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阳高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阳高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高效。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N等元素
B. “染色剂”选择绑定癌细胞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有关
C. 手术前患者可以选择注射或口服的方法获取这种“染色剂”
D. 蝎子合成这种蛋白质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共同参与
2. 为探究蓖麻(油料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蓖麻种子置于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遮光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及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脂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蔗糖
B. 糖类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由脂肪转化为糖类,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 据图分析影响种子干重增加的元素主要是C元素
D. 据乙图分析6天后种子干重减少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造成的
3.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人民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样板。研究发现,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蛋白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链的氨基中
B. COVID-19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是单链RNA不稳定,易突变
C. 给患者注射新冠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与接种疫苗的防治原理相同
D. 高温可以杀死COVID-19,是因为高温使肽键断裂,蛋白质变性
4.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与其结构分不开的。核纤层起支架作用,维持细胞核糙面内质网的轮廓,核孔复合体控制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糙面内质网与外核膜相连,为核糖体提供了附着位点
B. 核孔复合物位于核膜的核孔,核孔复合物可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以及RNA等物质的出核运输,所以核孔复合物的存在可以说明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推测核纤层与细胞核的解体和重建密切相关
D. 染色质是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5.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是蓝细菌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 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C. 正常情况下,人在紧张时,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与ADP的产生速率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D. 细胞膜上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的水解
6. 图甲为某阳生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O2吸收或产生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该植物叶片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单位均为:mmol•cm-2•h-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30°C和40°C时,该植物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B. 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1klx时,只要白天时间比晚上长,即可正常生长
C. 如果换成阴生植物,图乙中的D点一般要左移
D. 图乙中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都是光照强度
7. 图a、图b是同种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显微照片,据图可判断( )
A. a、b分别指有丝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后期
B. a、b细胞的DNA数量相同
C. a、b细胞的染色体数量相同
D. 从a到b是中心体发出纺锤丝牵引染色体活动的结果
8. 家鼠的正常尾和弯曲尾是一对相对性状,如表为两组家鼠的杂交实验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P
F1
雌
雄
雌
雄
Ⅰ
弯曲尾
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Ⅱ
弯曲尾
弯曲尾
弯曲尾
弯曲尾,正常尾
A. 家鼠的正常尾对弯曲尾为显性
B. F1中的弯曲尾雌家鼠都是杂合子
C. F1中雌家鼠的正常尾基因都遗传自雄性亲本
D. F1中雄家鼠的正常尾基因都遗传自雌性亲本
9. 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需要精确定量的是( )
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B. 探究乙烯利对水果的催熟作用
C.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D.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光温敏不育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植株花粉败育,而雌配子可育),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B. 光温敏不育系水稻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诱发细胞基因突变所形成的
C. 利用雄性不育系水稻为材料培育杂交水稻,可以省去去雄这个步骤
D. 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可通过自交结种,以备来年使用
11. 野生型水稻(2n=24)的穗色为绿穗(RR),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获得了水稻紫穗(rr)植株突变体,为了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人员利用单体(2n-1)定位法对紫穗基因进行定位(假设水稻单体减数分裂I后期,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其方法是:以表型为野生型绿穗(RR)的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水稻的单体系(即仅丢失某一条染色体的水稻植株),将紫穗水稻(rr)与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收获子代独立种植并观察穗色。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需要构建的绿穗水稻的单体共有12种
