号,加减法也由此产生了。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二) 天才高斯的故事
小朋友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呢?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36~37页 根据一个情境图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根据情境图或直观图列加法算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过程 与方法:能根据一个具体情境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一个具体情境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并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还记得5以内数的组成吗?我们一起拍手对5的组成的口令。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4.
生:我说1,4和1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
生:我说2,3和2组成5.
师:通过对口令,老师发现你们5的组成掌握的真熟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二))
设计意图 :课始,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搭配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的“脚手架”。
二、探求新知。
(课件出示主视图)
师:你知道画面上都有什么吗?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大小相同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图中有树、兔子、萝卜等。
生2:图中大树的颜色是绿色,有1只白色兔子和4只灰色兔子,2个红萝卜和2个青萝卜。
生3:图中树、兔子、萝卜有的大有的小,它们大小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兔子,你能以你的方式描述这些兔子吗?
生1: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
生2:有4只灰兔子和1只白兔子。
师:同学们从大小和颜色不同角度详细描述兔子,你们真了不起!你能根据观察到的兔子尝试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可以怎样计算呢?你能尝试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时间,表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2+3=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生2: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还可以列加法算式:3+2=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生3:有4只灰兔子和1只白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4+1=5或1+4=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师:我们虽然从不同角度观察图中的图中,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但求出的最后结果都相同,都是5只兔子。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2个红萝卜,2个青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列加法算式:2+2=4.
生2:1棵大树,2棵小树,一共有几棵树?列加法算式:1+2=3或2+1=3.
设计意图:一方面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另一方面通过说出不同的算式,发展学生的多项思维。
三、巩固知新。
1.算一算。教材第37页。
(1)出示算一算示意图,先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圈。
(2)学生之间交流集合圈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根据图列出加法两个算式。
(3)学生交流各自写出的结果,请各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算式。
2. 练一练第3题。
(1) 出示示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
(2)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根据大、小长颈鹿和不同位置的大树提出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列出相应的所有加法算式。
(3) 学生汇报各自的结果,请各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算式。
设计意图: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达标反馈。
2. 看图列式计算。
答案:
2. (1)2+3=5 3+2=5 (2)1+3=4 3+1=4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谁能说说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或示意图可以列出相应的所有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说一说图上是什么意思,再填一填。
2. 看图列算式,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 巩固提高。
1+4= 3+2= 1+1= 2+2= 2+3= 2+1=
(1) 先用花片摆一摆,再填数。
(2) 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上面算式的意思。
答案:1. 2+1=3或1+2=3 3+1=4或1+3=4 4+1=5或1+4=5
2. (1)4+1=5 1+4=5 (2)4+1=5 1+4=5
发现:两幅图都表示4个苹果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5个苹果,所以列出的加法算式相同。
3. 5 5 2 4 5 3
一、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二)
有几只兔子?
2+3=5或3+2=5
4+1=5或1+4=5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情境图出发分别观察图形中都有什么,再结合大小、颜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兔子、树、萝卜等。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讲故事兔子一家。
师:有这么兔子一家:有兔爸爸和兔妈妈,还有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非常勤劳,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还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兔宝宝们每天在院子里快快乐乐地玩耍,饿了就吃一些好东西,他们一家生活的可幸福了!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看看,看一看它们的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今天我们就跟着小兔一家继续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帮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游戏规则:老师4个筐子,筐子上分别标有数字2、3、4、5,请你们帮小兔把写有算式且得数是2、3、4、5的萝卜分别放到相应的筐子里。
.......
设计意图:通过帮“小兔拔萝卜”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在生活中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对5以内的所有加法算式也是一个整理,同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资源
5以内的加减法(二)
1. 首先观察情境图或示意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
2.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3. 列出加法算式解决。
三、资料链接
(一) 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
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表示数的算筹有纵、横两种方式:
如要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即把各位的数字从左到右横列,各位数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万位用纵式,千位、十万位用横式.例如:614用算筹表示出来是; 数字有空位时,如86021用算筹表示出来是,百位是空位就 不放算筹.那么,表示的最小的数10340。
(二) 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第三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38~39页 用减法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过程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减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经历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转化为减法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体会减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花片、课件。
学具准备:画片、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请两名同学表演一个游戏——送画片。
(指名两名学生表演,一学生拿5张画片上场,让这两名学生表演送画片)
师:根据刚才的表演,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根据刚才表演,我知道:a同学有5张画片,送给b同学2张画片。
生2:根据刚才表演,我可以提出的数学问题:a同学还有几张画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
二、探求新知。
(一)摆花片。
师:你能用花片摆一摆我们刚刚送画片的过程吗?
(给学生充足时间摆花片,摆法不规范的及时进行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摆花片的过程吗?
生:摆5个花片,拿走2个,还剩3个。
(二) 画图。
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送画片的过程。方法一:先画出5个黄色的圆片表示5张画片,从右往左数用斜线划去2个圆片表示拿走的2张画片,没有做标记的3个圆片就是还剩的3张画片。方法二:先画出5个红色的圆片表示5张画片,从右往左数用虚线圈起来2个圆片边说拿走的2张画片,没有圈起来的3个圆片就是还剩的3张画片。
(给学生充足时间选择其中一种画图,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减法的意义。
师:从5张画片中去掉2张,还剩3张。可以用哪个算式表示,你知道吗?
生:5-2=3.
师:你认识“-”吗?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是减号,5-2=3读作:5减2等于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给学生充足时间小组内读算式,读法不规范的及时进行指导纠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其它的例子,并说说5-2=3的意思吗?
生1:花丛里有5只蝴蝶,飞走了2只,还剩3只。
生2:停车场有5辆汽车,开走2辆,还剩3辆。
......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保持与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知新。
1.算一算。教材第39页。
(1)出示挂图或课件,请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意,尝试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
(3)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请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并尝试讲解。
2. 数学游戏。教材第39页。
(1)教师发给每组卡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2)一位学生翻卡片,大家轮流说出与这个数有关的算式。
(3)一个数字说完后,说出最后一个算式同学翻卡片。
(4)大家再接着说算式,看谁说得多。
(5)依次类推。
设计意图:1.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游戏保持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练习加减口算。
四、达标反馈。
1.读一读。
5-1=4,读作: 4-2=2,读作:
2.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1) (2)
3.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3-2=1
答案:1. 5减1等于4 4减2等于2
2. (1)从5朵花中拿走2朵, (2)从4只青蛙中跳走1只,
还剩3朵。 还剩3只。
3. 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减法描述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种情况下选择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列出相应算式?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可以选择减法计算。
2.总数-去掉一部分=剩下的。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看图列算式。
2.我会做。
3.划一划,填一填。
4-1= 3-2= 5-=
答案:1. 5-1=4 4-3=1
2. 3-2=1 5-3=2
3. 4-1=3 3-2=1 答案不唯一 5-4=1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表演送画片出发,再尝试列式解决剩下的画片,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先以“对口令”的形式复习5以内的分解。我说5.
生1:我说2,5可以分成2和3.
