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60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遵循部编版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形成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与情感的整体发展。
为扎实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想象”和语文要素“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本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几点构想:①借助低学段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积累生活经验,了解生活常识。②在联系生活、情境体验中,让学生体会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乐趣。③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认识标点符号,从而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读好不同句式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落实双线结构。单元内各课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层层递进,通过板块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层层落实,让学生真正得法、得能,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教材第二次集中学习课文的内容,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这4篇课文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六》两块内容,以共同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扎实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训练。
《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简单的两小节就将影子和我形影不离,默默陪伴我的画面呈现了出来。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意思,童真童趣及喜爱之情在画面中,在文字里尽情流淌,诗的温度油然而生。
《比尾巴》是一首科普儿歌,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以“比”为主线,采用问答的形式把学生的视角引入生活,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生活经验,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鸣叫来作诗的情景,让学生在奇妙多姿的诗化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具体的事物认识标点。
《雨点儿》是一篇童话散文,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内容浅显易懂,蕴含着雨点儿去帮助花草,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偏旁进行归类识字,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陈述句,读好问答句,读出角色对话的语气;通过读好逗号、句号、问号的不同停顿,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43个生字、“宝盖、女字旁”等10个偏旁和“数、长”2个多音字,会写“在、后”等17个字和“斜钩、竖提、横钩”3个新笔画。
2.积累课后词语和短语,会用问答形式及“前、后、左、右”的方位词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比尾巴》;能够分角色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认识逗号、问号,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积累生活经验,产生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
5.在口语交际中,知道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他人交流,知道这是文明有礼的表现。
本单元的总体构想:
人文主题:想象
语文要素: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
读好陈述句——读好问答句——读好角色——读好对话
(逐步发展递进关系)
围绕“想象”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常识,积累生活经验。
紧紧抓住《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点,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及生活实际了解文本内容,认识标点符号,从读好陈述句、问答句到读好角色语言,再到读好对话,最后到读出童真童趣,鼓励学生将积累联系生活进行自由表达,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
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要素
1.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课题
人文主题分布
语文要素分解
《影子》
借助生活经验,体会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理解影子默默陪伴、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1.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正确朗读课文。
2.借助图文的阅读,联系生活,丰富对影子的认识;认识“前、后、左、右”4个方位。
《比尾巴》
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习儿歌的问答方式,读好问句的语气。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迁移运用,积累语言表达。
《青蛙写诗》
借助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物,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想象还有事物可以当成标点符号。
1.学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感受青蛙写诗的乐趣,能分角色读课文。
2.认识标点,根据标点读出相应的语气。
《雨点儿》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结合图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想象表达。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口语交际
联系生活,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根据场合使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情景模拟等指导学生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语文园地六
借助“和大人一起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方位儿歌,巩固表示方位的生字,同时进一步了解方位。
2.通过“字词句运用”和“展示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感受自主识字的乐趣。
分课设计
5.影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认识“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规范书写“在、后、我、好”4个生字和“斜钩”1个偏旁。
2.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正确朗读课文。
3.借助图文阅读和生活实践,丰富对影子的认识。认识“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尝试运用表达。
4.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中的两个“常常”,感受影子和“我”形影不离,默默陪伴,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影子",认读字词
1.联系生活,认识影子。
(1)出示图片“手指影子”。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是谁呀?(指名学生说一说)
(2)出示词语“影子”,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提示:“影”是后鼻音,“子”读轻声)
(3)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如:阳光下大树的影子、路灯下电线杆的影子等)
教师:你还在哪里见过影子?(指名学生说一说)
2.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
(2)学生凭借经验,自由认读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黑、狗、友”:①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②学生带读并组词。
3.通过字形演示图,联想识记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左、右”的字形演变图,引导学生将图和汉字联系起来,展开想象,编出属于自己的口诀、儿歌或故事进行识记。
4.借助游戏,认识方位词。
(1)教师出示“前、后、左、右”4个字,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为游戏做好准备。
(2)教师分别出示影子在不同位置的图片:影子,影子,你在哪儿?学生回答:我在前,我在后……
(3)玩“影子大战”的游戏。
游戏规则:将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好,一人扮演另一人的影子,听教师的口令改变位置。如教师说影子在前,扮演影子的学生迅速站到另一人的前面,站错的则淘汰,最后剩下的便是“影子大战”游戏的胜利者。
5.认识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认读生字“它、好、朋”。
(1)教师出示“它、好、朋"3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3个新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
(2)认识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
教师引导学生畅想:“它、好、朋"这3个生字的偏旁分别像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指名学生回答,并帮助学生认识“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
(3)小游戏:“我会分辦‘他、她、它’”。
游戏规则:教师准备“它、好、朋"3个生字的字卡。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还有一个戴上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的学生上台,请几个讲台下的学生把3张字卡分别贴到讲台上3个学生身上,看一看谁贴得正确,并让贴正确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
(4)请学生观察“好”字,发现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女+子=好。
(5)请学生观察“朋”字,比较左右两个“月”在写法上的差别。
(二)我和影子交朋友
1.认读轻声词。
(1)教师出示“影子”图片:我们来和它打个招呼,说一说它的名字吧!(学生纷纷说)
(2)教师: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是读轻声的,请你找一找。
教师出示“跟着、陪着、我的、朋友”,学生开小火车读。
2.自读课文。
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提示停顿: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2)教师出示句子: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吧!(提示停顿: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3)教师出示全文,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接读下一句,并相机进行指导。
(4)男生、女生合作读,同桌比赛读,比谁读得更流畅,更有节奏。
4.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完成填空并背诵。
影子( ),影子( ),影子常常( ),就像一条( )。
影子( ),影子( ),影子常常( ),它是我的( )。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新词
1.读一读。
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黑影、左手、右边、前天、后来、大狗、左耳、它们、黄狗、友好、朋友、正好。
2.照样子,写一写。
教师出示“左一右”,学生照样子写一写:
前—( ) 东—( ) 反—( )
大—( ) 坏—( ) 晚—( )
3.激趣朗读,回顾内容。
教师创设情境,适当停顿引读:太阳出来了,太阳在跟影子做游戏呢!影子一会儿(学生:在前),一会儿(学生:在后),影子(学生: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学生:小黑狗)。
(二)借助插图,交流话题
1.借用插图说话。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一和插图二,分别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影子在哪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象表达“影子还像什么”。
①教师出示儿歌《可爱的影子》(见此节最后的“扩展阅读”)。
教师:请你跟老师朗读《可爱的影子》,说一说影子陪“我”做了什么事情。(提示:影子伴我上学,陪我回家)
②请学生用“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只、头、个) 。”的句式练习说话。
2.巩固方位词。
(1)教师:站在原处,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一说)
(2)请学生用“我的前边是( )”的句式练习说话,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我在( )的前边”。
(三)认识新笔画,学写汉字
1.认识笔画“斜钩”,学写“我”字。
(1)教师范写偏旁“斜钩”,学生观察、书空。(提示:“斜钩”起笔后向右下弧线行笔,弧度不宜过大,注意与“卧钩”的区别)
(2)学生练写书写汉字“我”,练熟书写新笔画“斜钩”。
2.指导书写生字“在、后、好”。
(1)教师:认真观察“在、后、好”这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提示:“在”是左上包固结构,横平竖直,撇在竖中线上起笔,为长撇:“后”的第1笔为平撇,第2笔是竖撇,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撇的区别;写“好”字注意“女”做偏旁时,横变提,右边不出头;“子"的横稍长,书写时要平直,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示范书写“在、后、好”,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学生写完后,与前面的范例做比较,看一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要修改。
(4)比一比,评一评。
教师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指名点评,并及时修改,再知道学生练写。
(四)室外游戏,加深认识
1.游戏一:“我会变”。
(1)游戏规则: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散开站立。(选择有阳光的日子)学生自由摆出各种造型,变出不同的影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像什么。
(2)请学生用“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只、头、个) 。”的句式练习说话。
2.游戏二:“踩影子”。
游戏规则:学生随机站立,听老师口令——踩踩左(右)边同学的影子,踩踩前面(后面)同学的影子。
3.游戏三:“做手影”。
(1)教师:小朋友,你会做哪些手影?(学生纷纷回答)
(2)教师示范小狗、鸭子、乌龟等几种简单的手影,学生模仿。
拓展阅读
可爱的影子
影子
可爱的影子
我的好朋友
每天
伴我上学去
我在前,你在后
你在前,我在后
天天跟着我
不呀不分开
影子
可爱的影子
我的好朋友
每天
陪我回家来
我在左,你在右
你在左,我在右
天天跟着我
不呀不分开
学习单
5.影子
1.拼音节,写字词。
hǎo zài wǒ hòu
(1)( )朋友力力坐( )( )的( )面。
zài wǒ hǎo
(2)( )老师的帮助下,( )的字写得越来越( )了。
2.读一读,完成练习。
做手影
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都来了。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儿歌中有一组反义词,请你写下来。
( )——( )
(3)你会做出哪些手影呢?写一写或画一画。
6.比尾巴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比、尾”等11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规范书写“长、比、巴、把”4个生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并迁移运用。
4.通过问答积累生活常识,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标红“比”字并注音。
(2)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比”这个生字的特点.
