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阶段检测】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阶段检测】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含解析),共16页。
第1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选择题
1. 钾肥可以改善植物茎秆细弱的状况。为了使玉米茎秆粗壮, 应
选择的化肥是( )
A. Na3PO4 B. NH4Cl
C. K2CO3 D. CO(NH2)2
2. 一些物质的近似pH为: 泡菜3. 4、苹果汁3. 1、西瓜汁5. 8、
鸡蛋清7. 6。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泡菜 B. 苹果汁 C. 西瓜汁 D. 鸡蛋清
3.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
酸和碱的变化, 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B. 打开浓盐酸的瓶盖, 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C. 将氢氧化钠敞口放置, 质量增大
D. 氢氧化钙溶液久置后表面产生一层白膜
4. 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 其化学式是CsOH。则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Cs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 CsOH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2++2OH-
C. Cs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 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5. 下述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 能使稀硫酸变红色
B. 将过量的稀硫酸加入到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 试管底部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C.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盐酸, 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6. 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中, 当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下与固
体接触时, U形管内的液面a比液面b高, 但过一段时间液面又回到持平。固
体和液体的组合可能是( )
A. 氯化钠和水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D. 硝酸铵和水
7.小龙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法, 对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四种试剂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a 无色液体……2
1b 蓝色液体……甲
2a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3
2b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乙
3a “▲”……丙
3b pH小于7……丁
A. 甲表示硫酸铜溶液
B. 乙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C. 图中“▲”处应填“pH大于7”
D. 也可以根据能否与铁反应对丙、丁分类
8. 如图所示: 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 紫色小花(用石蕊试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 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 ②饱和的氯化钠溶液 ③浓氢氧化钠溶液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①② D. ①③
9. 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 X、Y、Z 三种物质间转化, 表格中 X、Y、Z 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选项
X
Y
Z
A
CO2
CaCO3
Na2CO3
B
Al
Al2O3
Al2(SO4)3
C
AgNO3
NaNO3
AgCl
D
H2SO4
CuSO4
Cu(OH)2
10.小曹为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进行图1所示实验。实验后, 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 溶液pH的变化如图2所示。假设溶液均未饱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实验操作没有错误
B. 图2中, ab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 图2中, c点时溶液中所含NaCl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
D. 图2中, c点后的溶液中溶质有NaOH和NaCl
11. 如图所示, 一木块漂浮于X中, 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 最终木块上浮, 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序号
X
Y
①
水
食盐
②
氢氧化钙溶液
二氧化碳
③
稀硫酸
镁粉
④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2. 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 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 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13. [分析推理]你玩过“盖房子”的游戏吗? 如图所示, 游戏规则是根据“上下相邻的物质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 且左边上下相邻物质间反应均有气体产生”来判断物质。则根据上述游戏规则, 适合图中②、④、⑥三处的物质分别是( )
A. 石灰水、氯化钠、硝酸钡
B. 碳酸钙、碳酸钾、氢氧化钠
C. 铁、氢氧化钙、氯化钙
D. 铜、氢氧化钾、氯化钡
二、填空题
14. 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 制作皮蛋的料液中主要含有纯碱、食盐、生石灰、水等物质。将其调成糊状敷于蛋上, 密封保存, 数天后即可食用。
(1)用厨房用品区别食盐和纯碱, 可以选择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 白酒 B. 水 C. 酱油 D. 醋酸
(2)在制作料液的过程中, 发现很烫,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剥除皮蛋外边的灰料后, 常常发现蛋壳上有一些坚硬不溶于水的白色斑点, 白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15. Na2CO3是一种常见的盐, 多角度看物质可以提高对该物质的认识。
(1)Na2CO3俗称________。
(2)从类别看, Na2CO3可以看作是某种碱和某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用途看, Na2CO3可制备某些物质。如Na2CO3+M→NaOH+N,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测定人体体液的pH,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下表是小茗同学体检报告单的一部分, 看表后回答问题:
项目
检测值
正常pH范围
血浆
7. 41
7. 35~7. 45
胃液
0. 8↓
0. 9~1. 5
胆汁
7. 21
7. 1~7. 3
胰液
7. 8
7. 5~8. 0
(1)小茗同学的指标中有一项出现异常,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物, 同时提醒他注意饮食。下列食物(括号内为食物的近似pH) 中适合该同学的有________(填字母, 下同)。
A. 番茄(4. 0~4. 4) B. 苹果(2. 9~3. 3)
C. 牛奶(6. 3~6. 6) D. 豆浆(7. 4~7. 9)
