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精选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5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精选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知 识 梳 理
知识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主要由《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组成。
《夏天里的成长》主要描写了夏天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从而告诉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盼》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雨天的渴盼和对穿着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渴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我们在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中心意思即中心思想,简单地说,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明末清初人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或者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库见是怎样围
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主题。
比如: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中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既是第1自然段,也是全文的中心句。课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如瓜族,竹子林、高要地、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稻秧、甘蔗、水、瀑布.河、铁轨、柏油路等)和成长中的人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写小技巧
1.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体会。
2.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具体,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总之,与中心意思有关的详写,与中心意思无关的略写或者不写。
阅读技巧点睛:怎样给文章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有时还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盼》的标题“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达了作者盼望的情感。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给文章加标题。那么要怎样给文章加标题呢?
(1)根据文章中心提炼标题。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目的或着重表达的内容,根据中心意思去设标题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盼》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设标题的。
(2)根据主要内容概括标题。可以把中心事件作为标题,比如《开国大典》。也可以把主要人物或他们的特点作为标题,如《穷人》《狼牙山五壮士》等。
(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作为标题。有时作者在叙事时,常常围绕某物或景展开,这些物或景就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如《桥》就是围绕“桥”塑造了一位一心为民、不徇私情的老党员形象。
(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作为标题。比如《在柏林》中的“在柏林”就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
精 选 阅 读
一、(2020·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类文阅读
善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聊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让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我下到一楼时,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我说明原因,老人回去找了一会,终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个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客气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___________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 ”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有一天打扫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时,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从那以后,再遇到任何事,任何人,我都会警醒自己先听别人把话说完……
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也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在心中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作者李慧,选入时有删改)
1.【梳理事例】默读短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善”的?其中哪几件事情是详写,哪几件事情是略写?照样子完成填空。
(1)QQ聊天,与朋友告别时,还没等“我”发出问候消息对方已经下线。( )
(2) (详写)
(3) ( )
2.【整体感知】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生活中能够于细节处见精神
C.善于关注细节,人间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做一个好人
3.【理解句段】读句子,完成练习。
(1)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从对老人的______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对“我”的__________,表现出老人超凡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善”。
(2)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从那以后,再遇到任何事,任何人,我都会警醒自己先听别人把话说完……
从对“我”的_________描写中,能感受到“我”的___________。知错能改,其实这也是一种“善”。
我的发现:充分的细节描写使人感受到__________。
4.【领悟写法】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情来写?为什么这三件事情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这样安排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帮助?
【答案】
1.略写 拜访前辈,老人身体不好却坚持在门口等客人走远了再关门。
检查作业,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就大声呵斥,半年后看日记才知自己错了。 详写
2.A
3.语言 关心和尊重 心理活动 后悔与自责 人物的善
4.这三件事都是平常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表现了“善”这个中心意思。第一件事通过写对方的“不善”引入话题,所以略写。后两件事情都表现了人物的“善”,所以详写。详略结合,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二、(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尊严
文/王永光
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问:“取多少?”
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走进店里,我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
