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24726/0-16923510207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24726/0-16923510207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24726/0-169235102078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50分得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pǔ)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jí)梁。
B.必须不被搽(chá)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 kuāng)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dí)固。
D.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dūn)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罔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卷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领域里,霍金是璀璨的明星,他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这是不言而喻的。
B.在这场篮球赛中,我们班的篮球队员前仆后继,奋力拼搏,终于打败了对方。
C.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D.如果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B.步入第十个年头的国歌展示馆将在今年扩建,于今年国庆前重新开馆,集中展陈与国歌诞生、国歌立法有关的文献资料,建成《讲述国歌故事》的主题馆。
C.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与乐业》)。
D.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一幅日本捐赠物资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因为在那批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汉字,寥寥数语传输了别样的温情。
B.电视剧《安家》通过讲述家庭中细微、真实的矛盾冲突,呈现了“家”背后所承载的凝聚性、安全感与归属感。
C.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长江流域中心城市,已成为复兴南昌的时代。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6.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怀疑与学问》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作者发出了中国人当自强自信的呐喊。
C.《创造宣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批驳了“环境平凡不能创造,生命单调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太无能不能创造,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大量事实逐一批驳。
D.《谈创造性思维》由一道图形选择题入手,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号召人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选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7.对文中有关“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信力”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对地、物和国联的盲目迷信。
B.“他信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反动政府的虚弱本质。
C.“自欺力”在文中具体是指人民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
D.“自欺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反动政府的自欺欺人。
8.对本文段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开头用三个句子反复强调“是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作者抓住敌论以偏概全的薄弱环节,运用了驳论证驳倒错误论点。
C.文段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揭露悲观论者由“他信”走向“自欺”。
D.文章语言泼辣,富于嘲讽,如“总自夸”“一味”等句都鲜明体现了这点。
9.作者在第④段说:“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自己。”这句话和前文的哪句话相呼应?( )
A.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B.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C.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D.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10.对原文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三、(12分,每小题3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铺毡对坐的两人)拉余同饮。 B.(余)问其姓氏。
C.及(铺毡对坐的两人)下船。 D.(铺毡对坐的两人)客(于)此。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B.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C.及下船 徐公何能及君也 D.以与民共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现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B.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C.文中写景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变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C.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一体。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酬”是应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从被贬到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西晋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王质;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生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表达了作者忧伤悲苦的情怀。作者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B.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C.“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明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但诗人很悲观失望,只好饮酒赋诗,聊作宽解。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两个典故,写出了诗人一再遭到贬谪的凄凉心境。
五、(17分)
17.默写填空。(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7)古诗词中有许多含有“春”字的句子,你知道有哪些?请写出两句。
18.下面是新华社于2019年11月3日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而推出的创意微视频《汇·惠》的解说语。请你根据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句子。(4分)
一滴水,汇入大海方能奔向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旋律,众声合唱必将迸发和美共鸣;一扇大门,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敞向五湖四海。国际贸易史上的创举续写新篇,汇集世界又惠及世界,中国再释坚定开放合作的鲜明信号,搭起更大舞台,邀世界共赴“进博之约”。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5分)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认为撰写对联应注意什么问题?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德,太后之弟也,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奸猾屏气,路不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8分)
(1)秦王坚自河东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百姓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坚驰使赦之,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疾恶纠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7分)
(1)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3分)
(2)数旬之间,权豪、贵,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奸猾屏气,路不拾遗。(4分)
22.根据文意,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4分)
七、(1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低头是一种智慧
刘芹
①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坡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②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皙的脖颈,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剩吟唱那“力拔山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末路悲声。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自刎的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只是遗憾,你始终磨不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学不会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只能惋惜,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很难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④纵然你的决定是对于尊严的维护,是对于耻辱的抗争。可若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⑤与你不同,司马迁却深谙低头的智慧。他的“苟且偷生”,他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他明白,低头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逆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脱。
⑥即使遭受过痛苦与耻辱的双重磨难,即使在犬牙差互的黑暗隧道中踽踽独行,即使在死亡的江河中艰难求渡,他用激昂的信念将痛苦粉碎,将耻辱焚烧,升华灵魂,从此踏上了一条隐忍的路。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折磨中奋笔疾书,书写三间大夫行吟江畔的忧郁,书写壮士荆轲行侠仗义的豪气,书写贪官酷吏内心蛰伏的蛇蝎,书写秦皇汉武干戈滴落的鲜血,书写盖世英雄垓下末路的悲歌…为的便是心中那永不磨灭的信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⑦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领悟个中的智慧。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这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经营人生的阅历与智慧,是修身处世的风度与气概,是超越自身极限的信心与勇气。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困难挫折,不乱闯硬干,不讳疾忌医,坦然接受,从头再来。即便痛苦,但痛苦又何尝不是上天赐予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呢?
