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6《芣苢 插秧歌》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 插秧歌》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6《芣苢 插秧歌》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6《芣苢 插秧歌》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6《芣苢 插秧歌》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4页。
    6 芣苢 插秧歌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 )       (duo)   (móu)B.起袖子() (jié) ()C.(xié) 歇半(shà) 未匝(shì)D.(jiǎ) (lǐn) (suō)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        :代词,芣苢B.薄言  :动词,取得,获得。C.雨从头上湿到  :名词,肩胛。D.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3.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B.薄言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与剥削的枷锁。C.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2)杨万里《插秧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诗经》中提到的在六月振翅发声的鸡并不是鸟儿,而是一种昆虫。其实,  ,例如络纬、络丝娘等,其实大家最熟悉的俗称还是纺织娘。  ?因为它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  ,声如轧织、轧织、轧织……至二十声后,它的叫声便开始响亮起来,织、织、织、织……,最后发出咯啦、咯啦、咯啦……的主旋律。如果两三只纺织娘同时鸣叫,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支小乐队在演奏一样。而在很多纺织娘齐声高唱时,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转动声,如一曲交响乐。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请指出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8题。  《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均描写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蒙蒙的景色。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8.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  杨万里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兜鍪是甲,雨从头上湿到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后梁]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虽然时代不同,但都描写了农人插秧劳动的景象,语言朴素。B.《插秧歌》开篇连用四个动词描写热火朝天的插秧场面,语言生动准确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一直保持弯腰插秧的姿势,懒得回答农妇的呼唤。D.《插秧歌》运用手法多样,形式更为活泼,《插秧偈》重在说理,更为朴实。10.“摹景说理是《插秧偈》不同于《插秧歌》的一个特点。请简要概括《插秧偈》所说之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大笑,此必相嘲嗤11.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C.诗中写到了农妇农父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了农民们劳动时欢乐愉悦的心情。12.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所描写的劳动场面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6 芣苢 插秧歌1.B 解析 捋起袖子中的应读luō2.D 解析 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3.B 解析 B,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与剥削的枷锁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4.(1)薄言之 薄言捋之 (2)是兜鍪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5.莎鸡还有许多俗称 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呢 必有短促的前奏曲6.比喻。将纺织娘的鸣叫声比作一支小乐队在演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转动声”“一曲交响乐,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众多纺织娘鸣叫时的声音如纺车声的特点,回应了前文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的设问。拟人。高唱一词将很多纺织娘齐声鸣叫的情态人格化,直接写出纺织娘齐鸣时声音欢快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纺织娘的喜爱之情。7.C 解析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8.《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9.C 解析 C,懒得回答农妇的呼唤错误,秧根未牢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10.《插秧偈》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11.A 解析 A,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理解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12.《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表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