(3)教师示范说关于生字“比”的词语,引导学生再给“比”字组词,进一步识记“比”字。
2.借助音节,自由读文。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二)认读字词,认识事物
1.比对偏旁,识记生字“伞”和“公”。
(1)教师出示雨伞的图片,并出示“伞”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伞”的偏旁“人字头”。
(2)对比辨析,认识偏旁“八字头”。
①将偏旁“八字头”和“人字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异同。
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八字头”和“人字头”的写法。
(3)教师出示一位老公公撑伞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再在图片旁边出示“伞”和“公”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进一步识记这两个生字。
2.比较插图,认读生字“长、短”。
(1)出示课文插图中的猴子和兔子,对比它们的尾巴,让学生找出哪个小动物的尾巴长,哪个小动物的尾巴短。
(2)教师出示更多长短相对的物品,学生进行对比,认读“长”与“短”。
(3)对话小游戏。
教师:说“老师的胳膊长。”学生对:“学生的胳膊短。”……
3.利用旧知,认识生字“巴”和“把”。
(1)教师出示“爸”和“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关联。(提示:前面学过“爸”,现在学习“巴”,要联结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师出示“巴”和“把”,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提示:“巴”和“把”的区别就在于“把”比“巴”多了一个“提手旁”,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3)学习“提手旁”。
①教师出示“提手旁”,引导学生说一说“提手旁”是由哪几个笔画写成的。
②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提手旁”和之前学过的哪个生字比较像。
③教师讲解:“提手旁”是“手”字是演化而来的,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4.结合事物名称,识记“尾、巴、兔”。
(1)教师出示小兔子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图片下方的生字“尾、巴、兔”,学生图文对照进行识记。
(3)用开火车、小老师领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熟读生字“尾、巴、兔”。
5.对比体验,自主识记。
教师出示6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短。认识“最”字。(提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谁”和“最”的字音,体会到“最”的含义)
(三)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1.读好问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教师对比范读问句和答句。(提示:让学生感受到问句的语气是要上扬的)
(3)以“谁的尾巴长”为例,让学生练读。
(4)出示文中更长的问句让学生练习,并提示在中间稍作停顿再读。
2.读好轻重音。
(1)教师范读。(提示:问句的重音落在表示尾巴特点的形容词上,答句的重音落在动物名称和尾巴的特点上,轻音放在“的”字之上,不拖音)
(2)学生练读。
3.尝试自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教师指名学生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4.师生问答,快乐游戏。(提示:本篇课文句式整齐,三问三答,在进行问答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进行)
(1)教师:谁的尾巴长?一一学生:猴子的尾巴长。
(2)教师:谁的样子最可爱?一一学生: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3)教师:谁的羽毛最鲜艳?一一学生:孔雀的羽毛最鲜艳。
5.生生合作,趣味朗读。(提示:在变式朗读的基础上加上了拍手的动作,使朗读更富节奏感和趣味性)
(1)男生、女生变式朗读。男生先问,女生来答,然后交替互换。
(2)学生拍手,趣味对答。
第二课时
(一)活动体验,快乐背诵
1.猜一猜,背一背。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中6种小动物的尾巴(遮盖住身体),请学生根据小动物的尾巴进行猜测,并背诵出课文内容。
2.接龙背诵。
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背诵接龙的比赛游戏。
3.表演游戏。
游戏规则:6名学生戴着头饰扮演6种可爱的小动物,与其他同学进行问答游戏。(提示: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表达,进行背诵积累)
(二)图文阅读,话题交流
1.借用插图,想象说。
教师出示文中6种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在生活中积累的词句进行自主表达)
2.联系生活,拓展说。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一说“谁的什么怎么样”。(提示:在熟悉句式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做更多的问答游戏。例如,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谁的歌声最好听?黄莺的歌声最好听)
(三)认识“竖提”笔画,学写汉字
1.认识“竖提”笔画,并熟练书写。
教师边示范边提示“竖提”笔画的书写要领,要求学生练熟新笔画后再书写整个字。
2.范写“长”,学写“比”。
教师示范并提示“长”的书写要领;比较“长”与“比”,练习书写“比”。(提示:“比”最后一笔是竖弯钩,起笔要高于竖提)
3.对比“巴”和“把”。
教师示范书写“巴”,并提示书写要领;学生比较“巴”和“把”的区别;学生练习书写。
拓展阅读
动物的尾巴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
老虎的尾巴像什么?
鱼儿的尾巴像什么?
牛的尾巴像什么?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老虎的尾巴像钢鞭。
鱼儿的尾巴像裙子。
牛的尾巴像绳子。
燕子的尾巴有啥用?
老虎的尾巴有啥用?
鱼儿的尾巴有啥用?
牛的尾巴有啥用?
燕子的尾巴当飞行器。
老虎的尾巴当武器。
鱼儿的尾巴当掌舵。
牛的尾巴当平衡器。
学习单
6.比尾巴
1.我会连。
松鼠 尾巴长 孔雀 尾巴弯
猴子 尾巴短 鸭子 尾巴扁
兔子 尾巴好像一把伞 公鸡 尾巴最好看
2.照样子问一问、答一答。
例: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谁的眼睛最 ? 的眼睛最 。
(2) ? 。
7.青蛙写诗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写、诗”等11个生字,认识“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规范书写“下、个、雨、们“4个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感受青蛙写诗的乐趣,能做到分角色读课文。
3.借助图片,在课文的阅读中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4.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想象说话。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识字读文
1.出示课题《青蛙写诗》。
(1)学生朗读课题。
(2)教师随文教学“写、诗”2个字。
①学“写”字,可以先借助拼音拼读,再读一读课后的词语“写字、写作业”,引导学生给“写”组词,做一做“写”的动作。将新偏旁“秃宝盖”与偏旁“宝盖”对比教学,进行识记。(提示:教学新偏旁“秃宝盖”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偏旁的形象,用自创儿歌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学“诗”字,可以借助偏旁认知,“诗”就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引导学生将“言字旁”和“诗”字联系起来。认读课后词语“诗歌、诗人”,引导学生了解《青蛙写诗》这篇课文就是一首诗歌,它的作者就是诗人。
2.教学课文第1小节,课件播放雨声,让学生听雨声展开想象。
(1)学生感受“淅沥沥”“沙啦啦”的雨声。
(2)教师引导表达:你还听到了怎样的雨声?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写诗的心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学生借助插图,说一说此刻小青蛙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出小青蛙高兴的样子,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提示:朗读时,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还可以在朗读的时候,带上微笑的表情,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二)认读生字,认识偏旁
1.动一动,比一比,认读生字“过、给、要”。
(1)出示“过、给、要”3个生字。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走过去,伸手要,拿给你,”学生边做动作,边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熟字相加,要=西+女。
2.借助偏旁,想象识记生字“点”。
(1)教师出示生字“点”,引导学生认识偏旁“四点底”,并与偏旁“三点水”比较异同。
(2)引导学生想象“点”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认读课文中的词语“雨点儿”,学生再用“点”组词。
提示:通过偏旁理解字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想象进行识记。
3.借助插图,认识生字“串、们”。
(1)教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看谁能找到一串水珠。课件出示“一串糖葫芦”,加深“串”的形象。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一串什么”。
(2)教师出示课文图片,让学生感受小蝌蚪的多,以此理解“们”字。
(3)认读课后词语“你们、我们”。(提示: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4.认读生字“当、以、成”。
(1)教师出示“当、以、成”3个生字,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组词。
(2)教师出示文中含有“当”字的3句对话,学生反复认读。
(3)借助课后词语“以前、以后”认读“以”字。
(4)学生交流识记“成”字的方法。
(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分角色读好对话。
(1)教师提问:“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以此让学生认识文中的不同角色。
(2)教师示范读课文的第2、3、4小节,读出不同事物的不同感觉。
(3)学生自由练读,首先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4)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
(5)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可戴头饰表演着朗读。
提示:教师事先做好小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头饰,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逗号、句号、省略号”这三种标点符号的形象。
2.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说一说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各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找出来。学生在书上圈画逗号、句号和省路号。
(3)教师出示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
(4)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对“逗号、句号、省略号”这3个标点符号的认识。(教师进行点拨:逗号用在句子中间;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要数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就看有几个句号;省略号表示省略、意犹未尽、声音延长等)
(5)以课文的第2小节为例,让学生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提示:学生通过看插图、找标点、观察比较,能较好掌握“逗号、句号、省略号”这3个标点符号的特点。练习数句子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句号的用途)
