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第1页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第2页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选修1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共15页。
    《第二章  神经调节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 满分:100)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50)1.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 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2.用电位计记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神经纤维静息膜电位为-70 mV,如果电位计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 ms的电位差的变化:-70 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 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 mV。则下列刺激部位和电位计放置的位置,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4.下图为脊髓神经纤维的局部示意图,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B.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C.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abcedc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c处的放大示意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b是传入神经元,d是传出神经元B.2e处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3中物质f的释放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f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6.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使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7.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B.由大脑皮层参与C.可脱离非条件反射而独立形成D.具有高度的适应性8.下图表示在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时,某一时刻观察到的电位计指针所处的位置情况,其中指针所处的位置不是偏转最大时的位置。下列关于这一时刻ab 处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在a左侧,a处膜外可能为负电位B.若刺激在a左侧,b处可能处于反极化状态C.若刺激在b右侧,aNa+可能从膜外扩散进入膜内D.若刺激在b右侧,b处膜外K+浓度可能高于膜内9.下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的坐骨神经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适当的刺激,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D.电位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10.利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引起Cl-内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浓度的含Na+的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图甲,图乙,图丙,图丁B.图甲,图乙,图丙,图丁C.图甲,图乙,图丙,图丁D.图甲,图乙,图丙,图丁11.神经纤维上有依次排列的四个点ABCD,AB=BC=CD,现将一个电位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BDAD两点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位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12.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分别是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刺激a,会引起A的收缩,E不会发生反应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C.图示反射弧可表示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的神经调节过程13.下列有关人体植物性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植物性神经在反射弧中被称为传入神经元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不受脑的控制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收缩D.若刺激a,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14.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5.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肌肉会收缩,灵敏电位计指针也会发生偏转C.电刺激,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静息时,两个电极是等电位的16.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及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2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兴奋可在反射弧上双向传递B.若在图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膜电位会发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的变化C.在图2CD,神经纤维膜正处于极化过程D.2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17.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Na+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如果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使用蝎毒,a处给予刺激,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B.使用有机磷,a处给予刺激,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C.使用有机磷,a处给予刺激,c处仍保持静息膜电位D.使用蝎毒,a处给予刺激,c处能产生神经冲动18.下列关于人体中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突触小泡中能检测到神经递质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迅速失去作用D.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时才能合成神经递质19.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的线粒体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20.下图是突触后膜上部分溶质进行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三种离子通道通常是同时开放的B.Cl-通道开放,会使突触后膜的极化状态加强C.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会引起Na+通道开放,引发动作电位D.抑制载体蛋白形状改变,对突触后膜静息膜电位的大小没有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50)21.(10)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以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科研小组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甲和图乙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图甲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      ;图乙中看到的主要是      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能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位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  给予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位计指针    (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膜电位将     (不变”“增大减小),若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      (不变”“增大减小)(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兴奋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b处给予一个适当强度的刺激,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            (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           22.(12)1为膝跳反射模式图,2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1)S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M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P称为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1中字母、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膝跳反射实验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2)若刺激图1,点的膜电位变化为      ,该变化的发生主要与      有关。(3)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填序号),此处信号转化过程为    ,且兴奋传递方向是     ,原因是          (4)2部位的液体名称是     的名称是      ,中的化学物质释放到部位的方式为      23.(10)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3)请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4)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24.(10)下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      ,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      (填图中序号)(2)若刺激M,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            ,由此刺激引发的兴奋的传导方向与      (膜内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电位计指针将偏转    次。(3)当兴奋抵达突触处时,储存在     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      结合。25.(8)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向前传导。 (2)上图表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突触是由图中的      构成的,中的物质称为      (3)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膜上有     ,可以特异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从而引起肌膜上      的改变,产生兴奋。(4)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要慢得多,分析兴奋通过突触速度变慢的原因是                 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5)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过多,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患者表现为肌肉震颤。原因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解。有机磷农药作用的结构是突触,其引起的反应是           参考答案、选择题1.