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节了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待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的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5.请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以下说法哪个不正确( )
A.文中的“我”是银行里的一个工作人员。
B.民工把钱借给了父亲正生病住院的刘三儿。
C.民工在面馆里喝白开水,是因为他口渴了。
D.民工知道自己卡里的钱在取款机无法取出。
6.请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说法哪个正确( )
A.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运用了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
B.读到文章最后,我们才知道那个民工原来是“我”自己老家的一个兄弟。
C.民工劝他的妻子吃面,声音里带着哀求,是因为民工看到妻子因生病了吃不下而心疼。
D.“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我的脸“绿”了,是因为看到民工的钱都被别人取得只剩下几十块。
7.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嘲笑→___________→感动
8.赏析句子: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9.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
10.文章开头写“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写出了银行大厅繁忙的景象。有的读者认为,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说说理由。
11.文中的“我”、民工以及妻子是故事的重要角色,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进行人物评价。
【答案】
5.C 6.A 7.生气 后悔
8.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为烦躁而有意去嘲笑民工兄弟的心理和举动。
9.原因有:(1)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有钱,给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只喝白开水,心里难受,吃不下;(2)丈夫瞒着自己把打工的钱借给别人,导致卡里余钱不多,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心里埋怨、生气,所以吃不下。
10.不可以删去。开头写“五一”长假前,因为来银行存取款的人多,“我”因此忙碌了老半天。这部分内容为“我”在民工兄弟在柜台进行小额取款表现出的不耐烦埋下伏笔。这样的交代,使读者对“我”在工作中急躁、不耐烦的表现不会感到很意外。
11.(1)民工兄弟:瞒着妻子宁可自己生活有困难,也要把钱借给刘三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同伴遇到难事时能够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吃午饭时给老婆买了一大碗面,自己却喝白开水,还劝妻子要为肚子里的孩子着想,说明他是一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
(2)民工妻子:因为丈夫瞒着自己借钱给刘三儿,但并没有与丈夫闹翻脸,看到丈夫省吃俭用,心里难受吃不下饭,可以看出她时一个通情达理,心疼丈夫的人。
(3)“我”:没有了解清楚,就去嘲笑民工兄弟,说明做事比较急躁,遇事想当然,是个有缺点的人。当知道民工是因为把钱借给同伴,导致生活困难,就主动偷偷给民工兄弟买了一碗面,说明“我”是个有同情心的人。
三、(2021·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阅读
________________
进入高中以后,随着新入校的新奇和喜悦渐渐退去,我们陷入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 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叮咛,像鞭子一样轻轻拍打在我们身上,以至不敢有片刻松懈。
那天中午,我倚窗朝外看,宿舍楼下的花开了,黄灿灿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白而硕大的玉兰花……“我们去看花吧,万顺街的樱花应该开了。”我提议说。
“下午有自习课。”小薇有些纠结地说,“可是,花开不等人啊。”
这些日子里,我们只顾埋头于书山题海,不曾邂逅(xiè hòu)一场花事。因此,我们约好一起去看樱花。
到了那里,我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那一树树的繁花,团团簇簇、灿如云霞。微风徐徐吹来,搅动着花香,漫天的花瓣飞落如雨,整条街香气四溢。
我们奔跑着,欢呼着,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班主任吴老师骑车从马路对面过来,她显然看到了我们,微征了一下,接着骑了过去。我们顿时兴趣索然,仓促地结束了游玩,返回学校。
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们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可老师对此只字未提。
晚上宿舍熄灯后,大家发起牢骚,感叹学习压力太大,简直透不过气来。那一瞬间,我们像乘坐在同一艘船上,周国是漫无边际的黑暗,看不到未来,感觉不到希望。
“青春如花,却也美丽易逝。要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点亮自己,你就是一束光。”门外传来前来巡夜的吴老师的声音,我们纷纷陷入沉思,心中早已波浪翻涌。
在此后的学习中,我们放下抱怨,相互勉励。那年高考,我们考上了各自理想的大学,漫漫人生道路上,我遇到过很多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但每想起老师的那句话,就犹如一束光照入心底。不管面临怎样的境遇,只要点亮一盏心灯,便能心境通明,无所忧,亦无所惧。
1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邂逅:
仓促:
13.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4.在“我们”看花时,吴老师看到“我们”时“微怔了一下”是因为 ;“我们”兴趣索然是因为 ;回来后,“我们”忐忑不安是因为 。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16.文中加点的词“点亮一盏心灯”是指什么?
17.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答案】
12.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文中指我们由于学习繁忙没有时间和机会与花事相遇。 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文中指我们看到老师后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游玩。
13.“我们”逃课看花被老师发现,老师非但没有指责,反而用一句话点醒了“我们”。
14.她没想到“我们”会逃课出来看樱花 逃课看花被老师发现了 怕被老师批评
15.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就是一种成功。
16.是心灵的灯塔,是一种希望,一种期盼,一个信念,一个理想……
17.点亮自己,你就是一束光
四、(2021·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
夏之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结。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 )下,蓬蓬勃勃,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8.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标志 标记 迸发 爆发 蒸发 蒸腾 冲刺 冲击
19.读短文第1自然段,完成练习。
(1)第①句从_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从_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最适合填在短文第2自然段横线上,并能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21.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并说说短文围绕这个中心,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22.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请试着写出两句古代文人描写夏天的诗句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2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写作者“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4.下列对短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第2自然段中“你看”以下的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第3自然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表明了夏天的生机勃勃。