生2:我说4,5可以分成4和1.
......
师:今天我们在学习5以内数的分解的前提下,继续5以内数的减法(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三))
(二)师:我们一起听下面的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手指去
我伸出5根手指去,我收回2根手指来,还剩3根手指头。
我伸出4根手指去,我收回1根手指来,还剩3根手指头。
我伸出3根手指来,我收回2根手指来,还剩1根手指头。
有的同学反应不及时,与其他同学动作不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左右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5以内的加减法(三)
1.首先观察情境图或示意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分别找到表示总数和去掉一部分的数字。
1、 列出减法算式解决。
三、资料链接。
(一) 加减法的来历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减号“↑”,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减数上画一点表示.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
“+”、“-”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二) 生活中的减法
背着厚重的行囊的蜗牛每一步都走得吃力,肥胖的猪无法极速奔跑,见一个爱一个的狗熊最终只捡到了芝麻。其实,生活中除了加法,还有减法。
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看则二者相悖,实则二者其存,舍得。谓之有舍才有得!
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是智慧的。
世界级富翁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拥有资产无数的“超级” 富有的人。可是他们毅然选择裸捐,大胆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勇敢地向世人证明减法最伟大的意义。虽然他们的后人将失去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他们获得的东西远比物质财富要高尚得多,那就是世界的尊敬和内心永恒的轻盈。
敢于给生活做加法的人活得轻松自在,而那些只是做加法。一味索取的人终得被自己的贪婪压垮。
传媒帝国的国王——默多克,旗下拥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世界新闻报》以及众多电视媒体和网站。即使如此富有,他也无法控制贪婪的心,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报纸销量。于是,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终于被爆料,默多克的金钱帝国面临毁灭,他的贪婪重重地压碎了他的帝国美梦。倘若他愿意给自己做减法,愿意收住自己贪婪的心,也许他失掉的是销量,获得的是信任。
贝多芬减去了世俗的纷扰,在音乐的王国里尽情地欢快舞蹈;居里夫妇减去了名利的诱惑,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减去了官场的束缚,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把自己从囚笼中释放出来,轻松地徜徉在人生边上,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一生都藏在世俗做成的套子中,失去了美好的生活;葛朗台一生为金钱所累,失去了美好的亲情。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减法,自愿带上沉重的枷锁,步履蹒跚地行走在人生的泥泞中。
放眼国内,“中国首善”陈光标一年捐出几个亿,仍在义无反顾的为社会做着贡献。相反,杭州副市长许广永贪污受贿几个亿,仍不知悔改,最终受人民审判。
何必将自己的内心装得满满?何必让脚步如此沉重?何必空守着无用的包袱? 契诃夫曾说过:想要飞向高远的蓝天,就必须舍弃美丽的厚重的翅膀。
生活亦如此,给自己的生活做个减法吧!看似失去许多,实则收获心灵的恬静与淡然和生活的自在与轻松!
第四课时 6~10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40~41页 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图二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体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运用加法的意义;准确口算10以内的加法。
难点: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写出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朋友放风筝的动画片、树木图片、各色蝴蝶的图片、课件。
学具准备:树木图片、各色蝴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们放过风筝吗?和谁一起放的?谁能说说你放风筝的经历?
(给学生充分讲述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师:今天有几个小朋友也去放风筝了,他们带着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到了郊外,你们瞧,他们放得多起劲啊!(教师播放动画片)我们跟随着放风筝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学习6~10的加减法(一)。(板书:6~10的加减法(一))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经历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放风筝问题。
师:在刚刚播放的动画里,你能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从中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随学生汇报把相应图片贴到黑板上)
生1:几个小朋友带着自己喜欢的风筝在放风筝。
生2:放风筝的有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
生3:有5个同学的风筝在天上飞着,2个同学的风筝落在地上。
生4:图中共有7棵树,其中有1棵大树,6棵小树。
生:5:有7个风筝,其中有5个飞起的风筝,2个落下的风筝。
......
师:同学们不但观察的仔细,说的还特别完整!这是一幅放风筝的情境图,放风筝的同学中有3个男生和4个女生,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问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生1: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放风筝的小朋友的总数。
生2:3+4=7。(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生3:4个女同学+3个男同学=放风筝的小朋友的总数。
生4:4+3=7.(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经历观察、发现、交流所给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过程,并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根据放风筝的男同学、女同学人数,解决了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问题,你们真棒!同学们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想?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风筝在天上飞着的5个同学+风筝落在地上的2个同学=放风筝的小朋友的总数量。
生2:5+2=7.(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生3:风筝落在地上的2个同学+风筝在天上飞着的5个同学=放风筝的小朋友的总数量。
生4:2+5=7.(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图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展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
(二) 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师:图中除了放风筝的同学,还有风筝和大树......(教师边指黑板粘贴的相应图片,边说),从风筝的状态中,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并分别提出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以及理解不明白的同学及时进行指导)
生1:有5个风筝在天上飞着,2个风筝在地上落着,一共有多少个风筝?
生2:5+2=7或2+5=7.(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生3:有7个风筝,其中2个风筝在地上落着,空中还剩几只风筝?
生4:7-2=5.(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生5:有7个风筝,其中5个风筝在天上飞着,地上还剩几只风筝?
生6:7-5=2.(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师:请小组交流:你能从树的大小角度,说一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并提出加法和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风筝的状态、树的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算一算。更好的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发现、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简单数学逻辑思维。
三、巩固知新。
1.算一算。(教材第41页)
(1)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以及从中知道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师指导学生集合圈中有一条虚线,表示把6只蝴蝶分成两部分,从6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引导学生选择合适方法列式计算。
(3)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算式,最后请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
2.数学游戏。(教材第41页)
出示数字卡片,并说明游戏规则:翻过一张数字卡片后,尽量多说出一些算式。最后一个说出算式的同学,继续翻一张数字卡片。重复上面的做法。
设计意图:1.运用孩子们喜欢的事物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队学习充满兴趣。
2.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四、达标反馈。
1.看图列式计算。
2.从2、7、4、6中选出3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答案:1. 3+4=7 4+3=7 7-4=3 7-3=4
2. 2+4=6 4+2=6 6-2=4 6-4=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谁能说说根据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观察情境图,从中发现数学信息。
2.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图,提出相应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 布置作业。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正确的算式。
6+1 5-2 4+3 2+4 3+3 7-1 6-1 2+5 3+4 1+5
3.想一想,可以怎样列算式?
答案:1. 6-1=5 6-5=1
3. 图中黑色图形有2个,白色图形有5个,共有图形个数:2+5=7,5+2=7;
图中正方形有3个,三角形有4个,共有图形个数:3+4=5,4+3=7。
.......
板书设计
6~10的加减法(一)
3+4=7 4+3=7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加法
5+2=7 2+5=7 7-2=5 7-5=2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游戏《手指对数》
师:还记得6和7的组成吗?请你通过操作你的手指,先告诉大家6得组成,再告诉7的组成。(学生先伸手指,再说一说其组成)。今天我们再学习6、7的组成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它的加减法。(板书:6~10的加减法)
(二)猜数游戏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7根小棒,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双手演示,其他同学猜一猜,并说出所有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
展示1:(左手出示1根小棒,右手出示6根小棒)
生1:1+6=7。
生2:6+1=7.