3.再读课文,利用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好课文。
(1)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课文小节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逗号、句号的停顿有所不同。(提示: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逗号的停顿略短,句号的停顿略长)
(3)教师示范读,学生认真听,感受停顿,并模仿读。
第二课时
(一)展开想象,鼓励表达
1.自由读文,回顾内容。
2.出示文中3个小伙伴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他们都表达了想要给青蛙帮忙的意愿,但是说话的方式却不一样。(提示:三句话分别用“给、能、可以”来表示帮忙的意愿。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示)
3.出示填空题,学生练习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青蛙用这“呱呱”的声音,在说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青蛙内心的想法,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青蛙好像在说:
我要( )。
我能( )。
我可以( )。
(二)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1.出示“下、个、雨、们”4个生字,观察分类。(提示:将4个生字分成两类。独体字:下、个、雨;左右结构的字:们)
2.指导书写“下、个、雨”。(提示:提醒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做到规范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并书空。
(3)学生学写生字。
(4)学生比一比,师生评一评。
3.指导书写“们”。(提示:“们”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拓展阅读
标点符号歌
逗号小点带尾巴,朗读停顿要靠它。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句号是个小圆圈,用它表示话说完。
要数一段几句话,找找句号总没错。
标点符号大家庭,还有很多好朋友。
以后一一来认识,说话写作用得着。
学习单
7.青蛙写诗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后面打“√”。
一串(cuàn chuàn) 写诗(shī sī)
省略号(lüè luè) 逗号(dòu duò)
2.给句子加标点。
(1)我是小学生( )
(2)傍晚( )小青蛙在池塘里叫个不停( )
(3)超市里的水果真多啊( )有苹果、西瓜、梨(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2)
(3)
8.雨点儿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彩、半”等10个生字,认识“三撇、穴宝盖、立刀”3个偏旁,读准“数、长”2个多音字,会写“问、有、半、从、你”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4.通过图片想象情境,迁移运用,想象表达。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师生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2)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指导儿化音的朗读。
2.联系生活理解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知道怎样的雨。(提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表达)
3.出示雨下得密密麻麻的图片,理解“数不清”。
教师:说一说还有什么也是数不清的?(提示:对多音字“数”正音,和第四声的“数”进行辨析。通过组词,让学生发现当表示数字、数量时要读第四声。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等)
4.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
(二)依托文本,学习字词
1.依托文本,学习生词“云彩”。
(1)教师提问:“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儿来的?”并通过课文第1自然段,引出生词“云彩”。
(2)学习生字“彩”,认识偏旁“三撇”。(提示:教师示范书写偏旁“三撇”,学生书空。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识记生字)
2.多种形式识字。
(1)结合课文学习“到、没、绿、方、更、出、长”等字。
提示:随文认读、识记。学习“到”字时,结合认识新偏旁“立刀”,可与刀对比,观察字形的不同,识记偏旁。
(2)联系生活,识记“半”字。
提示: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天的一半就是“半天”,一个月的一半就是“半月”,一年的一半就是“半年”等。
(3)对比偏旁,识记“空”字。
提示:通过与“宝盖头"对比,认识新偏旁“穴宝盖”,识记“空”。
(4)学习多音字“长”。
提示:通过组词或在语境中运用,引导学生发现在“长大、成长”中读zhǎng,表示长短、长度时则读cháng。
提示: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生字所在的长句。除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外,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根据句意自然停顿,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出停顿。
3.课中游戏,巩固识字。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学生玩“生字蹲”游戏。
游戏规则:学生手拿生字卡。从第一个学生开始,说一个生字,拿到这个生字的学生举起卡片并蹲下,说出另一个生字,拿到这个生字的学生也蹲下,以此类推。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角色
1.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想去哪儿?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1.再读课文,回顾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分别想去哪里?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各有哪些变化?
(2)学生自主读文,交流讨论。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学生交流讨论,自主选择角色。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线分别圈画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话。
(3)学生自主练读课文。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
提示:教学时,凭借角色效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进而引导他们想象、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情感,让学生始终置身于语境之中,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自主的实践中,读出不同人物、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另外,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还要注意句中的自然停顿。
(二)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想象说话,鼓励表达。
(1)教师出示大树、池塘、荷叶等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
(2)教师启发思考: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相遇后,会说些什么?(提示:指导学生想象表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
2.阅读金波的另一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观察发现,规范书写
1.观察发现,交流识记。
(1)教师出示“半”字,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主笔。(提示:“竖”为悬针竖,书写时要压住竖中线,左右两边要保持平衡)
(2)教师出示“问”和“有”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横折钩”。(提示:“问”字的“门字框”横平竖直,框稍写大些,为“口”留出空间。“有”的第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要写平直,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书写“有”时,可与“月”对比,提示“有”字中的“月”的撇变成了竖)
(3)教师出示“从”字,学生观察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从”字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点。(提示:“从”左窄右宽,右边的“人”的撇要穿插在第二笔点的下方)
(4)教师出示“你”字,请学生关注新学笔画“横钩”。重点指导“横钩”的书写,起笔稍重,在转折处稍作停顿,出锋收笔。(提示:“你”字左窄右宽,左右两边上下齐平)
2.快乐书空,熟练笔顺。
(1)学生观察课本田字格上方生字的笔顺,按照书中的提示自己试着书空练习。
(2)跟着教师书空,注意边书空,边想着这个字的样子。
(3)学生书空默写。
3.教师示范,教学写法。
(1)教师边示范边提示写法,学生观察。
(2)学生描红。教师每示范一个,学生分别描红两个。
4.端正姿势,认真练写。
(1)教师提示坐姿,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2)观察对比、修改。写完之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里写得不够好,然后再写一遍。
拓展阅读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节选)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亲亲地,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选自金波《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学习单
8。雨点儿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 )回答:“我要去有( )有( )的地方。你呢?”( )回答:“我要去没有( )没有( )的地方。”
2.读拼音写生字。
wèn nǐ yǒu yǒu cóng
鸟妈妈( )小鸟:“( )刚刚( )没( )( )草地上走过?”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观察课本上的3幅插图,联系生活,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场合,应选用不同的音量与他人交流。认识到说话的声音和文明礼仪的密切关系。
2.通过情境表演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声音讲话。
3.有在生活和学习中尝试使用合适音量的意愿。反思自己的日常语言习惯。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话题
1.教师讲述故事,导入话题。
教师创设讲故事情境,有意用微弱的声音给孩子们讲个小故事。(提示:此环节联系了课本插图中的第3幅图,意在使学生们指出教师使用微弱声音讲故事的不恰当。如此,既引出了交际话题,又学习了教材内容)
2.展开讨论,揭示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学们听不清老师的故事内容?”进而点明讲故事时应该声音响亮,引出本课交际话题一一用多大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随机体验,进入情境
1.出示文中第3幅插图,引导观察发现。
(1)教师:图中的小朋友和老师刚刚的表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正确吗?(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他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纷纷说)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1)教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讲故事?
(2)指名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师生评议。
(三)观察图画,自主交际
1.观察课文插图,教师模拟,学生辨析。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现书中所示的图书馆、办公室和教室三个场景。
教师示范不正确的说话音量,学生用手势做动作,表示“正确”还是“错误”。
①在图书馆中大声说:“请问这里有人吗?”
