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卷
展开综合训练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卷
1.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
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
3.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两处秦简可以用来( )
A.说明秦朝法律严苛 B.研究启陵乡里结构
C.反映基层自治状况 D.体现文书制度效率
4.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
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
5.汉高祖时令五十岁以上有能力和号召力的老者为三老,可与官员共商政事;汉武帝时对高年赐王杖,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买卖自由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东汉放宽老年的恤刑范围,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D.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6.西汉吕后时期实行的“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鼎鬻米月一石。”下图是四川省新都出土的“养老图”画像石,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持鸠杖的老者赐物资,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监督的情景。这反映出汉代( )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严格管理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保障日常生活 D.尊老养老制度发展完备
7.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与此同时,“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中国古代法律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 )
A.进一步强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法律儒学化的特点
C.中华体系的完备 D.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合流
8.所谓的土断,就是东晋与南朝时期,以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置郡县原来临时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土断共进行10次。这一制度( )
A.体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B.遭到了士族大地主的反对
C.破坏了社会基层治理 D.严重歧视和压迫北方民族
9.遗嘱税的开征是中国遗嘱制度发展史上出现的新现象。南宋总领四川财赋的王之望对开征遗嘱税的目的曾有过一番说明:“委可杜绝日后争端,若不估价立契约,虽可幸免一时税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宋代遗嘱税( )
A.适应推动社会治理需要 B.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源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极大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10.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
A.体现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
B.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C.反映了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文化传播
11.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地区的农耕经济发展状况
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
12.《乾隆会典》规定: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此举旨在
A.缓和满汉矛盾 B.增进政权认同 C.重塑理学地位 D.延续敬老传统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 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法和美国法,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阐释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成文法典的编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民法典》,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西方法律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体制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曹成旭《浅析西方法律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14.基层组织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效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保是唐代最基层的组织,邻只是说明同一编组内各家的相互关系。《唐律疏议》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谏置劝农判官疏》称“出使之辈,未识大体……务以刻剥为计。州县惧罪,据牒即征。逃亡之家,邻保代出,邻保不济,又便更输。
——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
材料二 保甲制度起源于宋代。弘治时,明朝批准了兵部在全国实行保甲的建议,但未见各地方认真执行。王守仁在镇压了几次农民起义之后,特别是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心中贼”指农民心中犯上作乱的思想。为此,他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提出了“十家牌法”,具体实施办法是,每十家为一牌,牌上写明同牌十户户主姓名、籍贯、各户主要人员、职业。每家轮流值日,值日一家每天到同牌家中检查人口出入动静,家里多了何人,从何地来,来做何事,少了何人,去向如何,一记录交乡官,如果一-牌之中隐瞒事实,出现事故,十家同罪。
——王金洪等《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农民各顾各,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疾、半瘫痪状态,许多事情没有人负责,乱砍乱伐树林、民事纠纷等现象大量发生。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关节口处,老体制不能解决,新体制因为刚刚建立而未能加以解决,如果放任自流,势必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民在有了经济自主权以后,迫切地要求切实保护已经得到的权利,要求自己管理本.村公共事务。为解决这些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于198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李金台《乡村干部培训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唐代基层组织制度的内容。指出当时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述十家牌法创立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村民委员会建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性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起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不是源于,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也即“德法共治”是历代王朝都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可知,从材料中岳麓秦简和里耶秦简两则简牍相互印证可知,启陵乡和下设的成里的基层组织结构、官吏设置、户籍人数等信息,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信息与秦朝法律严苛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基层自治现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是相关律法规定,与文书制度的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规模宏伟,而官僚统治有其限度,国家行政权力渗透到广大基层社会,不得不在官僚