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2.1 化学反应速率(第2课时 活化能 催化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2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3 化学反应的方向-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2.4 化学反应的调控-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 3.1 电离平衡(第1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其他 1 次下载
2.2 化学平衡(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素养目标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3.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素养目标】
1.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直接判断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提高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2.对于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两部分内容,要结合实验现象与图标的关系,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建立平衡移动的模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3.通过学习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与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化学平衡对化工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
(1)含义: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反应条件,原来的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减小
不变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不变
增大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不变
减小
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通过改变体积使压强变化)
m+n>p+q
增大压强
增大
增大
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m+n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m+n=p+q
增大压强
增大
增大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减小压强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容积不变充入He
不变
不变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压强不变充入He
m+n>p+q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m+n=p+q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m+n<p+q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
ΔH<0
升高温度
增大
增大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ΔH>0
升高温度
增大
增大
v正>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使用正催化剂
增大
增大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使用负催化剂
减小
减小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点拨】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思维建模】 解答化学平衡移动题的思维过程
(1)关注特点—
(2)分析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
(3)联想原理(平衡移动原理),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平衡转化率的分析与判断方法
(1)反应aA(g)+bB(g)cC(g)+dD(g)的转化率分析
①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达到平衡后,它们的转化率相等。
②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提高,A的转化率降低。
③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或降低)A、B的浓度,等效于压缩(或扩大)容器体积,气体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2)反应mA(g)nB(g)+qC(g)的转化率分析
在T、V不变时,增加A的量,等效于压缩容器体积,A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增大c(A)
典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
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C.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
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
【答案】 C
【解析】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或Q≠K时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移动时反应物的浓度增大。
典例2.对于反应:2A(g)+B(g)2C(g) ΔH<0,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其原因是( )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
C.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是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
D.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而且增大的程度一样
【答案】 C
【解析】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时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化学平衡移动时反应物的浓度增大。
典例3.将NO2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B.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C.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
D.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答案】 C
【解析】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平衡向左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混合气体的颜色比原平衡深,压强小于原平衡的两倍,因此B错误,C正确;恒温恒容,充入惰性气体,c(NO2)和c(N2O4)均不变,平衡不移动,气体的颜色不变,D错误。
知识点二:勒夏特列原理
1.内容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非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
3.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除”外界条件的影响,更不是“扭转”外界条件的影响
(1)从定性角度看,平衡移动的方向为减弱外界条件变化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即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就向气体体积缩小即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就向吸热反应即使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这种移动可以理解为与条件改变“对着干”。
(2)从定量角度看,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向平衡体系N2(g)+3H2(g)2NH3(g)(平衡时,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中又充入d mol N2,则达到新平衡时,n(N2)的取值范围为a 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