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一(下)期末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探索遗传物质及遗传规律的道路艰辛且曲折,该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的经典实验。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②萨顿通过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假说。
③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④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⑤构建的DNA双螺旋塑料模型和用橡皮泥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⑥艾弗里进行的实验中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⑦摩尔根将白眼雄蝇与纯合红眼雌蝇杂交,F2红眼:白眼=3:1能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⑦ D. ②④⑥⑦
2. 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如图甲所示,分裂过程中细胞a~d内染色体、核DNA含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
B. 图甲中的细胞③一定为次级卵母细胞
C. 图乙中a细胞可对应图甲中的细胞③,d细胞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图乙中c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或有丝分裂前、中期,可对应图甲中的细胞①②
3.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考虑变异),错误的是( )
A. 人体成熟生殖细胞中除了性染色体,还含有常染色体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患者中,部分患者可能发病较其他患者轻
C.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D. 若色盲男孩的外祖父母表现均正常,则该男孩的色官基因来自其外祖母的概率为1
4.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DNA分子含有m对碱基,其中G含有n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其需要消耗的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7(m-n)个
B. 洋葱根尖细胞(2n=16)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后置于不含32P培养液中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子细胞有2个、3个或4个
C. 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基均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碱基
D. 某基因的一条链被15N标记后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n次后,含15N标记的DNA:不含15N标记的DNA=1:(2n-1-1)
5. 如图表示某果蝇X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果蝇的眼色不一定为白眼
B.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
C. 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雌性个体中表达
D. 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在遗传时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6. 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某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如图,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分离移向两极
C.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会同时存在2条X染色体
D. 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d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
7. 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法确定显隐性
B. 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色为显性
C. 若黄色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
D. 若灰色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X染色体上
8. 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B. 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9.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 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 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
D. 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10. 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 240个 B. 180个 C. 114个 D. 90个
11. 下列有关基因、染色体、DNA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个DNA分子中有许多基因
B. 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
C. 同一生物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基本相同
D. 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12.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研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的花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的红花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红花植株相同的概率是19
C. 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白花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D. 让F2中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红花植株所占比例为79
13. 基因突变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等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B. 白化病、猫叫综合征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C. 基因突变后,其表达的蛋白质也会随之改变
D.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后,种群基因库随之改变
14. 某植物的花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茎高由B/b控制。让某紫花高茎植株自交得F1,因为存在某基因型配子的致死现象,使F1中紫花高茎:绿花高茎:紫花矮茎:绿花矮茎=5:3:3:1,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某紫花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1出现5:3: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AB的雄配子和雌配子致死
C. F1紫花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与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占141260
D. 任取F1中的一株紫花高茎植株,让其与绿花矮茎植株测交即可判断其基因型
15.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识别起始密码子
