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上+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共10页。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匿笑(nì) 祷告(shòu) 沐浴(mù)
B.并蒂(tì) 姊妹(zǐ) 憔悴(qiáo)
C.遮蔽(zhē) 絮叨(xù) 粼粼(lín)
D.淡雅(yǎ) 分歧(zhí) 流转(zhuǎn)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熬过 拆散 嫩芽 花辨 B.决别 高洁 阴影 委屈
C.徘徊 荫蔽 敧斜 抛下 D.信服 菡萏 心绪 倘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她眯起眼睛翻来覆去地看着玉云那张录取通知书,好像手里捧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件稀罕的宝物。
B.张明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就获得了一等奖,真叫人喜出望外。
C.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D.他的分配方法使大家不分老幼各得其所,老人的委屈一扫而空,反而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新闻联播》连续播发三条重稿,重点关注淄川区首创“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脱贫攻坚健康扶贫机制。
B.每个季节都是与众不同的: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
C.根据《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37条),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名校人才特招行动”。
D.我市今年举办的旅游节,融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吸引了很多市民。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让把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教育部印发并制定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B.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四大套曲之一,它的曲调即使非常细腻,而且还非常具有年代感的风味与特色。
C.通过坚持不辍地阅读,我们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
D.为进一步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淄博市举办了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该运动会共设约50个左右项目。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称对方母亲用“令堂”,称对方弟弟、妹妹用“令弟”“令妹”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
A.其实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B.所以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C.大概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吧?
D.为什么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呢?
7.请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某中学准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楷体抄写名人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班将于本周四下午两点在教室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届时想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王老师参加,班上推荐你去邀请老师。周二上午,你来到心理咨询室对王老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作为一名初中生,小林认为交友要广泛,既可以交学校的朋友,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朋
友。他觉得在网络上交朋友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与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的人士交流。可是你却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亲戚乃通⑤。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⑥,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踏⑧。
(选自《世说新语》)
[注] ①孔文举:孔融。②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时期名士、官员。③诣:到。④清称:有名誉。⑤乃通:才(予以)通报。⑥既通:通报进门后。⑦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入门不顾( )
(2)尊君在不(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孩子的“方正”之气,
[甲]文中的陈元方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友人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乙]文中的孔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让陈韪惭愧,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填写原文语句)(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
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 “我”的情感变化 |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 意外 |
第二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痛苦 |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②_____________ |
1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只要有梦想,花岗岩上也会开出百合花。树木的梦想,是年轮不断增加,成为栋梁;雏鹰的梦想,是登临制高点起飞,展翅翱翔;而人的梦想,是不懈追求,成为幸福的追梦人,且行且吟,且歌且思,且乐且悟……
请以“追梦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 A.祷dǎo。B.蒂dì。D.歧qí。
2.D A.辨→瓣。B.决→诀。C.敧→攲。
3.C “变化无常”的意思是“变化不定,没有规律可言”。句中四季变化,是有规律的,使用错误。
4.D 应将“文化性”“趣味性”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5.C A.语序不当,“印发”与“制定”存在逻辑先后关系,应将“印发”与“制定”调换位置。B.关联词拾配不当,“即使……而且”搭配不当,应将“即使”改为“不但”。D.语意重复,“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可删去“左右”。
6.D 结合语境,“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是在回答问题,故横线上应该是一个问句,符合条件的只有D项。
7.答案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示例)王老师您好,我是××班的学生代表,周四下午两点我们班要在班级教室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我们诚挚邀请您来参加,您有时间吗?
(3)(示例)网络交友有风险。我们可能会因为年少而上当受骗;也可能会使自己分心,影响自己的学业;还可能使自己沉溺于社交网络,不思进取。
解析 (1)硬笔楷书书写的基本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时,注意“孤陋”和“寡”的字形。
(2)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邀请的对象(本校心理咨询室的王老师)、自己的身份(本班学生代表),然后讲明邀请的事由(邀请王老师参加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时间地点(本周四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最后发出诚挚的邀请。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3)阅读题干可知,小明认为在网络上交友有好处,但由“可是你却觉得”可知,此处应是表达与小明相反的观点。因此,需首先表明态度(如“我觉得网络上交朋友有风险”等),再从网络交友的弊端方面阐述理由(如“易上当受骗”“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容易使人沉迷网络”“影响学习”等)即可。
8.答案 (1)回头看 (2)同“否”
9.答案(1)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小的时候聪明、懂事,长大后不见得就很好。
解析 (1)期:约定。委:舍弃。
(2)了了:聪明、懂事。佳:好。
10.答案 “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解析 从[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从“日中不至”“对子骂父”两方面说友人无信无礼。
[乙]文中的孔融用“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来回答陈韪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机智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杰出、有高雅名望的人以及内外亲戚才让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小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进门以后,(孔融)坐到了前面。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和您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懂事,长大后不见得就很好。”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聪明、懂事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局促不安。
11.答案 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解析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
12.答案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析 画线句从结构上看,用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非同寻常的哺育;内容上,交代了对那10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3.答案 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悲凉
解析 理清故事情节,结合题目筛选相关语句概括出答案。文章叙写了母亲三次“放飞”“我”:第一次是第④段叙写的“我”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我”“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这让“我”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⑤段叙写的在1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次是第⑥段叙写的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这让“我”有“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14.答案 “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
解析 从文章内容看,题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行为——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独立,从而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作答。
15.答案 (示例1)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2)不赞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依据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体会来谈理由。本题若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伟大母爱等角度来阐述理由;若不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母亲对孩子“娇惯”和“溺爱”、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角度来阐述理由。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6.[写作指导] 梦想,可以是渴望实现某一件事,如集邮、收集美丽的树叶等;可以是掌握烘焙、滑滑板、游泳等技能;还可以是成为文学新星、篮球明星、音乐之星等“大”的梦想。
文章需写出追梦的过程,要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思考、领悟。可以写在追梦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迷茫、怀疑时,因自然中美丽的一景一物,或亲友师长的一个动作、一句温暖的话、一个暖心的微笑,而坚定信心继续往前走。也可以写追梦路上,自己心灵上的蜕变、思想上的成熟、情感上的升华。这些都是追梦路上的收获,也是体现文章主旨之所在。
【例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