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名画《柯克班夫人和她的三个儿子》中的这只鹦鹉个头很大,黄喙,脑袋和脖子呈红色,翅膀和尾翼为蓝色其庞大的体型和斑lán的羽毛叫观众没法不注意到它的存在。它背对左边xī闹私语的母子而立,头颈上的绒毛根根竖起,翅膀因微张略显蓬乱,好像对环境莫不关心,又好像警惕着什么,处于应激状态。鸟与人处于同一画框中,却特立独行,俨然你们忙你们的、我忙我的,大有暄宾夺主的视觉效果,令画面顿生奇趣。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斑lán( ) xī( )闹 警惕( ) 俨然( )
(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2分)
“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B.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C.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喜迎壬寅虎年的除夕之夜,普天同庆,演绎时代精彩。
D.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事情。
B.3月12日植树节,师生们参与了植树活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C.烟台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原因是全市人民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结果。
D.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④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拟物 拟人 比喻 对偶
C.拟物 对偶 夸张 比喻 D.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好吧,就明天。”我说。
B.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C.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D.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B.鲁迅曾评价《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C.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和《狗的家世》等。
D.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7.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春晖学校开展“我与动物交朋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题目。(6分)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拟写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某些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人们不要捕食青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②,尚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③,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 ①故:固,本来。②窦:孔穴,洞。③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止有剩骨( )
(2)止露尻尾( )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4)樵者窘迫( )
9.下列句中的“之”字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又数刀毙之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C.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D.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虎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甲、乙两文都以议论结尾,请你根据阅读体验,谈谈对所论述道理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20分)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
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6分)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 (1)斓 嬉 tì yǎn (2)莫 漠 暄 喧
2.B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这里属于用错对象。
3.D A.语序不当,应把“管理、认识、把握”调整为“认识、把握、管理”。B.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理念”。C.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的结果”。
4.A ①比喻。将“鸟窝”比作“黑色蘑菇”。②拟人。由“心中有数”“无言静观”“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等词语可知,这些词语将丝瓜人格化。③排比。“看到……,听到……,闻到……”是排比句式。④对偶。“新荷初露”对“垂柳始曳”,“田田叶”对“丝丝烟”。
5.C “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用,可将省略号改为句号。
6.D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7.答案 (1)(示例)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示例)你想未来只能在录音中“听取蛙声一片”吗?你想让害虫泛滥吗?你想让小蝌蚪失去父母吗?青蛙是农田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捕食青蛙!
解析 (1)标语要突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要有号召力。
(2)劝说时,要紧扣“不要捕食青蛙”的主题,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另外,注意题干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要求。
8.答案 (1)仅,只 (2)屁股 (3)追随、追赶 (4)十分为难
9.D A.代词。B.代词。C.代词。D.助词
10.答案 (1)(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2)这件事也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解析 (1)重难点词语有: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苦敵,覆盖、遮盖。(2)重难点词语有:足,足以;止,停止。
11.答案 贪婪。甲、乙两文都是先记叙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得出一个道理,以议论结尾。作者借此告诫人们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否则也会落得如文中的狼和虎一样的下场。
解析 根据甲文中的“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乙文中的“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可知,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虎的共同特点是“贪婪”。甲文的议论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文的议论句是“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可以看出,两文分别借助狼和老虎的结局告诫人们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否则必将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乙]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赶路时遇到了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同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一点儿一点儿拐着弯往里面躲,渐渐的老虎就过不去了。可是老虎一心想抓住打柴人,就硬往里钻。打柴人十分为难,他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还能容下身躯,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竟然爬出了山洞。于是打柴人拼尽力气搬来几块大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起柴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也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12.答案 (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解析 (1)回文定位,模仿格式。“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在文章的第五段,锁定第五段,确定(1)的答案为:“我”认识并记住斑鸠。“‘我’未见过斑鸠”出现在文章第六段,所以确定(2)的答案在第六段,答案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在第七段,抓住第七、八两段,可知(3)的答案为:“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13.答案 (1)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解析 (1)长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能突出情感。结合[甲]处句子的用词“心狠手狠”以及后文的“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等,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使用多种手段伤害鸟兽的愤慨之情。
(2)首先回答:不可以,并没有丑化斑鸠。然后结合上文中说到的人类对鸟类的伤害以及下文“我”和斑鸠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时“我”的振奋,可以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为: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和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14.答案 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三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代;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态度“不多余”,然后分析原因。第二段描写了六年前“我”在波士顿看到的人鸟兽共荣共存的景象。第三段写“我”希望“我”家的小院里也有鸟光顾,但是由于人类的猎杀,鸟对人有了畏惧,提高了警惕,不敢接近人类。从全文看,第二段承接第一段“我”重见斑鸠的惊喜,而第三段又为后文写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代,这样就由斑鸠引申到了人与鸟兽的关系,不仅使内容更厚重、行文具有变化,而且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
15.答案 (示例1)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
(示例2)不能等来。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
解析 作答时,应先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充实。
16.[写作指导] 写作本文前,对于题目要仔细品析。“看上去”,带有估测、猜度的意味,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比”与“更”则表明必须比较后得出结果,即通过亲身参与后,真切地感受到“有意思”。在构思、布局的时候,应把“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的过程、心理、感悟等说清楚、讲明白、写到位,给人以启发,让人有所收获。在主题表达上,应彰显经过比较、思考、观察、实践后,对人、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在表达方式上,应以记叙为主,兼以描写、抒情和议论。
[例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