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PPT+练习整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4.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件+同步练习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4.3《生态工程》课件+同步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达标检测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章达标检测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达标检测 试卷 0 次下载
第1章达标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第1章达标检测,共20页。
本章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农田中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D.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
3.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4.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其关键是随机取样
B.该区域中的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需要积极防治
C.草原上的鼠是影响牛羊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之一,所以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6.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1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以此类推,该鱼类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
A.该鱼类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相对稳定
B.调查该鱼类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是标记重捕法
C.捕鱼时应尽量选用小网眼网鱼,以保证该种群现有的年龄结构不被破坏
D.题示表格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反映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7.下列对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某物种进入某地区后,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可能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为400只
B.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若该种群为家鼠,可通过硬化地面,收好相关食物等措施来降低其K值
D.如果该种群为鲫鱼,则每次捕捞后将其数量控制在200条左右可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9.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小时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10.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不慎丢失。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2~T4,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
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11.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
B.5~10年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C.引入某种蛇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D.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12.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1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增加)或人为因素等
14.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地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不止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5.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
B.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D.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17.如图中的a和s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B.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C.表示种群内迁入的个体数
D.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18.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尽量在蝗虫数量达到S5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9.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的特征,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B.资源量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其数量变化
C.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2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家畜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把横轴含义换成“时间”,曲线图的变化趋势不会改变
B.丙丁两点种群数量相等
C.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丙丁之间纵坐标最高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捕获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21.(共6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下图所示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图中⑥表示 ,①可能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在图中添加一处箭头,可使①只能表示出生率,请添加: (2分)。
(2)种群“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2.(共16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分析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中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3分)。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前4年该地乌鸦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 (填“相同”或“不相同”),第 年种群数量最少。
(3)比较甲、乙两曲线,乙图中 (填时间段)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可用甲图中a曲线表示,原因是 (3分)。图甲中b曲线 (填“能”或“不能”)在乙图中找到对应时间段。
23.(共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是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原因: 。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 点左右,原因是 (3分)。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3分)。
24.(共7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膏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长于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较高,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是干热河谷地区保持水土、促进植被恢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因其种子油经过加工可制成清洁环保的生物柴油而备受关注。
(1)研究者在同一条盘山公路的带状坡面上采用 法调查膏桐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2)研究者根据膏桐的株高和直径,将膏桐的发育阶段划分为5个等级,数据如图。
①该图反映了膏桐种群特征中的 ,由此可以推测其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
②分析图中幼树(Ⅱ级)比例低的原因是树苗(Ⅰ级)数量过多,导致 激烈,且幼树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
(3)综合考虑膏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地少人多的现状,请就如何合理利用膏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膏桐的作用)提出你认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2个问题。
(2分)。
25.(共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的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
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 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 (2分)。
(3)某同学第5 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不能通过细胞膜)。
②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分);假如酵母菌没有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分)。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 (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 mm×1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
本章达标检测
1.D
2.B
3.A
4.A
5.A
6.C
7.D
8.B
9.B
10.B
11.B
12.D
13.B
14.C
15.BC
16.CD
17.AD
18.AB
19.AC
20.AC
1.D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不能表示种群密度,A不符合题意;水稻的年产量也不是种群密度,B不符合题意;杂草包含多个种群,C不符合题意;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能表示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2.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国庆期间,北京旅游人数增加,即迁入率增加直接导致北京人口增加,D正确。
3.A 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这一阶段,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产卵率降低,即出生率降低导致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选择A。
4.A A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符合题意;B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大致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不符合题意;C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预测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可能先大于死亡率,随后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不是增长型,不符合题意;D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不符合题意。
5.A 该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总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标记数=54/12×68=306,鼠的数量较多,需积极防治,B正确;鼠和牛羊是竞争的关系,鼠是影响牛羊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因此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统计结果,D正确。