B. 科学家构建的绿穗水稻的单体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2个四分体
C. 若子代全为绿穗,说明紫穗基因不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D. 若子代绿穗:紫穗约为1:1,说明紫穗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12. 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它的轴突较短,末梢终结在运动神经元2上,而运动神经元1的轴突侧支终结在闰绍细胞的胞体上,如图1所示,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种神经元上电位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可使闰绍细胞产生兴奋
B. 闰绍细胞的变化可抑制运动神经元2产生兴奋
C. 若提高运动神经元1胞外Na+浓度,则图2中b的峰值升高
D. 图2测量电位的电表两极都连接在膜外侧
13.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为治疗某种退行性神经疾病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比较患者和正常人的成纤维细胞,发现该疾病由基因t突变为基因T导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Cas9蛋白依据sgRNA片段能精准识别并切割患者成纤维细胞中的致病基因T
B. 过程②的培养条件十分苛刻,对气体环境的要求是95%O2加5%CO2
C. 过程④的培养基中需要添加分化诱导因子,以促进ES细胞的增殖分化
D. 利用上述思路治疗该退行性神经疾病,理论上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14. 吃透一颗桃,链上桃产业。依托丰富的鲜桃资源和招商引资政策,某地吸引了一批深加工企业落户,已开发出黄桃罐头、桃饮料、桃酒、桃干等系列产品,提升桃果附加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可以加大接种量提高发酵速度,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B. 为避免杂菌污染,家庭酿制黄桃酒时需严格灭菌后再切块
C. 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各种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D. 用带盖的瓶子酿制黄桃酒时,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打开瓶盖一次
15. 每年4月中旬的重庆,进入桑葚采摘旺季,桑葚富含花青素,对人体有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消脂减肥、解酒护肝等功效。利用桑葚可生产桑葚酒、桑葚醋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制作桑葚醋时,干热灭菌后的果酒需冷却后才能接种醋酸杆菌
B. 花青素主要分布在成熟桑葚果肉细胞的大液泡中
C. 果酒制作好后应将果酒转移到温度18~25℃环境中制作果醋
D. 桑葚酒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并定时通入无菌空气
16. 如图是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
A. 若吸出漏斗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新的平衡时m增大
B. 若向漏斗中加入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新的平衡时m不变
C. 若向漏斗中加入清水,新的平衡时m减小
D. 若向烧杯中加入清水,新的平衡时m减小
17. 图1表示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c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2表示某装置中氧气浓度对小麦种子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甲表示二氧化碳,乙表示水
B. [H]叫还原型辅酶Ⅱ,是一种活泼的还原剂
C. 图2中影响A点高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D. 图2中B点后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的原因是小麦种子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18. 我国古诗词中常常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
B.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19.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表示为
C. 分解作用可用箭头甲指向丙表示
D. 甲、乙、丙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0. 关于胚胎分割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胚胎分割操作在动物的子宫内进行
B. 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对早期胚胎进行分割
C. 分割后的胚胎可移植到受体子宫内进一步完成胚胎发育
D. 对囊胚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21. 如图是利用番茄、马铃薯两种植物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杂种植株马铃薯—番茄的基本流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Ⅱ培养过渡到Ⅲ培养通常要遮光处理
B. 愈伤组织由特定形态和功能的薄壁细胞组成
C. I过程最好置于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低渗溶液中
D. 由Ⅲ培养过渡到Ⅳ培养通常无须更换培养基,给予适当的光照
22. 1926年,温特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了图甲所示的有关实验,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尖端释放的生长素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琼脂
B. 避光是为了防止光照影响去顶胚芽鞘内源生长素的运输
C. 琼脂上放置11个胚芽鞘尖端,去顶的胚芽鞘弯曲度数仍为15°
D. 由图乙可得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结论
23. 数十万年前,北美大陆西北部形成的冰川屏障将当地乌鸦分隔为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在漫长的演化后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物种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最新遗传学证据表明,随着冰川的消融,这两种乌鸦在“分道扬镳”数十万年之后,通过长期杂交,正在重新融合为同一个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的产生属于异地物种的形成
B. 冰川屏障属于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将重新融合为数十万年前的原物种
D. 冰川消融不利于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的基因交流
24. 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相同
B. 细胞衰老,呼吸速率减慢,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C.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种类均发生了变化