C.第4自然段结尾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D.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对田野的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感情。
【答案】
18.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19.视觉 草木的丰茂 听觉 烦人的蝉鸣
20.C
2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从事物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及人们的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22.示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3.不矛盾。 前者是猜测历代文人的想法,而后者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感情。夏季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所以作者赞美夏季。
24.D
五、(2021·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我的妈妈是老虎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送过我。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地回家。
③长大一点儿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再长大一点儿,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重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儿成长。
⑪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它们的后代到一定年龄时,它们会让小虎离开自己,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们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⑫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⑬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25.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
2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中的“风轻云淡”一词的理解。
27.全文围绕“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列举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小学三年级___________,长大一点儿________,初中__________,高中__________。
2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文中的“我”和妈妈的形象。
“我”:
妈妈:
29.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描写了妈妈对“我”_________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母亲独特的爱。
30.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⑬自然段的理解。
31.你认同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说明理由。
【答案】
2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6.“风轻云淡”的意思是指微风吹拂,浮云淡薄。形容天色晴好。在文中指母亲对“我”的漠视和不关心。
27.不接送“我”上学 把“我”寄养在爷爷家,偶尔问一下情况 只是说如果“我”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就找她 除了问问考试成绩就与“我”无话可说了
28.坚强独立、理解妈妈、懂得感恩。 教育方式独特、表面漠不关心,实际很疼爱孩子。
29.欲扬先抑 用心良苦和深沉含蓄
30.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用独特的教育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31.认同。因为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子女早晚都要走向社会独立生活,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强的好习惯。
六、(2021·全国·六年级阶段练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心中的桥
故乡的木桥,实在朴实无华。倾斜的桥身,标志着它的古老;粗大的桥墩铺满厚厚的青苔,流水冲得它们伤痕累累;圆木柱搭成的桥面,高高低低,留着很多的空隙,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桥下的江水悠然东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唱着一曲单调古朴的歌谣,像摇响了老祖母破旧的纺车。
第一次走到桥头,看到急急而过的江水,听到“哗哗”喧腾的水声,我就吓得闭上了眼,赖着要母亲背我过桥。母亲没有答应。她拉我上了桥,教我一步步踩着她的足迹走。我的脚特别不听使唤,哪儿有洞,偏偏往哪儿踩。就这样闭着眼,不知过了多久,费了多大周折,我才号啕大哭过了桥。母亲也累得汗水淋淋,但她终究也没背我。
到了学龄,母亲要我足迹上学,每天都要路经这座桥。我先是绕大弯从小路走。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看见母亲正站在桥的另一头,朝我招手,我放心了,蹲在地上,等母亲来抱。可过了好久,母亲仍没有过桥,我知道——她不会来接我了。我只好慢慢向前探出一只脚。桥面的空隙像童话里的老虎的血盆大口,模板松动的地方,在我的脚下“吱吱”直响。我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一点点地移动。就这样,我几乎是挪着过了桥,扑进母亲的怀抱,委屈地抽泣着。母亲搂着我,擦干我的眼泪。她的脸漾开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里闪烁着母亲的柔光。我静静地沐浴在爱的柔波中。
长大了,忆及童年过桥的往事,妈妈说:“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是啊,当告别生我养我的母亲,扬起生命之帆时,我要只身一人去闯险滩、过恶浪,去遍尝失败的苦涩,去领略成功的欢欣……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母亲让我过桥的往事,我为儿时对母亲小小的怨恨而羞愧,我为母亲深沉的爱而感动。家乡的木桥,它是引我走上最初的人生之桥,我的面前一定还有更为艰险的桥,但家乡的木桥——那指引我蹒跚学步的桥,将给我温存的抚慰、无穷的力量。啊,架在我心中的“母亲桥”,将伴我一生,将引我走向成熟。
32.读句子,理解加点的词语。
(1)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
“战战兢兢”说明
(2)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
“哪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短文第一自然段中“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一句中“它们”指( )。
A.故乡的木桥 B.倾斜的桥身 C.圆木柱搭成的桥面
34.细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画“_____”词语的意思。
(1)“险滩”“恶浪”指 (2)“更为艰险的桥”指
(3)“母亲桥”指
35.作者在文中叙述两次过桥时都写到了自己的哭,如“号啕大哭”“哭喊”“抽泣”,请再写出几个与哭有关的词语。(至少写三个)
36.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37.本文抒发了作者 之情。
【答案】
32.(1)“我”小心翼翼地过桥,害怕掉进江里
(2) 没有 母亲很疼爱自己,一切为“我”着想
33.C
34.(1)人生中经历的挫折和磨砺
(2)未来生活和前途中的不顺及苦难挫折
(3)母亲对“我”人生的指引
35.示例:啼哭 痛哭流涕 失声痛哭
36.主要写了“我”小时候两次过桥的经历,以此说明人生之路需要自己亲自去走,去探索,只有经过险滩、恶浪的洗礼,才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37.对家乡木桥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