6.C 经计算得出该种群幼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分别为400、399、400,比例相当,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维持稳定,A正确;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捕鱼时应尽量选用大网眼捕获大鱼,使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的迅速恢复,C错误;题示表格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7.D 环境阻力(即图中阴影部分)的存在是使种群呈现“S”形增长的主要原因,A正确;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在青霉菌的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提取青霉素最佳,即bc段,B正确;某物种进入某地区后,由于食物、空间等充裕,短时间内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C正确;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人口数量仍呈现增加的趋势,D错误。
8.B 第5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即种群数量达到K/2,则K=400,A正确;第5~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增大环境阻力,如硬化地面,减少可被家鼠获得的食物等可以降低家鼠的K值,C正确;渔业中,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剩余量约为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
9.B 曲线①表示种群的“J”形增长,应表示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A错误;曲线①所示情况无K值,曲线②③所示情况有K值,但K值不相同,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可以改变,B正确;曲线②③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酵母菌增长变慢,即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C错误;曲线③表示不更换培养液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培养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的缺乏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D错误。
10.B T4~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T3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约为K/2,T5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增长速率为m时,种群数量增加,该草鱼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11.B 前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10~15年,λ<1,种群数量不断降低,故开始的15年间,第10年种群数量达到最多,A正确,B错误;引入某种蛇后的一段时间λ<1,可推测这种蛇对田鼠的捕食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诱杀雄性个体可破坏该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12.D 随着繁殖期有领域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雄鸟占所有雄鸟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随着繁殖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期时每只雌鸟的成活后代数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受环境资源的限制,且分析题图可知,歌带鹀的种群数量的增长还受其领域行为的限制,故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C正确;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但从题干和曲线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13.B 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增加,两者呈负相关,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降低种群密度,防止东亚飞蝗的爆发式增长,即可防止c点出现,C正确;气候干旱有利于蝗虫数量增长,cd段东亚飞蝗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降雨量增加等气候变化或人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引起的,D正确。
14.C a、b较适应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应变化后的环境,所以A→B过程,a、b减少,c、d增加,故选C。
15.BC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密度大的种群,分布面积或体积小时,数量不一定多,A错误;若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则难以实现二次捕捉,易造成误差,不能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若增长型种群数量少,衰退型种群数量多,则增长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可能小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16.CD 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标记数减少,估算所得种群密度偏大,A不符合题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不符合题意;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择调查对象分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符合题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将导致统计结果偏小,D符合题意。
17.AD “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间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差值也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选AD。
18.AB 自然条件下,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K-N)/K值为0.50时,N=K/2,即S3点时的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B错误,D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即S3点,C正确。
19.AC 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研究的问题,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资源量对该种群死亡率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其出生率,B错误;资源量小于R时,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降低,C正确;随着资源量的增加,该种群的K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加,D错误。
20.AC “S”形增长中,随时间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若将题图横轴改为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趋势与图示一致,A正确;丙点到丁点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故丁点种群数量大于丙点种群数量,B错误;“S”形增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K/2处达到最大,即图示最高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丙点增长速率还未达到K/2,对应种群数量小于K/2,即200400,C正确;图示最高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使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保证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D错误。
21.答案 (1)性别比例 ⑥→①(2分)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λ-1 (3)偏大
解析 (1)图示⑥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①使种群密度增加,可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若其只表示出生率,则应添加⑥→①这一处箭头。(2)“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其公式中λ表示增长倍数,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3)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个体被捕食,则重捕标记个体数减少,估算所得种群总数偏大,导致种群密度偏大。
22.答案 (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总是有限的(或环境阻力的存在)(3分) (2)基本不变 不相同 10 (3)16~20 甲图中a曲线表示“J”形增长,“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3分) 不能
解析 (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有限使种群呈现“S”形增长。(2)乙图中,前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间(不包括第4、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第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故第10年种群数量最低,第4年和第10年种群数量不相等。(3)“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乙图中16~20年,乌鸦种群呈“J”形增长;“S”形增长中λ>1且不断减小,乙图中无符合“S”形增长对应的时间段。
23.答案 (1)cd 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分) (3)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老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3分)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竞争最激烈;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2)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3)防治鼠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并通过有效手段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24.答案 (1)样方 随机取样 (2)①年龄结构 增大 ②种内竞争 (3)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角度:研究各种环境条件对膏桐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种子采摘量与种群密度相关性,找到最佳采摘量(合理即可,2分)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图示统计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膏桐占比,反映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膏桐种群树苗(Ⅰ级)占比多,年龄结构呈增长型,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将增大;树苗(Ⅰ级)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且幼树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导致幼树(Ⅱ级)比例低。(3)见参考答案。
25.答案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2分) (3)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偏大(2分) 偏小(2分) ③不被 (4)M×106
解析 (1)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以减少实验误差。(2)观察表格可知,不同组别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有所差异,即实验自变量为培养液浓度和温度,实验课题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3)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培养液应用吸水纸或滤纸吸去。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中培养液体积稍大,其内酵母菌数量偏多,实验结果偏大;若未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计数,会有部分酵母菌未进入视野,导致实验结果偏小。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活菌数,活酵母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故活菌不会被染色。(4)根据公式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小方格中活酵母菌数×400×10×1 000×稀释倍数=大方格中活酵母菌数×10×1 000×稀释倍数=M×105,则10 mL中酵母菌总数约为M×106。