D. 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细胞膜上粘连蛋白增多
25. 我国的新冠病毒二次感染高峰正在进行,一个出现明显症状的感染者体内可能已发生应对新冠病毒的(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以上皆有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淋巴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淋巴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反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淋巴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淋巴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______ 病,TNF-α等淋巴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______ 结合后调节免疫反应。其中甲类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 ______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淋巴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淋巴因子的有 ______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如图2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______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______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映了GC分泌调节的特点是 ______ (答出2点)。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病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患RA的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处理
实验组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① ______
饲养(喂养)
在② ______ 的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检测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淋巴因子的含量
实验结果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淋巴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淋巴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27. 宫颈癌是一种在女性中高发、由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引发的癌症。2019年12月,首个国产HPV二价疫苗上市,适用于9~45岁女性。HPV的结构如图1,疫苗制备的基本流程如图2。请回答下列有关HPV疫苗(不含核酸)与预防子宫颈癌的相关问题。
(1)制备HPV疫苗的目的基因可以用 ______ 方法获取和扩增,该过程除了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原料、缓冲溶液、还需要 ______ 。
(2)利用基因工程制作疫苗的核心步骤是 ______ (序号),该步骤用到的酶有 ______ 。③过程通常需要用 ______ 处理酵母细胞或大肠杆菌,使之处于感受态。
(3)当个体接种HP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 ______ 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是 ______ 发生变化并与其结合。此外,还需要 ______ 的作用。B细胞增殖、分化成 ______ ,后者在机体被HPV感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因而能够起到降低患子宫颈癌风险的作用。
(4)结合图1分析,该二价疫苗安全又有效的原因是 ______ 。
28.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此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聚集沉积形成斑块。请回答以下问题:
(1)Aβ含有39-43个氨基酸,请写出氨基酸的结构简式 ______ 。
(2)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一种膜蛋白)水解而成,与该前体蛋白形成并出现在膜中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 ______ 。由图1可知,淀粉样前体蛋白先后经过 ______ 的催化作用,切断了 ______ (选填“肽键”“氢键”“二硫键”)而形成Aβ,每经过此过程生成一分子Aβ需要 ______ 分子水。
(3)Aβ的空间结构如图2,有证据表明,Αβ在健康人脑中有营养神经的作用,但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Aβ产生量过多后,可形成不同的Αβ聚集体(图3为12个Aβ的聚集体),产生神经毒性并最终使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和记忆衰退的症状,综上所述,请提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思路 ______ 。
29. IKK激酶参与动物体内免疫细胞的分化。临床上发现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患儿IKK基因编码区第1183位碱基T突变为C,导致IKK上第395位酪氨酸被组氨酸代替。为研究该患儿发病机制,研究人员利用纯合野生鼠应用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培育出SCID模型小鼠(纯合),主要过程如图甲、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PCR反应体系中,除需加入引物、IKK基因、缓冲液、Mg2+等外,还需加入 ______ 等。
(2)在图甲获取突变基因过程中,需要以下3种引物:
引物A
5'-CCCAACCGGAAAGTGTCA-3'
(下划线字母为突变碱基)
引物B
5'-TAAGCTTCGAACATCCTA-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酶HindⅢ识别序列)
引物C
5'-GTGAGCTCGCTGCCCCAA-3'
(下划线部分为限制酶SacⅠ识别序列)
则PCR1中使用的引物有 ______ ,PCR2中使用的引物有 ______ 和图中大引物的 ______ (填“①”或“②”)链。
(3)PCR的反应程序:94℃3min;94℃30s,58℃30s,72℃50s,30个循环。在循环之前的94℃3min处理为预变性;循环中72℃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 。
(4)研究人员经鉴定、筛选获得一只转基因杂合鼠F0,并确认突变基因已经稳定同源替代IKK基因,请你设计完成获得SCID模型鼠的实验步骤:
①杂交亲本: ______ ,杂交得F1;
②F1雌、雄鼠随机交配得F2;
③提取F2每只小鼠的基因组DNA,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IKK基因探针和突变基因探针进行筛选,则 ______ 的为模型鼠。