展示2:(左手出示2根小棒,右手出示5根小棒)
生3:2+5=7. 5+2=7.
......
(改变猜数形式,用单手猜数再引出相应的减法)
展示1:(左手出示1根小棒,右手出示6根小棒)
生1:7-1=6. 7-6=1.
展示2:(左手出示2根小棒,右手出示5根小棒)
生2:7-2=5. 7-5=2.
......
设计意图:教师变换猜数游戏形式,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深7的加减法。并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如何选择加法和减法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加法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
三、资料链接。
(一) 西方国家的数字7
在西方国家7代表幸运数字, 历史学家们表示,数字7在西方国家被视为幸运数字,是由于它在《圣经》里频繁出现。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宗教研究与历史系教授大卫·弗兰克福特尔说:“数字7在公元前的最后几百年代表‘完美’。 一些由几个7组成的东西的意思是:它符合上帝的安排。 ”弗兰克福特尔表示,一些人相信数字7会带来好运,只是人们想在世界上拥有部分控制权的一种方法。 西方人相信,666是魔鬼数字,777则是最幸运的数字。
(二)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第五课时 6~10的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42~43页 一共有几人-----8、9的加减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8、9的加减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扩线图写出加法或减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加减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算8和9的加减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看图列算式(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和小朋友游泳的主题图或挂图,小狗和玉米的图片,口算卡片等。
学具准备:小狗和玉米的图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炎热的夏天到了,你们最想做哪种体育项目呢?
生:游泳。
师:你们会游泳吗?和谁一起?怎么游呢?今天我们在游泳体育项目中学习8、9的加减法。(板书: 6~10的加减法(二)
设计意图 :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意识。
二、 探求新知。
(一)游泳问题。
(学生充分交流各自游泳情况)
师:(出示教师和小朋友游泳的主题图)今天也有人去游泳了,认真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岸上有2人,水里有7人。
生2:有1名教师和8名学生。
生3:有6名男生和3名女生。
生4:岸上有4个游泳圈,水里有5个游泳圈。
......
师: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问一个用加法解决的关于‘求人数’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想,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呢?
(给学生充足时间交流,指着情境图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可以根据--岸上有2人,水里有7人,求出总人数。列式:2+7=9(7+2=9)。
生2:可以根据1名老师加8名学生求出总人数。列式:1+8=9(8+1=9)。
生3:可以根据6名男生加3名女生求出总人数。列式:6+3=9(3+6=9)。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根据图中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游泳的情况,从不同角度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你们真了不起!根据情境图,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生1:一共有多少个游泳圈?
生2:岸上的4个游泳圈和水里的5个游泳圈合起来就是游泳圈的总数量。列式:4+5=9(5+4=9)。(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算式)
......
设计意图: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互动,共同经历观察、发现、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出示看图列式计算。
师:根据小狗和玉米两个情境图,你能尝试着分别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以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扩线是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表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1:(左边--小狗示意图)左边有5只小狗,右边有3只小狗,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狗?
生2:(右边---玉米示意图)一共有9个玉米,筐子外有3个玉米,求筐子里有多少个玉米?
师:你们真棒!左图扩线下面有个‘?’,表示求两群小狗一共有几只;右图扩线下面的9表示一共有9个玉米,筐上的‘?’表示求筐里有几个玉米。你能尝试着分别列式计算这些问题吗?
......
设计意图:扩线下面一个‘?’表示求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扩线上面一个‘?’表示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因扩线形式的加减计算题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让学生掌握扩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前提下,让学生搞清楚每一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然后再填空。
(2)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请个别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3题---做一个通过“绿色通道”的游戏。
出示‘安全门’,说明游戏规则:学生每人手拿自己的口算卡片,读算式说得数,说对了可以通过相对应的‘安全门’;说错了不能通过任何一个‘安全门’。
设计意图:1.教师用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
2.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使学生产生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达标反馈。
1.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7=8 9-( )=6 ( )+4=9 7+( )=9
( )-1=8 7-( )=2 4+( )=8 6-( )=5
2.看图列式。
答案:
1. 1+7=8 9-3=6 5+4=9 7+2=9 9-1=8 7-5=2 4+4=8 6-1=5
2. 共有9个星星,右边有5个,求左边星星的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9-5=4.
左边有3个星星,右边有4个星星,求一共有多少个星星,用加法计算。列式:
3+4=7(4+3=7)。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人’以及扩线形式的加减计算题。谁能说说在计算类似的题目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题意以及列式计算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先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数学问题。
2.解决‘一共有几人’的问题,注意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列式计算。
3.解决‘扩线的加减计算题’的问题:扩线下面有个‘?’表示要求和,选择加法列式计算;扩线上面有个‘?’表示要求一部分,选择减法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摘苹果。
2.看图列式计算。
(1) (2)
答案:
2.(1)8-2=6 (2)1+5=6
板书设计
6~10的加减法(二)
一共有多少人?
1. 岸上有2人,水里有7人,求出总人数。列式:2+7=9(7+2=9)。
2. 1名老师加8名学生求出总人数。列式:1+8=9(8+1=9)。
3. 6名男生加3名女生求出总人数。列式:6+3=9(3+6=9)。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有关6、7的加减法中,学生已经解决过“一共有几人”这类型的问题了,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学起来还是较为顺利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图的意思表达清楚,并能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求未知部分时并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看图数出来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强调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而不是去数。由于扩线形式的加减计算题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美丽的海滩旁有好多人(出示情境图)你们想知道这些人都在做什么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些人一起继续学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板书: 6~10的加减法(二))
(二)玩转盘游戏。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转盘游戏,游戏规则:要求从三个转盘上任意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算式但是三个算式的得数必须相同。
生1:(从左往右)三个转盘上选择算式分别是:8-3=5,3+2=5,9-4=5.
生2:(从左往右)三个转盘上选择算式分别是:8-0=8,3+5=8,9-1=8.
......
有的同学三个转盘选择的算式的得数不相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玩游戏,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加减法计算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8、9的加减法
1. 观察情境图,找出已知的数学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式计算。
2.对于扩线形式的加减计算题,弄明白扩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并从题目中得出已知数学信息以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三、资料链接
(一) 骄傲的9
从前,有0123456789这几个数字,9一直做大王,每天让02345678伺候,有时还折磨他们.一天,动物王国开运动会,国王狮子来这里请数字们去排名次,说:"特等奖用0代替,一等奖用1代替,二等奖用2代替,以此推类,9是最后一名。"012345678都同意,9忍受不了侮辱,不同意.狮子大吼一声,9怕了,不得不同意.
排完名次,大家都回来了,一致让0当大王,9见狮子不在,叫8绑住01234567,8哪肯,9只好让位,让0当王.012345678折磨了9.这下,9再也不称霸了,大家团结一致,成了好朋友.