B. 核糖体认读编码链上的遗传信息
C. tRNA认读终止密码并结束翻译
D. 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16. 猴痘病毒可通过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头痛、皮疹、肌肉痛等。猴痘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研究者分别利用35S或32P标记猴痘病毒,之后侵染未标记的宿主细胞,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探究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标记猴痘病毒应该在分别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培养液中培养猴痘病毒
B. 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 采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长时,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D. 若用15N标记猴痘病毒,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
17. “如果说生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果蝇就是上帝专门为摩尔根创造的”。果蝇(2N=8)是昆虫纲双翅目的一种小型蝇类,体长3~4mm,在制醋和有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在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时,他偶然在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果蝇染色体数目少,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具有繁殖周期短、易饲养等优点,所以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B. 果蝇在减数分裂I的后期有两个染色体组,16条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有一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
C. 人们可以提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假说来解释该白眼雄果蝇出现的原因
D. 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1℃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25℃),长成的成体却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
18. 当两对处于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影响同一性状时,可能产生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孟德尔F2的表型比率9:3:3:1进行修饰,如上位效应。上位效应是指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其中的拖流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拖流者称为下位基因。由隐性基因引起的上位效应称为隐性上位,由显性基因引起的上位效应称为显性上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间的互作
B. 上位基因可以是一对隐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
C. 隐性上位将孟德尔F2的表型比率修饰为9:6:1
D. 显性上位将孟德尔F2的表型比率修饰为9:3:4
19.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因物种间的竞争被淘汰现象,也会出现物种间互助互利的现象,如不同的开花植物招引不同的传粉者,而不同的传粉者以不同的开花植物的蜜汁或花粉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 不同植物朝适应其传粉者授粉方式的方向变异
D. 物种间的互助互利是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
20. 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正确的是( )
A. 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 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 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39
D. 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78
二、非选择题(60分)
21. 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图1为小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
(1)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正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 ______ ,其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Y和 ______ 。
(2)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以图1所示分裂方式进行),则其先后顺序为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人类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HNSCC)与染色体片段或整条染色体丢失密切相关,其中丢失的9号染色体片段上含有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的p16基因(p16基因的过度甲基化会导致表达受阻使细胞过度增殖)。
(3)根据p16基因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可判断,p16基因属于 ______ (填“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 ______ 。
(4)HNSCC细胞常由于染色体端粒的缺失,在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而出现“染色体桥”现象(如图3所示)。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 ______ (填“a”或“b”)处,则有可能使子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数量增多,进而造成细胞过度增殖。
22. 抗生素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抗菌治疗,部分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如表所示:
抗生素
主要作用机理
放线菌素D
嵌入到DNA双链之间。与DNA形成复合体,阻止DNA链与其他酶的结合
四环素
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止tRNA在该位点的连接
利福平
与DNA依赖型RNA聚合酶结合
红霉素
阻止tRNA与mRNA结合
(1)在如表抗生素中,能抑制图1中①过程的是 ______ ,抑制③过程的是 ______ 。
(2)利福平 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为抑制2019新冠病毒增殖的药物。
(3)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了上图1中的 ______ (填序号)。细菌在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包括了上图1中的 ______ (填序号)。
(4)图1中⑤过程需要 ______ 酶催化,消耗的原料是 ______ 。
(5)图2中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______ ,核糖体沿着c的移动方向是 ______ (填“向左”或“向右”)
23. 果蝇经过辐射处理后会导致核内DNA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出现隐性纯合的胚胎致死现象。果蝇的翅长(长翅与短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F和f控制,眼型(野生型)由X染色体上基因H控制。关于这两种基因的致死情况如下表:
突变位点
基因型
致死情况
常染色体
ff
不死亡
X染色体
XhY,XhXh
死亡
