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过关检测(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过关检测(含答案解析),共11页。
第五章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2.茎叶保水功能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
3.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间都不能进行交配
B.同一种群中的生物可以有不同物种
C.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在分子、细胞、生物体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D.不同物种间在生物体层次上无法统一在一起
4.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色蛾
黑色蛾
灰色蛾
黑色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作用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
5.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也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挥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发生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6.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蛾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7.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8.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9.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A♀×
敏感型B♂
100
0
敏感型C♀×
耐药型D♂
47
53
A.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型基因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10.对于一个被环境隔离因素隔离开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
A.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11.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13.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15.下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 3个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
1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17.下图中甲、乙、丙、丁、a、b、c、d各代表不同种的生物,下列哪个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18.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基因A和a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19.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 (条)变成4n=48 (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2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规定禁渔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或生态系统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果蝇的自然群体中,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3种Ⅱ号染色体的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假设标准型为100)。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Ⅱ号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25.5℃
21℃
16.5℃
标准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95
89
87
C
92
109
109
(1)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Ⅱ号染色体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活能力 (填“相同”或“不同”)。
(2)在25.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21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16.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
(3)由此可得出结论:突变的有利与否,是由其 决定的。
22.(10分)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23.(10分)下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不同的物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
(2)甲岛上部分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这部分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
(3)B演化为E、F的标志是 。
24.(10分)下表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年份
1943
1953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13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 上同一位置,控制一对 的一对基因。
(2)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在1943年和2013年时分别是 和 。
(3)请说明1943—2013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 发生变化。
25.(10分)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深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
(4)假设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均为真核生物。A、B、D三项中涉及的也均为真核生物。而C项中的噬菌体为病毒,无细胞结构,大肠杆菌虽有细胞结构,但为原核生物。
2.茎叶保水功能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育后代。
3.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间都不能进行交配
B.同一种群中的生物可以有不同物种
C.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在分子、细胞、生物体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D.不同物种间在生物体层次上无法统一在一起
答案:C
解析:不同物种间并非都不能进行交配,也有少数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同一物种中包含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由于具有同源器官,在生物体层次上也可统一在一起。
4.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色蛾
黑色蛾
灰色蛾
黑色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作用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蠖两种体色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两种体色比例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也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挥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发生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6.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蛾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答案:C
7.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不定向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B项正确。葡萄球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D项错误。
8.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C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容易生存。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9.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A♀×
敏感型B♂
100
0
敏感型C♀×
耐药型D♂
47
53
A.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型基因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答案:D
解析:突变是多方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A和B杂交后,其子代的耐药基因频率不可能是100%。
10.对于一个被环境隔离因素隔离开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
A.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答案:A
解析:小种群数量减少时,如果遇到环境条件剧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11.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答案:D
解析: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为人工选择,可以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可使鸡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增加;自然选择可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该鸡群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基因库也不会发生变化。
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答案:D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13.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答案:C
解析:由于基因型为aa的植物繁殖的成功率低,因此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会减少,A基因的频率会增加。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答案:D
解析:Aa基因型个体占1-30%-20%=50%。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AA占30%+50%×(1/4)=42.5%,aa占20%+50%×(1/4)=32.5%,Aa占1-42.5%-32.5%=25%,则基因a的频率为32.5%+(1/2)×25%=45%,基因A的频率为1-45%=55%。
15.下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 3个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
答案:B
解析:A1、A2、A3由同一物种A进化而来,但它们又分别进化为B、C、D3个物种,故它们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A项错误。B与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只是后代不育,B项正确。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故发生的基因突变不一定相似,D项错误。
1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答案:A
解析: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占明显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
17.下图中甲、乙、丙、丁、a、b、c、d各代表不同种的生物,下列哪个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答案:C
解析: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经过不同环境的选择,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
18.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基因A和a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本身就已存在,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而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相等,均为50%;Q点后A基因的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变化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19.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 (条)变成4n=48 (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答案:A
解析:月见草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所以二倍体与四倍体存在生殖隔离。
2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规定禁渔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或生态系统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答案:D
解析:我国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果蝇的自然群体中,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3种Ⅱ号染色体的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假设标准型为100)。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Ⅱ号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25.5℃
21℃
16.5℃
标准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95
89
87
C
92
109
109
(1)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Ⅱ号染色体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活能力 (填“相同”或“不同”)。
(2)在25.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21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16.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
(3)由此可得出结论:突变的有利与否,是由其 决定的。
答案:(1)不同 (2)标准型 C C (3)所处的环境
22.(10分)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 不定向的 前 选择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极少数,抗生素仍能发挥作用。
23.(10分)下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不同的物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
(2)甲岛上部分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这部分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
(3)B演化为E、F的标志是 。
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新个体,只有超长翅蝉F和残翅蝉E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
(2)甲岛上的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面临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二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关系,并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关系,最终处于优势,C物种被淘汰
(3)形成生殖隔离
24.(10分)下表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年份
1943
1953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13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 上同一位置,控制一对 的一对基因。
(2)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在1943年和2013年时分别是 和 。
(3)请说明1943—2013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 发生变化。
答案:(1)同源染色体 相对性状
(2)1.98% 18%
(3)由于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作用,等位基因B在选择的过程中频率逐步下降,说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相对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是适应环境的性状,在选择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4)各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杂合子Bb基因型的频率:1943年为1-0.99×0.99-0.01×0.01=1.98%,2013年为1-0.90×0.90-0.10×0.1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特定的自然选择导致的。
25.(10分)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深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
(4)假设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可构成一个种群。(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形成的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4)如果只有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会比原种群的少。