②在办公室大声说:“老师,我在教室里捡到一块橡皮。”
(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判断这样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不同的场景需要用不同的音量。(板书:音量)
2.进入情境,表演体会。
(1)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图书馆和办公室这两个场景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2)教师指名学生表演,全班交际互动。
提示:每一场景,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引导其他同学关注人物所在的场所,认真倾听,觉察出在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音量。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呈现交际提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3)生生互动,尝试小结。
每一个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激励学生进行评价,进而让他们自己总结“在哪儿应该怎样说话”。
提示:口语交际要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交际性。学生表演办公室的场景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关注交际对象,面对教师或长辈说话时,音量要适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还应渗透交际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3.激励评价,教师小结。
总结:小声说话,要在他人听得见的前提下,把声音降低到最小;大声说话,要声音响亮,姿态大方。
提示: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回顾前一个《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的要求“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来传递真诚与尊重。
(四)链接生活,场景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书本内容之外多种不同的场景,如餐厅、走廊、演讲现场等,并配上相关的说话内容。
2.学生观察,集体评议。
(1)场景一:餐厅。配字:老师,我可以加汤吗?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餐厅里“小声说话”嘴唇口型标志,启发学生认识到在餐厅应小声说话,不应大声喧哗。
(2)场量二:走廊。配字:我们要慢慢地走,不要跑。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在走廊上说话、走路的。让学生意识到,不应该在走廊中喧哗,更不应该追逐打闹。
(3)场量二:演讲现场。配字: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
提示: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比赛的经历,体会到在舞台上表演或比赛时,应大声说话,勇敢地表现自己。
3.自主选择,模拟表演。
(1)学生在以上三个场景中自主选择,进行表演。
(2)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进行情境表演。
提示: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也可以请学生做小老师,手拿不同的图片走到任意一位同学面前,走到谁面前,请谁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4.教师小结。
提示:要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的场景,思考判断后再用合适的声音说话。遇到小声说话的场合时,音量也不可过小,要让对方听得到;遇到需要大声说话的场合时,放开嗓门,但要注意不要过大。
(五)多样活动,真实体验
1.活动一:听声音猜场所。
提示:请一名学生上台并蒙上眼。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场所并播放此时此地人物的话语,要求蒙上眼睛的学生根据声音来猜场所。
(1)游戏体验,根据声音判断场所。
(2)现场采访,让蒙眼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3)教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说话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说话的音量来判断人物所处的场所。
提示:此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兴奋而忘记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师可相机指出,在教室活动时,应用合适的音量,以避免影响他人。
2.活动二:我来设计“小贴士”。
教师出示学校各个不同的场所图片,如阅览室、机房、剧场等。
(1)教师启发思考:在校园的这些地方,我们应该怎样说话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鼓励学生画一画“小嘴巴”的小贴士,自主设计出代表音量大小的图示。
(4)学生交流设计“小嘴巴”的小贴士,并说一说,还可以在小贴士旁边写点什么。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分类连线,了解字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并能够区分“星、明”等8个生字的间架结构类型。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方位儿歌,巩固“前、后、左、右、东、南、西、北”8个生字,进一步了解方位。
3.背通古诗《古朗月行(节选)》。
4.通过“好朋友来做客”实践活动,展示生活识字成果,感受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快乐。
5.和大人一起读《谁会飞》,能仿照句式进行语言积累。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活动一:秋天到,采果子。
(1)儿歌激趣,认识结构。
①教师出示儿歌:“秋天到,果子香,拿着篮子采果忙。两个篮子有不同,请你动脑想一想。”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②教师出示两个带字的“篮子”——“花、清”,学生观察“篮子”上的这两个字,分别说一说它们的结构。(提示:“花”是上下结构,“清”是左右结构)
(2)连线游戏,结构分类。
教师出示两个“篮子”,提示学生一个放“上下结构”的生字,另一个放“左右结构”的生字,引导学生将书上给出的“星、明、叶、只、色、把、尘、地”按要求分别与“篮子”进行连线。
(3)调动已知,拓展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认识的汉字中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
2.活动二:争做认方向小能手。
(1)读儿歌《前后左右 东西南北》。
①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学生朗读,教师听到有发音问题,及时纠正。
②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增强学生正确朗读的次数,让学生在熟读中记忆背诵。
(2)学生再读儿歌,边读边圈出表示方向的字。
3.活动三:玩游戏“分左右”。
(1)学生边唱《我爱洗澡》歌:“上冲冲,下洗洗,左搓搓,右揉揉……”,边做动作。
(2)交流自己想出的分辨左、右的方法。(提示:通常拿笔写字的是右手,不拿笔写字的是左手)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会经常请自己的“右手朋友”帮忙做哪些事情?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请“左手朋友”来帮忙?
(3)游戏:“我说你做”。
师生合作做游戏:教师报出某个方向,学生按照教师说出的方向转。同桌之间一起做这个游戏。
(4)游戏:“唱反调”。
师生合作做游戏:教师报出某个方向,学生按照相反的方向转。同桌之间一起做这个戏。
4.活动四:跟着儿歌辨四方。
(1)学生再读儿歌,能背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2)学生自由读(背)儿歌,一边读(背)一边做动作指方向。
(3)说一说我家的“东、西、南、北”。
提示:请学生向全班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在家里时,分辦东、西、南、北的方法。同桌讨论,集体交流。例如:我在家中,一进门对面的方向是东,我的背后是西,我的右手边是南,我的左手边是北。
5.活动五:新招助我走四方。
(1)出示路牌,认识生活中的汉字。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路牌上,自己认识了哪些汉字?
(2)全班边做动作边指方向,边背诵。
师生儿歌小结:辨左右,识方向,走四方,更顺畅!
(二)展示台
1.活动一:火眼金睛。
教师出示商铺的标牌,引导学生注意认识生活中遇见的商铺的标牌。
(2)学生认一认,聊一聊。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识汉字“电影院、报刊亭、小卖部”,了解电影院、报刊亭、小卖部的不同功能。
2.活动二:生活秀,秀识字。
(1)学生交流生活中收集到的“字卡”。
(2)学生展示“字卡”,读一读、认一认。
提示:这个“字卡”可以是学生零食的包装袋,可以是超市的购物小票等。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都可以成为识字的资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感受识字带来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活动一:我能读古诗。
请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跟读、自己读等方式,将《古朗月行》读正确、读通顺。(提示:把后鼻音“镜、青”读准)
2.活动二:我会读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一同寻找读好古诗的窍门。(提示:朗读时注意节奏和停顿,前后鼻音要读到位)
3.活动三:欣赏美丽的月景图。
(1)教师引领学生赏析不同地方的月景图,如海边的月亮、山上的月亮等。
(2)教师引导想象:说一说,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预设:像镜子、圆盘、小船、香蕉……
提示: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我觉得月像 。
4.活动四:配乐表演读。
(1)教师配上音乐,学生加上动作,一边读一边表演,通过身体的参与,增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
师生交流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提示:《语文园地六》的教学若在中秋节前后,可以结合中秋节日,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了解民俗,举行吃月饼、聊民俗、背古诗、谈月亮的活动)
(二)和大人一起读
1.活动一:我们都来读一读。
提示:大人和小孩分角色读,大人读提问部分,小孩读回答部分,然后互换角色再读。
2活动二:我们都来说一说。
(1)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儿歌中动物们的本领:有了这项本领,它们会怎么用呢?