(2)小茗同学想到实验室中可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于是他从家里找来苹果, 并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了测量, 那么测得的pH比实际结果________。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7. 向盛有10 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试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 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2.9
12. 7
12. 5
12. 3
11. 9
7. 0
2. 1
1. 9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时, 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 mL时, 溶液显________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 mL时, 溶液显________色。
(3)当烧杯中溶液的pH=2. 1时, 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
18.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和试剂的用量常常影响实验的结果。NaOH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现象, 无法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
(1)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2SO4溶液和CuSO4溶液。请在箭头上方的①②两处填入试剂名称, 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
(2)如果把CuSO4溶液换成另一种试剂, 只要各试剂的用量适当, 则不管加入试剂的顺序如何, 都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这种试剂是________。
19.实验室里有两瓶久置未用的氢氧化钠固体, 每瓶原先各存放8 g氢氧化钠。为检验其是否变质, 小科设计了下列实验对其中一瓶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1)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瓶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小明想知道另一瓶中氢氧化钠是否也变质了, 他将瓶中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 加水充分溶解, 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 3%的稀盐酸100 g, 充分反应后测定溶液的pH恰好为7。通过计算, 小科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请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0.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 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 接着打开止水夹K1, 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 充分反应后, 试管B中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 风哨振动鸣叫, 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 反应后B、D中的溶液都变为无色。
(1)步骤①中, 充分反应后, 试管B中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 C、D中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________(填“>”“=”或“<”)b%。
21. 现有如下药品: NaOH溶液、浓H2SO4、Na2CO3溶液、Fe、Mg、酚酞试液、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 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 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 振荡, 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 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 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2. 小常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 欲知其组成成分, 现取样品9. 8 g, 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答案
一、1. C 【点拨】钾肥中含有钾元素, K2CO3是一种常用的钾肥, 故选C。
2. B 【点拨】溶液的pH小于7时, 呈酸性, 且pH越小, 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最小, 酸性最强。
3. B 【点拨】打开浓盐酸的瓶盖, 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 形成盐酸小液滴, 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4. C 【点拨】CsOH溶液显碱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A错误, C正确; CsOH在水中电离出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故B错误; CsOH中氢氧根显-1价, 则铯元素显+1价, 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2SO4, 故D错误。
5. D 【点拨】酸碱指示剂与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作用时, 变色的是指示剂, 而不是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故A错误; 将过量的稀硫酸加入到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 先是铁锈与硫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 然后铁与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故B错误;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属于结论, 不是现象, 故C错误; 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盐酸, 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 然后与碳酸钠反应, 要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泡, 故D正确。
6. C 【点拨】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 瓶内压强基本不变, 不会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故A不符合题意;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瓶内压强增大, 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但不能恢复到原状, 故B不符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由于温度升高, 瓶内压强增大, 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冷却到室温后又恢复到原状, 故C符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瓶内压强减小, 出现液面b比液面a高的现象, 故D不符合题意。
7. C 【点拨】四种物质中,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即甲表示硫酸铜溶液, 故A正确;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即乙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故B正确; 表中“▲”处应填“pH等于7”, 故C错误; 丙和丁分别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稀盐酸显酸性, 能与铁反应,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不与铁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能否与铁反应对丙、丁分类, 故D正确。
