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4课 《古诗四首》-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04课 《古诗四首》-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共32页。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初读诗歌,走进古体诗。请联系自己的预习,说说像曹操的《观沧海》这种四言诗有何特点? 这首诗产生于汉代,一般是唐代以前,这种诗在唐代以后很少了。这是一首四言诗,后来人们又把产生于唐代以前的四言诗等称为古体诗,而把唐代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学习《观沧海》(一)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这首诗的音韵有什特点? 四言诗是古体诗,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所以对仗、声律、押韵等要求都不严格。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说说怎样划分朗读的节奏。明确: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总结策略:古体诗一般是四言诗,节奏一般为二二。三读诗歌,想象画面美。1.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2.找出所描绘景物的修饰语。3.概括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4.运用联想和想象,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海面浩渺,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描绘的画面,说说其有什么表达效果?想象画面: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表达效果:诗人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总结想象诗歌画面的策略找全景物,加修饰语,概括特点,联想想象,连缀画面。《次北固山下》王湾初读诗歌,走进律诗。请联系自己的预习,说说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种五言诗有何特点? 在唐代,诗歌进入繁荣期,出现了律诗,这首诗是属于律诗,律诗每首八句,按每句的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即每句五个字,如《次北固山下》。还有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人们把唐代出现的这种诗体称为近体诗。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这首诗的音韵有什特点? 这首诗的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韵,且押韵严格,具有完整的格律、声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说说怎样划分朗读的节奏。五言律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总结策略:五言律诗是近体诗,节奏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三读诗歌,想象画面美,体悟情感。⑴颔联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明确: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⑵颔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明确:“两岸阔”“一帆悬”用了对仗的手法,写得恢弘阔大,写出了江面风平浪静、船儿顺风疾行的特点,体现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乐观昂扬的豪情。三读诗歌,想象画面美,体悟情感。⑶颈联最耐人寻味,说说这一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画面: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哲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两句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新必替旧,蕴含自然理趣。三读诗歌,想象画面美,体悟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总结策略想象诗歌画面的策略找全景物,加修饰语,概括特点,联想想象,连缀画面。诗歌划分节奏策略四言节奏二二分,五言一般二二一;二一二来也常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初读诗歌,走进绝句。请联系自己的预习,说说像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种七言诗有何特点?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期,绝句的体裁更臻于成熟,发展成近体诗的一种主要形式。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的字数分,有五言绝句,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还有七言绝句。绝句跟律诗一样,注重平仄,讲究对仗、押韵。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再读诗歌,体悟节奏美。这首诗的音韵有什特点?这首诗是绝句,绝句的特点是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韵,如“溪”“西”,有时第一个字也押韵,如“啼”。体现出近体诗讲究对仗,押韵严格,有完整的格律诗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说说怎样划分朗读的节奏。总结策略: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亦可。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二一二亦可。三读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为什么联想到“杨花”“子规”这两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 诗人是要用"杨花落尽"写出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三读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⑵诗中是怎样描绘左迁路途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诗人用“闻道”,表示惊惜。用“过五溪”来描画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的险远,表现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既表现诗人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三读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把对友人的关心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的情感?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三读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诗歌情景交融的策略:一想,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二找,找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和句子。三析,分析手法,帮助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初读小令,走进元曲。联系自己的预习,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种小令有何特点? 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小令逐渐流行。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一般是58字以内,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更通俗生动,更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再读小令,体悟节奏美。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的音韵有什特点? 这是一首小令,一二句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用韵,像诗歌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说说怎样划分朗读的节奏。 小令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二或二三。总结策略:小令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二或二三。再读小令,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简约的画面。情景如何交融的?①静景与动景相映②人与景相映。③景色与情思相融。再读小令,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再读小令,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诗歌情景交融的策略:一想,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二找,找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和句子。三析,分析手法,帮助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