预设:鸟的特点是会飞,鸟是扇着翅膀飞的。
(2)家长出题考一考,孩子说一说。
问题:谁会跳?回答: 。
问题: 怎样跳?回答: 。
(举例:谁会叫?谁会吊在树上?谁会开屏?谁会捉虫?谁会捉老鼠……)
3.活动三:我们都来演一演。
提示:大人和孩子各自扮演一个小动物,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评价:建议家长奖励积极完成的孩子去动物园一游或者采用其他奖励方式。
4.活动四:争做家庭朗读者。
全家每日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短文,家庭内部进行评比,班级定期开展“亲子朗读者”大会,参赛家庭进行亲子朗读评比。
拓展阅读
飞
飞呀飞,
飞上青云霄,
太阳当空在微笑,
我比大阳更逍遥。
飞呀飞,
飞上彩虹桥,
彩虹横跨色七道,
我羡彩虹姿曼妙。
飞牙飞,
飞入半山腰,
绿水长伴山共老,
青山绿水任我瞧。
飞呀飞,
飞随白云飘,
下观海潮傍飞鸟,
五湖四海任游遨。
单元学习单设计
1.通过识字卡片,你认识了多少个生字?把你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在( )、后( )我( )好( )长( )、比( )、尾( )、巴( )、把( )、下( )、个( )、雨( )、们( )、问( )、门( )、有( )、半( )、从( )、你( )、前( )、左( )、右( )、兔( )、伞( )。
2.数一数,填一填。
3.选字填空。
4.仿照句子说一说。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扇扇翅膀去又回。
这个教学设计是由谁设计的?请补充。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遵循部编版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形成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与情感的整体发展。
为扎实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想象”和语文要素“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本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几点构想:①借助低学段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积累生活经验,了解生活常识。②在联系生活、情境体验中,让学生体会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乐趣。③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认识标点符号,从而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读好不同句式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落实双线结构。单元内各课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层层递进,通过板块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层层落实,让学生真正得法、得能,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教材第二次集中学习课文的内容,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这4篇课文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六》两块内容,以共同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扎实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训练。
《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简单的两小节就将影子和我形影不离,默默陪伴我的画面呈现了出来。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意思,童真童趣及喜爱之情在画面中,在文字里尽情流淌,诗的温度油然而生。
《比尾巴》是一首科普儿歌,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以“比”为主线,采用问答的形式把学生的视角引入生活,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生活经验,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鸣叫来作诗的情景,让学生在奇妙多姿的诗化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具体的事物认识标点。
《雨点儿》是一篇童话散文,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了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内容浅显易懂,蕴含着雨点儿去帮助花草,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偏旁进行归类识字,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陈述句,读好问答句,读出角色对话的语气;通过读好逗号、句号、问号的不同停顿,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43个生字、“宝盖、女字旁”等10个偏旁和“数、长”2个多音字,会写“在、后”等17个字和“斜钩、竖提、横钩”3个新笔画。
2.积累课后词语和短语,会用问答形式及“前、后、左、右”的方位词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比尾巴》;能够分角色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认识逗号、问号,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积累生活经验,产生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
5.在口语交际中,知道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他人交流,知道这是文明有礼的表现。
本单元的总体构想:
人文主题:想象
语文要素: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
读好陈述句——读好问答句——读好角色——读好对话
(逐步发展递进关系)
围绕“想象”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常识,积累生活经验。
紧紧抓住《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点,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及生活实际了解文本内容,认识标点符号,从读好陈述句、问答句到读好角色语言,再到读好对话,最后到读出童真童趣,鼓励学生将积累联系生活进行自由表达,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
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要素
1.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以及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课题
人文主题分布
语文要素分解
《影子》
借助生活经验,体会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理解影子默默陪伴、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1.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正确朗读课文。
2.借助图文的阅读,联系生活,丰富对影子的认识;认识“前、后、左、右”4个方位。
《比尾巴》
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习儿歌的问答方式,读好问句的语气。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迁移运用,积累语言表达。
《青蛙写诗》
借助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物,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想象还有事物可以当成标点符号。
1.学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感受青蛙写诗的乐趣,能分角色读课文。
2.认识标点,根据标点读出相应的语气。
《雨点儿》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结合图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想象表达。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口语交际
联系生活,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根据场合使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情景模拟等指导学生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语文园地六
借助“和大人一起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方位儿歌,巩固表示方位的生字,同时进一步了解方位。
2.通过“字词句运用”和“展示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感受自主识字的乐趣。
分课设计
5.影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认识“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规范书写“在、后、我、好”4个生字和“斜钩”1个偏旁。
2.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正确朗读课文。
3.借助图文阅读和生活实践,丰富对影子的认识。认识“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尝试运用表达。
4.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中的两个“常常”,感受影子和“我”形影不离,默默陪伴,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影子",认读字词
1.联系生活,认识影子。
(1)出示图片“手指影子”。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是谁呀?(指名学生说一说)
(2)出示词语“影子”,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提示:“影”是后鼻音,“子”读轻声)
(3)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如:阳光下大树的影子、路灯下电线杆的影子等)
教师:你还在哪里见过影子?(指名学生说一说)
2.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
(2)学生凭借经验,自由认读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黑、狗、友”:①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②学生带读并组词。
3.通过字形演示图,联想识记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左、右”的字形演变图,引导学生将图和汉字联系起来,展开想象,编出属于自己的口诀、儿歌或故事进行识记。
4.借助游戏,认识方位词。
(1)教师出示“前、后、左、右”4个字,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为游戏做好准备。
(2)教师分别出示影子在不同位置的图片:影子,影子,你在哪儿?学生回答:我在前,我在后……
(3)玩“影子大战”的游戏。
游戏规则:将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好,一人扮演另一人的影子,听教师的口令改变位置。如教师说影子在前,扮演影子的学生迅速站到另一人的前面,站错的则淘汰,最后剩下的便是“影子大战”游戏的胜利者。
5.认识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认读生字“它、好、朋”。
(1)教师出示“它、好、朋"3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3个新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
(2)认识偏旁“宝盖、女字旁、月字旁”。
教师引导学生畅想:“它、好、朋"这3个生字的偏旁分别像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指名学生回答,并帮助学生认识“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
(3)小游戏:“我会分辦‘他、她、它’”。
游戏规则:教师准备“它、好、朋"3个生字的字卡。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还有一个戴上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的学生上台,请几个讲台下的学生把3张字卡分别贴到讲台上3个学生身上,看一看谁贴得正确,并让贴正确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
(4)请学生观察“好”字,发现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女+子=好。
(5)请学生观察“朋”字,比较左右两个“月”在写法上的差别。
(二)我和影子交朋友
1.认读轻声词。
(1)教师出示“影子”图片:我们来和它打个招呼,说一说它的名字吧!(学生纷纷说)
(2)教师: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是读轻声的,请你找一找。
教师出示“跟着、陪着、我的、朋友”,学生开小火车读。
2.自读课文。
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提示停顿: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2)教师出示句子: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吧!(提示停顿: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3)教师出示全文,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接读下一句,并相机进行指导。
(4)男生、女生合作读,同桌比赛读,比谁读得更流畅,更有节奏。
4.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完成填空并背诵。
影子( ),影子( ),影子常常( ),就像一条( )。
影子( ),影子( ),影子常常( ),它是我的( )。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新词
1.读一读。
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黑影、左手、右边、前天、后来、大狗、左耳、它们、黄狗、友好、朋友、正好。
2.照样子,写一写。
教师出示“左一右”,学生照样子写一写:
前—( ) 东—( ) 反—( )
大—( ) 坏—( ) 晚—( )
3.激趣朗读,回顾内容。
教师创设情境,适当停顿引读:太阳出来了,太阳在跟影子做游戏呢!影子一会儿(学生:在前),一会儿(学生:在后),影子(学生: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学生:小黑狗)。
(二)借助插图,交流话题
1.借用插图说话。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一和插图二,分别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影子在哪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象表达“影子还像什么”。
①教师出示儿歌《可爱的影子》(见此节最后的“扩展阅读”)。
教师:请你跟老师朗读《可爱的影子》,说一说影子陪“我”做了什么事情。(提示:影子伴我上学,陪我回家)
②请学生用“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只、头、个) 。”的句式练习说话。
2.巩固方位词。
(1)教师:站在原处,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一说)
(2)请学生用“我的前边是( )”的句式练习说话,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我在( )的前边”。
(三)认识新笔画,学写汉字
1.认识笔画“斜钩”,学写“我”字。
(1)教师范写偏旁“斜钩”,学生观察、书空。(提示:“斜钩”起笔后向右下弧线行笔,弧度不宜过大,注意与“卧钩”的区别)
(2)学生练写书写汉字“我”,练熟书写新笔画“斜钩”。
2.指导书写生字“在、后、好”。
(1)教师:认真观察“在、后、好”这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提示:“在”是左上包固结构,横平竖直,撇在竖中线上起笔,为长撇:“后”的第1笔为平撇,第2笔是竖撇,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撇的区别;写“好”字注意“女”做偏旁时,横变提,右边不出头;“子"的横稍长,书写时要平直,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示范书写“在、后、好”,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学生写完后,与前面的范例做比较,看一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要修改。
(4)比一比,评一评。
教师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指名点评,并及时修改,再知道学生练写。
(四)室外游戏,加深认识
1.游戏一:“我会变”。
(1)游戏规则: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散开站立。(选择有阳光的日子)学生自由摆出各种造型,变出不同的影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像什么。
(2)请学生用“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只、头、个) 。”的句式练习说话。
2.游戏二:“踩影子”。
游戏规则:学生随机站立,听老师口令——踩踩左(右)边同学的影子,踩踩前面(后面)同学的影子。
3.游戏三:“做手影”。
(1)教师:小朋友,你会做哪些手影?(学生纷纷回答)
(2)教师示范小狗、鸭子、乌龟等几种简单的手影,学生模仿。
拓展阅读
可爱的影子
影子
可爱的影子
我的好朋友
每天
伴我上学去
我在前,你在后
你在前,我在后
天天跟着我
不呀不分开
影子
可爱的影子
我的好朋友
每天
陪我回家来
我在左,你在右
你在左,我在右
天天跟着我
不呀不分开
学习单
5.影子
1.拼音节,写字词。
hǎo zài wǒ hòu
(1)( )朋友力力坐( )( )的( )面。
zài wǒ hǎo
(2)( )老师的帮助下,( )的字写得越来越( )了。
2.读一读,完成练习。
做手影
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都来了。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儿歌中有一组反义词,请你写下来。
( )——( )
(3)你会做出哪些手影呢?写一写或画一画。
6.比尾巴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比、尾”等11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规范书写“长、比、巴、把”4个生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并迁移运用。
4.通过问答积累生活常识,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标红“比”字并注音。
(2)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比”这个生字的特点.