8. D 【点拨】若关闭Ⅱ阀, 打开Ⅰ阀, 进入乙中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小花变红; 若关闭Ⅰ阀, 打开Ⅱ阀, 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溶液后, 乙瓶的紫色小花不变红, 可能是潮湿的二氧化碳被干燥了, 则甲中的试剂是浓硫酸, 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被甲中的试剂吸收了, 则甲中的试剂可能是浓氢氧化钠溶液。故①③符合。
9. B 【点拨】A项, 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而碳酸钙不能直接转化为碳酸钠,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B项, 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 而铝与硫酸或不活泼金属对应的可溶性硫酸盐反应都可以生成硫酸铝, 可以实现相应转化; C项, 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 硝酸钠不能直接转化为氯化银,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D项, 硫酸和氢氧化铜或者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硫酸不能直接转化成氢氧化铜,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10. C 【点拨】图2中, a点溶液的pH小于7, 说明图1实验中盐酸过量,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CaCl2。滴加稀盐酸时,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 故A错误; 由溶液pH 的变化可知, ab段pH增大, 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ab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故B错误; 依据钠元素守恒, b点时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体积是V1, c点时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体积是2V1, 所以图2中c点时溶液中所含NaCl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 故C正确; 图2中, c点之后的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 故D错误。
11. B 【点拨】要使木块上浮, 则液体X的密度变大。①食盐溶于水后, 液体密度变大, 木块上浮; 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减小, 木块下沉; ③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 Mg+H2SO4===MgSO4+H2↑, 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增大, 木块上浮; ④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NaOH+CuSO4===Na2SO4+Cu(OH)2↓, 每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可生成142份质量的硫酸钠, 且溶液体积增大,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减小, 木块下沉。则①③符合要求, 故选B。
12. D 【点拨】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HCl+Ca(OH) 2===CaCl2+2H2O, 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OH) 2===CaCO3↓+2NaOH。实验③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说明实验①中盐酸有剩余, 才能溶解实验②生成的碳酸钙沉淀, 故A不正确; 实验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不产生气泡, 故B不正确; 实验③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说明实验①中的盐酸过量, 和实验②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过程中固体溶解, 产生气泡, 故C不正确;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故D正确。
13. C 【点拨】A项, 硝酸银不与硝酸钡反应, 不符合题意; B项, 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 不符合题意; C项, 铁和盐酸、硫酸都会反应生成氢气, 氢氧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 氢氧化银沉淀分解生成氧化银和水, 氯化钙和碳酸钠、硝酸银都会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项, 铜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不符合题意。
二、14. (1) D
(2)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 CaCO3
【点拨】(1) 醋酸与纯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与食盐不反应, 可以鉴别; 食盐和纯碱遇白酒、水、酱油均无明显现象, 不能鉴别。(2) 在制作料液的过程中, 发现很烫, 是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 纯碱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蛋壳上有一些坚硬不溶于水的白色斑点是碳酸钙, 其化学式为CaCO3。
15. (1) 纯碱或苏打
(2) CO2+2NaOH===Na2CO3+H2O
(3) Ca(OH) 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点拨】(1)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2) Na2CO3可以看作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3) 对于反应Na2CO3+M→NaOH+N, 可以认为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6. (1) D (2) A 【点拨】(1)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 该同学胃液的pH偏小, 可以食用弱碱性食物。四种食物中, 只有豆浆的pH略大于7, 呈弱碱性, 可以中和胃酸, 故选D。(2) 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量, 相当于稀释了苹果汁的浓度, 苹果汁的酸性减弱, 因此测量结果偏大, 故选A。
17. (1) 10 (2) 红; 无 (3) NaCl和HCl【点拨】(1) pH=7时,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 此时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为10 mL。(2) 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 mL时, 烧杯中溶液的pH大于7, 溶液显碱性,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 mL时, 烧杯中溶液的pH小于7, 溶液显酸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3) 当pH=2. 1时, 稀盐酸过量, 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既有生成的氯化钠, 又有未反应的盐酸。
18. (1) 足量H2SO4溶液; 少量(或足量) CuSO4溶液 (2) 酚酞试液