⑧无所谓风雨兼程,只要有“低头”的睿智,就可以呵护好你的梦。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这种智慧会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读本》,有删改)
23.阅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24.本文②~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25.第⑦段中“这绝非儒弱和畏缩”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即便痛苦,但痛苦又何尝不是上天赐予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呢”中的“痛苦”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4分)
26.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八、(共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哪一个寒假像今年这样长,但就像不管经历什么春天总会来临,我们终于在灿烂的五月将“新冠”甩下返回期待已久的校园!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浸长的等待也会有结束的一天。纵然也有不舍,但我们还是更喜欢趋于正常的生活,开启美好的未来。
请你以“再漫长的等待也会结束”为题作文,抒写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字数不低于600。
参考答案
1.B 解析:A.脊(jǐ)B.蒂(dì)。C.遁(dùn)。
2.C 解析:A.罔——妄。B.卷——倦。C.头——投。
3.B 解析:B.使用有误,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句中指的是篮球队员比赛时奋力拼搏的精神,所以该成语用于此处不恰当。
4.D 解析:A项,破折号改为冒号。B项《讲述国歌故事》不是书名,故“讲述国歌故事”应该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项句号应在不二法门后。
5.B 解析:A.将“传输”改为“传递”C.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新机遇”;D.语意重复,去掉“约”或“左右”。
6.A 解析:A.《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7.C 解析:阅读语段,可知“自欺力”指的是反动派的自欺欺人,所以C是错误的。
8.A 解析:第一段用的三个句子强调“是事实”,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于是由此敌方得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也是作者要批驳的观点。
9.A 解析:第这句话说的是求神拜佛,找到上文“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即可判断A是正确的。
10.D 解析:“自欺欺人的脂粉”应该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批判的失掉了自信力而一昧“求神拜佛”的人。
11. C
12.B 解析:A.是:代词,这。是:判断动词。B.一:全,都。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C.及:连词,等到;及:动词,赶得上;意思不相同。D乐:快乐,欢乐。乐:把……作为快乐。意义不同。
13.D 解析: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14.D解析:没有议论。故此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15.A 解析:“酬”在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16.C
7.(1)夜阑卧听风吹雨 (2)思而不学则殆 (3)人则无法家拂士
(4)飞鸟相与还 (5)身世浮沉雨打萍 (6)晓镜但愁云鬓改
(7)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示例:一棵草 吸收阳光方能生机勃发 一只鸟 振作翅膀方能昂扬飞翔
19.①写对联要分对象和场合,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②上下两联要主题一致、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相对的字,意义不能重复,不能同字相对)、字音声调相对。
20.(1)返回 (2)是 (3)动词,派(使者) (4)纠正
21.(1)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并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
(2)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
22.①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
②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可见他不是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
参考译文:
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并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矫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23.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或:低头是一种智慧)
24.运用对比论证。文章先从反面列举项羽不肯向命运低头而自的事例,再从正面列举司马迁能屈能伸写就伟大著作的事例进行对比通过正反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低头是一种智慧的观点,增强章说服力。
25.“这”指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己高昂的头颅。
示例:“痛苦”意味着生活中经历着挫折、磨难、不幸,走过这些痛苦,柔弱的心会变得强大,未来的日子会以一颗坚强的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6.示例: 越王勾践受困吴国时,他选择低头放下君王身份,屈囚”,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最终消灭吴国,成就霸业。
27.略。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