(3)教师示范说关于生字“比”的词语,引导学生再给“比”字组词,进一步识记“比”字。
2.借助音节,自由读文。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二)认读字词,认识事物
1.比对偏旁,识记生字“伞”和“公”。
(1)教师出示雨伞的图片,并出示“伞”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伞”的偏旁“人字头”。
(2)对比辨析,认识偏旁“八字头”。
①将偏旁“八字头”和“人字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异同。
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八字头”和“人字头”的写法。
(3)教师出示一位老公公撑伞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再在图片旁边出示“伞”和“公”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进一步识记这两个生字。
2.比较插图,认读生字“长、短”。
(1)出示课文插图中的猴子和兔子,对比它们的尾巴,让学生找出哪个小动物的尾巴长,哪个小动物的尾巴短。
(2)教师出示更多长短相对的物品,学生进行对比,认读“长”与“短”。
(3)对话小游戏。
教师:说“老师的胳膊长。”学生对:“学生的胳膊短。”……
3.利用旧知,认识生字“巴”和“把”。
(1)教师出示“爸”和“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关联。(提示:前面学过“爸”,现在学习“巴”,要联结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师出示“巴”和“把”,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提示:“巴”和“把”的区别就在于“把”比“巴”多了一个“提手旁”,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3)学习“提手旁”。
①教师出示“提手旁”,引导学生说一说“提手旁”是由哪几个笔画写成的。
②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提手旁”和之前学过的哪个生字比较像。
③教师讲解:“提手旁”是“手”字是演化而来的,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4.结合事物名称,识记“尾、巴、兔”。
(1)教师出示小兔子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图片下方的生字“尾、巴、兔”,学生图文对照进行识记。
(3)用开火车、小老师领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熟读生字“尾、巴、兔”。
5.对比体验,自主识记。
教师出示6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短。认识“最”字。(提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谁”和“最”的字音,体会到“最”的含义)
(三)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1.读好问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教师对比范读问句和答句。(提示:让学生感受到问句的语气是要上扬的)
(3)以“谁的尾巴长”为例,让学生练读。
(4)出示文中更长的问句让学生练习,并提示在中间稍作停顿再读。
2.读好轻重音。
(1)教师范读。(提示:问句的重音落在表示尾巴特点的形容词上,答句的重音落在动物名称和尾巴的特点上,轻音放在“的”字之上,不拖音)
(2)学生练读。
3.尝试自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教师指名学生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4.师生问答,快乐游戏。(提示:本篇课文句式整齐,三问三答,在进行问答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进行)
(1)教师:谁的尾巴长?一一学生:猴子的尾巴长。
(2)教师:谁的样子最可爱?一一学生: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3)教师:谁的羽毛最鲜艳?一一学生:孔雀的羽毛最鲜艳。
5.生生合作,趣味朗读。(提示:在变式朗读的基础上加上了拍手的动作,使朗读更富节奏感和趣味性)
(1)男生、女生变式朗读。男生先问,女生来答,然后交替互换。
(2)学生拍手,趣味对答。
第二课时
(一)活动体验,快乐背诵
1.猜一猜,背一背。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中6种小动物的尾巴(遮盖住身体),请学生根据小动物的尾巴进行猜测,并背诵出课文内容。
2.接龙背诵。
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背诵接龙的比赛游戏。
3.表演游戏。
游戏规则:6名学生戴着头饰扮演6种可爱的小动物,与其他同学进行问答游戏。(提示: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表达,进行背诵积累)
(二)图文阅读,话题交流
1.借用插图,想象说。
教师出示文中6种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在生活中积累的词句进行自主表达)
2.联系生活,拓展说。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一说“谁的什么怎么样”。(提示:在熟悉句式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做更多的问答游戏。例如,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谁的歌声最好听?黄莺的歌声最好听)
(三)认识“竖提”笔画,学写汉字
1.认识“竖提”笔画,并熟练书写。
教师边示范边提示“竖提”笔画的书写要领,要求学生练熟新笔画后再书写整个字。
2.范写“长”,学写“比”。
教师示范并提示“长”的书写要领;比较“长”与“比”,练习书写“比”。(提示:“比”最后一笔是竖弯钩,起笔要高于竖提)
3.对比“巴”和“把”。
教师示范书写“巴”,并提示书写要领;学生比较“巴”和“把”的区别;学生练习书写。
拓展阅读
动物的尾巴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
老虎的尾巴像什么?
鱼儿的尾巴像什么?
牛的尾巴像什么?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老虎的尾巴像钢鞭。
鱼儿的尾巴像裙子。
牛的尾巴像绳子。
燕子的尾巴有啥用?
老虎的尾巴有啥用?
鱼儿的尾巴有啥用?
牛的尾巴有啥用?
燕子的尾巴当飞行器。
老虎的尾巴当武器。
鱼儿的尾巴当掌舵。
牛的尾巴当平衡器。
学习单
6.比尾巴
1.我会连。
松鼠 尾巴长 孔雀 尾巴弯
猴子 尾巴短 鸭子 尾巴扁
兔子 尾巴好像一把伞 公鸡 尾巴最好看
2.照样子问一问、答一答。
例: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谁的眼睛最 ? 的眼睛最 。
(2) ? 。
7.青蛙写诗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写、诗”等11个生字,认识“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规范书写“下、个、雨、们“4个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感受青蛙写诗的乐趣,能做到分角色读课文。
3.借助图片,在课文的阅读中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4.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想象说话。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识字读文
1.出示课题《青蛙写诗》。
(1)学生朗读课题。
(2)教师随文教学“写、诗”2个字。
①学“写”字,可以先借助拼音拼读,再读一读课后的词语“写字、写作业”,引导学生给“写”组词,做一做“写”的动作。将新偏旁“秃宝盖”与偏旁“宝盖”对比教学,进行识记。(提示:教学新偏旁“秃宝盖”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偏旁的形象,用自创儿歌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学“诗”字,可以借助偏旁认知,“诗”就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引导学生将“言字旁”和“诗”字联系起来。认读课后词语“诗歌、诗人”,引导学生了解《青蛙写诗》这篇课文就是一首诗歌,它的作者就是诗人。
2.教学课文第1小节,课件播放雨声,让学生听雨声展开想象。
(1)学生感受“淅沥沥”“沙啦啦”的雨声。
(2)教师引导表达:你还听到了怎样的雨声?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写诗的心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学生借助插图,说一说此刻小青蛙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出小青蛙高兴的样子,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提示:朗读时,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还可以在朗读的时候,带上微笑的表情,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二)认读生字,认识偏旁
1.动一动,比一比,认读生字“过、给、要”。
(1)出示“过、给、要”3个生字。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走过去,伸手要,拿给你,”学生边做动作,边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熟字相加,要=西+女。
2.借助偏旁,想象识记生字“点”。
(1)教师出示生字“点”,引导学生认识偏旁“四点底”,并与偏旁“三点水”比较异同。
(2)引导学生想象“点”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认读课文中的词语“雨点儿”,学生再用“点”组词。
提示:通过偏旁理解字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想象进行识记。
3.借助插图,认识生字“串、们”。
(1)教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看谁能找到一串水珠。课件出示“一串糖葫芦”,加深“串”的形象。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一串什么”。
(2)教师出示课文图片,让学生感受小蝌蚪的多,以此理解“们”字。
(3)认读课后词语“你们、我们”。(提示: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4.认读生字“当、以、成”。
(1)教师出示“当、以、成”3个生字,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组词。
(2)教师出示文中含有“当”字的3句对话,学生反复认读。
(3)借助课后词语“以前、以后”认读“以”字。
(4)学生交流识记“成”字的方法。
(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分角色读好对话。
(1)教师提问:“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以此让学生认识文中的不同角色。
(2)教师示范读课文的第2、3、4小节,读出不同事物的不同感觉。
(3)学生自由练读,首先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4)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
(5)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可戴头饰表演着朗读。
提示:教师事先做好小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头饰,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逗号、句号、省略号”这三种标点符号的形象。
2.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说一说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各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找出来。学生在书上圈画逗号、句号和省路号。
(3)教师出示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
(4)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对“逗号、句号、省略号”这3个标点符号的认识。(教师进行点拨:逗号用在句子中间;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要数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就看有几个句号;省略号表示省略、意犹未尽、声音延长等)
(5)以课文的第2小节为例,让学生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提示:学生通过看插图、找标点、观察比较,能较好掌握“逗号、句号、省略号”这3个标点符号的特点。练习数句子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句号的用途)