【点拨】(1) NaOH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的现象, 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当NaOH溶液完全与H2SO4溶液反应后, 再加CuSO4溶液就不会产生蓝色沉淀, 故可说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反应, 但加入的H2SO4溶液必须足量。(2) 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故可用酚酞试液验证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19. (1)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滤液, 滴在pH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 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2) 确保碳酸钠全部被去除, 不影响滤液酸碱性
(3) 正确, 7. 3%的稀盐酸100 g恰好与8 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溶液呈中性
【点拨】(1) 测定溶液的pH时, 不得直接将pH试纸放入溶液, 避免造成污染, 应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 然后滴在pH试纸上, 等到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读出pH。(2) 为了验证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要除去碳酸钠, 需要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 然后再根据剩余溶液的pH判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3) 此时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00 g×7. 3%=7. 3 g, 设完全反应需要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HCl+NaOH===NaCl+H2O
36. 5 40
7. 3 g m
= m=8 g
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8 g, 原瓶中存放的是8 g氢氧化钠, 因此瓶中的氢氧化钠未变质。
三、20. (1) Na2CO3 (2)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 导致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空气进入C中 (3) >
【点拨】(3) 由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可得如下关系: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 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 因此a%>b%。
21. (1) C (2) ①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试液也不变色
②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溶液是否变色(合理即可) 【点拨】(1)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 图C所示操作错误。(2)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 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 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 振荡, 溶液不变色, 不能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因为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试液也不变色。②此处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即判断酸是否有剩余, 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若溶液不变色, 则硫酸过量; 若溶液变红色, 说明恰好完全反应。也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铁或镁, 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四、22. (1) 2. 2 (2) 解: 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2. 2 g
= x=5. 3 g
答: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 3 g。
第1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选择题
1. 钾肥可以改善植物茎秆细弱的状况。为了使玉米茎秆粗壮, 应
选择的化肥是( )
A. Na3PO4 B. NH4Cl
C. K2CO3 D. CO(NH2)2
2. 一些物质的近似pH为: 泡菜3. 4、苹果汁3. 1、西瓜汁5. 8、
鸡蛋清7. 6。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泡菜 B. 苹果汁 C. 西瓜汁 D. 鸡蛋清
3.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
酸和碱的变化, 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B. 打开浓盐酸的瓶盖, 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C. 将氢氧化钠敞口放置, 质量增大
D. 氢氧化钙溶液久置后表面产生一层白膜
4. 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 其化学式是CsOH。则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Cs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 CsOH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2++2OH-
C. Cs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 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5. 下述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 能使稀硫酸变红色
B. 将过量的稀硫酸加入到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 试管底部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C.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盐酸, 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6. 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中, 当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下与固
体接触时, U形管内的液面a比液面b高, 但过一段时间液面又回到持平。固
体和液体的组合可能是( )
A. 氯化钠和水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D. 硝酸铵和水
7.小龙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法, 对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四种试剂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a 无色液体……2
1b 蓝色液体……甲
2a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3
2b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乙
3a “▲”……丙
3b pH小于7……丁
A. 甲表示硫酸铜溶液
B. 乙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C. 图中“▲”处应填“pH大于7”
D. 也可以根据能否与铁反应对丙、丁分类
8. 如图所示: 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 紫色小花(用石蕊试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 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 ②饱和的氯化钠溶液 ③浓氢氧化钠溶液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①② D. ①③
