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共7页。
古诗阅读辽宁省盘锦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3分)【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④。【注释】①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出塞慰问,作此诗。②天骄:匈奴的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指崔希逸。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甲】诗前两句用“黑云”喻指敌军的气焰嚣张,借“甲光”显示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B.【乙】诗第三、四句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C.两首诗都描写了军事行动,【甲】诗“半卷”写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之状;【乙】诗“朝”“夜”突出军情紧迫,进军神速。D.两首诗结尾两句都运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愿,表现出他们舍生忘死的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辽宁省盘锦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夕次盱眙①县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辽宁省盘锦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7题。(3分)【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江城子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③远,空怅望,过维扬④。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记功。③双阙:指代朝廷。④维扬:即扬州。宋室南渡后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7.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词运用典故:“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B. 乙词中的“沙”“草”“天”“路”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景象,再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共同营造了辽远凄迷的意境。C.甲词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议论为主。乙词上片前五句描写见闻,下片结尾处点维扬,全词中间部分集中抒情,这种写法能使结构紧凑。D.两首词都表现了作者想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报国壮志。苏轼虽带着不得重用的无奈,但更有进取的“狂气”。李好古虽目睹维扬破败,痛心惆怅,但仍有御敌情怀。古诗阅读辽宁省盘锦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3分)【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④。【注释】①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出塞慰问,作此诗。②天骄:匈奴的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指崔希逸。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甲】诗前两句用“黑云”喻指敌军的气焰嚣张,借“甲光”显示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B.【乙】诗第三、四句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C.两首诗都描写了军事行动,【甲】诗“半卷”写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之状;【乙】诗“朝”“夜”突出军情紧迫,进军神速。D.两首诗结尾两句都运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愿,表现出他们舍生忘死的报国之情,感人至深。【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雁门太守行》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出塞作》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解答】ABC.正确;
D.有误,甲写出将士们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愿,乙写的是受封赏的情景。
故选:D。 辽宁省盘锦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夕次盱眙①县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分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夕次盱眙县》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韦应物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参考译文】《次北固山下》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夕次盱眙县》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解答】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乙诗五六两句写的是月下之景。故选:B。答案:B【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辽宁省盘锦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7题。(3分)【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江城子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③远,空怅望,过维扬④。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记功。③双阙:指代朝廷。④维扬:即扬州。宋室南渡后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7.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词运用典故:“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B. 乙词中的“沙”“草”“天”“路”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景象,再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共同营造了辽远凄迷的意境。C.甲词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议论为主。乙词上片前五句描写见闻,下片结尾处点维扬,全词中间部分集中抒情,这种写法能使结构紧凑。D.两首词都表现了作者想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报国壮志。苏轼虽带着不得重用的无奈,但更有进取的“狂气”。李好古虽目睹维扬破败,痛心惆怅,但仍有御敌情怀。【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苏轼的“狂”表现在他的行为和御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
译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甲词下片关键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诗人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表达方式是抒情,不是议论。
故选:C。【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