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优秀ppt课件
展开中国的地形----纵横交织的山脉 课后练习
基础练习
知识点1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读中国地形类型构成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的突出特征是( )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D.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2.图中所示的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
A.造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B.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C.为修建住宅提供有利条件
D.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3. “独竹漂”(图示)是我国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绝技。当地山高水险,人们为了相互往来,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头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后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独竹漂”发源地很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知识点2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下面地势变化示意图中,最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
下图示意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北纬36°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是( )
A.巫山 B.太行山 C.雪峰山 D.祁连山
6.图中反映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 )
A.中部高,四周低 B.北高南低
C.东高西低 D.西高东低
下图示意我国三级阶梯和地形类型构成,读图完成下题。
7.我国地形地势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以丘陵、盆地为主
C.第二级阶梯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平原
D.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下图为我国四个省区轮廓图,读图完成下题。
8.图中a、b、c、d为我国重要的山脉,下列关于各山脉名称及分界线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太行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B.b为大兴安岭,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C.c为昆仑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D.d为巫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素养提升
9.山脉是地形的“骨架”。读图判断下列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华北平原—黑土广布
B.②—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之称
C.③—东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
D.④—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
下图示意某区域的地形剖面,据此完成10—11题。
10.世界陆地最高点与我国陆地最低点的相对高度是( )
A.8 694.55米 B.8 794.55米
C.8 993.17米 D.9 003.17米
1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形区是柴达木盆地 B.②地形区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C.甲区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D.图示区域地势北高南低
12.下列漫画图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D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是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预计2030年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川西、西藏等地区今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下面为川藏铁路所经地区示意图及剖面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沿途所经过的地形区有( )
①四川盆地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 ③青藏高原 ④横断山区 ⑤黄土高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14.川藏铁路被公认为“最难建铁路”,其主要原因是( )
A.连接我国东西部,贯穿三大阶梯
B.沿途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C.沿途城市少,无法提供物资保障
D.两地文化差异大,交流困难
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地势表述正确的是( )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受地势影响,大河多向西流
C.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
D.山区面积大,利于发展种植业
16.中字母与地形区对应正确的是( )
A.a—华北平原 B.b—四川盆地
C.c—黄土高原 D.d—青藏高原
素养探究全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自驾车旅游悄然兴起。东起上海、西至西藏的318国道备受“驴友”的青睐。318国道绵延5 476千米,跨越了我国的三级阶梯,这条路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材料二 快放暑假了,上海的中学生小亮一家三口准备利用假期开车旅游。他们设计了a、b、c三条线路,如下图。
(1)小亮家乡所在阶梯地形以 为主。
(2)假如小亮一家沿线路a旅游,他们将欣赏到位于第 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牧草如茵、山巅白雪皑皑的优美景色;若沿线路b旅游,目的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该阶梯地形以 、 为主;若沿线路c旅游,则沿途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
(3)图中a、b、c三条线路中,与318国道相吻合的是 ,经过阶梯最少的是 ,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是 。
(4)小亮一家沿318国道旅途中,发现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你能解释原因吗? 。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B 读图可知,我国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形复杂多样。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由图可知,山地占总面积的33%,高原占总面积的26%,丘陵占总面积的10%。由此可知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2.D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征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B 根据材料可知,“独竹漂”发源地山高水险,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地势崎岖,少数民族较多,因此“独竹漂”很可能发源于云贵高原。
4.B 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5—6.B D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地形地势状况。图中①所在的位置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处,是太行山。根据图中所示的海拔,可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
7.D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8.A 读图可得,a为太行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b为武夷山,该山脉不是阶梯的分界线;c为昆仑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d为巫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素养提升
9.D 读图可得,①是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该地形区黄土广布;②是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③是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平原,该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④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该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10.D 世界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 848.86米,我国陆地最低点的海拔是-154.31米,二者的相对高度就是二者海拔的差,即:8 848.86米-(-154.31米)=9 003.17米。
11.C 读图可得,①位于天山以北,该地形区是准噶尔盆地;②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甲区域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图中地区地势特点整体上是北低南高。
12.A 我国不同地形区的特征不同,如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指青藏高原,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皱纹太多”是指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坑坑洼洼”是指云贵高原,地表特征是地势崎岖;D“最平坦”是指内蒙古高原,地表特征是地面坦荡。
13.B 由图可知,川藏铁路连接成都和拉萨,经过了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没有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土高原。
14.B 川藏铁路被公认为“最难建铁路”,主要是因为该铁路经过的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修建难度大;川藏铁路只经过了第一、二级阶梯;修建难度大与沿途城市少,物资保障困难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修建难度大与文化交流困难关系不大。
15—16.A D 本题组考查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受地势影响,我国大河多向东流;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广大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a—东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四川盆地。
素养探究全练
17.(1)平原
(2)一 二 高原 盆地 三
(3)a c b
(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解析 (1)由题意可知,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2)由图可知,假如小亮一家沿线路a旅游,他们将欣赏到位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牧草如茵、山巅白雪皑皑的优美景色(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若沿线路b旅游,目的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图中线路b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若沿线路c旅游,则沿途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图中线路c主要经过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3)图中a、b、c三条线路中,与318国道相吻合的是线路a,经过阶梯最少的是线路c,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是线路b。(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背景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元人民币,中华五岳,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武夷山脉,南北走向和弧形山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213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我国的地势特征精品课件pptx、213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我国地势特征教学设计doc、213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我国地势特征精准练习doc、中国的三级阶梯和五种地形如何分布超清版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11《中国的地形》课件pptx、211中国的地形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