9. 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 X、Y、Z 三种物质间转化, 表格中 X、Y、Z 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选项
X
Y
Z
A
CO2
CaCO3
Na2CO3
B
Al
Al2O3
Al2(SO4)3
C
AgNO3
NaNO3
AgCl
D
H2SO4
CuSO4
Cu(OH)2
10.小曹为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进行图1所示实验。实验后, 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 溶液pH的变化如图2所示。假设溶液均未饱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实验操作没有错误
B. 图2中, ab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 图2中, c点时溶液中所含NaCl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
D. 图2中, c点后的溶液中溶质有NaOH和NaCl
11. 如图所示, 一木块漂浮于X中, 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 最终木块上浮, 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序号
X
Y
①
水
食盐
②
氢氧化钙溶液
二氧化碳
③
稀硫酸
镁粉
④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2. 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 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 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13. [分析推理]你玩过“盖房子”的游戏吗? 如图所示, 游戏规则是根据“上下相邻的物质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 且左边上下相邻物质间反应均有气体产生”来判断物质。则根据上述游戏规则, 适合图中②、④、⑥三处的物质分别是( )
A. 石灰水、氯化钠、硝酸钡
B. 碳酸钙、碳酸钾、氢氧化钠
C. 铁、氢氧化钙、氯化钙
D. 铜、氢氧化钾、氯化钡
二、填空题
14. 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 制作皮蛋的料液中主要含有纯碱、食盐、生石灰、水等物质。将其调成糊状敷于蛋上, 密封保存, 数天后即可食用。
(1)用厨房用品区别食盐和纯碱, 可以选择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 白酒 B. 水 C. 酱油 D. 醋酸
(2)在制作料液的过程中, 发现很烫,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剥除皮蛋外边的灰料后, 常常发现蛋壳上有一些坚硬不溶于水的白色斑点, 白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15. Na2CO3是一种常见的盐, 多角度看物质可以提高对该物质的认识。
(1)Na2CO3俗称________。
(2)从类别看, Na2CO3可以看作是某种碱和某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用途看, Na2CO3可制备某些物质。如Na2CO3+M→NaOH+N,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测定人体体液的pH,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下表是小茗同学体检报告单的一部分, 看表后回答问题:
项目
检测值
正常pH范围
血浆
7. 41
7. 35~7. 45
胃液
0. 8↓
0. 9~1. 5
胆汁
7. 21
7. 1~7. 3
胰液
7. 8
7. 5~8. 0
(1)小茗同学的指标中有一项出现异常,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物, 同时提醒他注意饮食。下列食物(括号内为食物的近似pH) 中适合该同学的有________(填字母, 下同)。
A. 番茄(4. 0~4. 4) B. 苹果(2. 9~3. 3)
C. 牛奶(6. 3~6. 6) D. 豆浆(7. 4~7. 9)
(2)小茗同学想到实验室中可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于是他从家里找来苹果, 并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了测量, 那么测得的pH比实际结果________。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7. 向盛有10 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试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 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2.9
12. 7
12. 5
12. 3
11. 9
7. 0
2. 1
1. 9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时, 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 mL时, 溶液显________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 mL时, 溶液显________色。
(3)当烧杯中溶液的pH=2. 1时, 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
18.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和试剂的用量常常影响实验的结果。NaOH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现象, 无法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
(1)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2SO4溶液和CuSO4溶液。请在箭头上方的①②两处填入试剂名称, 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
(2)如果把CuSO4溶液换成另一种试剂, 只要各试剂的用量适当, 则不管加入试剂的顺序如何, 都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这种试剂是________。
19.实验室里有两瓶久置未用的氢氧化钠固体, 每瓶原先各存放8 g氢氧化钠。为检验其是否变质, 小科设计了下列实验对其中一瓶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1)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瓶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小明想知道另一瓶中氢氧化钠是否也变质了, 他将瓶中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 加水充分溶解, 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 3%的稀盐酸100 g, 充分反应后测定溶液的pH恰好为7。通过计算, 小科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请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0.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 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 接着打开止水夹K1, 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 充分反应后, 试管B中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 风哨振动鸣叫, 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 反应后B、D中的溶液都变为无色。
(1)步骤①中, 充分反应后, 试管B中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 C、D中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________(填“>”“=”或“<”)b%。
