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第5课时) 教案
展开1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2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熟记1的乘法口诀; 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提示
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乘法口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要注意引导,初步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含义,在此基础之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口诀,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编的口诀进行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对1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难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咱们边玩游戏 ,边学习知识,好不好!
要求:老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指名回答,看谁说得快。
(1)老师说算式,指名说口诀。
(2)集体订正。
(3)同桌合作,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口诀。
2.教师:下面的游戏是摆小棒,我摆,你说算式和口诀。
(1)教师摆小棒:教师一边摆,一边说,先摆5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
(2)指名说算式和口诀:2×5=10或5×2=10 口诀是二五一十
3.教师: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1)指名回答:表示2个5相加,或者5个2相加
(2)集体订正。
4.教师:在编这句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1)指名回答:将小的一个因数放在前面,另一个因数放在后面,最后说结果。
(2)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在复习2的乘法口诀的编排方式和意义,为下一步学习1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我们玩的很开心,同时,通过游戏可以看出,我们对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1的乘法口诀
2.同学们继续摆小棒,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
课件展示,摆小棒要求: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操作。
(3)集体订正。
(4)根据摆的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5)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1×1=1
1×2=2 2×1=2
1×3=3 3×1=3
…… ......
1×9=9 9×1=9
3.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第一竖列的所有乘法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1,第二个因数是按1---9的顺序排列下来的;第二竖列的乘法算式和第一竖列的因数正好相反。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
4.教师: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一四得四 一五得五
一六得六 一七得七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5.教师:“一二”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1)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一二表示2个1相加,或者1个2相加;得二是等于二的意思。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
6.教师: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1)学生说想法。
(2)学生熟记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根据编写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自己很快就能编写出1的乘法口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三、巩固新知
1.课件展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一幅图。
(1)教师:谁说说第一幅图的游戏规则。
(2)指名说。对口令。一学生说口诀的前两个字,另一学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
(3)教师和一名学生示范:例如:教师:一五;学生:得五。
(4)同桌合作,游戏进行。
(5)指名同桌演示游戏。
(6)集体订正。
2.课件展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二幅图。
(1)教师:谁说说第二幅图的游戏规则。
(2)指名说。对口令。一学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另一学生说乘法口诀。
(7)教师和一名学生示范:1×3或者3×1;学生:一三得三。
(8)同桌合作,游戏进行。
(9)指名同桌演示游戏。
(10)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促进学生对乘法口诀的逐步熟练掌握。】
四、达标反馈
1.根据算式说口诀。
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说一说该用哪句口诀计算算式的积吗?
1×4= 1×6= 1×8= 1×9=
2.写出乘法算式,并写出得数。
(1)一个因数是1,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1,积是多少?
(3)6个1是多少?
3.看图写算式。
算式:----------------------;口诀:---------------------
算式:------------------------;口诀:----------------------
答案:第一题:一四得四 一六得六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第二题:(1)1×7=7 (2)9×1=9 (3)1×6=6
第三题:算式:1×4=4(只)一四得四
算式:1×5=5(个)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促进学生对口诀的熟练掌握,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的练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1和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水平。】
五、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重点强调:今天我们学习了1的乘法口诀,,同学们不但学会了编1的乘法口诀,还能利用口诀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真是不错啊。
六、 布置作业
1.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1+1+1+1+1+1=1×6=( );口诀:--------------
2+2=2×2=( ); 口诀:---------------
2.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 )得七 一二( ) ( )得五 一三( )
----------- ------------ ----------- ------------
----------- ------------ ----------- ------------
3.画 △ 表示乘法算式。
(1)1×6 ----------------------
(2)4×1 ----------------------
4.看图写算式,并说出口诀。
算式:-------------------;口诀:--------------
答案: 第一题:6 一六得六;4 二二得四。
第二题:一七得七 一二得二 一五得五 一三得三
1×7=7 1×2=2 1×5=5 1×3=3
7×1=7 2×1=2 5×1=5 3×1=3
第三题:(1) △ △ △ △ △ △
(2) △ △ △ △
第四题:2×4=8或者4×2=8 二四得八
七、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1×3=3 一三得三
1×4=4 一四得四
1×5=5 一五得五
1×6=6 一六得六
1×7=7 一七得七
1×8=8 一八得八
1×9=9 一九得九
八、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乘法口诀并不是很难,教师及时注意引导即可,让学生初步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口诀,体现学生再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编的口诀进行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1”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复习导入部分,教师利用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在复习2的乘法口诀的编排方式和意义,为下一步学习1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再探究新知部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根据编写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自己很快就能编写出1的乘法口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第三环节的练习部分,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促进学生对口诀的熟练掌握,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的练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1和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水平。
教学资源
一、改一改
2+2+2+2= × 3+3+3+3+3+3= ×
二、填空
1.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5,算式是( )。
2. 4×3读作( )乘( )。
三、看图列算式
四、看图列算式
1元 4元 3元 5元 1元
1元 3元 5元 4元 1元
1.买6个 多少钱?
- 买1个 和1个 一共需要多少钱?
- 买8个 和一支 一共需要多少钱?
答案:第一题:2×4 3×6
第二题:1. 2×5 2. 4乘3
第三题:4+4+4+4+4 4×5
第四题:1. 1×6=6(元)
2. 3+5=8(元) 3. 1×8+4=12(元)
教学资料连接 九九歌
九九表,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小学初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琐些。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它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