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 教案(共3个课时)
展开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诗词既是人们寄情山水的工具,又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诗人们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注意“暝”是后鼻音。
2.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那么,由诗题可知,这首诗写的诗山中秋天的傍晚景象。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1.介绍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2.老师范读古诗,注意“暝”和“浣”的读音。
3.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读完后请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住。
5.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了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
板块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
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自己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品“空山”。
①“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
②以诗解诗:王维还有两句诗写山林的空旷。《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是新雨后的空山,是秋天傍晚的空山)“新雨后”是刚刚下过雨,给人怎样的感受呢?(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诗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呢?
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通过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
(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仿佛听到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两句一静一动,“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品“竹喧”。
①“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笑语喧哗)
②竹林中怎会有喧哗的声音?(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的欢声笑语)
教师点拨:浣女(浣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
(3)品味词语“莲动”。
①为什么荷叶都在四处晃动?
②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荷叶才会左右晃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引导发现:“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什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明明是先有“浣女”的晚归而后才有“竹喧”,先有“渔舟”的穿行莲中而后才有“莲动”,可作者为何先写“竹喧”与“莲动”呢?(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密密的竹林之中,小小的渔舟也被田田的莲叶所遮蔽,起初是看不到的,等到听到竹林里有了喧声,看到莲叶纷纷地动了起来,才发现浣女、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了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板书:以动衬静)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绘画面,体会意境。
4.比较读。
(1)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教师引导: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了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5.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春芳”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谁?本诗中的“王孙”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曾属“王孙”,历经仕宦。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2)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住)
板块四:理清结构,学习写法
这首《山居秋暝》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天气背景;颔联写了月、松、泉、石等景物;颈联写了浣女归、渔舟下,这两联动静结合,尾联抒情,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的想法。
整首诗清幽宁静,和乐恬淡,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播放《涛声依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师:“泊”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ó,表示停泊。泊还有一个读音pō。请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为止。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圈点批注一下。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难眠。
生5:未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出示背景资料。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结构梳理,主旨概括。
第3课时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诗可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第3课时。之前我们学过《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枫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
2.指导读好题目。
教师示范读:“长——相——思”。(充满感情)
3.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板块二:借助注释,感知词的大意
1.请先听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字的读音(出示几个字的拼音)
2.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由地朗读《长相思》……同学们读完了吧,我们来看看红色字体的几个字的写法。
榆:左边“木”的末笔捺变点,右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
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
聒:“耳”加“舌”。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
3.默读《长木相思》。
教师引导: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课件出示词的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里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板块三:想象景象,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上阕。
课件出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
预设: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在山上、在船上、在营帐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中。(板书:身在征途)
(2)引导想象:“山一程,水-程”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提问:“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
从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2.指导朗读下阕。
课件出示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教师范读。引导想象: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更风雪不止,此时的天气是何等恶劣呀!风雪之声如此聒噪,此时的词人又在干什么呢?
(3)品“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4)品“故园无此声”
①提问:“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②引导想象:故园无此声,那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
预设:那可能有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5)教师引导朗读。
①引导: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一(指名学生朗读词句)
②引导: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一(指名学生朗读词句)
(6)教师引导。
①引导:面对此情此景,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写下了这个触动人心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②引导:所以才会想到“故园无此声”,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预设:孤独思乡、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那么词人是怎样把这种思乡之情付诸笔端的呢?
3.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