21. 现有如下药品: NaOH溶液、浓H2SO4、Na2CO3溶液、Fe、Mg、酚酞试液、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 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 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 振荡, 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 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 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2. 小常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 欲知其组成成分, 现取样品9. 8 g, 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答案
一、1. C 【点拨】钾肥中含有钾元素, K2CO3是一种常用的钾肥, 故选C。
2. B 【点拨】溶液的pH小于7时, 呈酸性, 且pH越小, 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最小, 酸性最强。
3. B 【点拨】打开浓盐酸的瓶盖, 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 形成盐酸小液滴, 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4. C 【点拨】CsOH溶液显碱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A错误, C正确; CsOH在水中电离出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故B错误; CsOH中氢氧根显-1价, 则铯元素显+1价, 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2SO4, 故D错误。
5. D 【点拨】酸碱指示剂与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作用时, 变色的是指示剂, 而不是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故A错误; 将过量的稀硫酸加入到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 先是铁锈与硫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 然后铁与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故B错误;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属于结论, 不是现象, 故C错误; 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盐酸, 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 然后与碳酸钠反应, 要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泡, 故D正确。
6. C 【点拨】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 瓶内压强基本不变, 不会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故A不符合题意;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瓶内压强增大, 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但不能恢复到原状, 故B不符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由于温度升高, 瓶内压强增大, 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的现象, 冷却到室温后又恢复到原状, 故C符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瓶内压强减小, 出现液面b比液面a高的现象, 故D不符合题意。
7. C 【点拨】四种物质中,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即甲表示硫酸铜溶液, 故A正确;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即乙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故B正确; 表中“▲”处应填“pH等于7”, 故C错误; 丙和丁分别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稀盐酸显酸性, 能与铁反应,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不与铁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能否与铁反应对丙、丁分类, 故D正确。
8. D 【点拨】若关闭Ⅱ阀, 打开Ⅰ阀, 进入乙中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小花变红; 若关闭Ⅰ阀, 打开Ⅱ阀, 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溶液后, 乙瓶的紫色小花不变红, 可能是潮湿的二氧化碳被干燥了, 则甲中的试剂是浓硫酸, 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被甲中的试剂吸收了, 则甲中的试剂可能是浓氢氧化钠溶液。故①③符合。
9. B 【点拨】A项, 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而碳酸钙不能直接转化为碳酸钠,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B项, 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 而铝与硫酸或不活泼金属对应的可溶性硫酸盐反应都可以生成硫酸铝, 可以实现相应转化; C项, 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 硝酸钠不能直接转化为氯化银,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D项, 硫酸和氢氧化铜或者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硫酸不能直接转化成氢氧化铜, 不能实现相应转化。
10. C 【点拨】图2中, a点溶液的pH小于7, 说明图1实验中盐酸过量,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CaCl2。滴加稀盐酸时,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 故A错误; 由溶液pH 的变化可知, ab段pH增大, 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ab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故B错误; 依据钠元素守恒, b点时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体积是V1, c点时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体积是2V1, 所以图2中c点时溶液中所含NaCl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 故C正确; 图2中, c点之后的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 故D错误。
11. B 【点拨】要使木块上浮, 则液体X的密度变大。①食盐溶于水后, 液体密度变大, 木块上浮; 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减小, 木块下沉; ③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 Mg+H2SO4===MgSO4+H2↑, 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增大, 木块上浮; ④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NaOH+CuSO4===Na2SO4+Cu(OH)2↓, 每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可生成142份质量的硫酸钠, 且溶液体积增大, 随着反应的进行, 液体密度减小, 木块下沉。则①③符合要求, 故选B。
12. D 【点拨】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HCl+Ca(OH) 2===CaCl2+2H2O, 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OH) 2===CaCO3↓+2NaOH。实验③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说明实验①中盐酸有剩余, 才能溶解实验②生成的碳酸钙沉淀, 故A不正确; 实验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不产生气泡, 故B不正确; 实验③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说明实验①中的盐酸过量, 和实验②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过程中固体溶解, 产生气泡, 故C不正确;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故D正确。
