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苏教版 (2019)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2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人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D.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各处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部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某同学在烈日下参加足球比赛时突然晕倒,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溶液
C.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D.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4.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相对稳定,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5.人类致盲原因之一是青光眼,青光眼是房水过多导致的。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激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泪液是房水直接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6.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C.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D.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流经胰岛后血糖浓度会降低
7.进食可刺激小肠的K细胞分泌一种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与口服葡萄糖相比,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较高
B.GIP与①结合可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
C.图中①②③④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8.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突出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甲、乙两人空腹服用等量相同高浓度的糖溶液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如表所示。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甲的血糖浓度/(mmol·L-1)
4.2
6.9
6.1
5.0
4.2
4.2
乙的血糖浓度/(mmol·L-1)
7.2
8.6
8.1
7.8
7.5
7.5
A.机体血糖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可能高于健康人的
C.乙的血糖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乙患有Ⅱ型糖尿病
D.服用糖溶液90min时,甲的血糖浓度下降较明显
9.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与处于30℃的环境中相比,人处于0℃的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10.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1.如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与集合管、大脑皮层
B.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2.下图为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调节过程,下右图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原尿中水分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感
B.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C. 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基因控制水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先后经过翻译和转录两个阶段
D. 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13.下列关于正常人体体温和水平衡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寒冷环境产热量明显多于散热量
B. 进入寒冷环境,机体通过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 人处于高温环境,毛细血管收缩,肝脏和肌肉产热量减少
D.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以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4.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循环障碍等症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A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
1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Na+进入心肌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心肌细胞
B.若B中主要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导致尿素氮升高,出现尿毒症
C.CO2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产物,不参与内环境的稳态
D.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①和③
16.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8℃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min即进入零下5℃的环境中工作。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B.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C.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
D.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大于Q点
17.如图表示致热源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中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持续发热,该过程属于行为性调节
B.①阶段中,人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
C.②阶段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人体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①和②阶段之间,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此时产热最多的器官可能是肝脏,散热最多的器官是皮肤
18.饮入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叫作水利尿。科学家发现向清醒狗的颈动脉内持续灌注高渗盐水或蔗糖溶液5分钟就可以抑制原有的水利尿,而切除垂体后这种反应则完全消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利尿现象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导致的
B.水利尿被抑制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切除垂体后不再抑制原有的水利尿是机体无法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导致的
D.抑制原有的水利尿是机体进行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19.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 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 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______物质。
(4)内环境稳态包括 ______和 ______两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若图示是肝脏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相当于图中[______]液体,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______。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会增多[______]______。
(6)比较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______。
2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是否正常,对维持血糖平衡至关重要。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原因,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可知,正常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 ______;在健康人体内,能给胰岛B细胞传递调节血糖相关信息的物质有 ______。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来降低血糖浓度:一方面促进 ______合成;另一方面使______增加,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
(3)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此种抗体应该是图中的抗体 ______(答“1”或“2”),这种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比正常人 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 ______。
21.如图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产生的,其作用是_____。
(2)与①相比较,原尿中不含有_____。
(3)图中的刺激是指_____。长时间不喝水会引起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原尿中的水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方式是_____。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并简述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机制:_____。
(4)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_____。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其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包括: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氧气、葡萄糖、抗体等。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细胞内的物质包括呼吸有关的酶、血红蛋白等。细胞膜上的物质包括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等。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包括消化道里面的多种消化酶、尿液、泪液、唾液等。以上三种情况均属于不存在内环境的物质。内环境的稳态包括两个方面: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都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中,抗体可以存在于血清中,血浆蛋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C、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所以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的渗透压,C正确;D、当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对内环境的干扰大于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可能会失调,D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图甲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图乙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错误;淋巴管和血管之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直接相通,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血浆中,B错误;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3.答案:B
解析: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某同学突然晕倒,应该是低血糖的症状,需要补充葡萄糖溶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该同学在烈日下的运动过程中会丢失较多的水分和无机盐,为了维持身体水平衡和渗透压平衡,还应该补充一些生理盐水,故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生理盐水,B错误;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可以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中的水进入血浆,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C正确;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D正确。
4.答案:C
解析:A、运动中大量流汗,内环境中水分大量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不是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葡萄糖的分解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C错误;D、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正确。故选C。
5.答案:D
解析:房水的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可以看出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属于组织液,A正确;如果房水过多,可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可以减少房水的量,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B正确;根据题干中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可以看出房水中的蛋白质和葡萄糖都少于血浆,而房水(组织液)和血浆都属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应该相当,所以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不是房水直接外排形成的,D错误。
6.答案:D
解析:A、该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死亡,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A错误; B、由于是自身的T细胞过度激活导致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疾病,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必须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不是患者的自身抗原,C错误;D、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血糖的含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A错误;
B、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B正确:
C、图中①②③④是细胞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图中膜上各种蛋白质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结构②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析:A、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正确;B、|型糖尿病患者的突出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可能高于正常人,B正确;C、乙的血糖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也有可能患有Ⅰ型糖尿病,C错误;D、服用糖溶液90min时,甲的血糖浓度下降较明显,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不明显,D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中有躯体感觉中枢,A正确;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就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使汗毛立起,产生“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加快细胞呼吸速率,同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汗液分泌减少,即机体通过汗液分泌排出的水分减少,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即机体通过排尿增加水分的排出,维持体内的水平衡,C正确;与处于30℃环境中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时散热量增加,为了维持体温的平衡,机体需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因此a1>a2,而体温维持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所以b1>b2,D错误。
10.答案:C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能通过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多来调节体温,故体温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阶段Ⅰ属于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多,B正确。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据图可知此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C错误。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增加散热,大量出汗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11.答案:C
解析:图中A、B、C、D、E依次是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与集合管、大脑皮层,A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当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C错误;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D正确。
12.答案:D
解析:A、渴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不在下丘脑,A错误; B、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细胞释放,B错误; C、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基因控制水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先后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C错误; D、从图中看出,ADH和集合管上的上皮细胞结合后,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无论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A错误;
B、寒冷环境下,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是动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错误;
C、人处于高温环境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C错误;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CD
解析: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这些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肺部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可与A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液流经肺组织,在该部位发生其他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显然,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B错误;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组织水肿,C正确;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D正确。
故选ACD。
15.答案:ABD
解析:图中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从外界环境摄入的Na+进入心肌细胞的途径为从外界环境到消化系统,再吸收进入血液,然后运到组织细胞处,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B(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若其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导致尿素氮升高,出现尿毒症,B正确;CO2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产物,也参与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16.答案:AD
解析:A、健康人补充米饭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血糖含量会升高,进而使胰岛素含量增加从而降低血糖,A正确;
B、进入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不会有升高趋势,通过体温调节,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
C、当曲线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血浆渗透压较Q点高,因此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增多,C错误;
D、该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中,需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增加产热量,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应大于Q点,D正确。
故选AD。
17.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温的调节原理、调节中枢,以及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该过程属于生理性调节,A错误;发热时,致热源可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战栗,从而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B正确;②阶段中,体温下降,散热增加,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辐射(血管舒张)、蒸发、传导和对流,C正确;①②阶段之间体温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人体产热最多的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D正确。
1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水盐平衡调节。水利尿是饮入大量清水引起的,故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导致的,A正确;灌注高渗盐水或蔗糖溶液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水利尿被抑制,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进血液,切除垂体后由于无法释放抗利尿激素,故水利尿不会被抑制,但下丘脑仍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C错误;水盐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19.答案:(1)6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含较少的蛋白质
(3)7.35~7.45;缓冲
(4)内环境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
(5)②;增大;③;组织液
(6)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解析:(1)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共6层膜。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正常人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和磷酸氢钠等缓冲物质。
(4)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两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肝炎病人化验时,需要取②血浆,由于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如果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转氨酶的含量偏高,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渗透压降低,则③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6)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经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所以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依次是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20.答案:(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2)蛋白质、脂肪、糖原 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3)2 高 胰岛素受体与抗体2结合后,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机体血糖浓度高会持续引发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1)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结合图示可知,在健康人体内,能给胰岛B细胞传递调节血糖相关信息的物质有高浓度的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这些都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来降低血糖浓度: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防、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而使血糖水平下降。
(3)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此种抗体应该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导致该受体受损,使胰岛素无法传递降血糖的信息而引起高血糖,该抗体与图中的抗体“2”作用机理相同,同时由于高血糖状态的存在会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即这种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比正常人高。
21.答案:(1)下丘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
(2)蛋白质
(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协助扩散;人长时间不喝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使下丘脑合成ADH并由垂体释放,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小管处,ADH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相关酶的活性,进而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及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和融合,从而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4)脊髓;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而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还不能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进行有效控制
解析:(1)本题考查人体水盐平衡调节和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到血液中,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
(2)据图可知①为血浆,与原尿相比,血浆中含有蛋白质,原尿中不含蛋白质。
(3)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的机制是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由此推断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原尿中的水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据图分析可知,人长时间不喝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因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合成ADH,经垂体释放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小管处,ADH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图中酶的活性,进而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及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和融合,从而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4)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由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而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还不能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进行有效控制。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精品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精品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能力提升单元测试卷doc、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基础夯实单元测试卷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能力提升苏教版 (含解析): 这是一份苏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能力提升苏教版 (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基础夯实苏教版 (含解析): 这是一份苏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基础夯实苏教版 (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