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735810/0-16925329367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735810/0-16925329368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735810/0-169253293686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共10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卷
本试卷共4页,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下列问题的研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运动路线的长度就是运动员的位移
B. 研究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完成情况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C. 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时需坚持3 s,3 s指的是时间
D. 体操运动员的比赛从上午10:00开始,10:00指的是时间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移、速度、力都是矢量
B.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是相同的
C. 描述物体运动时,只有体积小的物体才能可视为质点,体积大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
D. 单向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就是路程
3. 小明同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的一端,向左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点迹分布如图所示,请你由此判断纸带的运动情况是( )
A. 先匀速直线运动后减速直线运动 B. 先加速直线运动后匀速直线运动
C. 先减速直线运动后加速直线运动 D. 先加速直线运动后减速直线运动
4. 关于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B. 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C. 瞬时速度,其大小等于瞬时速率,其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D. 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且其与位移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5. 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20s内,它们的位移和路程及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 位移大小和路程均相等
B. 位移大小相等,路程S甲>S丙>S乙
C.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甲>v乙=v丙
D.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甲>v丙>v乙
6. 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以速度v匀速行驶了全程的一半,以v/2的速度行驶了另一半,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v2 B. 2v3 C. 3v2 D. v3
7. 甲、乙为两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a甲=4 m/s2,a乙=−4 m/s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 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 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D.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值都是越来越大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C. 物体的加速度越小,速度的变化量可能越大
D.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9. 三个质点A、B、C均由N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点,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位移相同
B. 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C. 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任意时刻的平均速率都相同
D. 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10. CRH(China Railways High−speed)中文意为“中国高速铁路”,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该阶段,列车的加速度a、速度v、位移x、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有( )
A. B.
C. D.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11. (1)打点计时器接____(填交流、直流)电源,当频率是50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秒打一个点。
(2)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无需测量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_______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
(3)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0V以下的直流电源
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4)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某同学选出了一条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是小车拖动纸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试求BD、DF两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BD=________ m/s;vDF=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2. (1)常用的打点计时器有电磁式和电火花式两种,它们都必须使用________(填“直流”或“交流”)电源才能工作,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V;如果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则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
A.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B.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3)某次实验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①推测纸带的运动是_______运动(填“加速”或“减速”或“匀速”)
②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
③B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13题6分,14题10分,15题12分,共28分。
13. 如图,为一升降机向上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图象。
(1)描述升降机在25 s内的运动情况;
(2)求升降机在0~25 s内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大小。
14.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运动的v−t图象,求:
(1)物体在第1秒末的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在5s内的位移;
(3)物体在7s内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15. 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0~5s的x−t图象,求:
(1)0.5s时的速度;
(2)前2s的平均速度;
(3)全程的平均速度;
(4)画出其v−t图象.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D 4. C 5. C 6. B 7. C
8. BC 9. AD 10. BD
11. (1)交流;0.02;(2)A;(3)C;(4)0.21;0.31
12. (1)交流;220; 0.02; (2)BD;(3)加速 ;0.37m/s;0.25m/s
13. 解:(1)0∼10s向上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1=3010m/s=3m/s,