(l)现有一只纯合长翅野生型果蝇幼体(FFXHXH)经辐射处理,为探究该果蝇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突变情况,设计如下实验(每对基因只有一个会发生突变)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该果蝇发育后的成体与纯合长翅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得F1
步骤二:将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
步骤三: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回答下列问:
①果蝇的长翅与短翅是一对 ______ ,控制该性状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 ______ 中。
②若突变位点仅在常染色体,则F2表型及比例为: ______ 。
⑤若突变位点仅在X染色体,则F2性别比例为: ______ 。
(2)果蝇经过辐射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隐性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______ 的特点。
(3)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不会存在XhXh受精卵,其原因是: ______ 。
24. 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它们的毛色有灰色(A)和棕色(a),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后来,山洪爆发,山谷中形成了一条大河,将鼠种群分开,一半在河东,一半在河西,就这样过了几千年。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答下列问题:
(1)山洪爆发前该鼠种群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 。
(2)在山洪爆发后的某个时期,河东和河西两个鼠种群的相关基因型和个体数如下表。
河东
基因型
AA
Aa
aa
总数
个体数
490
420
90
1000
河西
基因型
AA
Aa
aa
总数
个体数
1960
1680
360
4000
①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相比较,河东种群基因库 ______ (填“大”或“小”)。
②河东种群的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
③已知上表中河西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 ______ 。
(3)几千年后,河东和河西鼠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无法进行 ______ ,最终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可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 ______ 。
25.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植物春化作用的调控:植物能够感知周围环境,控制和协调自身的发育,使其在合适的时间开花结果。有些植物(如一年生植物拟南芥等)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科研人员对拟南芥春化作用机制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如图1,表明FLC是开花调控的关键基因。FLC能抑制成花素基因(FT和FD)的表达,从而防止植物在入冬前或越冬时开花,FLC的表达也受相关基因的调控。
在秋季,拟南芥种子发芽,FLC的上游基因(FRI)编码的蛋白质与多个染色质修饰因子互作,形成一个超级复合体,超级复合体可对FLC所在染色质(FLC染色质)进行修饰,这些修饰使FLC染色质处于活化状态,超级复合体并结合到FLC启动子的特殊区域,促进FLC表达;经过冬季长时间低温处理,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被修饰,导致FLC染色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超级复合体不能识别并作用于FLC染色质,从而实现了对FLC表达的抑制,这种状态在春季回暖后依然保持;次年春季,日照时间逐渐变长,激活FT表达,FT和FD表达形成异源蛋白二聚体可以激活花发育基因的表达,拟南芥适时开花、结实。研究还发现,拟南芥FLC表达的抑制状态能维持到下一代胚胎发育的早期。植物的春化作用不是一瞬间完成的,而是一系列过程,其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例如,植物在冬季感受低温后,次年春季还能“记得”,即“低温记忆”。植物开花、结果后,它的下一代仍需要经历春化作用后才能开花。那么,亲本的“低温记忆”是怎么消除的呢?科学家们一直在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1)据图2分析,春化作用影响FLC的 ______ 过程。请在( )中选填“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完善春化作用的机制。
(2)FLC介导的春化作用属于表观遗传现象,请说明理由 ______ 。
(3)自然界中在温度较为温和的地区存在着许多拟南芥早花突变体,这些突变体能够不经春化作用提前开花。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析它们提前开花的原因 ______ 。
(4)综合文中信息,推测亲本拟南芥的“低温记忆”传给下一代并消除的机理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①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都是DNA,①正确;
②萨顿通过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正确;
③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③正确;
④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④错误;
⑤构建的DNA双螺旋塑料模型和用橡皮泥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⑤正确;
⑥艾弗里进行的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⑥正确;
⑦摩尔根将白眼雄蝇与纯合红眼雌蝇杂交,F2红眼:白眼=3:1不能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为不管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F2中红眼:白眼都为3:1,⑦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⑤⑥正确,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萨顿通过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艾弗里进行的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等相关内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答案】D
【解析】解:A、图甲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两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由图甲的细胞②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动物,所以细胞③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错误;
C、图甲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N,可对应图乙中的细胞c,d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4,而DNA数目为4N,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c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为4N,故c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过程或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可对应细胞①②,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有丝分裂中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表现为不均等分裂,因而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乙中a细胞含有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N,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b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均为2N,处于有丝分裂末期;c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N,可表示减数分裂I过程或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d中染色体数目为4N,而DNA数目为4N,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3.【答案】C
