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 (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专题1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专题1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结构,20Z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解读】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高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
中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低频考点:环境保护
【命题热点突破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网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1.(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变式探究】(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变式探究】(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依题意知,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故答案选B。学&科网
【答案】 B
【变式探究】
图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 )
A.水华现象
B.a和b的数量增长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解析】 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可能引起水华现象,这会导致c、d和e的数量大量减少,A、C正确;浮游植物急剧增加,a和b会因为食物充足而数量增长,B正确;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后,c、d会因为食物增加而竞争减弱,D错误。
【答案】 D
【命题热点突破二】考查能量流动
与能量流动有关的三个易错点
1.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的关键词:
(1)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2)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范围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①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比值。
②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③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最少”问题:
(1)低营养级“最少”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
(2)低营养级“最多”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
例2.(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Z
0.62
0.67ZxxkCom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1)样方法S(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解析】(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表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密度有所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学*科网
【变式探究】(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变式探究】
一科研小组对某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能量单位:J/cm2·a,除表中所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略不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生物
不同能量
生产者
植食鱼类
肉食鱼类
……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4.0
B
0.24
……
A
22.9
3.9
2.0
……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1
0.6
0.06
……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
2.0
5.0
……
储存的能量
70.0
9.0
5.2
……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A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不考虑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按照表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肉食鱼类增重M千克,需消耗生产者55M
【答案】 B
【命题热点突破三】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考查
1.忽略了“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这个重要关系式,在回答设问(2)“甲图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时漏答a。
2.混淆g和h所表示的含义,把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即h误认为粪便量,造成设问(2)第一个空易错答为h,或者把第二个空错答为“粪便”。
例3.(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变式探究】(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变式探究】(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变式探究】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存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甲图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乙图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甲
乙
(1)甲图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甲图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之前。
(5)当看到卷叶螟明显减少时,青蛙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青蛙 呼吸作用 (2)a或g 遗体、残骸 (3)e/b ghi (4)K值(环境容纳量) c (5)信息传递
【命题热点突破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等知识的综合考查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
(1)实例
①河流:
②森林:
(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例4、(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科网
【变式探究】(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山东高考)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学&科网
2.(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3.(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4.(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1.(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考点定位】生物与环境
2.(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
【答案】B
【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学&科网
【考点定位】生产者
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4.(2016课标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产生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
16.(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7.(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
18.(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ZxxkCom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1)样方法S(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解析】(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表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密度有所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学&科网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2、(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3.(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 B
4、(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错误。
【答案】D
5、(2015·安徽卷,29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6.(2015·江苏卷,22)(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B项错误;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C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D项错误。
【答案】AC
7、(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8.(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3780+4200)/3192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量(1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的有机物中。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1483-126=1357,C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缺少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答案】B
9.(2015·山东卷, 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1)水平 样方法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1.(2014·浙江理综)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这个最大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
【答案】B
2.(2014·天津理综)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3.(2014·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正确。
【答案】D
4.(2013·福建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5.(2013·海南单科)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析】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的比苔藓早,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学&科网
【答案】A
6.(2015·海南单科)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等知识。(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CO2,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1)间接 (2)CO2 生产者 分解者 C
7.(2015·课标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大于
8.(2015·重庆理综)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9.(2015·广东理综)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pH
5.8(对照)
4.0
3.0
2.0
桃树
2.20(100)
2.19(99.55)
2.13(96.82)
1.83(83.18)
腊梅
3.65(100)
3.58(98.08)
3.44(94.25)
2.95(80.82)
木樨
1.07(100)
1.07(100)
1.05(98.13)
0.96(89.72)
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______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________色。酸雨中的SO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_______,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①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类囊体膜(基粒) 黄绿 ATP、[H]、O2 C3的还原
(2)加大 叶绿素含量低(高)的植物受酸雨影响较小(大) 腊梅(木樨)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最大(最小)
(3)抵抗力 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10.(2014·四川理综)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专题16 现代生物科技(解析版),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因工程的诞生,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蛋白质工程,植物的组织培养,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胚胎干细胞的移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专题15 生物技术实践(解析版),共25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猜想:专题14 实验与探究(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下列问题,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做以下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