13. C 【点拨】A项, 硝酸银不与硝酸钡反应, 不符合题意; B项, 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 不符合题意; C项, 铁和盐酸、硫酸都会反应生成氢气, 氢氧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 氢氧化银沉淀分解生成氧化银和水, 氯化钙和碳酸钠、硝酸银都会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项, 铜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不符合题意。
二、14. (1) D
(2)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 CaCO3
【点拨】(1) 醋酸与纯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与食盐不反应, 可以鉴别; 食盐和纯碱遇白酒、水、酱油均无明显现象, 不能鉴别。(2) 在制作料液的过程中, 发现很烫, 是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 纯碱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蛋壳上有一些坚硬不溶于水的白色斑点是碳酸钙, 其化学式为CaCO3。
15. (1) 纯碱或苏打
(2) CO2+2NaOH===Na2CO3+H2O
(3) Ca(OH) 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点拨】(1)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2) Na2CO3可以看作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3) 对于反应Na2CO3+M→NaOH+N, 可以认为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6. (1) D (2) A 【点拨】(1)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 该同学胃液的pH偏小, 可以食用弱碱性食物。四种食物中, 只有豆浆的pH略大于7, 呈弱碱性, 可以中和胃酸, 故选D。(2) 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量, 相当于稀释了苹果汁的浓度, 苹果汁的酸性减弱, 因此测量结果偏大, 故选A。
17. (1) 10 (2) 红; 无 (3) NaCl和HCl【点拨】(1) pH=7时,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 此时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为10 mL。(2) 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 mL时, 烧杯中溶液的pH大于7, 溶液显碱性,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 mL时, 烧杯中溶液的pH小于7, 溶液显酸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3) 当pH=2. 1时, 稀盐酸过量, 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既有生成的氯化钠, 又有未反应的盐酸。
18. (1) 足量H2SO4溶液; 少量(或足量) CuSO4溶液 (2) 酚酞试液
【点拨】(1) NaOH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的现象, 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当NaOH溶液完全与H2SO4溶液反应后, 再加CuSO4溶液就不会产生蓝色沉淀, 故可说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反应, 但加入的H2SO4溶液必须足量。(2) 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故可用酚酞试液验证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19. (1)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滤液, 滴在pH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 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2) 确保碳酸钠全部被去除, 不影响滤液酸碱性
(3) 正确, 7. 3%的稀盐酸100 g恰好与8 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溶液呈中性
【点拨】(1) 测定溶液的pH时, 不得直接将pH试纸放入溶液, 避免造成污染, 应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 然后滴在pH试纸上, 等到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读出pH。(2) 为了验证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要除去碳酸钠, 需要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 然后再根据剩余溶液的pH判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3) 此时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00 g×7. 3%=7. 3 g, 设完全反应需要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HCl+NaOH===NaCl+H2O
36. 5 40
7. 3 g m
= m=8 g
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8 g, 原瓶中存放的是8 g氢氧化钠, 因此瓶中的氢氧化钠未变质。
三、20. (1) Na2CO3 (2)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 导致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空气进入C中 (3) >
【点拨】(3) 由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可得如下关系: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 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 因此a%>b%。
21. (1) C (2) ①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试液也不变色
②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溶液是否变色(合理即可) 【点拨】(1)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 图C所示操作错误。(2)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 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 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 振荡, 溶液不变色, 不能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因为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试液也不变色。②此处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即判断酸是否有剩余, 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若溶液不变色, 则硫酸过量; 若溶液变红色, 说明恰好完全反应。也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铁或镁, 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四、22. (1) 2. 2 (2) 解: 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2. 2 g
= x=5. 3 g
答: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 3 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