【解析】解:A、人体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中部分患者(杂合子)病症较轻,B正确;
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红绿色盲,C错误;
D、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色盲基因可以来自她的母亲或父亲,若色盲男孩的外祖父母表现均正常,则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外祖母的概率为1,D正确。
故选:C。
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C
【解析】解:A、某DNA分子含有m对碱基,也就是2m个碱基,其中G含有n个,G=C=n个,A+T=2m-2n,A=m-n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其需要消耗的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1)×(m-n)=7(m-n),A正确;
B、洋葱根尖细胞(2n=16)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后置于不含32P培养液中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第一次DNA复制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DNA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由于第二次复制时,染色体中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被标记,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未被标记,移向细胞两极时是随机的,故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32P 标记的子细胞有2个、3个或4个,B正确;
C、DNA分子中的每条链的5'端的磷酸基团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C错误;
D、某基因的一条链被15N标记后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n次后,得到2n个DNA分子,其中被15N标记的DNA分子只有2个,含15N标记的DNA:不含15N标记的DNA=1:(2n-1-1),D正确。
故选:C。
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答案】C
【解析】解:A、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是雌果蝇,由图则不能判断果蝇是否为白眼,A正确;
B、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同源区域上存在等位基因,因此位于该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B正确;
C、雄性个体也含有X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雄性中也会表达,C错误;
D、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D
【解析】解:A、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因而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分离并移向两极,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c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但b与d不可能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细胞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D
【解析】解:A、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亲本是灰体雌蝇和黄体雌蝇,子代雌蝇中灰体:黄体=1:1雄蝇中灰体:黄体=1:1,无论灰体和黄体谁是显性性状,均可以出现此结果,无法判断显隐性,A正确;
B、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灰色为显性,子代雄蝇中灰体:黄体=1:1,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B正确;
C、黄色为显性,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则后代均为黄体,不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则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比例符合题意,所以若黄色为显性,则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D、灰色为显性,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杂交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灰色为显性,基因无论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均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D。
设黄体和灰体这对相对性状是由B/b基因控制的,先假设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再假设显隐性,对几种假设进行演绎推理,看其是否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演绎推理基因的位置,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D
【解析】A、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对分离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A正确;
B、摩尔根让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白眼的遗传是与性别相联系的,从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来又通过测交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与35S标记的两组实验相互对照,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D。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了教材基础实验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9.【答案】C
【解析】A、若用同时含有32P与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那么无论是上清液还是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就无法得出结论,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
C、离心是为了让大肠杆菌沉到底部,C正确;
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答案】B
【解析】在双链DNA分子共含有100个碱基对,A与T之和占其中一条链碱基的40%,则这条链A+T=100×40%=40个,G+C=60个;根据碱基配对原则A=T,G=C可知,另一条链同样A+T=40个,G+C=60个;由G=C可知,该DNA双链中G=C=60个。如果连续复制2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即C=(22-1)×60=180。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解: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中有许多基因,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
C、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这些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基本相同,C正确;
D、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D错误。
故选:D。