30. 光合作用常常被视为植物的专利,但一些绿色海蛞蝓通过“窃取”藻类中的叶绿体,获得了这种能力,它们会从吃下去的藻类中摄取叶绿体,并将其长期储存在体内,如绿叶海天牛可以只在年轻时吃一顿藻类大餐,此后余生便不再进食,被称为“爬行的叶子”。如图甲表示绿叶海天牛细胞的某些代谢过程(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图乙为在某CO2浓度下,环境因素对其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叶海天牛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______ 。它在孵化时呈半透明或白色,摄入并储存于体内的叶绿体会使它们呈现出翠绿色,这是因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 ______ ,而绿光被反射出来。这些色素分布在 ______ 上,包括多种,可用 ______ 法进行分离。
(2)图甲②过程称为 ______ ,虽不直接需要光,但却需要①为其提供 ______ 。当光照强度突然减弱时,短时间内h的含量会 ______ (填“增多”,“减少”或“基本不变”)。
(3)图甲在生物膜上进行的过程有 ______ (用图中数字表示),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 ______ (用图中数字表示)。
(4)图乙P点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 ______ 。在b(最适)温度下Q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 ______ 。延长光照时间 ______ (填“能”或“不能”)提高绿叶海天牛的光合作用速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由题可知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包括C、H、O、N等,A正确;
B、糖蛋白是细胞间相互识别的重要结构,蝎毒“染色剂”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的识别有关,B正确;
C、氯代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蛋白质在消化道会被水解成氨基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C错误;
D、氯代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质,需要核糖体合成以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
故选:C。
分泌蛋白最初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多肽链,然后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线粒体。在细胞内,许多由膜形成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着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提高中获取氯代毒素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过程等知识点,解决生物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脂所占比例下降,蔗糖、葡萄糖所占比例上升,推测油脂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蔗糖,A正确;
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均为C、H、O,因此由脂肪转化为糖类,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正确;
C、油料种子的储藏物主要是脂肪,脂肪中H原子比例高,油料种子萌发初期脂肪转化为糖类,糖类中氧原子比例较高,导致种子干重增加,C错误;
D、蓖麻种子置于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遮光培养,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图中6天后种子干重减少,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蓖麻(油料作物)种子的主要储藏物是脂肪。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本题考查脂肪与糖类的转化,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要有曲线分析能力。
3.【答案】B
【解析】解:A、S蛋白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
B、COVID-19是单链RNA,极不稳定,易变异,是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B正确;
C、给患者注射新冠感染康复者的血清属于免疫治疗,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原理不同,C错误;
D、高温可以杀死COVID-19,是因为高温能够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并不能使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断裂,D错误。
故选:B。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组成和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4.【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糙面内质网与外核膜相连,糙面内质网有核糖体,A正确;
B、核孔复合物位于核膜的核孔,核孔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能够控制大分子进出细胞核,可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以及RNA等物质的出核运输,所以核孔复合物的存在可以说明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
C、核纤层起支架作用,推测核纤层与细胞核的解体和重建密切相关,C正确;
D、染色质是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错误。
故选:D。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由核膜、染色质和核仁组成,其中核膜上有核孔,且与外侧的内质网相连。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识记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A错误;
B、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B正确;
C、正常情况下,人体存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ADP与ATP在细胞内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内的ATP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细胞膜上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的水解,进而参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本题考查ATP的功能、能量供应机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把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综合起来进行记忆。
6.【答案】ACD
【解析】解:A、据图甲分析,温度为30℃时,叶绿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为2+8=10,温度为40℃时,叶绿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5+5=10,两者相等,A正确;
B、据图乙可知,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1klx时,叶片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整株植株而言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无法正常生长,B错误;