(二)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第六课时 6~10的加减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44~45页 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10的加减法以及一图四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难点: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数字卡片:7、3、4、6)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数字说一说10的组成吗?
生1:7和3组成10或3和7组成10.
生2:6和4组成10或4和6组成10.
师:请你根据说出的10的组成,口算出下面算式得数:7+3、4+6、10-3、10-4.我们今天一起来继续学习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下课之前记得直接说出上面算式的得数!(板书: 6~10的加减法(三))
设计意图 :抓住10的组成,既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又为新授做准备。
二.探求新知。
(一)猴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详细说说你看到的猴子们的情况吗?
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最后全班交流。
生1:树上有6只猴子,地上有4只猴子。
生2:有2只棕色的猴子,8只黄色的猴子。
生3:5只猴子正在吃桃子,5只猴子在快乐的玩耍。
......
师:美丽的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熟了。根据同学们详细的描述,我知道了来到桃子树旁边玩耍的猴子们的情况。你能根据猴子们的数学信息,提问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求‘一共有几只猴子’可以怎样算呢?
(给学生充足时间交流,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树上6只加地上4只,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6+4=10或4+6=10.
生2:2只棕色的猴子加8只黄色的猴子,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2+8=10或8+2=10.
生3:5只猴子正在吃桃子,5只猴子在快乐的玩耍,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5+5=10.
(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师: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猴’,你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猴子的状态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们真了不起!图中除了猴子,你还看到了什么,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树上长着5个桃子,5个桃子被猴子拿在手中。
生2:地上猴子手中有2个桃子,头顶有8个桃子。
......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猴子们在做什么,猴子的颜色以及位置等不同角度观察情景图并发现数学信息和思考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算一算。
(出示教材44页算一算主视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7朵红花,右边有3朵蓝花。
师:你你能根据情景图提问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生1:一共有几朵花?
生2:7+3=10或3+7=10.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并强调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根据情景图,你还可以怎样理解题意?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示意图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生1:一共有10朵花,去掉左边有7朵花,求右边有几朵花?列减法算式:10-7=3.
生2:一共有10朵花,去掉右边有3朵,求左边有几朵花?列减法算式:10-3=7.
(教师小结:这幅图既可以表示把7朵红花和3朵蓝花合起来是10朵花。又可以表示从10朵花中去掉3朵剩7朵或去掉7朵剩3朵,所以一共可以列出4道算式: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借助花朵情境图,让学生形象理解一图四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3题。
(1)出示示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2)再根据扩线图写算式。
(3)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结果,最后请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5题。
(1)出示示意图,教师加以指导,首先告诉学生题中的水果代表一个数。
(2)让学生尝试进行解题思路的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指导,如:一个苹果+3=10,求一个苹果=( ),就是看哪个数加3等于10.可以这样想:因为7+3=10,所以,一个苹果=7.
设计意图:
有关水果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2.你能写出所有的算式吗?试一试。
答案:1.(1)7+3=10(或3+7=10) (2)10-4=6
2. 5+4=9 4+5=9 9-4=5 9-5=4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以及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谁能说说如何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示意图两边图形个数相加之和是图形总的数量(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2.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左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右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右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左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2. 看图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答案:1.(1)7+3=10 (2)9-3=6 (3)8+2=10 (4)10-1=9
2. 左边人数+右边人数=总人数 右边人数+左边人数=总人数。
列式:2+6=8 6+2=8
总人数-左边人数=右边人数 总人数-右边人数=左边人数
列式:8-2=6 8-6=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情景图中猴子的状态开始。再结合猴子们在做什么,猴子的颜色、位置等,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猴子”的数学问题。最后同学之间探讨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对于算一算(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减法算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实成熟了,小猴子们结伴来到了果园里,你们知道猴子们更喜欢爬上哪棵果树玩耍吗?(生:桃树)今天我们就来跟着猴子一起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板书:6~10的加减法(三))
(二)(结合教材45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制作成写有算式或数字的卡片)
师: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吧!(教师将写有算式或数字的卡片,分发给学生)游戏的规则:先出示算式卡片,学生边举卡片边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持该算式得数卡片的学生要立即举着数字卡片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学生当裁判,如果对了,全班齐说‘对对对’并读出算式和得数。持算式得数卡片的学生再出示其他算式卡片,仿照上面的做法,如此类推。
生1:(出示:算式卡片8+2)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出示数字卡片10)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同学:对对对,8+2=10.
生2:(出示算式卡片10-6)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3:(出示数字卡片4)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同学:对对对,10-6=4.
......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如何根据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
1.首先观察示意图,左右两边物品的数量。
2.示意图两边图形个数相加之和是图形总的数量(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3.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左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右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右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左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三、资料链接
(一) 10的百科知识
10的基本信息:小写十,大写拾。
英文ten(十)tenth(第十)。
进位制十进制,刚劲有力而简洁的烙印。
质因数分解2×5(合数)。
罗马数字X。
(二) 人类文化中的10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10是十进制的第一格进位后的数字,所以有正好圆满的意思,于是又“十分(好)”“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足”等词。
由于人健全的手指一般是10个,所以有“十指连心”的说法。
此外,汉子“十”的字形与两条垂直的道路很相似,因此这种道路通常叫“十字路口”,这样的街道叫“十字街”并将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叫“十字架”。
第七课时 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46~47页 理解0表示的实际意义并计算有关0的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0的加减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过程 与方法:理解0表示的实际意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0的含义,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0的实际意义准确、快速进行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学具准备: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小猫钓鱼,并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0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 :“小猫钓鱼”这个童话故事是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容易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
二、探求新知---小猫钓鱼。
(一)0的加法计算。
(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师:我们来比一比刚才谁听故事听得最认真?你知道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吗?
生:3条。
师:小猫呢?它又钓了几条鱼?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
生: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用数字0来表示。
师: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表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有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呢?
生1:我们做事情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专心做每一件事情。
生2:我们做作业时,应该专心写作业,把作业全部做完,再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生3:上课我们要认真听见,按老师的要求专心做事情,下课再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
师:真是一群专心做事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3+0=3.