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植株的花色与性别有关;若不考虑性别,F2中的花色可呈现出红花:粉花:白花=9:3:4,综上可知花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花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假设控制花色的基因由A/a、B/b表示,结合A项分析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F2红花雌株的基因型为A_XBXB和A_XBXb,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_XBY,比值为A_XBXB:A_XBXb:A_XBY=3:3:3,其中基因型与亲本红花植株相同的概率是19,B正确;
C、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XbXb和aaXbY)与F2测交,并不能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因为当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中的白花植株测交时,子代全开白花,不能由此确定白花植株的基因型,C错误;
D、若让F2中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两对等位基因可以单独考虑,F2红花植株中AA:Aa=1:2,随机交配的子代中A_:aa=8:1,F2红花雌株中XBXB:XBXb=1:1,产生的雌配子中XB:Xb=3:1,F2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雄配子中XB:Y=1:1,子代中XBX-:XBY:XbY=4:3:1,因此子代中红花植株的概率为(89)×(78)=79,D正确。
故选: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突变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基因重组不属于突变,A错误;
B、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但猫叫综合征是由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错误;
C、基因突变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不变,C错误;
D、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新产生的基因会改变种群基因库,D正确。
故选:D。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其发生在二倍体生物的每一个世代中。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原因,属于简单题,考生要加强记忆常见的遗传病形成的原因。
14.【答案】B
【解析】解:A、由题干中表现型比例可知:紫花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导致F1中出现性状分离比为5:3:3:1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B错误;
C、F1中的紫花高茎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3,进行随机交配,AB%=15×12+15×12+35×14=720,Ab%=15×12+35×14=520,aB%=15×12+35×14=520,ab%=35×14=320,假设AB的雄配子致死,则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5:5:3,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7:5:5:3,根据配子法,后代的紫花高茎:绿花高茎:紫花矮茎:绿花矮茎=141:55:55:9,子代中与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占141141+55+55+9=141260,C正确;
D、任取F1中的一株紫花高茎(AaBB:AABb:AaBb)植株,让其与绿花矮茎植株测交(aabb)即可判断其基因型,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干: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紫花高茎植株自交得到F1中紫花高茎:绿花高茎:紫花矮茎:绿花矮茎=5:3:3:1,紫花高茎植株A_B_少了4份,说明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其中紫花、高茎为显性性状。
本题结合基因控制性状的关系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逐对分析法解题。本题的切入点是“5:3:3:1”,属于“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F1的基因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要掌握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的分析。
15.【答案】D
【解析】解:A、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RNA聚合酶能识别启动子,A错误;
B、核糖体认读mRNA上的遗传信息,B错误;
C、tRNA上有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可以识别转运氨基酸,核糖体可以识别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终止翻译过程,C错误;
D、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D正确。
故选:D。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答案】AB
【解析】解: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A错误。
B、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宿主细胞分离,B错误。
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时候全部都注入到细菌的细胞,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离心后上清液中含有较强的放射性,C正确。
D、N是蛋白质和DNA的共有元素,所以15N标记了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和DNA,搅拌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D正确。
故选:AB。
猴痘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繁殖过程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和释放。
本题考查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解:A、果蝇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易饲养,A正确;
B、果蝇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组数不变,但核DNA数加倍,为16个;形成的染色单体数也是16条。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单体数都是16条。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变为8条,染色体组数加倍,由一个变为两个,B错误;
C、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该白眼雄果蝇的出现不可能是基因重组的原因,若为基因重组,白眼果蝇不可能是一只,应为多只,C错误;
D、表观遗传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纯合长翅果蝇在31°C条件下长成的成体为残翅,没有说残翅的性状能不能遗传,所有不能说该现象是表观遗传,D错误。
故选:A。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本题以果蝇考查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8.【答案】AB
【解析】A、基因的相互作用的实质上是不同的基因对同一生化过程产生的不同影响,A正确;
B、当上位基因是隐性基因时,必须为一对隐性基因才能引起上位作用。当上位基因是显性基因时,存在一个以上显性基因即可产生上位作用,B正确;
C、隐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为一种表型,3A_bb和1aabb为一种表型,3aaB_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9:4:3,C错误;
D、显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和3aaB_为一种表型,3A—bb为一种表型,1aabb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12:3:1,D错误。