C、图中的D点是叶片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点,若换成阴生植物,叶片光合速率与呼吸作用相等时所需光照强度减弱,因此一般图乙中D点左移,C正确;
D、图乙中C、D、E三点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光合速率增加,即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都是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ACD。
据图分析,图甲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40℃时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图乙中,呼吸速率为2,光饱和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8。
本题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核心考点,着重考查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审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准确理解图中各交点和转折点是解题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分析,图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图a和b都处于分裂期,DNA数目相等,B正确;
C、图b由于着丝粒分开,所以染色体数目是图a的两倍,C错误;
D、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图a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排列,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b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家鼠的正常尾对弯曲尾为隐性性状,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组合Ⅱ的F1中的弯曲尾雌家鼠有纯合子,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组合Ⅱ的雌家鼠的正常尾基因都遗传自雌性亲本,C错误;
D、由于雄性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性亲本,因此两个实验组合的F1中雄家鼠的正常尾基因都遗传自雌性亲本,D正确。
故选:D。
根据表格信息分析,杂交组合Ⅱ亲本都是弯曲尾,而子一代出现了正常尾,说明组成尾为隐性性状,弯曲尾为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一代雌雄性表现不同,雌性全部为弯曲尾,雄性有弯曲尾和正常尾,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为A、a,则实验组合Ⅱ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同理分析杂交组合Ⅰ,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伴性遗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根据相关知识推测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配子致死对性状偏离比的影响。
9.【答案】D
【解析】解:A、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属于物质提取与鉴定类的实验,只需观察是否有相关现象,不需要定量,故对实验结果不要求精确定量,A错误;
B、探究乙烯利对水果的催熟作用,只需要观察是否有相关现象即可,不需要精确定量,B错误;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可比较卫生香复燃燃烧的剧烈程度,或者比较气泡的产生速率,不需要精确定量,C错误;
D、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计量不同浓度下根的数目和根的长度,需要精确计量,D正确。
故选:D。
定量实验的目的是要测出某研究对象的具体数值,或求出对象与数量之间的经验公式。定性试验是为了判断因素是否存在,某些因素间是否存在联系等。
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NA粗提取与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答案】B
【解析】解:A、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光温敏不育系水稻是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变为正常水稻,所以不是基因突变形成的,B错误;
C、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母本,省略人工去雄的步骤,简化了培育过,C正确;
D、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变为正常水稻,所以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种植可通过自交结种,以备来年使用,D正确。
故选:B。
水稻的花小,为两性花,多对基因与花粉的育性有关,雄性不育植株品系的发现,为杂交制种过程中节省了去雄蕊这一繁琐操作,并且避免了自花受粉,可保证杂种优势。
本题主要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1.【答案】B
【解析】解:A、水稻有12对同源染色体,紫穗基因可能位于其中任意一对染色体上,故需要构建的绿穗水稻的单体共有12种,A正确;
B、由于单体少一条染色体,单体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1条独立的染色体,B错误;
C、若子代全为绿穗,说明亲代绿穗水稻只产生了一种配子,推测紫穗基因不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C正确;
D、若子代绿穗:紫穗约为1:1,说明亲代绿穗水稻产生了两种配子,推测紫穗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结合题中信息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2.【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传至闰绍细胞时,引起闰绍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可使闰绍细胞产生兴奋,A正确;
B、闰绍细胞兴奋后传至运动神经元2时,运动神经元2的静息电位变大,说明运动神经元没有产生兴奋,说明闰绍细胞的变化可抑制运动神经元2产生兴奋,B正确;
C、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起的,如果提高运动神经元1胞外Na+浓度,当其兴奋时,内流的Na+增多,b的峰值升高,C正确;
D、图2测量电位是测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变化,一个电极在膜内,一个电极在膜外,D错误。
故选:D。
据图分析,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解:A、sgRNA片段能与成纤维细胞中的致病基因T的核苷酸序列碱基互补配对,故Cas9蛋白依据sgRNA片段能精准识别并切割患者成纤维细胞中的致病基因T,A正确;
B、过程②是动物细胞的培养,对气体环境的要求是95%空气加5%CO2,B错误;
C、过程④为神经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故培养基中需要添加分化诱导因子,以促进ES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上述思路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患者相同,不会成为抗原,因而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B。
