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2.1 化学反应速率(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1 化学反应速率(第2课时 活化能 催化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2 化学平衡(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1 次下载
- 2.3 化学反应的方向-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4 化学反应的调控-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2.2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3.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4.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如计算物质的平衡浓度、转化率等。
【素养目标】
1.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是可调控的,条件改变,限度被破坏, 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能从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各种表现。认识温度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唯一物理量。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素养。
2.能建立“逆、等、动、定、变”的认知模型,并利用模型解决化学平衡的实际问题。通过“三段式”分析推理方法,建立化学平衡常数的认知模型,并能根据模型理解本质和规律及进行简单计算。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双向性
指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
双同性
指正、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
共存性
指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
【点拨】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建立:以“N2+3H22NH3”为例。
①正反应开始进行的ct图如图(a)
②逆反应开始进行的ct图如图(b)
③反应过程中v正、v逆变化(正反应开始)
以上过程可用vt图表示为
(3)特征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志
【点拨】 理解平衡状态判定标志 (有正有逆 符合比例;变量不变即平衡)
(1)全部是气体参加的非等体积反应,体系的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2)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的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的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
(3)对于有色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的颜色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4)绝热体系的温度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5)全部是气体的非等体积反应,恒压条件下,密度不再变化;对于有固体参与或生成的气体平衡体系,密度不再变化。
总之,要抓住变化的量不变可作平衡的标志;如果该物理量始终是一个定值,就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平衡的标志。
举例
mA(g)+nB(g)pC(g) +qD(g)
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逆
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生成p mol C
不一定平衡
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q mol D
不一定平衡
压强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一定,当m+n≠p+q时
平衡
一定,当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一定
平衡
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颜色
含有有色物质的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平衡
典例1.对于可逆反应2SO2+O22SO3 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