答案为:AB。
基因的相互作用的实质上是不同的基因对同一生化过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当上位基因是隐性基因时,必需为一对隐性基因才能引起上位作用。当上位基因是显性基因时,存在一个以上显性基因即可产生上位作用;隐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为一种表型,3A_bb和1aabb为一种表型,3aaB_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9:4:3;显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和3aaB_为一种表型,3A_bb为一种表型,1aabb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12:3:1。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互作用,锻炼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分析理解层次。
19.【答案】ABD
【解析】解:A、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属于不同的物种,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会使适应环境的个体保存下来,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因而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传粉者授粉方式对现存的植物的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
D、物种间的互助互利为自然选择的内容,导致生物出现适应性进化,D正确。
故选:AB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BCD
【解析】解:A、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但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错误;
B、设甲病的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25×425÷(2×125×425+2425×2425)=113,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13×12=126,只患乙病的概率是(1-126)×12=2552,B正确;
C、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都不患乙病,故Ⅰ-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为Aa的概率为2/3,而Ⅳ-3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Ⅱ-1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13+13×1213=1439,C正确;
D、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为A/a的概率为23,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25×425÷(2×125×425+2425×2425)=113,故子女患病的可能为113×23×14=178,D正确。
故选:BCD。
根据题图分析,Ⅰ-1和Ⅰ-2正常,Ⅱ-4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患者全为男性,且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说明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本题结合系谱图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同时能根据题意计算相关概率,难度较大。
21.【答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AX、aX b-d-c-e 抑癌基因 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 a
【解析】解:(1)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发生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Y和AX、aX。
(2)图2中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以图1减数分裂方式进行),则b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4n,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c为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n,是精细胞。则其先后顺序为b-d-c-e。
(3)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据题意“p16基因的过度甲基化会导致表达受阻使细胞过度增殖”可知p16 基因属于抑癌基因,这类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
(4)分析图3可知: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a处,右侧的染色体含有2个原癌基因,则有可能使子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数量增多,进而造成细胞过度增殖;若染色体断裂发生在b处,则左右两侧的染色体含有1个原癌基因。
故答案为:
(1)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AX、aX
(2)b-d-c-e
(3)抑癌基因 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
(4)a
据图分析: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2表示不同细胞染色体和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为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4n,处于有丝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c为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且相对值为n,是成熟生殖细胞。
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2.【答案】放线菌素D 四环素和红霉素 不可以 ②③ ①②③ 逆转录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GCA 向右
【解析】解:(1)①为DNA的复制,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复制和转录,故放线菌素D能抑制图1中①过程。③为翻译,四环素和红霉素能抑制翻译,因此四环素和红霉素能抑制③过程。
(2)2019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以RNA为模板复制得到RNA,而利福平抑制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的过程,故利福平不会抑制新冠病毒的增殖。
(3)①为DNA的复制,②为转录,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图1中的②③,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故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包括了上图1中的①②③。
(4)⑤为逆转录过程,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催化,需要消耗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5)图2中决定丙氨酸的反密码子是CGU,故其密码子为GCA,根据图2中tRNA的运输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c的移动方向是向右。
故答案为:
(1)放线菌素D;四环素和红霉素
(2)不可以
(3)②③;①②③
(4)逆转录;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5)GCA;向右
1、分析表格: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四环素和红霉素能抑制翻译;利福平抑制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的过程。
2、分析图1:①为DNA的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④为RNA的复制;⑤为逆转录。