生2:0+3=3.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你知道算式等号前面数字3、0和等号后面数字3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算式等号前面数字3表示妈妈钓到3条鱼,0表示小猫钓到0条鱼;等号后面数字3表示妈妈和小猫钓到鱼的总数量。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算式。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师: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只要说法合乎常理均予以表扬)
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到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生1:妈妈辛苦钓到的3条鱼,小猫不可以全部吃掉。
生2:等时间再长,也要等到妈妈回家,小猫才可以和妈妈一起吃美味的鱼。
......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知道了同学们你们都是一群懂得关心长辈的好孩子。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你会列式吗?试一试。
生:3-3=0.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从左往右,算式中3、3、0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从左往右,算式中第一个3表示共有3条鱼,第2个3表示小猫吃掉的3条鱼,0表示还剩的鱼的数量。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师:通过观察黑板上2个关于0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0=3,0+3=3)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是一个数加0或0加一个数,得数还是原来的数。
师:观察3-3=0这个减法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
师(出示算式卡片):利用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
设计意图:深化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巩固知新。
1.试一试。教材第46页。
(1)出示示意图,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
(2)再选择合适的算式列式解决。
(3)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结果,最后请同学读出自己的算式。
2.练一练第1题。
出示示意图。请学生边讲故事边计算,可能写出不同的算式,只要故事讲得合理,均给予积极的评价。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达标反馈。
1. 里面的数是几?请把答案写在里面。
5-5= 3+0= 2+3=
2+1= 0+ = 1 -0=4
2.我会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排一排。
( )>( )>( )>( )>( )>( )
3.看图列式计算。
答案:1. 0 3 5 3 1 4
2. 0+5> 5-1 >0+3 > 2+0 > 4-3 >4-4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0的加减法。谁能说说如何理解0表示的实际意义以及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物体也没有一般用数字0来表示。
2.0加任何一个数均等于这个数本身,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0。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按顺序填数。
2.爸爸和咪咪。
3.看图回答问题。
答案:
1. 0 2 4 5 2. 3+0=3或0+3=3
3. 3-3=0
板书设计
0的加减法
0+3=3或3+0=3(任何数加0都等于这个数)
3-3=0(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这个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最熟悉小猫钓鱼导入,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听故事出发。再结合猫妈妈和小猫钓到鱼的数量,让学生解决相对应数学问题。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打开空盒子)你知道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它吗?(生:0)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0的加减法”(板书:0的加减法)
(二)
(出示教材47页:数学游戏)
师:(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把这些数字卡片全部反扣过去,同桌之间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取出2张,对方列相应加法以及减法算式并说得数。
有的同学反应不及时,说出的算式不太规范,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
1.通过数字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2.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左右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0的加减法
1.观察情景图,分别用数字表示图中各部分的数量。
2.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列式解决。
3.任何数加0都等于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这个数。
三、资料链接
(一) 数字“0”的来历数字“0”的来历
在人类古代文明进程中,数字“0”的发明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0”,不仅使记位数字的表达简洁明了,使得数学运算简便易行,而且从“0”的概念出发,发展出逼近零的无穷小数从而产生导数,进而产生微分和积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0”是数字中最重要和最具有意义的数。没有“0”,便没有现代数学,也就没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现代科学。
数字“0”是印度人发明的。有意思的是,与印度有过同样辉煌灿烂历史的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希腊、古埃及、古代中国,以至于古代玛雅文化都与“0”失之交臂。
(二)0的故事
数字王国里只有0表示什么都没有,大家都有点看不起他,1说:“我表示物体有一个。”5说:“我表示物体有五个。”大家都嘲笑0,你呢?0很伤心,他很难过的离开了数字王国。
第二天,10去外面玩,在路上碰见了数字1、2、3„„9,数字看到10都不由自主的捧腹大笑。10不知大家在笑什么,善良的2告诉他:“10,你怎么变成“1”了呀?!”
10拿起镜子一看,呀!自己真的变成“1”。
10立即想到了伙伴0,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寻找0,可是找了一天一夜,却连0的影子都没找着。
第三天,人类世界可乱了套!学校里许多人考试考了100分,回到家把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原以为能被表扬一番,但当看到自己试卷上只考了“1”分,已经晚了,爸爸妈妈很生气。卖衣店里,这件衣服原来要50元,可现在却变成了5元,气得老板直跺脚。城里全都乱套了!
数字们决定去把0重新找回来。
它们走啊走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间破茅屋里找到了0,1、2、3„„10数字们个个都劝0回到数字王国,大家都说:“我们错了,大家是平等的啊,你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数。我们是一家人,你走了,10就变成了1,100也变成了1,你知不知道,没有了你,这个世界已经全乱套了!”
0看到同伴们认识到了错误,就跟随着数字们回到了数字王国。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 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简单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发现“动物乐园”情境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简单的加、减计算问题,并写出算式表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游戏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能选择合适的信息列式计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学具准备:兔子头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我们喜欢小动物。
师: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呢?
(学生踊跃说出动物的名字)
师:你们真棒!知道的小动物的名字可真多,现在老师带来大家到一个小动物乐园看看,里面都有哪些你们认识的小动物。(板书:动物乐园)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给孩子一个平台,在他们回答问题时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 探求新知。
(出示情境图)
生:动物乐园里有小羊、小狗、小熊、小狗......
师:小动物们像我们同学似的也特别喜欢做游戏,快看,这些小动物们分别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先从总体看图(动物乐园里有哪些动物),再局部看图(小动物们分别在干什么)。
2. 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1:小羊们在划船。
生2:小狗们在踢足球。
生3:小熊们在爬云梯。
生4:小兔们在跳绳。
......
(如果有的学生能把小动物的具体数量说出来,予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观察动物乐园中的事物,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
(一)小羊划船。
师:回答问题真完整,你们真棒!有的同学不但说出小动物在干什么,还一下就看出了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先来看小羊划船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有两条船,每条船上要坐5只小羊。
生2:有两条船,第一条船上坐了5只小羊,第二条船上要坐4只小羊和1只大羊。
生3:羊妈妈要带8只小羊过河,有1只小羊留在家里。
......
(只要学生说的合乎情理,均予以肯定表扬)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吗?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提示学生把自己提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写在教材第49页“自由小天地”里)
生1:一共有几只羊?9+1=10(只)或1+9=10(只)。
生2:一共有几只羊?8+2=10(只)或2+8=10(只)。
生3:有几只小羊?10-1=9(只)
......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用多个算式表示出结果,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练习。
(二) 小狗踢球。
师:在小狗踢球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进了3个球,7个球没进。
生2:1只小狗在踢足球,旁边站着8只狗。
生3:1只狗教练,8只狗运动员。
......
(只要学生说的合乎情理,均予以肯定表扬)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吗?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提示学生把自己提的问
题用算式表示,写在教材第49页“自由小天地”里)
生1:一共有几个足球?3+7=10(个)或7+3=10(个)。
生2:小狗踢进了几个球?10-7=3(个)。
生3:还有几个球没进?10-3=7(个)。
生4:一共有几只小狗?1+8=9(只)或8+1=9(只)
......
设计意图:1.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如:小狗踢足球,可以计算足球的个数,可以计算进球或没进球的个数,还可以计算小狗的只数。
2.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和图上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出示小熊爬杆、兔子跳绳情境图)
1.让学生从小熊爬杆和兔子跳绳中,选择一个喜欢的情境观察,并说出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写在‘自由小天地’里。
2.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最后把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写在‘自由小天地’里。教师仿照上面的教学环节详细讲解每一幅情境图。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历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
四、达标反馈。
1.看图列式计算。
树上原来有8只鸟
树上原来有( )只鸟,还剩( )只鸟,飞走了几只鸟?