本章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农田中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D.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
3.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4.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其关键是随机取样
B.该区域中的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需要积极防治
C.草原上的鼠是影响牛羊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之一,所以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6.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1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以此类推,该鱼类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
A.该鱼类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相对稳定
B.调查该鱼类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是标记重捕法
C.捕鱼时应尽量选用小网眼网鱼,以保证该种群现有的年龄结构不被破坏
D.题示表格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反映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7.下列对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某物种进入某地区后,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可能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为400只
B.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若该种群为家鼠,可通过硬化地面,收好相关食物等措施来降低其K值
D.如果该种群为鲫鱼,则每次捕捞后将其数量控制在200条左右可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9.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小时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10.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不慎丢失。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2~T4,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
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11.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
B.5~10年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C.引入某种蛇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D.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12.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1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增加)或人为因素等
14.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地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不止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5.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
B.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D.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17.如图中的a和s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B.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C.表示种群内迁入的个体数
D.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18.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尽量在蝗虫数量达到S5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9.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的特征,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B.资源量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其数量变化
C.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2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家畜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把横轴含义换成“时间”,曲线图的变化趋势不会改变
B.丙丁两点种群数量相等
C.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丙丁之间纵坐标最高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捕获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21.(共6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下图所示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图中⑥表示 ,①可能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在图中添加一处箭头,可使①只能表示出生率,请添加: (2分)。
(2)种群“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2.(共16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分析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中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3分)。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前4年该地乌鸦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 (填“相同”或“不相同”),第 年种群数量最少。
(3)比较甲、乙两曲线,乙图中 (填时间段)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可用甲图中a曲线表示,原因是 (3分)。图甲中b曲线 (填“能”或“不能”)在乙图中找到对应时间段。
23.(共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是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原因: 。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 点左右,原因是 (3分)。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3分)。
24.(共7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膏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长于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较高,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是干热河谷地区保持水土、促进植被恢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因其种子油经过加工可制成清洁环保的生物柴油而备受关注。
(1)研究者在同一条盘山公路的带状坡面上采用 法调查膏桐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2)研究者根据膏桐的株高和直径,将膏桐的发育阶段划分为5个等级,数据如图。
①该图反映了膏桐种群特征中的 ,由此可以推测其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
②分析图中幼树(Ⅱ级)比例低的原因是树苗(Ⅰ级)数量过多,导致 激烈,且幼树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
(3)综合考虑膏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地少人多的现状,请就如何合理利用膏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膏桐的作用)提出你认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2个问题。
(2分)。
25.(共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的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
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 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 (2分)。
(3)某同学第5 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不能通过细胞膜)。
②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分);假如酵母菌没有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分)。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 (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 mm×1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
本章达标检测
1.D
2.B
3.A
4.A
5.A
6.C
7.D
8.B
9.B
10.B
11.B
12.D
13.B
14.C
15.BC
16.CD
17.AD
18.AB
19.AC
20.AC
1.D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不能表示种群密度,A不符合题意;水稻的年产量也不是种群密度,B不符合题意;杂草包含多个种群,C不符合题意;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能表示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2.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国庆期间,北京旅游人数增加,即迁入率增加直接导致北京人口增加,D正确。
3.A 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这一阶段,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产卵率降低,即出生率降低导致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选择A。
4.A A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符合题意;B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大致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不符合题意;C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预测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可能先大于死亡率,随后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不是增长型,不符合题意;D图中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预测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不符合题意。
5.A 该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总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标记数=54/12×68=306,鼠的数量较多,需积极防治,B正确;鼠和牛羊是竞争的关系,鼠是影响牛羊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因此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统计结果,D正确。
