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一第二章检测4+答案
展开选必一第二章检测4
一、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四地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背斜 B.乙是地堑 C.丙为背斜 D.丁是向斜
2.形成该地质构造的内力作用是( )
A.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 D.火山喷发
万达高速公路是连接重庆万州到四川达州的一条高速公路。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示意某流域河流袭夺模式及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河流变迁模式中( )
A.纵向河袭夺横向河 B.纵向河流量增加 C.横向河袭夺纵向河 D.横向河流速增加
6.有利于图中河流袭夺的地质过程是( )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 C.河流侧蚀 D.地震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
A.大理岩 B.玄武岩 C.页岩 D.石灰岩
8.该岛内部最主要的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9.冰岛的活火山带两侧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内力作用 C.化学风化作用 D.海陆变迁
11.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3.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14.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甲山脉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乙山脉形成与地壳水平挤压运动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16.图中( )
A.②处可能会发育溶洞 B.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①③交界处可形成大理岩 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前
下图示意位于南充市嘉陵江段的青居曲流。青居镇和曲水镇直线距离约6公里,没有大桥相通,两地百姓靠乘坐轮船往来。青居镇建有上码头和下码头。青居镇人到曲水镇赶场,去时从上码头乘坐轮船,回来在下码头上岸。完成下面小题。
17.青居镇人到曲水镇赶场( )
A.去时顺流,返程逆流 B.去时逆流,返程顺流
C.去时顺流,返程顺流 D.去时逆流,返程逆流
18.青居曲流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转偏向力影响 B.河流溯源侵蚀
C.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022年1月15日12时前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灰遮天蔽日,甚至穿透对流层。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下图示意汤加位置及火山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汤加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火山活动,是因为汤加地处( )
A.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张裂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边界
20.推测形成这些浮石的基岩主要是( )
A.花岗岩 B.片麻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示意图。
(1)说出左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并简述丙地貌的成因。
(2)指出左图中岩体①②的形成顺序及①②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3)简要描述右图中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并说出我国西北地区旱扇发育最活跃的季节。
(4)简述旱扇和湿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共同特征,并说明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的主要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观,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且黄土的粒径明显小于砂粒。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
(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
选必一第二章检测4
1.B 2.C
【分析】1.甲处岩层断裂,岩层相对下沉,为地垒,A错误;乙处岩层断裂,两侧相对抬升,中间下沉,为地堑,B正确;丙岩层岩层向下弯曲,判断为向斜,C错误;丁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D错误。所以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层,导致该地质构造的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C正确;外力侵蚀、沉积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AB错误;火山喷发不会导致褶皱和断层,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最为显著。
3.A 4.B
【解析】3.尽量走直线,可以起到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的作用,①正确;根据材料,该路线“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并没有特意避开聚落,②错误;减少弯路,缩短公路里程,可以节省建设投资,③正确;根据材料,“开隧道,建桥”等要破坏植被,加重生态破坏,④错误。故答案选A。
4.高速公路属于跨区域的公路,不是地方性公路,资金不是最大限制因素,A错误。该地穿过川东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因此主要障碍是地形,B正确。 中国修建高速公路技术成熟,因此技术水平不是限制因素,C错误。该公路穿过大量的山区等,聚落较少,移民因素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山地地区交通线应该尽量接近居民区,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公路在山区应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如河流、沼泽等;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地带。但有时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和减轻生态破坏,也采取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
5.C 6.A
【解析】5.由资料可知,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纵向河流与谷地走向和山地走向平行;横向河流流向与山地走向垂直,区域侵蚀严重,将加速切穿分水岭,有利于横向河袭夺纵向河,最终形成横向水系。C正确,A错误;被袭夺后,纵向河流量减少,B错误;由于切穿分水岭,河流比降降低,河流变长,流速减慢,D错误;故选C。
6.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袭夺地势较高的,侵蚀力强的袭夺侵蚀力弱的,背斜山隆升使横向河流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加,加快袭夺形成,A正确;向斜谷凹陷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B错误;河流侧蚀只会使河流变宽,而不能变长,难以形成袭夺,C错误;地震对河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D错误。故选A。
【点睛】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研究河流袭夺,对划分不同时代的河流流向和位置,弄清河流的发育史,以及寻找冲积砂矿都很有意义。
7.B 8.C 9.D
【分析】7.根据:“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说明是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形成的玄武岩类,玄武岩属岩浆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页岩和石灰岩是在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B正确。A、C、D错误。
8.冰岛所处地区纬度高,冰川发育,因此该岛内部最主要的外力作用为冰川侵蚀,C正确;A、B、D不是该岛内部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故选C。