3、分析图2:图中c为mRNA,图中正常进行翻译。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答案】相对性状 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长翅野生型:残翅野生型=15:1(长翅野生型雌性:长翅野生型雄性:短翅野生型雌性:短翅野生型雄性=15:15:1:1或长翅:短翅=15:1) 雌性:雄性=4:3 随机性 XhY个体胚胎致死,不会产生Xh雄配子,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XhXh受精卵
【解析】解:(1)①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②亲本为纯合长翅野生型果蝇FFXHY和纯合长翅野生型雌果蝇FFXHXH。若突变位点仅在常染色体,则雌果蝇为Ff,交配得F1为FF:Ff=1:1,F的基因频率为34,f的基因频率为14,将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残翅ff为14×14=116,长翅F_为1-116=1516,因此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野生型:残翅野生型=15:1(长翅野生型雌性:长翅野生型雄性:短翅野生型雌性:短翅野生型雄性=15:15:1:1或长翅:短翅=15:1)。
③亲本为纯合长翅野生型果蝇VVXHY和纯合长翅野生型雌果蝇VVXHXH。若突变位点仅在X染色体,则雌果蝇为XHXh,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HXH:XHXh:XHY:XhY(致死)=1:1:1:1,产生的雌配子为34XH、14Xh,产生的雄配子为12XH、12Y,将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则F2基因型及比例为:(34×12)XHXH:(14×12)XHXh:(34×12)XHY:(14×12)XhY(致死)=3:1:3:1,故F2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4:3。
(2)以上实验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3)因为XhY个体胚胎致死,不会产生Xh雄配子,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XhXh受精卵,故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不会存在XhXh受精卵。
故答案为:
(1)①相对性状;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长翅野生型:残翅野生型=15:1(长翅野生型雌性:长翅野生型雄性:短翅野生型雌性:短翅野生型雄性=15:15:1:1或长翅:短翅=15:1)
③雌性:雄性=4:3
(2)随机性
(3)XhY个体胚胎致死,不会产生Xh雄配子,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XhXh受精卵
果蝇的甲性状(长翅与短翅)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F和f控制,乙性状(野生型与突变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长翅的基因型为FF、Ff,短翅的基因型为ff;野生型的基因型为XHY、XHXH、XHXh,突变型的基因型为XhY、XhXh,其中突变型XhY,XhXh致死。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4.【答案】基因多样性 小 70% 800 基因交流 用河东鼠群和河西鼠群的小鼠雌雄交配,看能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解:(1)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这表明鼠群是一个物种,因此能体现基因多样性。
(2)①种群的基因库是指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河东鼠群的个体数少于河西鼠群,因此河东鼠群的基因库小于河西鼠群的基因库。
②河东鼠群的基因A的频率=(490×2+420)÷(1000×2)×100%=70%。
③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0×2×104×10-5=800。
(3)几千年后,河东和河西鼠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最终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用河东鼠群和河西鼠群的小鼠雄雄交配,看能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
故答案为:
(1)基因多样性
(2)①小 ②70% ③800
(3)基因交流 用河东鼠群和河西鼠群的小鼠雌雄交配,看能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识记基因库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答案】转录 FLC碱基序列不变,但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被修饰,FLC表达被抑制,拟南芥经过春化作用才开花,并且下一代依然保持FLC表达的抑制状态,且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早花突变体FLC表达受到抑制,同时日照时间长 亲本拟南芥FLC表达的抑制状态(即低温记忆)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在下一代胚胎发育的早期,通过去除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修饰,进而解除FLC表达的抑制状态(重新激活FLC表达),导致下一代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解析】解:(1)由题意“经过冬季长时间低温处理,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被修饰,导致FLC染色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超级复合体不能识别并作用于FLC染色质,从而实现了对FLC表达的抑制,这种状态在春季回暖后依然保持”可知,春化作用致使FLC染色质不能被超级复合体识别活化表达,影响其转录过程;春化作用抑制FLC表达,FLC抑制FT、FD的表达,而FT、FD的表达形成异源蛋白二聚体可以激活花发育基因的表达,花发育基因的表达导致植物开花,关系如下图:
。
(2)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FLC碱基序列不变,但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被修饰,FLC表达被抑制,拟南芥经过春化作用才开花,并且下一代依然保持FLC表达的抑制状态,且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像这样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的可遗传变化就是表观遗传。
(3)根据材料可知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又要开花,原因可能是这些早花突变体FLC表达受到抑制或FLC基因突变,并且日照时间足够长。
(4)亲本拟南芥的“低温记忆”传给下一代并消除的机理,可能是表观遗传传递给后代,后代又在发育过程中去除了组蛋白修饰。即:亲本拟南芥FLC表达的抑制状态(低温记忆)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在下一代胚胎发育的早期,通过去除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修饰,进而解除FLC表达的抑制状态(重新激活FLC表达),导致下一代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故答案为:
(1)转录
(2)FLC碱基序列不变,但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被修饰,FLC表达被抑制,拟南芥经过春化作用才开花,并且下一代依然保持FLC表达的抑制状态,且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3)早花突变体FLC表达受到抑制,同时日照时间长
(4)亲本拟南芥FLC表达的抑制状态(即低温记忆)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在下一代胚胎发育的早期,通过去除FLC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修饰,进而解除FLC表达的抑制状态(重新激活FLC表达),导致下一代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
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模理综生物试题(火箭班)(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模理综生物试题(火箭班)(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制作,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