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8401/0-16925904669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8401/0-16925904669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8401/0-16925904669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1页。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盘锦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①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②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③居④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⑤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华:通“哗”,这里指宣扬。②称(chēnɡ):衡量。③权:这里是计较的意思。④居:职位。⑤刻下:对下苛刻。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不掩君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不私乎内 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睹 贤 不 居 其 上 受 禄 不 过 其 量 不 权 居 以 为 行 不 称 位 以 为 忠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5分)
(1)【乙】文“顺则进”中的“进”指“__________”,“否则退”中的“退”指“__________”。(请用【甲】文中相关原文回答)(2分)
(2)【乙】文中的“忠臣”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辽宁省盘锦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9.(17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湿,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②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③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辽宁省盘锦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甚奇之,亲为之冠。在?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不敢出一言以复 而复问妻妾
C. 恒芒屩布衣 人恒过
D. 事母孝谨 事无大小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甚奇之,亲为之冠。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 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 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盘锦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①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②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③居④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⑤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华:通“哗”,这里指宣扬。②称(chēnɡ):衡量。③权:这里是计较的意思。④居:职位。⑤刻下:对下苛刻。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不掩君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不私乎内 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睹 贤 不 居 其 上 受 禄 不 过 其 量 不 权 居 以 为 行 不 称 位 以 为 忠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5分)
(1)【乙】文“顺则进”中的“进”指“__________”,“否则退”中的“退”指“__________”。(请用【甲】文中相关原文回答)(2分)
(2)【乙】文中的“忠臣”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分析】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德行是什么样子?
晏子回答道:不遮掩君王的过失,进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扬君过于外;推荐贤良选拔能人,不偏向于自己的内亲;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权衡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俸禄;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不掩盖贤良和隐瞒他们的优点,不刻薄下属来献谀国君;国君在位时不侍奉太子,国家危急时不交好诸侯;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快乐/以……为快乐。
B.因为/凭借。
C.过失/犯过错。
D.偏爱。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微,如果没有;归,归依。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一起)呢?
②重点词:事,侍奉;交,结交。句意:君主在位就不侍奉太子,国家危难就不结交诸侯。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故可断为: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乙文中“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句的意思是: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进”指的是立身朝廷,“退”指的是辞官。结合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句可知,乙文中的“进”指的是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乙文中的“退”指的是甲文中的“处江湖之远”。
②乙文中“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句说的是敢于进谏。“选贤进能,不私乎内”句说的是选贤举能。“称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句说的是有自知之明。“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句说的是刚正不阿,不计功名,忠贞不贰,洁身自爱。
答案:
(1)D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一起)呢?
②君主在位就不侍奉太子,国家危难就不结交诸侯。
(3)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4)①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②【乙】文中的“忠臣”具有敢于进谏、选贤举能、有自知之明、刚正不阿、不计功名、宽以待人、忠贞不贰、洁身自爱的品格。
辽宁省盘锦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9.(17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湿,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②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③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椠王,早晨向阖庐请求说:“楚国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拼死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然后大军接继上去,一定取胜。”用他属下的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吴军追赶楚军,追到清发,准备攻击楚军。夫㮣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况且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命,一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渡过一半之后就可以攻击了。”听从了他的话,又一次打败楚军。楚人做饭,吴军赶到,楚军逃奔,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又追赶下去。在雍澨打败楚军,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郢都。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信:实情,真实的话/诚信。
B.故:缘故/所以。
C.属:所属/类。
D.之:助词,的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鼓,击鼓;作,振作。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②重点词语:若,若果;慕,羡慕。句意: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作为一个非“肉食者”,一个普通人,曹刿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主动“请见”国君,并恳请“战则请从”,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甲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体现了鲁庄公的赢得民心之举,获得了曹刿的认可,体现了民心的重要。乙文中“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一句,表明夫概王认识到楚瓦不仁,失去了民心,攻打他一定能取胜。这正表明他也懂得人心向背的道理。
③甲文中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主要表现在他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以旺盛的士气击溃敌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避免陷入埋伏。乙文中“使先济者知免”“半济而后可击也”两句表明夫概王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进军敌人,从而击溃敌军。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答案:
(1)D
(2)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②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3)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①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③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夫概王先散步先济者可免死的消息,然后在敌军“半济”时,下令进军,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辽宁省盘锦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甚奇之,亲为之冠。在?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不敢出一言以复 而复问妻妾
C. 恒芒屩布衣 人恒过
D. 事母孝谨 事无大小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甚奇之,亲为之冠。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 之难。
(2)乙文画线句运用了 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3)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向;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不相同。
B.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回复;而复问妻妾,复,再。不相同。
C.恒芒屩布衣,恒,常常,经常;人恒过,恒,经常,常常。相同。
D.事母孝谨,事,侍奉;事无大小,事,事情。不相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句重要词语有:录,抄写;毕,完;走,跑;稍,稍稍;逾约,超过约定期限。整句的意思是:抄写(抄录)完毕,跑着把书(它)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句重要词语有:甚,很,非常;奇,对……感到惊奇;亲,亲自;之,指代范缜;冠,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二十岁。整句的意思是:刘?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很不同寻常或对他感到非常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结合文章理解句意,再断句。句意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断句为: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除了求书之难,还有求师之难。
②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范缜不管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而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和其他弟子的作为形成对比,但范缜并不感到羞耻惭愧,突出了一心向学。
③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由文中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卓越不群而勤学”可以看出,宋濂和范缜的共同点是勤学。再由【甲】“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可以看出,宋濂讲诚信、尊师;另由“事母孝谨”“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等句子可以看出孝顺、内心强大(精神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答案:
(1)C
(2)①抄写(抄录)完毕,跑着把书(它)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刘?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很不同寻常或对他感到非常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3)年未弱冠/闻沛国刘?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①求师。
②对比。
③共同点:勤奋(刻苦) 不同点:宋濂诚信,尊师(恭敬、谦卑);范缜孝顺,内心强大(精神强大、不攀比、独得其乐、苦中作乐、意志坚定)。
【点评】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3.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