3.再读课文,利用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好课文。
(1)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课文小节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逗号、句号的停顿有所不同。(提示: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逗号的停顿略短,句号的停顿略长)
(3)教师示范读,学生认真听,感受停顿,并模仿读。
第二课时
(一)展开想象,鼓励表达
1.自由读文,回顾内容。
2.出示文中3个小伙伴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他们都表达了想要给青蛙帮忙的意愿,但是说话的方式却不一样。(提示:三句话分别用“给、能、可以”来表示帮忙的意愿。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示)
3.出示填空题,学生练习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青蛙用这“呱呱”的声音,在说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青蛙内心的想法,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青蛙好像在说:
我要( )。
我能( )。
我可以( )。
(二)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1.出示“下、个、雨、们”4个生字,观察分类。(提示:将4个生字分成两类。独体字:下、个、雨;左右结构的字:们)
2.指导书写“下、个、雨”。(提示:提醒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做到规范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并书空。
(3)学生学写生字。
(4)学生比一比,师生评一评。
3.指导书写“们”。(提示:“们”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拓展阅读
标点符号歌
逗号小点带尾巴,朗读停顿要靠它。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句号是个小圆圈,用它表示话说完。
要数一段几句话,找找句号总没错。
标点符号大家庭,还有很多好朋友。
以后一一来认识,说话写作用得着。
学习单
7.青蛙写诗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后面打“√”。
一串(cuàn chuàn) 写诗(shī sī)
省略号(lüè luè) 逗号(dòu duò)
2.给句子加标点。
(1)我是小学生( )
(2)傍晚( )小青蛙在池塘里叫个不停( )
(3)超市里的水果真多啊( )有苹果、西瓜、梨(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2)
(3)
8.雨点儿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彩、半”等10个生字,认识“三撇、穴宝盖、立刀”3个偏旁,读准“数、长”2个多音字,会写“问、有、半、从、你”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4.通过图片想象情境,迁移运用,想象表达。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师生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2)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指导儿化音的朗读。
2.联系生活理解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知道怎样的雨。(提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表达)
3.出示雨下得密密麻麻的图片,理解“数不清”。
教师:说一说还有什么也是数不清的?(提示:对多音字“数”正音,和第四声的“数”进行辨析。通过组词,让学生发现当表示数字、数量时要读第四声。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等)
4.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
(二)依托文本,学习字词
1.依托文本,学习生词“云彩”。
(1)教师提问:“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儿来的?”并通过课文第1自然段,引出生词“云彩”。
(2)学习生字“彩”,认识偏旁“三撇”。(提示:教师示范书写偏旁“三撇”,学生书空。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识记生字)
2.多种形式识字。
(1)结合课文学习“到、没、绿、方、更、出、长”等字。
提示:随文认读、识记。学习“到”字时,结合认识新偏旁“立刀”,可与刀对比,观察字形的不同,识记偏旁。
(2)联系生活,识记“半”字。
提示: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天的一半就是“半天”,一个月的一半就是“半月”,一年的一半就是“半年”等。
(3)对比偏旁,识记“空”字。
提示:通过与“宝盖头"对比,认识新偏旁“穴宝盖”,识记“空”。
(4)学习多音字“长”。
提示:通过组词或在语境中运用,引导学生发现在“长大、成长”中读zhǎng,表示长短、长度时则读cháng。
提示: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生字所在的长句。除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外,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根据句意自然停顿,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出停顿。
3.课中游戏,巩固识字。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学生玩“生字蹲”游戏。
游戏规则:学生手拿生字卡。从第一个学生开始,说一个生字,拿到这个生字的学生举起卡片并蹲下,说出另一个生字,拿到这个生字的学生也蹲下,以此类推。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角色
1.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想去哪儿?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1.再读课文,回顾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分别想去哪里?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各有哪些变化?
(2)学生自主读文,交流讨论。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学生交流讨论,自主选择角色。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线分别圈画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话。
(3)学生自主练读课文。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
提示:教学时,凭借角色效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进而引导他们想象、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情感,让学生始终置身于语境之中,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自主的实践中,读出不同人物、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另外,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还要注意句中的自然停顿。
(二)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想象说话,鼓励表达。
(1)教师出示大树、池塘、荷叶等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
(2)教师启发思考: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相遇后,会说些什么?(提示:指导学生想象表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
2.阅读金波的另一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观察发现,规范书写
1.观察发现,交流识记。
(1)教师出示“半”字,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主笔。(提示:“竖”为悬针竖,书写时要压住竖中线,左右两边要保持平衡)
(2)教师出示“问”和“有”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横折钩”。(提示:“问”字的“门字框”横平竖直,框稍写大些,为“口”留出空间。“有”的第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要写平直,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书写“有”时,可与“月”对比,提示“有”字中的“月”的撇变成了竖)
(3)教师出示“从”字,学生观察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从”字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点。(提示:“从”左窄右宽,右边的“人”的撇要穿插在第二笔点的下方)
(4)教师出示“你”字,请学生关注新学笔画“横钩”。重点指导“横钩”的书写,起笔稍重,在转折处稍作停顿,出锋收笔。(提示:“你”字左窄右宽,左右两边上下齐平)
2.快乐书空,熟练笔顺。
(1)学生观察课本田字格上方生字的笔顺,按照书中的提示自己试着书空练习。
(2)跟着教师书空,注意边书空,边想着这个字的样子。
(3)学生书空默写。
3.教师示范,教学写法。
(1)教师边示范边提示写法,学生观察。
(2)学生描红。教师每示范一个,学生分别描红两个。
4.端正姿势,认真练写。
(1)教师提示坐姿,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2)观察对比、修改。写完之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里写得不够好,然后再写一遍。
拓展阅读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节选)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亲亲地,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选自金波《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学习单
8。雨点儿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 )回答:“我要去有( )有( )的地方。你呢?”( )回答:“我要去没有( )没有( )的地方。”
2.读拼音写生字。
wèn nǐ yǒu yǒu cóng
鸟妈妈( )小鸟:“( )刚刚( )没( )( )草地上走过?”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观察课本上的3幅插图,联系生活,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场合,应选用不同的音量与他人交流。认识到说话的声音和文明礼仪的密切关系。
2.通过情境表演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声音讲话。
3.有在生活和学习中尝试使用合适音量的意愿。反思自己的日常语言习惯。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话题
1.教师讲述故事,导入话题。
教师创设讲故事情境,有意用微弱的声音给孩子们讲个小故事。(提示:此环节联系了课本插图中的第3幅图,意在使学生们指出教师使用微弱声音讲故事的不恰当。如此,既引出了交际话题,又学习了教材内容)
2.展开讨论,揭示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学们听不清老师的故事内容?”进而点明讲故事时应该声音响亮,引出本课交际话题一一用多大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随机体验,进入情境
1.出示文中第3幅插图,引导观察发现。
(1)教师:图中的小朋友和老师刚刚的表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正确吗?(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他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纷纷说)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1)教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讲故事?
(2)指名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师生评议。
(三)观察图画,自主交际
1.观察课文插图,教师模拟,学生辨析。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现书中所示的图书馆、办公室和教室三个场景。
教师示范不正确的说话音量,学生用手势做动作,表示“正确”还是“错误”。
①在图书馆中大声说:“请问这里有人吗?”