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把那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以上类型的细胞的多潜能细胞称为干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为95%空气加5%CO2。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4.【答案】A
【解析】解:A、果酒发酵所需的菌种是酵母菌,制作果酒时可以加大接种量提高发酵速度,抑制杂菌生长繁殖,A正确;
B、若对材料进行灭菌,会杀灭其上附着的野生型菌种,导致发酵失败,B错误;
C、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过程是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所需的酶也位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用带盖的瓶子酿制黄桃酒时,需要营造无氧环境,打开瓶盖会导致氧气进入,且可能造成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A。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本题主要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答案】B
【解析】解:A、在制作桑葚醋时,对果酒不需干热灭菌,以避免杀死菌种,A错误;
B、细胞液是液泡内的液体,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B正确;
C、果酒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C错误;
D、桑葚酒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和无氧环境,D错误。
故选:B。
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发酵时需控制无氧环境;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果醋发酵时需通入无菌空气。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其中溶质也被吸出,其漏斗中溶质减少,渗透压减弱,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A错误;
B、若向漏斗中滴入与开始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漏斗中溶质增多,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将增大,B错误;
C、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渗透压减弱,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C正确;
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后,a会增大,由于漏斗中溶质的量没变,渗透压也没改变,则吸收的水量也将保持不变,平衡时液面差m将不变,D错误。
故选:C。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漏斗中是蔗糖溶液,烧杯内是清水,因此通过渗透作用烧杯内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漏斗液面升高,影响m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漏斗内和烧杯中的渗透压差值,二是漏斗内液体的体积产生的液压。
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甲表示H2O,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乙表示CO2,A错误;
B、[H]是指还原型辅酶Ⅰ即NADH,是一种还原剂,B错误;
C、图2中A点时,小麦种子进行无氧呼吸,此时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C正确;
D、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加,D错误。
故选:C。
1、分析图1,a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物质甲表示H2O,物质乙表示CO2。
2、分析图2,当氧浓度为0时,小麦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浓度逐渐上升,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有氧呼吸加快。
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产物和场所,能准确辨识图示各过程和相关物质,然后根据图示曲线变化辨识图中各点的含义。
18.【答案】A
【解析】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正确。
故选:A。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查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19.【答案】A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除了消费者1、2、3、4外还应包括生产者甲,B错误;
C、箭头甲指向丙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D、甲、乙、丙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群落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分析图解:由于生产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确定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1属于第二营养级,23属于第三营养级,4为第四营养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写出食物网,理解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A
【解析】解:A、胚胎分割是在体外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
B、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对早期胚胎进行分割,B正确;
C、分割后必须移植到受体子宫内进一步完成胚胎发育,C正确;
D、对囊胚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进一步发育,D正确。
故选:A。
胚胎分割:
1、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2、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
3、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
4、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5、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6、存在问题: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
本题考查胚胎分割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分割的相关知识,包括胚胎分割的概念、特点和注意点,只需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作答。
21.【答案】A
【解析】解:A、Ⅱ处理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Ⅲ培养过程表示脱分化,脱分化过程要遮光处理,因此由Ⅱ培养过渡到Ⅲ培养通常要遮光处理,A正确;
B、愈伤组织是由不具有特定形态功能的薄壁细胞组成的,B错误;