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他们主要处于县乡以下的“里”这个行政层级,出任里正、父老之类的“里吏”,根据材料可知是关于秦朝基层社会秩序的管理和设计,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秦律严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的具体状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基层社会的层级设置,未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敬老”,以此来教化百姓,因此出发点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D项正确;汉高祖时儒学正统地位还未确立,排除A项;汉代皇帝的敬老行为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代的道德教化,并未涉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夫以上(年)九十……鼎鬻米月一石”“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持鸠杖的老者赐物资,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监督”可知,政府推行“受鬻法”并派官员监督,反映了汉代政府严格管理社会优抚,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政府行为,不能说明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受鬻法”规定拥有大夫以上爵位者,年龄达到90岁,每月可受鬻米一石,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尊老养老制度发展是否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可知,材料中“八议”、“官当”、“重罪十条”,体现了将儒学孝亲和礼制思想融入法律,体现了法律儒学化的特点,B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中华法系的完备是在唐朝时期《唐律疏议》的颁布,排除C项;教化百姓的乡约开始于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政府为安置流民,免除侨人赋役,设置临时户籍即“白籍”,土断受到侨人及一些大族的反对,士族害怕丧失作为北来高门的标识,B项正确;北方迁移到南方主要是汉人,不是少数民族,排除A项;基层社会治理遭到破坏与“黄籍”和“白籍”的建立不符,排除C项;北方民族受歧视和压迫严重与“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可知,遗嘱税有利于减少亲族兄弟的诉讼,有利于社会基层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可知遗嘱税主要是为了减少争讼,对人民的经济负担影响不大,排除B项;宋代遗嘱税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诉讼,有利于基层治理,并非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遗嘱税对国际按财政影响较小,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永乐大钟的钟体上的铭文蕴含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后来移至万寿寺,借助佛教力量教化百姓,都体现了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三教指的是儒家、道教、佛教,材料体现了借助儒家思想和佛教力量教化百姓,但没有道教方面,不能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不能证明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可知,秦汉时期的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在秦汉时期具有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私有财产权,无法直接印证,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可知,材料中体现乾隆帝对老人生活的关注,这是弘扬孝文化的体现,对于满清,其目的在于增进政权认同,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满汉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理学自南宋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未涉及重塑,排除C项;延续敬老传统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解析:(1)根据材料中时期,西周时已立法,可得出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中的“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可得出德法并用;根据材料中的“《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可得出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中的“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得出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中的“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根据材料中的“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治传统、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可得出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14.答案:(1)内容:实行邻保制: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互相监督。主要任务:征发赋役:维护稳定。
(2)历史背景:保甲制实施的历史经验积累:农民起义爆发,需要巩固乡村社会秩序:王守仁主政地方,实践其心学思想。
(3)原因: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治理面临困境):新的体制初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完善);农民要求提高自己对村务的管理权:古代中国一直就存在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性质: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保是唐代最基层的组织,邻只是说明同一编组内各家的相互关系:邻保代出”联系所学,可得出实行邻保制,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互相监督。第二小问主要任务,由材料一中“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可得出维护稳定,由材料一中“据牒即征,逃亡之家,邻保代出”等,可得出征发赋役。(2)由材料二中“保甲制度起源于宋代。弘治时,明朝批准了兵部在全国实行保甲的建议,但未见各地方认真执行”,可得出保甲制实施的历史经验积累;由材料二中“王守仁在镇压了几次农民起义之后,特别是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可得出农民起义爆发,需要巩固乡村社会秩序;由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可得出王守任主政地方,实践其心学思想。(3)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三“一些地方的农民各顾各,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疾、半瘫痪状态,许多事情没有人负责,乱砍乱伐树林、民事纠纷等现象大量发生”,可得出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治理面临困境;由材料三中“新、旧体制交替的关节口处,老体制不能解决,新体制因为刚刚建立而未能加以解决”,可得出处于新的体制初建;“农民在有了经济自主权以后,迫切地要求切实保护已经得到的权利,要求自己管理本村公共事务”,可得出农民要求提高自己对村务的管理权;联系材料一、二,可得出古代中国一直就存在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第二小问性质,联系所学,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A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A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892年,恩格斯写道,恩格斯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A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A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08年一位德国军官曾说,下面是“柯立芝繁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二 二战后的世界 B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二 二战后的世界 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