答案:1. 8 6 8-6=2(只)
2. 答案不唯一。 一共有几只青蛙?5+5=10(只)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乐园。谁能说说在生活情境中我们怎样解决数学问题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蕴涵的数学信息。
2.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对用数学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思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布置作业。
2.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答案:1. 2 10-8=2
2. 答案不唯一。 原来共有多少只小鸡? 6+3=9(只)
3. 答案不唯一。 一共做了多少个风车?5+4=9(个)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羊划船 小狗踢球
一共有几只羊?9+1=10(只) 一共有几个足球?3+7=10(个)
或1+9=10(只) 或7+3=10(个)
一共有几只羊?8+2=10(只) 小狗踢进了几个球?10-7=3(个)
或2+8=10(只) 还有几个球没进?10-3=7(个)
有几只小羊?10-1=9(只) 一共有几只小狗?1+8=9(只)
...... 或8+1=9(只)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们导入,从观察动物乐园中的小动物出发。再结合情境图说出数学信息以及提出简单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计算,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同学们,今天呀,森林里可热闹了---森林里来了许多小动物。在自然界中,这些小动物们和我们相互帮助相互依存,我们要爱护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小动物们给期末带来了学生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你能行吗?(板书:动物乐园)
(二)(请部分同学带上准备好的兔子头饰--仿照兔子跳绳的场景)
师:(播放轻音乐)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几只小兔子来到了‘动物乐园’,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生1:4只兔子在跳绳,还有4只兔子在旁边加油。一共有几只兔子?4+4=8(只)
生2:有4只灰色的兔子,4只白色的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4+4=8(只)
生3:有几只兔子手里拿着跳绳? 8-6=2(只)
......
设计意图:1.第一次看图说图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读题目,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巩固和培养学生看图和读图的能力。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们”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学生带兔子头饰玩游戏,这个环节简洁明了的展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深化数学符号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是对简单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的巩固提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在课堂中适当播放轻音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资源。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
1.观察生活场景图,找出里面蕴涵的数学信息。
2.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计算。
三、资料链接
(一) 摘松果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把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 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0 个松果,现在还有8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
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0-8=2(个)。
(二) 牛顿(1642~1727)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 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排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分散的学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整理完整加法表,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讨论加法表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在整理加法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大加法整理表格纸、实物投影、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50页第1题加法整理表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加法算式,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生1:1+5=6.
生2:3+2=5.
生3:9+1=10.
......
师:看来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跟着教材中的同学一起把这些加法算式整理到加法整理表格中。(板书:整理与复习(一))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对已学的加法算式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加法表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50页第1题情境图---事先画好的如书中的表格)
师:小明和小丽为了便于查看加法算式,他们一起合作把加法算式整理了一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情景图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竖着看,第1列都是1加几。
生2:横着看,第1列都是几加1.
设计意图:因这是学生第一次小组合作整理学过的加法算式,因此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出从已整理的部分加法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整理的方向,起到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师:你们真聪明,猜一猜,竖着看第2列有什么规律?横着看第2行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能不能帮助小明和小丽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接着整理在表中呢?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整理,谁又负责整理第几列或者第几行,请明确分工,然后按照你们小组的想法开始整理,可以吗?
(学生在小组内商量,然后在书上进行整理。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的大加法整理表中进行整理)
(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交流并整理加法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分享给同学们呢?
(请2--3名学生汇报并把该组整理的表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如下图)
加法表
师: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帮助小明和小红顺利地整理完表格,不过,爱提问的大头娃还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我们敢接受。
师:真是一群既聪明又勇敢的同学们!咱们看看都是什么难题呢?(课件出示说一说)(1)横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2)竖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3)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个别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生1:横着看,第1行都是几加1,第2行都是几加2,第3行都是几加3,第4行是几加4......
生2:竖着看,第1列加法算式都是1加几,且从1+1到1+9;第2列算式都是2加几,且从2+1到2+8;第3列算式都是3加几,且从3+1到3+7;......
生3:我还发现每一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都是10.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他们正确的整理好加法表,并通过再次合作,齐心协力,发现加法表中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加法表的应用。
(课件出示第2题)
师:用下面的数写出6个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你准备好了吗?请按要求选择数字并把相应算式写在题目中横线上。
(给学生充分时间选择数字写算式,对于条理不清的及时进行引导,最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对能按一定的规律写算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如:0+1=10,1+9=10,2+8=10......)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按规律地整理加法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自己先试着画△。
(2)交流各自画△的个数,并谈谈在这幅图中发现的规律(每行共有10个三角形,共有9行;每行△的个数都比上一行△的个数多1,▲的个数比上一行少1;......)
(3)根据发现的规律,把相应图形右边的算式补充完整。
(4)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请个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2题。
根据扩线图写算式。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设计意图:1.通过画一画、算一算,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有规律排列加法算式的理解。
2.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找朋友(用尺子连一连)。
答案:
2. 7+3=10或3+7=10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10以内的加法有规律地进行整理。谁能说说在你是怎样整理的这些加法算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第n行就是几加n,如第1行是几加1。
2.第m列就是m加几,如第1列式1加几。并且每1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均是10.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填一填。
答案:
3. 6 4 10 6+4=10或4+6=10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最熟悉10以内的加减法导入,并结合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和完成的一部分加法表,了解书中同伴是怎样整理的。指导小组同学做好分工,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最后交流整理情况并说一说从整理好的加法表中发现的规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爸爸、妈妈带小明和小丽来到了10以内的加法乐园里,一走进乐园,就看到胡乱摆放的加法算式,为了让这些算式有规律地排列,小明和小丽想了一个好办法,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排列这些算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排列”(板书:整理与复习(一))
(二)(出示教材51页练一练第4题)
师:我们一起完成一幅美丽图画的涂色,你知道我们怎样涂色吗?
生1:把得数等于10的算式涂成绿色。
生2:把得数等于9的算式涂成黑色。
生3:把得数等于8的算式涂成棕色。
生4:把得数等于7的算式涂成黄色。
有的同学计算不正确,与其他同学涂色不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图画的涂色,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加深了对10以内加法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10以内的加法表
1. 第n行就是几加n,如第1行是几加1。
2. 第m列就是m加几,如第1列式1加几。
3.每1列最后一个加法算式的和均是10。
三、资料链接。
(一) 幼儿珠心算加法口诀
+看框珠,够+直+
+1梁1,
+2梁2,
+3梁3,
+4梁4,
+5梁5,直接+
+6梁6,
+7梁7,
+8梁8,
+9梁9.
(二) 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第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52~53页 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排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分散的学习10以内的减法算式。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进行小组合作整理完整减法表,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讨论减法表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够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在整理减法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大减法整理表格纸、实物投影、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52页第1题减法整理表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蓝灵鼠来到我们教室中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课件屏幕出示蓝灵鼠的图片)
蓝灵鼠: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减法,你们能说一些10以内的减法算式吗?
生1:3-1=2.
生2:4-2=2.
生3:5-4=1.
......
师:看来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的减法算式,今天我们跟着教材中的同学一起把这些减法算式整理到减法整理表格中。(板书:整理与复习(二))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对已学的减法算式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减法表的整理。
蓝灵鼠:大家说得真好,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吗?