第五章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2.茎叶保水功能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
3.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间都不能进行交配
B.同一种群中的生物可以有不同物种
C.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在分子、细胞、生物体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D.不同物种间在生物体层次上无法统一在一起
4.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色蛾
黑色蛾
灰色蛾
黑色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作用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
5.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也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挥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发生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6.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蛾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7.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8.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9.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A♀×
敏感型B♂
100
0
敏感型C♀×
耐药型D♂
47
53
A.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型基因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10.对于一个被环境隔离因素隔离开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
A.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11.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13.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15.下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 3个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
1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17.下图中甲、乙、丙、丁、a、b、c、d各代表不同种的生物,下列哪个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18.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基因A和a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19.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 (条)变成4n=48 (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2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规定禁渔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或生态系统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果蝇的自然群体中,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3种Ⅱ号染色体的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假设标准型为100)。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Ⅱ号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25.5℃
21℃
16.5℃
标准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95
89
87
C
92
109
109
(1)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Ⅱ号染色体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活能力 (填“相同”或“不同”)。
(2)在25.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21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16.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
(3)由此可得出结论:突变的有利与否,是由其 决定的。
22.(10分)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23.(10分)下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不同的物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
(2)甲岛上部分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这部分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
(3)B演化为E、F的标志是 。
24.(10分)下表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年份
1943
1953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13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 上同一位置,控制一对 的一对基因。
(2)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在1943年和2013年时分别是 和 。
(3)请说明1943—2013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 发生变化。
25.(10分)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深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
(4)假设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均为真核生物。A、B、D三项中涉及的也均为真核生物。而C项中的噬菌体为病毒,无细胞结构,大肠杆菌虽有细胞结构,但为原核生物。
2.茎叶保水功能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育后代。
3.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间都不能进行交配
B.同一种群中的生物可以有不同物种
C.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在分子、细胞、生物体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D.不同物种间在生物体层次上无法统一在一起
答案:C
解析:不同物种间并非都不能进行交配,也有少数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同一物种中包含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由于具有同源器官,在生物体层次上也可统一在一起。
4.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色蛾
黑色蛾
灰色蛾
黑色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作用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蠖两种体色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两种体色比例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也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挥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发生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6.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蛾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答案:C
7.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不定向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B项正确。葡萄球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D项错误。
8.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C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容易生存。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9.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A♀×
敏感型B♂
100
0
敏感型C♀×
耐药型D♂
47
53
A.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型基因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答案:D
解析:突变是多方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A和B杂交后,其子代的耐药基因频率不可能是100%。
10.对于一个被环境隔离因素隔离开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
A.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
C.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答案:A
解析:小种群数量减少时,如果遇到环境条件剧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11.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答案:D
解析: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为人工选择,可以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可使鸡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增加;自然选择可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该鸡群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基因库也不会发生变化。
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答案:D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13.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答案:C
解析:由于基因型为aa的植物繁殖的成功率低,因此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会减少,A基因的频率会增加。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答案:D
解析:Aa基因型个体占1-30%-20%=50%。该种群中的植物自交后,AA占30%+50%×(1/4)=42.5%,aa占20%+50%×(1/4)=32.5%,Aa占1-42.5%-32.5%=25%,则基因a的频率为32.5%+(1/2)×25%=45%,基因A的频率为1-45%=55%。
15.下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 3个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
答案:B
解析:A1、A2、A3由同一物种A进化而来,但它们又分别进化为B、C、D3个物种,故它们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A项错误。B与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只是后代不育,B项正确。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若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故发生的基因突变不一定相似,D项错误。
1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答案:A
解析: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占明显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
17.下图中甲、乙、丙、丁、a、b、c、d各代表不同种的生物,下列哪个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答案:C
解析: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经过不同环境的选择,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
18.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基因A和a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本身就已存在,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而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基因A和a的频率相等,均为50%;Q点后A基因的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变化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19.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 (条)变成4n=48 (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答案:A
解析:月见草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所以二倍体与四倍体存在生殖隔离。
2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规定禁渔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或生态系统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答案:D
解析:我国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应该完全禁止采伐树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果蝇的自然群体中,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3种Ⅱ号染色体的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假设标准型为100)。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Ⅱ号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25.5℃
21℃
16.5℃
标准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95
89
87
C
92
109
109
(1)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Ⅱ号染色体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活能力 (填“相同”或“不同”)。
(2)在25.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21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在16.5 ℃时, 的存活能力最好。
(3)由此可得出结论:突变的有利与否,是由其 决定的。
答案:(1)不同 (2)标准型 C C (3)所处的环境
22.(10分)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 不定向的 前 选择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极少数,抗生素仍能发挥作用。
23.(10分)下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不同的物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
(2)甲岛上部分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这部分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
(3)B演化为E、F的标志是 。
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新个体,只有超长翅蝉F和残翅蝉E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
(2)甲岛上的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面临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二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关系,并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关系,最终处于优势,C物种被淘汰
(3)形成生殖隔离
24.(10分)下表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年份
1943
1953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13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 上同一位置,控制一对 的一对基因。
(2)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在1943年和2013年时分别是 和 。
(3)请说明1943—2013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 发生变化。
答案:(1)同源染色体 相对性状
(2)1.98% 18%
(3)由于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作用,等位基因B在选择的过程中频率逐步下降,说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相对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是适应环境的性状,在选择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4)各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杂合子Bb基因型的频率:1943年为1-0.99×0.99-0.01×0.01=1.98%,2013年为1-0.90×0.90-0.10×0.1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特定的自然选择导致的。
25.(10分)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深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
(4)假设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可构成一个种群。(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形成的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4)如果只有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会比原种群的少。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