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4 线段的和差 导学稿(无答案) 试卷
展开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6.4线段的和差》 课型:新授课 时间:12月26日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
2、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3、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用刻度尺二等分一条线段。
4、会进行有关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这是相关作图和计算的依据。
难点 :第6题涉及较多的线段和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二、预习领航
- 从宾馆A出发去景点B有A—C—B,A—D—B两条道路。你有哪些方法判别哪条路更近些?
如果工具只有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你有办法吗?
- 已知线段a=1.5cm,b=2.5cm,c=4cm。a、b、c三条线段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线段c的长度等于线段_____________的长度加上线段_____________的长度,那么线段c是线段_________加上线段_________,记做 ________ 。
(2)线段a的长度等于 ,那么线段a是 ,记做
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和,那么这条线段就叫做另两条线段的和; 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差,那么这条线段就叫做另两条线段的差; 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仍是一条线段。 |
- 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 AC+CB=________ .
(2) AB-CB=________ .
(3) BC=________ -AC.
-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 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则 AC= = ,
BC= = ,
AB= = .
三、新知导学
-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求作:(1) a+b; (2)b-a.
- 如图,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的长为2cm,求线段AB的长.
(二)课内练习
-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求作:(1)a-b;(2)2b.
- 已知线段AB,用刻度尺作出它的中点。
- 已知线段AB的长为a,延长线段AB至点C,使BC=AB.问线段AC的长为多少?
四、课后检测
A 组题
- 如图,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请完成下列填空.
-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求作:(1)2a;(2)2a-b.
- 已知线段a,利用刻度尺把线段a二等分.
- 已知线段AB=a(如图),延长BA至点C,使AC=AB.D为线段BC的中点.(1) 求CD的长. (2) 若AD=3cm,求a的值.
- 如图,A,B,C,D表示四个村庄,村民们准备合打一口水井.
(1) 水井的位置现有P,Q两种选择方案: 点P在线段BD上,点Q在线段AB上. 哪一种方案的水井到各村庄的距离总和较小?
(2) 你能给出一种使水井到各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的方案吗? 若能,请标出水井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 已知P为线段AB上一点,AP与PB的长度之比为2∶3.若AP=4cm,求PB,AB的长.
B组题
- 如果我们没有带合适的测量工具,那么用我们身体的“尺子”来测量不失为好方法. 然而每个人“1拇”,“1肘”,“1拃”的长度不尽相同,所以测量者可先测量出自己的“1拇”,“1肘”和“1拃”究竟有多长.
(1)你的“1拇”= ,“1肘”= ,“1拃”= ;
(2) 选择你身体中合适的“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为 ,宽为 ;
(3)用刻度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为 ,宽为 。
(4)评价上述测量的精确程度.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