10s∼15s静止不动,15s∼25s以v2=1010m/s=1m/s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2)0∼25s内的路程为:s=30m+10m=40m,
平均速率为:v=st=40m25s=1.6m/s,
0∼25s内的位移为:x=(20−0)m=20m,
平均速度大小;v=xt=20m25s=0.8m/s。
14. 解:(1)由图象可知,第1秒末的加速度a=vt=22m/s2=1m/s2
(2)物体在5s内的位移等于梯形面积大小,为 S1=2+52×2m=7m
(3)5s~7s内的位移大小等于小三角形面积大小,为 S2=4×22m=4m
物体在7s内的位移S=S1−S2=3m
物体在7s内的平均速度v.=St=37m/s≈0.43m/s
答:(1)物体在第1秒末的加速度的大小是1m/s2;
(2)物体在5s内的位移是7m;
(3)物体在7s内的平均速度是0.43m/s。
15. 解:(1)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0.5s时的速度为:
v1=ΔxΔt=15−51m/s=10m/s
(2)由图可知前2s位移为:Δx2=x2−x1=15m−5m=10m
前2s的平均速度v2=Δx2t2=102m/s=5m/s
(3)全程位移为:Δx5=x5−x1=0m−5m=−5m
全程的平均速度v5=Δx5t5=−55m/s=−1m/s
(4)由图象可知物体在第一秒内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1=10m/s;
1−4s内静止,v2=0m/s;
最后一秒做反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3=0−151m/s=−15m/s。
画出其v−t图象如图所示:
【解析】
1. 【分析】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时,物体就可以看成质点,位移是描述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时间和时刻的主要区别就是时刻是时间轴上的点,而时间对应的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本题是对时间时刻、质点、位移等基本概念的考查,是基本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牢的掌握住。
【解答】
A.马拉松赛不是直线跑道,所以通过的路程不等于发生的位移,故A错误;
B.研究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完成情况时,运动员的动作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
C.“3秒”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是时间,故C正确;
D.从上午10:00开始,10:00指的是时间轴上的点,因此是时刻,故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到的结果往往不同。看做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该题考查直线运动的相关的物理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对这部分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
A.位移、速度和力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是矢量。故A正确;
B.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总要选取一个参考系;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故B错误;
C.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中没有影响或影响不计时,可以把物体当成质点处理,与体积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位移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的位移大小等于路程,但不能说单向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就是路程。故D错误。
故选A。
3. 【分析】
根据相邻的计时点的距离变化判断小车的运动。
知道打点计时器的原理,知道相邻的计时点的时间间隔相等。
【解答】
从图中看出,相邻的计时点的距离先越来越大,后越来越小,所以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故D正确,A、B、C错误。
4. 【分析】瞬时速度的大小表示速率,但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概念不同,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本题主要考查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及瞬时速度。
【解答】A.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A错误;
B.平均速率是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B错误;
C.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其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C正确;
D.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D错误.
5. 【分析】
本题考查位移时间图象问题,根据位移图象确定出位移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出路程关系,再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进行判断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做题的关键要求知道由位移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能判断出物体的位移关系。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解答】
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故C正确,ABD错误。
6. 【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总=x总t总 。
分别根据求出两段过程运动的时间,结合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设全程的的总位移为S,前半程用时t1=s2v ,后半程用时t2=s2v2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v总=st1+t2=23v,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加速度的理解,明确加速度为矢量,负号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大,速度变化的快,加速度小,速度变化的慢,加速度为矢量,其负号代表方向。
【解答】AC.加速度是矢量,符号不表示大小,而是表示方向,正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A错误,C正确;
B.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可能同向运动,也可能反向运动,B错误;
D.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加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D错误。
8. 【分析】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v△t,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率.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解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要理解极限法求瞬时速度的原理。
【解答】
A.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大指的是速度变化量,而没有告知时间,所以加速度大小无法判断,故A错误;
B.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B正确;
C. 物体的加速度越小,经历的时间很长,速度的变化量可能越大,故C正确;
D.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故D错误。
故选BC。
9. 【分析】
根据图象确定位移,注意位移等于物体首末位置的距离,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度的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得到位移与路程,从而利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
A.位移是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方向是由起点指向终点,故A正确;
B.速度方向即为质点的运动方向,它们沿不同的路径运动,则运动方向不同,故B错误;
C.三个质点的任意时刻的路程并不一定相同,则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任意时刻的平均速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