答案:C解析: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相互之间不干扰,A项正确。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组成的,B项正确。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C项错误。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D项正确。2.答案:D解析:用电位计记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电位计的电位差由-70 mV,上升到0,再上升至+40 mV,说明-70 mV为静息膜电位,即膜内外电位差,电位计最初为静息膜电位,后形成动作电位,当兴奋经过两个电极后,电位计又恢复为静息膜电位,题图中只有D项为膜内外电位差,A、B、C三项起初和最后均显示0电位。3.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A、B两项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信号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兴奋传导方向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在膜内侧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项正确。4.答案:C解析:题图中,c处于反极化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均有正负离子,只是膜内正离子多于负离子,A项错误。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B项错误。b、d区域被髓鞘细胞包裹,Na+、K+不能进出,因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项正确。b、d区域Na+、K+不能进出细胞,因此局部电流不在轴突内传导,D项错误。5.答案:B解析:题图1中b为传入神经元,d为传出神经元,A项正确。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项错误。物质f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C项正确。f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项正确。6.答案:C解析:膝跳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此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未参与。7.答案:C8.答案:B解析:若刺激在a左侧,根据电位计指针的方向可以判断电流方向是从左往右,则a处膜外为正电位,A项错误。若刺激在a左侧,信号经过b处之后可能处于反极化状态,B项正确。若刺激在b右侧,由题图可知,a处处于极化状态,K+从膜内扩散到膜外,C项错误。膜内K+浓度始终高于膜外,D项错误。9.答案:C10.答案:B解析: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乙;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膜电位,对应图丙;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引起Cl-内流,增大了静息膜电位的电位差,无法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浓度的含Na+的溶液中,则受刺激后膜外Na+内流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对应图甲。11.答案:B解析:若将一个电位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先传至B点,然后传至A点,电位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将一个电位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B、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因为BC=CD,B、D两点同时兴奋,故电位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若将一个电位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位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12.答案:A解析: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A项正确。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项错误。寒冷引起骨骼肌收缩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题图所示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为脊髓,C项错误。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刺激b点,甲、乙均有变化,则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植物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项正确。植物性神经在反射弧中被称为传出神经元,B项错误。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C项错误。人体紧张时,在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收缩,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A项正确。题图中d为传入神经元,切断d,刺激b,兴奋可经传出神经元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收缩,B项错误。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导速度要快,C项错误。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刺激处,兴奋可以传到肌肉和电位计,肌肉会收缩,灵敏电位计指针会偏转两次,B项正确。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肌细胞的细胞膜可看作突触后膜,电刺激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纤维,故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C项错误。放置在静息的神经纤维上的两个电极是等电位的,D项正确。16.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但是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项错误。由于c连接的是屈肌肌群,若在图1中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会抑制c神经元兴奋,B项错误。在图2中CD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膜处于去极化过程,C项错误。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虽然增大,但仍比外侧低,D项正确。17.答案:B解析:蝎毒能破坏膜上的Na+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能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D两项错误。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B项正确。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处仍保持静息膜电位,C项错误。18.答案:D解析: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因此在突触小泡中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项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正确。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迅速失去作用,C项正确。神经元未兴奋时,合成的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当兴奋传至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扩散到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19.答案:B解析:神经元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以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不消耗ATP,B项错误。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蛋白,其合成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K+运输到细胞内和Na+运输到细胞外均依赖Na+-K+泵进行主动转运,故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20.答案:B解析:题图表示突触后膜上部分溶质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Na+内流引发动作电位,Cl-内流使突触后膜内负电位增大,因此题图所示三种离子通道不可能是同时开放的,A项错误。Cl-通道开放,会使突触后膜的极化状态加强,B项正确。Na+通道开放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引发动作电位,C项错误。抑制载体蛋白形状改变,会影响载体蛋白运输Na+、K+,对突触后膜静息膜电位的大小有影响,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1.答案:(1)胞体和树突 轴突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2)不会 不变 减小(3)持续兴奋或抑制(4)感受器或传入神经解析:(1)题图甲显示的是胞体和树突,图乙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故其能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位计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位计指针不偏转;静息膜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膜电位不变,若此时给b点一个强刺激,Na+内流数量减少,动作电位减小。(3)由题意可知,在b处刺激,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故神经递质可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d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4)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局部麻醉后,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说明刺激没有传到大脑皮层,所以药物作用的部位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注入麻醉药后还能运动,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完好的。22.答案:(1)神经中枢 SPM 脊髓(2)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Na+内流(3)③④⑤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组织液 突触小泡 胞吐解析:(1)由题图1可知,S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M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P称为神经中枢,它们参与组成的反射弧可表示为SPM。(2)题图1中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刺激点,则点的膜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变化的发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3)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即题图2中的③④⑤;在突触处信号转化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兴奋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题图2中部位为突触间隙,其间的液体是组织液;是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23.答案:(1)神经递质 相应的酶催化水解(2)表达(转录和翻译)(3) (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24.答案:(1)效应器 ⑧⑦③(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解析:(1)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若刺激M点,则会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神经细胞A神经细胞B,故电位计指针将偏转1次。(3)当兴奋抵达突触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25.答案:(1)局部电流(电信号)(2)②③④ 神经递质(3)受体 电位(4)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5)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