C、Ⅰ是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的过程,该过程最好置于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等渗溶液中,以维持原生质体的形态和功能,C错误;
D、Ⅲ培养过程表示脱分化,应该避光,Ⅳ培养过程表示再分化,需要光照,因此二者的培养条件不同,所以由Ⅲ培养过渡到Ⅳ培养通常要更换培养基,并给予适当的光照,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Ⅰ处理是酶解法去除细胞壁,Ⅱ处理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Ⅲ培养过程表示脱分化,Ⅳ培养过程表示再分化。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应用及意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答案】C
【解析】解:A、琼脂不含生物膜,胚芽鞘尖端释放的生长素通过扩散进入琼脂,A错误;
B、避光条件下进行该实验,有利于排除单侧光的影响,去顶胚芽鞘不能感受光刺激,B错误;
C、通过图乙知,去顶的胚芽鞘放置9个琼脂块时弯曲程度达到最大,对应角度为15°,以后弯曲角度不再变化,即琼脂上放置11个胚芽鞘尖端,去顶的胚芽鞘弯曲度数仍为15°,C正确;
D、图乙纵坐标代表的是弯曲程度,因而通过该图可以看出生长素表现出的都是促进生长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1、分析图甲: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的琼脂块后,有琼脂块的一侧会弯曲生长,说明尖端的生长素能够向下运输到琼脂块。
2、分析图乙:去顶的胚芽鞘放置9个琼脂块时弯曲程度达到最大,对应角度为15°,以后弯曲角度不再变化。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解:A、北乌鸦和美洲乌鸦的产生是先经过地理隔离进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故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的产生属于异地物种的形成,A正确;
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地理隔离阶段,如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植株幼苗后,可使其染色体组数目加倍,不需经过地理隔离便可直接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
C、消除地理隔离后的环境和数十万年前的地理环境并不相同,故融合成的物种并不一定会回归到数十万年前的原物种,C错误;
D、随着冰川的消融,地理隔离逐渐被消除,故有利于西北乌鸦和美洲乌鸦的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A。
关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认为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4.【答案】B
【解析】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和末期不同:前期二者形成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二者细胞分裂方式不同,A错误;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B正确;
C、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没有改变,C错误;
D、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细胞膜上粘连蛋白减少,D错误。
故选:B。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答案】D
【解析】解:一个出现明显症状的感染者说明新冠病毒已经进入该感染者的体内,突破了感染者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故感染者体内可能已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新冠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新冠病毒,最终被体液免疫消灭,故感染者体内可能已发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故选:D。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本题考查免疫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α和IL-6 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等量的生理盐水 相同且适宜
【解析】解:(1)分析题意,类风湿关节炎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TNF—a等淋巴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反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故上述过程可使抗体的产生量增加,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图中健康人的TNF-a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a和IL-6。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即GC的分泌过程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腺体轴进行分泌的,即为分级调节过程,同时还存在反馈调节的过程;根据图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姜黄素干扰RA患者,因变量是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表中的实验处理为实验组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l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淋巴因子的含量,若要说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的作用,则相应的实验结果应该为甲类淋巴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同时乙类淋巴因子的结果表现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故答案为:
(1)自身免疫;特异性受体;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NF-α和IL-6
(2)减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其中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PCR DNA模板和引物 ②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钙离子(Ca2+) 抗原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疫苗中不包含病毒的核酸,病毒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复制增殖,对人体安全;L1、L2衣壳蛋白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解:(1)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可以采用PCR技术,扩增时,除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原料、缓冲溶液、还需要加入DNA模板和引物。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②;该步骤需要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同时需要DNA连接酶将其连接。③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或大肠杆菌,可以钙离子处理,使微生物处于感受态。