9.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两侧分属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涉及知识点为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发育,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为主;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大西洋中北部东侧为欧洲,西侧为北美洲,掌握冰岛的位置是解答第三小题的关键。
10.A 11.C
【分析】10.图中显示的是因温度的变化导致水体在冻融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岩石的撑涨、崩解、破碎,即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根据上题分析,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与流水、温度、生物有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12.C 13.D 14.B
【解析】12.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有大陆冰川,C正确;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ABD错误。故答案选C项。
13.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故答案选D项。
14.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故答案选B项。
【点睛】蛇形丘是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15.B 16.A
【解析】15.由图示可推知,该处先经历地壳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后又经历岩层断裂,使岩层隆起与下陷,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继续接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所以图中地貌既与内力作用有关,也与外力作用有关,故A错误,B正确;甲山脉是断裂上升形成,乙山脉是背斜顶部隆起形成,所以形成原因不同,故C错误;丙河流是在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流水侵蚀,从而形成了河谷,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②为石灰岩,可溶性石灰岩在地下水长期溶蚀下可能会发育溶洞,故A正确。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B错误。①为砂岩,③为花岗岩,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①受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会变质成为石英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故C错误;③花岗岩发生断裂,表明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
17.C 18.D
【解析】17.嘉陵江大致自北向南汇入长江,曲水镇是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经的地方,结合指向标可知,由上码头到曲水镇,为顺流,曲水镇到下码头也是顺流,故选C。
18.青居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段不断弯曲,C错误、D正确;河流弯道处,惯性离心力大于地转偏向力,A错误;河流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源头附近,B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曲流处,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9.C 20.D
【解析】19.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汤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为消亡边界,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材料中指出“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说明这些浮石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岩,且密度低,有气孔,才能在海面上浮。花岗岩是侵入岩,片麻岩和大理岩是变质岩,玄武岩是喷出岩,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可以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在高温高压下重熔为岩浆。
21.(1)甲:断层;乙:背斜;丙:向斜。
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2)形成顺序:岩体①形成较岩体②晚。
①形成的地质作用:岩浆侵入、冷却凝固(或内力作用);②形成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或外力作用)。
(3)原因: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季节:夏季。
(4)共同特征;沉积物颗粒直径都是自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
主要原因: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流量较大,时令河流量较小,因此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分析】本题展示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知识点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阐释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因此属于断层构造;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丙处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丙处出现地形倒置,原因是由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山地。
(2)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岩层被①岩层穿过,根据岩层的穿插规律,②较早,①较晚。①为侵入岩(花岗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具体过程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②为沉积岩(页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外力作用,具体过程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3)旱扇和湿扇都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扇主要是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时,在出山口形成的,冰川融水量在夏季最大,因此夏季旱扇发育最活跃。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因此颗粒物都呈现出由扇顶到扇缘逐渐较小的特点。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而成的,时令河的水量小,因此带来的泥沙量有限,旱扇的规模较小;湿扇是由常年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流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因此规模较大。
22.(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势变缓,且干流河谷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类型,以及颗粒物沉积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根据“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进行分析: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松散物质多,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冰期末期,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冰雪融水,冰川沉积物出露地表;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由于地势变缓,且河流的河道变宽,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的堆积物在出山口堆积,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由材料“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可知,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河谷地带是砂砾与黄土沉积物的来源,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风从河谷吹向山麓,风力逐渐降低,因此颗粒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黄土后沉积。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