(出示教材52页第1题中整理的部分减法表)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情景图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竖着看,第1列都是几减1。
生2:横着看,第1行都是1减几;第2行都是2减几;第3行都是3减几......
设计意图: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出从已整理的部分减法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整理的方向,起到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师:你们真聪明,猜一猜,竖着看第2列有什么规律?横着看第4行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能不能帮助图中的同学把我们学过的减法算式接着整理在表中呢?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整理,谁又负责整理第几列或者第几行,请明确分工,然后按照你们小组的想法开始整理,可以吗?
(学生在小组内商量,然后在书上进行整理。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的大减法整理表中进行整理)
(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交流并整理减法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分享给同学们呢?
(请2--3名学生汇报并把该组整理的表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如下图)
减法表
师: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帮助图中同学顺利地整理完表格,不过,爱提问的大头娃还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我们敢接受。
师:真是一群既聪明又勇敢的同学们!咱们看看都是什么难题呢?(课件出示说一说)(1)横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2)竖着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3)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个别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生1:横着看,第1行都是1减几,第2行都是2减几,第3行都是3减几,第4行是4减几......
生2:竖着看,第1列减法算式都是几减1;第2列算式都是几减2;第3列算式都是几减3;......
生3:我还发现从左上到右下斜着看,1-1、2-2、3-3......算式的结果都是0.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他们正确的整理好减法表,并通过再次合作,齐心协力,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减法表的应用。
(课件出示第2题)
师:用7、3、4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你准备好了吗?请按要求把相应算式写在题目中方框中。
(给学生充分时间选择数字写算式,对于条理不清的及时进行引导,最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按规律地整理减法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明白题意后完成此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2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列式计算。
(3)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最后请个别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4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灵活运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填数。
(3)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最后请个别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送小马回家。(把得数填在星星上)
2. 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3. 用8、2、6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答案:
2.由图可知左边有5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猫;要解决的问题是‘小狗和小猫一共有多少只?’;列式:5+2=7或2+5=7.
3. 2+6=8 6+2=8 8-2=6 8-6=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10以内的减法有规律地进行整理以及根据给出的数字写出四道加减法算式。谁能说说在你是怎样整理的这些加法算式呢以及写出算式的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第n行就是n减几,如第1行是1减几。
2.第m列就是几减m,如第1列式几减1。
3.根据给出的3个数字:最大的数字分别减两个较小的数字是另一个较小的数字,由此写出2道减法算式;两个较小的数字分别相加之和是最大的数字,由此写出2道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2= 9+1= 10+0= 9-2= 7+3= 4+6=
( )+2=6 7+( )=10 ( )-2=5
( )-9=1 5+( )=8 ( )+3=9
2. 看图填空。
3. 选数列算式,看谁列得多。
2 3 5 6 7 8 9 10
答案:
1. 10 10 10 7 10 10 4 3 7 10 3 6
2. 8-3=5
3. 答案不唯一
2+3=5 3+2=5 5-3=2 5-2=3
3+6=9 6+3=9 9-3=6 9-6=3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最熟悉10以内的减法导入,并结合教材上小组合作的情境和完成的一部分减法表,最后整理好减法表并全班交流整理情况并说一说从整理好的减法表中发现的规律。再根据给出的数字写出四道加减法算式。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我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到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还记得我吗的拍手儿歌吗?(出示下图)今天我们在‘拍手儿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以内的减法表”(板书:整理与复习(二))
拍手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常洗澡来常换衣。
你拍二,我拍二,每天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不要随地乱涂痰。
你拍四,我拍四,打死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消灭臭虫和老鼠。
你拍六,我拍六,大搞卫生齐动手。
你拍七,我拍七,千万别吃烂东西。
你拍八,我拍八,每天洗脸又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饭前便后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公共卫生要保持。
(二)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玩一个投球游戏。游戏的规则:依次选择小组进行投球比赛。谁正确投进了球,这个球就归谁,最后比一比哪组投进得球最多。(课件出示投球情景图,其中不同小组对应篮球框上得数和篮球旁边算式不同)
有的小组某个同学没有投进球,让其小组共同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10以内加减法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10以内的减法表
1.第n行就是n减几,如第1行是1减几。
2.第m列就是几减m,如第1列式几减1。
3.从左上到右下斜着看减法表,1-1、2-2、3-3......算式的结果都是0。
三、资料链接。
(一)十进制的使用
搜索《卜辞》中记载说,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包括十进位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数"111",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中间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左边的"1"在百位上则表示1个百。这样,就使极为困难的整数表示和演算变得如此简便易行,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它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我们有个成语叫"屈指可数",说明古代人数数确实是离不开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个。因此十进制的使用似乎应该是极其自然的事。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在文明古国巴比伦使用的是60进位制(这一进位制到现在仍留有痕迹,如一分=60秒等)另外还有采用二十进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进位制,但他们却不知道位值制。所谓位值制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零是位值制记数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现却并非易事。我国是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且认识到进位制的国家。我们的口语或文字表达的数字也遵守这一原则,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时我们对0的认识最早。
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李约瑟说"总的说来,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二)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加减法
利用扑克牌来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从扑克牌中随便抽出3张,将这三张牌数字进行相加或相减,要求学生在10秒钟之内说出答案,如果答案正确,牌就归学生,如果超时或者答案错误,牌则归对方。
评论: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习总比在本子上学的快些,不过作业还是在本子上写的。
第十一课时 有趣的数字
教学内容
教材54~55页 认识不同形式的数字,感受数字的奥秘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字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体会数字的相对性,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了解古代计数的简单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棒拼数字、拼算式的游戏活动,感受数字的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数字、摆小棒的活动中发展智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丰富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难点:通过用小棒拼数字的游戏活动,感受有趣的数字,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搜集带有数字的图片、课件。
学具准备:搜集带有数字的图片、电子表和计算器实物、小棒。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知识窗中的两幅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数字朋友,看一看这两组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数字表示它们吗?
生1:有4只小兔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生2:有6只小鸡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4只小兔、4块石头、4个绳结都可以用4来表示。但是在古代,人们还没有发明这些数字时,人们就用堆放石子和在绳上打结的方法来记数。例如:有4只小兔,就摆4块石头或是在绳子上打4个结,那你们想一想:10只小鸡,古代人怎样表示呢?
生:堆10块石子或在绳子上打10个结。
师:记数都这么有意思,把数字写出来更有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板书: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记数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意识。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读各种数字。
师:我们认识的数真是太简单了。大家课前都找了生活中用到的数字,谁愿意把你课前搜集的数字介绍给大家。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各自得到的数字信息并分别说出在哪用得到数字)
生1:在报纸、日历和杂志等这些地方用得到数字。
生2:在商场、超市和医院等这些地方用得到数字。
生3:在学校和车站等这些地方也用得到数字。
生4:在电子表和计算器上也用得到数字。
师:通过同学交流收集数字的地方有:报纸、日历、杂志、商场、超市、医院、学校、车站、电子表、计算器等,我们发现数字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太密切了!看来数字在我们生活中太重要了,现在请同学们写出0~9各数。
(学生各自在自己练习本中写出0~9各数)
师:现在把我们写出的数和印在报纸、杂志上的数字比一比,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课件出示报纸和杂志上面的数字)
生1:印在书上的字,大小一样更整齐。
生2:印在书上的字和手写的字在写法上不一样。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印在书上的字和手写的字在写法上不一样吗?
