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5674/0-16925265139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5674/0-16925265139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文体介绍——关于散文,跨越障碍,检查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形象,感悟作者意图。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2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课时形态:标准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人世间的第一份爱就是母爱。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她是我们生命里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倾尽一生为儿女的成长,一生为儿女殚精竭虑、保驾护航。默默地在儿女的背后为儿女指引方向。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母爱的诗篇,多少的歌唱用歌声传唱母爱的伟大。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名家伟人,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便都拥有那份浓浓的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三、创作背景:《秋天的怀念》是高位截瘫作家史铁生,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秋天的怀念》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文中我的暴怒、对生活的无望和母亲的宽容、坚强形成强烈对比,打动人心。四、文体介绍——关于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五、跨越障碍,检查字词(请学生起来读)暴躁:zào 砸碎:zá 瘫痪:tān huàn整宿:xiǔ 憔悴:qiáo cuì 仿膳:fǎng shàn絮絮叨叨:xù dāo 捶打:chuí 豌豆:wān诀别:jué 沉寂:chén jì六、重点词语注释: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唠叨。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仿膳: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点瘫痪:1.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系统其他一些疾病2.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七、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2.划分课文段落:1-2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3-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3.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暴躁无常)我的暴躁无常都体现在哪里?明确: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2.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飘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明确:爱花: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爱儿子: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4.运用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表现了什么?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地关爱和呵护儿子。5.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明确:“扑”字表明母亲心急、担心,怕儿子不想活;“抓”字母亲想抓住的不仅仅是我的手,她想抓住的是我的生命。6.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 A: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B: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C: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7.如何理解“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这句话?明确:跑、踩这两个字都是含有足字旁,母亲害怕说这样敏感的字眼会伤到瘫痪的儿子的心,显得母亲小心、谨慎,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8.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明确:盛开时菊花犹如坚强勇敢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我”对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9.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二、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母亲默默地忍受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伟大,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三、写作特点: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四、拓展延伸:展示关于赞美母亲的句子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白头老母遮门蹄,挽断衫袖留不住。韩愈《谁氏子》五、课后作业: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对母爱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吧?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你对母爱的独特体验。 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六、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眼边红红的,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及分析,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