D. 位移是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相同,时间相同,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AD。
10. 【分析】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各个量的表达式分析图象的形状。
分析图象问题应该知道相应的物体运动规律,列出相应的公式,才能做好图象分析问题。
【解答】
A.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v=at,a不变,v−t图象是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故A错误;
B.根据x=12at2知,a>0,x−t图象是开口向上抛物线的一部分,故B正确;
C.a不变,a−x图象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故C错误;
D.根据v2=2ax得:v=2ax,a不变,由数学知识得,v−x为幂函数图象,且答案中图象正确,故D正确。
故选BD。
11. 【分析】
(1、2)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具体使用,尤其是在具体实验中的操作细节要明确,要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和周期的含义和关系。
(3)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就能够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便能正确解答;
(4)依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可求解BD、DF两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1)打点计时器是使用交流电源的仪器,其打点周期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若交流电频率为50Hz,则其打点周期为0.02s;
(2)A.只看纸带上打的点数即可知道时间间隔,故A正确;
B.位移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故B错误;
C.平均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物理公式,故C错误;
D.瞬时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故D错误。
(3)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8V的交流电源,故A错误;
B.实验过程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否则在纸带上留下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处理和减小误差,故B错误;
C.打点的时间间隔取决于交流电压的频率,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故C正确;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相等的时间间隔位移越小,即物体运动的越慢,故D错误。
故选C;
(4)因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依据平均速度v=xt,那么BD、DF两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vBD=xBD2t=1.90+2.38×10−22×0.1m/s=0.21m/s;
同理,vDF=xDF2t=2.88+3.39×10−22×0.1m/s=0.31m/s。
12. 【分析】
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特点等,比如工作电压、打点周期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够正确的使用打点计时器。
要了解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对于基本实验仪器,要会正确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学习它,还要从实践上去了解它,自己动手去做做,以加强基本仪器的了解。
【解答】
(1)电火花计时器是测量速度的仪器,必须使用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如果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打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
(2)为了更好的打点,应先接通交流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另外,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 BD正确,AC错误。
(3)从A点开始各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s=0.1s,每隔0.1s纸带运动的位移分别是x1=2.15cm、x2=2.89cm、x3=3.74cm、x4=4.32cm、x5=5.15cm,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A、F间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ΔxΔt=19.55−1.300.1×5×10−2m/s≈0.37m/s;
B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AC段的平均速度表示,故vB=6.34−1.300.1×2×10−2m/s≈0.25m/s。
13. 此题掌握住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图象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逐项分析即可,注意与v−t图象的区别。
(1)位移−时间图象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据此分析25s内的运动情况:
(2)先根据图象求出总路程,根据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求解;再根据图象求出总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求解;
解:(1)0∼10s向上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1=3010m/s=3m/s,
10s∼15s静止不动,15s∼25s以v2=1010m/s=1m/s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2)0∼25s内的路程为:s=30m+10m=40m,
平均速率为:v=st=40m25s=1.6m/s,
0∼25s内的位移为:x=(20−0)m=20m,
平均速度大小;v=xt=20m25s=0.8m/s。
14. 熟练掌握速度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利用速度图象斜率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由面积求解位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由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可求得前2s内物体的加速度,即得到物体在第1秒末的加速度;
(2)图线与两个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位移,可求得物体在5s内的位移;
(3)根据“面积”法求出物体在7s内的位移,再由位移与时间之比求平均速度。
解:(1)由图象可知,第1秒末的加速度a=vt=22m/s2=1m/s2
(2)物体在5s内的位移等于梯形面积大小,为 S1=2+52×2m=7m
(3)5s~7s内的位移大小等于小三角形面积大小,为 S2=4×22m=4m
物体在7s内的位移S=S1−S2=3m
物体在7s内的平均速度v.=St=37m/s≈0.43m/s
答:(1)物体在第1秒末的加速度的大小是1m/s2;
(2)物体在5s内的位移是7m;
(3)物体在7s内的平均速度是0.43m/s。
15. 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图象读出有用信息,关键抓住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速度等于图线的斜率等等知识,并能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1)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
(2)、(3)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根据纵坐标的变化量Δx可求得前2s和全程的位移,从而求得平均速度;
(4)由图象可知物体在第一秒内做匀速运动,1−4s内静止,最后一秒做反向匀速运动.分别求出三段时间内的速度,再画出其v−t图象。
解:(1)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0.5s时的速度为:
v1=ΔxΔt=15−51m/s=10m/s
(2)由图可知前2s位移为:Δx2=x2−x1=15m−5m=10m
前2s的平均速度v2=Δx2t2=102m/s=5m/s
(3)全程位移为:Δx5=x5−x1=0m−5m=−5m
全程的平均速度v5=Δx5t5=−55m/s=−1m/s
(4)由图象可知物体在第一秒内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1=10m/s;
1−4s内静止,v2=0m/s;
最后一秒做反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3=0−151m/s=−15m/s。
画出其v−t图象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