②在办公室大声说:“老师,我在教室里捡到一块橡皮。”
(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判断这样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不同的场景需要用不同的音量。(板书:音量)
2.进入情境,表演体会。
(1)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图书馆和办公室这两个场景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2)教师指名学生表演,全班交际互动。
提示:每一场景,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引导其他同学关注人物所在的场所,认真倾听,觉察出在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音量。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呈现交际提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3)生生互动,尝试小结。
每一个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激励学生进行评价,进而让他们自己总结“在哪儿应该怎样说话”。
提示:口语交际要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交际性。学生表演办公室的场景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关注交际对象,面对教师或长辈说话时,音量要适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还应渗透交际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3.激励评价,教师小结。
总结:小声说话,要在他人听得见的前提下,把声音降低到最小;大声说话,要声音响亮,姿态大方。
提示: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回顾前一个《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的要求“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来传递真诚与尊重。
(四)链接生活,场景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书本内容之外多种不同的场景,如餐厅、走廊、演讲现场等,并配上相关的说话内容。
2.学生观察,集体评议。
(1)场景一:餐厅。配字:老师,我可以加汤吗?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餐厅里“小声说话”嘴唇口型标志,启发学生认识到在餐厅应小声说话,不应大声喧哗。
(2)场量二:走廊。配字:我们要慢慢地走,不要跑。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在走廊上说话、走路的。让学生意识到,不应该在走廊中喧哗,更不应该追逐打闹。
(3)场量二:演讲现场。配字: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
提示: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比赛的经历,体会到在舞台上表演或比赛时,应大声说话,勇敢地表现自己。
3.自主选择,模拟表演。
(1)学生在以上三个场景中自主选择,进行表演。
(2)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进行情境表演。
提示: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也可以请学生做小老师,手拿不同的图片走到任意一位同学面前,走到谁面前,请谁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4.教师小结。
提示:要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的场景,思考判断后再用合适的声音说话。遇到小声说话的场合时,音量也不可过小,要让对方听得到;遇到需要大声说话的场合时,放开嗓门,但要注意不要过大。
(五)多样活动,真实体验
1.活动一:听声音猜场所。
提示:请一名学生上台并蒙上眼。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场所并播放此时此地人物的话语,要求蒙上眼睛的学生根据声音来猜场所。
(1)游戏体验,根据声音判断场所。
(2)现场采访,让蒙眼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3)教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说话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说话的音量来判断人物所处的场所。
提示:此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兴奋而忘记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师可相机指出,在教室活动时,应用合适的音量,以避免影响他人。
2.活动二:我来设计“小贴士”。
教师出示学校各个不同的场所图片,如阅览室、机房、剧场等。
(1)教师启发思考:在校园的这些地方,我们应该怎样说话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鼓励学生画一画“小嘴巴”的小贴士,自主设计出代表音量大小的图示。
(4)学生交流设计“小嘴巴”的小贴士,并说一说,还可以在小贴士旁边写点什么。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分类连线,了解字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并能够区分“星、明”等8个生字的间架结构类型。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方位儿歌,巩固“前、后、左、右、东、南、西、北”8个生字,进一步了解方位。
3.背通古诗《古朗月行(节选)》。
4.通过“好朋友来做客”实践活动,展示生活识字成果,感受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快乐。
5.和大人一起读《谁会飞》,能仿照句式进行语言积累。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活动一:秋天到,采果子。
(1)儿歌激趣,认识结构。
①教师出示儿歌:“秋天到,果子香,拿着篮子采果忙。两个篮子有不同,请你动脑想一想。”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②教师出示两个带字的“篮子”——“花、清”,学生观察“篮子”上的这两个字,分别说一说它们的结构。(提示:“花”是上下结构,“清”是左右结构)
(2)连线游戏,结构分类。
教师出示两个“篮子”,提示学生一个放“上下结构”的生字,另一个放“左右结构”的生字,引导学生将书上给出的“星、明、叶、只、色、把、尘、地”按要求分别与“篮子”进行连线。
(3)调动已知,拓展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认识的汉字中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
2.活动二:争做认方向小能手。
(1)读儿歌《前后左右 东西南北》。
①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学生朗读,教师听到有发音问题,及时纠正。
②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增强学生正确朗读的次数,让学生在熟读中记忆背诵。
(2)学生再读儿歌,边读边圈出表示方向的字。
3.活动三:玩游戏“分左右”。
(1)学生边唱《我爱洗澡》歌:“上冲冲,下洗洗,左搓搓,右揉揉……”,边做动作。
(2)交流自己想出的分辨左、右的方法。(提示:通常拿笔写字的是右手,不拿笔写字的是左手)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会经常请自己的“右手朋友”帮忙做哪些事情?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请“左手朋友”来帮忙?
(3)游戏:“我说你做”。
师生合作做游戏:教师报出某个方向,学生按照教师说出的方向转。同桌之间一起做这个游戏。
(4)游戏:“唱反调”。
师生合作做游戏:教师报出某个方向,学生按照相反的方向转。同桌之间一起做这个戏。
4.活动四:跟着儿歌辨四方。
(1)学生再读儿歌,能背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2)学生自由读(背)儿歌,一边读(背)一边做动作指方向。
(3)说一说我家的“东、西、南、北”。
提示:请学生向全班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在家里时,分辦东、西、南、北的方法。同桌讨论,集体交流。例如:我在家中,一进门对面的方向是东,我的背后是西,我的右手边是南,我的左手边是北。
5.活动五:新招助我走四方。
(1)出示路牌,认识生活中的汉字。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路牌上,自己认识了哪些汉字?
(2)全班边做动作边指方向,边背诵。
师生儿歌小结:辨左右,识方向,走四方,更顺畅!
(二)展示台
1.活动一:火眼金睛。
教师出示商铺的标牌,引导学生注意认识生活中遇见的商铺的标牌。
(2)学生认一认,聊一聊。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识汉字“电影院、报刊亭、小卖部”,了解电影院、报刊亭、小卖部的不同功能。
2.活动二:生活秀,秀识字。
(1)学生交流生活中收集到的“字卡”。
(2)学生展示“字卡”,读一读、认一认。
提示:这个“字卡”可以是学生零食的包装袋,可以是超市的购物小票等。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都可以成为识字的资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感受识字带来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活动一:我能读古诗。
请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跟读、自己读等方式,将《古朗月行》读正确、读通顺。(提示:把后鼻音“镜、青”读准)
2.活动二:我会读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一同寻找读好古诗的窍门。(提示:朗读时注意节奏和停顿,前后鼻音要读到位)
3.活动三:欣赏美丽的月景图。
(1)教师引领学生赏析不同地方的月景图,如海边的月亮、山上的月亮等。
(2)教师引导想象:说一说,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预设:像镜子、圆盘、小船、香蕉……
提示: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我觉得月像 。
4.活动四:配乐表演读。
(1)教师配上音乐,学生加上动作,一边读一边表演,通过身体的参与,增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
师生交流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提示:《语文园地六》的教学若在中秋节前后,可以结合中秋节日,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了解民俗,举行吃月饼、聊民俗、背古诗、谈月亮的活动)
(二)和大人一起读
1.活动一:我们都来读一读。
提示:大人和小孩分角色读,大人读提问部分,小孩读回答部分,然后互换角色再读。
2活动二:我们都来说一说。
(1)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儿歌中动物们的本领:有了这项本领,它们会怎么用呢?
预设:鸟的特点是会飞,鸟是扇着翅膀飞的。
(2)家长出题考一考,孩子说一说。
问题:谁会跳?回答: 。
问题: 怎样跳?回答: 。
(举例:谁会叫?谁会吊在树上?谁会开屏?谁会捉虫?谁会捉老鼠……)
3.活动三:我们都来演一演。
提示:大人和孩子各自扮演一个小动物,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评价:建议家长奖励积极完成的孩子去动物园一游或者采用其他奖励方式。
4.活动四:争做家庭朗读者。
全家每日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短文,家庭内部进行评比,班级定期开展“亲子朗读者”大会,参赛家庭进行亲子朗读评比。
拓展阅读
飞
飞呀飞,
飞上青云霄,
太阳当空在微笑,
我比大阳更逍遥。
飞呀飞,
飞上彩虹桥,
彩虹横跨色七道,
我羡彩虹姿曼妙。
飞牙飞,
飞入半山腰,
绿水长伴山共老,
青山绿水任我瞧。
飞呀飞,
飞随白云飘,
下观海潮傍飞鸟,
五湖四海任游遨。
单元学习单设计
1.通过识字卡片,你认识了多少个生字?把你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在( )、后( )我( )好( )长( )、比( )、尾( )、巴( )、把( )、下( )、个( )、雨( )、们( )、问( )、门( )、有( )、半( )、从( )、你( )、前( )、左( )、右( )、兔( )、伞( )。
2.数一数,填一填。
3.选字填空。
4.仿照句子说一说。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扇扇翅膀去又回。
这个教学设计是由谁设计的?请补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