6.C 经计算得出该种群幼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分别为400、399、400,比例相当,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维持稳定,A正确;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捕鱼时应尽量选用大网眼捕获大鱼,使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的迅速恢复,C错误;题示表格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7.D 环境阻力(即图中阴影部分)的存在是使种群呈现“S”形增长的主要原因,A正确;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在青霉菌的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提取青霉素最佳,即bc段,B正确;某物种进入某地区后,由于食物、空间等充裕,短时间内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C正确;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人口数量仍呈现增加的趋势,D错误。
8.B 第5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即种群数量达到K/2,则K=400,A正确;第5~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增大环境阻力,如硬化地面,减少可被家鼠获得的食物等可以降低家鼠的K值,C正确;渔业中,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剩余量约为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
9.B 曲线①表示种群的“J”形增长,应表示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A错误;曲线①所示情况无K值,曲线②③所示情况有K值,但K值不相同,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可以改变,B正确;曲线②③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酵母菌增长变慢,即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C错误;曲线③表示不更换培养液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培养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的缺乏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D错误。
10.B T4~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T3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约为K/2,T5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增长速率为m时,种群数量增加,该草鱼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11.B 前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10~15年,λ<1,种群数量不断降低,故开始的15年间,第10年种群数量达到最多,A正确,B错误;引入某种蛇后的一段时间λ<1,可推测这种蛇对田鼠的捕食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诱杀雄性个体可破坏该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12.D 随着繁殖期有领域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雄鸟占所有雄鸟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随着繁殖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期时每只雌鸟的成活后代数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受环境资源的限制,且分析题图可知,歌带鹀的种群数量的增长还受其领域行为的限制,故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C正确;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但从题干和曲线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13.B 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增加,两者呈负相关,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降低种群密度,防止东亚飞蝗的爆发式增长,即可防止c点出现,C正确;气候干旱有利于蝗虫数量增长,cd段东亚飞蝗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降雨量增加等气候变化或人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引起的,D正确。
14.C a、b较适应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应变化后的环境,所以A→B过程,a、b减少,c、d增加,故选C。
15.BC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密度大的种群,分布面积或体积小时,数量不一定多,A错误;若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则难以实现二次捕捉,易造成误差,不能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若增长型种群数量少,衰退型种群数量多,则增长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可能小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16.CD 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标记数减少,估算所得种群密度偏大,A不符合题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不符合题意;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择调查对象分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符合题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将导致统计结果偏小,D符合题意。
17.AD “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间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差值也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选AD。
18.AB 自然条件下,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K-N)/K值为0.50时,N=K/2,即S3点时的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B错误,D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即S3点,C正确。
19.AC 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研究的问题,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资源量对该种群死亡率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其出生率,B错误;资源量小于R时,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降低,C正确;随着资源量的增加,该种群的K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加,D错误。
20.AC “S”形增长中,随时间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若将题图横轴改为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趋势与图示一致,A正确;丙点到丁点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故丁点种群数量大于丙点种群数量,B错误;“S”形增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K/2处达到最大,即图示最高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丙点增长速率还未达到K/2,对应种群数量小于K/2,即200
21.答案 (1)性别比例 ⑥→①(2分)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λ-1 (3)偏大
解析 (1)图示⑥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①使种群密度增加,可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若其只表示出生率,则应添加⑥→①这一处箭头。(2)“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其公式中λ表示增长倍数,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3)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个体被捕食,则重捕标记个体数减少,估算所得种群总数偏大,导致种群密度偏大。
22.答案 (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总是有限的(或环境阻力的存在)(3分) (2)基本不变 不相同 10 (3)16~20 甲图中a曲线表示“J”形增长,“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3分) 不能
解析 (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有限使种群呈现“S”形增长。(2)乙图中,前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间(不包括第4、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第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故第10年种群数量最低,第4年和第10年种群数量不相等。(3)“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乙图中16~20年,乌鸦种群呈“J”形增长;“S”形增长中λ>1且不断减小,乙图中无符合“S”形增长对应的时间段。
23.答案 (1)cd 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分) (3)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老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3分)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竞争最激烈;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2)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3)防治鼠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并通过有效手段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24.答案 (1)样方 随机取样 (2)①年龄结构 增大 ②种内竞争 (3)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角度:研究各种环境条件对膏桐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种子采摘量与种群密度相关性,找到最佳采摘量(合理即可,2分)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图示统计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膏桐占比,反映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膏桐种群树苗(Ⅰ级)占比多,年龄结构呈增长型,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将增大;树苗(Ⅰ级)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且幼树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导致幼树(Ⅱ级)比例低。(3)见参考答案。
25.答案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2分) (3)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偏大(2分) 偏小(2分) ③不被 (4)M×106
解析 (1)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以减少实验误差。(2)观察表格可知,不同组别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有所差异,即实验自变量为培养液浓度和温度,实验课题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3)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培养液应用吸水纸或滤纸吸去。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中培养液体积稍大,其内酵母菌数量偏多,实验结果偏大;若未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计数,会有部分酵母菌未进入视野,导致实验结果偏小。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活菌数,活酵母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故活菌不会被染色。(4)根据公式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小方格中活酵母菌数×400×10×1 000×稀释倍数=大方格中活酵母菌数×10×1 000×稀释倍数=M×105,则10 mL中酵母菌总数约为M×106。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