(3)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HPV疫苗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HPV疫苗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记忆B细胞在机体被HPV感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二次免疫应答),因而能够起到降低患子宫颈癌风险的作用。
(4)该疫苗不包含病毒的核酸,病毒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复制增殖,对人体安全;L1、L2衣壳蛋白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该疫苗安全又有效。
故答案为:
(1)PCR;DNA模板和引物
(2)②;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钙离子(Ca2+)
(3)抗原;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4)疫苗中不包含病毒的核酸,病毒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复制增殖,对人体安全;L1、L2衣壳蛋白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8.【答案】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β-分泌酶、γ-分泌酶 肽键 2 研制开发抑制β-分泌酶、γ-分泌酶活性的药物,研制开发促进Αβ分解的药物;采取措施(物理或化学)阻止Αβ聚集
【解析】解:(1)构成β淀粉样蛋白(Ap) 的氨基酸分子结构包括氨基、羧基、R基、H和中心碳原子。
(2)与该前体蛋白形成并出现在膜中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由图1可知,淀粉样前体蛋白先后经过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催化作用,切断氨基酸之间的肽键而形成Aβ。每经此过程生成1分子Aβ需要切断2分子肽键,需要2分子水。
(3)根据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 在大脑聚集沉积形成斑块,结合题图,可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是防止Aβ聚集,具体思路为:开发抑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活性的药物;开发促进Aβ水解或清除的药物;开发抑制Aβ错误空间结构的药物;开发抑制Aβ聚集的药物等。
故答案为:
(1)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β-分泌酶、γ-分泌酶 肽键 2
(3)研制开发抑制β-分泌酶、γ-分泌酶活性的药物,研制开发促进Αβ分解的药物;采取措施(物理或化学)阻止Αβ聚集
1、分析图1,淀粉样前体蛋白经过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催化作用下,最终形成Aβ。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Taq酶(耐高温DNA聚合酶/热稳定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酸(或dNTP) 引物A和引物B 引物C ② 使4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新的DNA链 F0与野生鼠 IKK基因探针检测未出现杂交带,突变基因探针检测出现杂交带
【解析】解:(1)在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引物、IKKB基因、缓冲液、Mg2+等外,还需加入Taq酶(耐高温DNA聚合酶/热稳定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酸(dNTP)原料等。
(2)在PCR1中,获取的是大引物,大引物中含有突变基因,所以应含有引物A,在基因的右端有限制酶HindⅢ识别的序列,所以要用到引物B;在PCR2中,有一个引物结合到了基因的左端,在它从5'到3'的序列的开始部位应含有限制酶SacⅠ识别的序列,所以要用到引物C;而另外的一个引物就是大引物中的一条链,它应该结合到基因的右端,且从5'到3'端的序列中开始部位应含有HindⅢ识别的序列,从图中看,它是大引物的②链。
(3)在PCR循环之前的94℃、3min处理为预变性,使DNA双链解开;循环中72℃处理的目的是使Taq酶从引物起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互补链合成。
(4)①研究人员经鉴定、筛选获得一只转基因杂合鼠F0,并确认突变基因已经稳定同源替代IKK基因,若要获得SCID模型鼠,可让F0与野生鼠杂交得F1;
②F1雌雄鼠随机交配得F2;
③模型鼠中应含有突变基因,但不含IKK基因,故提取F2每只小鼠的基因组DNA,利用IKK基因探针和突变基因探针进行筛选,若IKK基因探针检测未出现杂交带,突变基因探针检测出现杂交带的则为模型鼠。
故答案为:
(1)Taq酶(耐高温DNA聚合酶/热稳定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酸(或dNTP)
(2)引物A和引物C 引物B ②
(3)使4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新的DNA链
(4)F0与野生鼠 IKK基因探针检测未出现杂交带,突变基因探针检测出现杂交带
1、PCR的条件引物、目的基因、缓冲液、Mg2+等外,还需加入耐高温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酸(dNTP)原料。
2、PCR的过程:变性、复性、延伸。
3、新链的延伸方向为引物的3'端。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方法。DNA水平为使用基因探针进行。
本题考查PCR相关知识点,包括PCR的条件、过程及引物的选择,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0.【答案】消费者、生产者 红光和蓝紫光 类囊体薄膜 纸层析 暗反应 ATP和NADPH 增多 ①⑤ ⑤ 光照强度 CO2浓度、色素含量、酶含量、矿质元素等 不能
【解析】解:(1)据题意可知,一些绿色海蛞蝓通过“窃取”藻类中的叶绿体,获得了这种能力,它们会从吃下去的藻类中摄取叶绿体,并将其长期储存在体内,如绿叶海天牛,说明绿叶海天牛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
(2)图甲②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反应为其提供ATP和NADPH。当光照强度突然减弱时,光反应为其提供的ATP和NADPH减弱,则短时间内h(C3)的含量会增多。
(3)图甲在生物膜上进行的过程有①(类囊体薄膜)和⑤(线粒体内膜)。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呼吸作用第三阶段,即⑤。
(4)图乙P点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横坐标光照强度。在b(最适)温度下Q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色素含量、酶含量、矿质元素等。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共同作用,仅仅延长光照时间不能提高绿叶海天牛的光合作用速率。
故答案为:
(1)消费者、生产者 蓝紫光和红光 类囊体膜 纸层析
(2)暗反应 ATP、NADPH 增多
(3)①⑤;⑤
(4)光照强度 CO2浓度、色素含量、酶含量、矿质元素等 不能
据图分析,①表示光反应阶段;②表示暗反应阶段;③表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④表示呼吸作用第二阶段;⑤表示呼吸作用第三阶段。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吉林省两地六县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两地六县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