生:印在书上的9下面是弯的,我们写的9下面是直的。
......
师:印在书上的字和我们平时的字虽然有些不同,但它们却是同一种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印在书上的叫印刷体,手写的叫手写体(手写数字)。前面有同学说到在电子表和计算器上也有数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上面的数字是怎样的?(拿出各自准备好的电子表和计算器实物)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数字由什么特点?
生1:这些数字都是长方形的。
生2:这些数字好像是一个个小棍摆成的。
生3:计算器下面的数字也是印刷体。
师:你们观察真细致!电子表和计算器上的数字时方块数字,你们能不能数一数6这个数字一共有几小段呢?
生:6这个数字一共有6小段。
师:除了上面我们认识的阿拉伯数字以外,我们还专门有中国数字。(课件出示中国数字一到十)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先把中国数字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再在中国数字下面写出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
(给学生充足时间交流并书写中国数字以及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各种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文汉字、计算器上的数字等丰富扩展了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奥秘。
(二) 摆小棒。
(1)用小棒摆数字。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计算器上的数字,并且你们发现计算器上的方块数字是由几小段组成。下面我们放大计算器上的字,请你照样子用小棒摆一摆你喜欢的数字。
(给学生充足时间用小棒摆数字,教师巡视,发现有特点的摆法,为进一步交流做准备)
(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摆出的是什么数字,再按组向大家汇报你摆出的数字)
生:我用小棒拼了一个8.
师:想一想,在摆好的8上去掉1根小棒会变成哪个数?你又是去掉的8的哪根小棒呢?
(给学生充足摆小棒的时间,再进行交流)
生1:去掉8右上面一根小棒就是数字6.
生2:去掉8中间的一根小棒就是数字0.
生3:去掉8左下面一根小棒就是数字9.
师:如果在摆好的8上去掉2根小棒会变成几呢?
(再次给学生充足摆小棒的时间,对于摆法不规范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分别去掉8左上面和右下面一根小棒就是数字2.
生2:分别去掉8左上面和左下面一根小棒就是数字3.
生3:分别去掉8右上面和左下面一根小棒就是数字5.
师:你能尝试通过移动小棒把数字6变成9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对于没有思路或摆法不规范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把6左下面一根小棒移到右上面变成数字9.
(2) 用小棒摆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做一做(2))
师:粗心的小明用小棒摆出了如图的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成立吗?
生:小明摆的这两个算式不成立。
师:你能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只移动一根小棒,使下面的式子成立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并小组移动小棒的时间,对于摆法不明确的同学,及时进行指导)
生1:通过移动7左上面一根小棒到9的左下面,算式9+7=9变为算式8+1=9.
生2:通过移动8右上面一根小棒到5的左下面,算式5-3=8变为算式9-3=6.
设计意图:用小棒拼“方框字”及移动小棒使算式成立的智力游戏,让学生既体会用小棒组算式的奇妙,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使他们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三、巩固知新。
1.我也来创作。
(1)课件出示下图。先请学生说一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数字,并想一想如何把这个数字设计得最美。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有趣的数字’。
(4)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做法,最后展示个别有特点学生的作品。
2.(课件出示)只去掉一根小棒,使算式2+3=6和算式9+6=9成立。
(1)先请学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先用小棒摆出算式2+3=6和9+6=9.
(3)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只去掉一根小棒使两个算式成立。
(4)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做法,最后请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详细说明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1.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算式并通过移动小棒使算式成立,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用小棒组算式的奇妙。
2.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有趣的数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 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2. 根据符号代表的数字,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图形。
答案:
1. (1)6(2)10 0 (3)3 0 (4)2
(6)10>9>7>5>1>0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趣的数字以及用小棒摆数字和算式。谁能说说我们数字都有哪些形式以及如何用小棒拼数字?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文数字、计算器上的数字等。
2.用小棒拼的数字其实是放大版的计算器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看图填空。
(1)与8相邻的数是( )和( )。
(2)( )在6和8的中间。
(3)在8,7,6,9,0,1,5中把小于6的数写在横线上。
(4)4前面的一个数是( ),6后面的一个数是( )。
2. 移动两根小棒,使下面的式子成立。
(1)9-9=6 (2)8+5=3
答案:
1. (1)9 7 (2)7 (3)0 1 5 (4)3 7
2. (1)移动9中间的一根小棒到左下面就是数字0,移动6左下面一根小棒到右上面就是数字9. 9-9=6变为9-0=9.
(2)分别移动8左上面和左下面一根小棒到3的左上面和左下面,即8变成数字3,3变成数字8。 8+5=3变成3+5=8.
板书设计
有趣的数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认识“有趣的数字”出发。再结合小棒拼数字以及移动小棒使算式成立,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个数字朋友。那么,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吗?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有趣的数字”(板书:有趣的数字)
(二)师:我们一起听下面的音乐边说边用小棒拼数字。
拼数字
我拼了一个5,5移动左上面一根小棒到右上面就是3。
我拼了一个2,2移动左下面一根小棒到右下面就是3。
我拼了一个9,9移动右上面一根小棒到左下面就是6。
......
有的同学反应不及时,与其他同学动作不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边说边做,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因疲劳走神,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小棒拼数字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
小棒拼数字
1.放大计算器上的数字。数一数某个数字共有几小段。
2.用小棒代替计算器上每一段拼出自己喜欢的数字。
3.了解各个数字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动某一根或几根小棒变成新的数字。
三、资料链接。
(一)猜数字的谜语
(1)大人不在;(2)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 ;(3)其中;(4)春雨绵绵人离去;(5)泰山中无人无水;(6)学校东北角;(7)要虚心;(8)摘掉穷帽子,挖掉穷根子;(9)旭日东升;(10)一来就干。
谜底:(1)一;(2)一;(3)二;(4)三;(5)三;(6)六;(7)七;(8)八;(9)九;(10)十。
(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数字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
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其诗曰: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后世有藏头诗《望江亭》以咏此事:“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此诗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 填空。(14分)
1. 看算式,先画○,再填数。(4分)
2+4=□ 5+1=□ 4+3=□
7-3=□ 7-5=□ 6-1=□
2. 夺红旗。(6分)
3. 从6、2、3、8中选三个数写出四道不同的算式。(4分)
二、 仔细算一算。(6分)
三、 分桃子。(连线)(9分)
四、 选一选。(17分)
1. 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九 20以内的减法精品教案设计,共7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十几减几,探求新知,巩固知新,6个一,减去1个十,还剩6个一,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达标反馈,看图列式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八 20以内的加法精品教案及反思,共5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求新知,巩固知新,达标反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冀教版一年级上册二 10以内数的认识精品教案设计,共7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巩固知新,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资源包,说教学程序 ,操作题,想一想,连一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