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重难点讲义】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微生物》 知识点整理讲义
展开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微生物 知识点
第4课 细菌和病毒
思维导图:
知识点:
1.细菌和病毒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在土壤里、空气中、自然水域中及生物的身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病毒。
2.根据排列方式不同,球菌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3.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卵圆形的,菌体大多平直,亦有稍弯曲的,菌体两端多钝圆,少数是平截状或尖突状。可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球杆菌、棒状杆菌、分歧杆菌、双歧杆菌等。
4.螺旋杆菌一般是指幽门螺杆菌, 是一种进入胃后繁殖,引起胃黏膜感染性疾病的细菌。
5.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大约10亿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6.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虽然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很多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例如: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于正常菌群,常存在于人的体表皮肤、鼻腔,一般不引发疾病,却能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皮肤感染、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7.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8.做模拟细菌繁殖游戏。
在1号杯中放1粒大米,在2号杯中放2粒大米,在3号杯中放4粒大米,依次倍增......
9.细菌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细菌:食品发酵、增加土壤肥力、生产沼气、使人生病、生物制药
病毒:使人生病、制成疫苗
10.细菌适应力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第5课 蘑菇和木耳
思维导图:
知识点:
1.雨后的清晨,在树林中更容易看到蘑菇。蘑菇像小伞,“伞盖”的下面还有一些小褶。
2.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3.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4.平菇、香菇、猴头菇、银耳、虫草菌等是能够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微生物。
5.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无毒的蘑菇通常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柄下部无菌托,上部无菌轮;有毒的蘑菇往往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轮、菌托,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往往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
第6课 发霉和防霉
思维导图:
知识点:
1.生活中, 有些食物由于保存不当可能发生霉变现象。
2.发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食品、物品发霉变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2)甜面酱、酱油、豆腐乳、红油豆瓣,它们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它们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发霉、发酵等工艺,霉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3.发霉是一种因霉菌生长而使食品、衣物等变质、变色的自然现象。
4.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保持干燥、降低温度、隔绝空气等可以防止食品、衣物等发霉。因此,防止发霉可以采用加干燥剂、低温保存、真空包装等技术。
6.实验:馒头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霉?
实验方案:
(1)取相同大小的保鲜袋四个,选取原材料、大小一样的四块干馒头。
(2)取两块干馒头,一块滴少许水,另一块不滴水,分别用保鲜袋将两块馒头密封好,放在暖气片周围。
(3)将剩下的两块干馒头,一块滴少许水,另一块不滴水,分别用保鲜袋密封好,放在冰箱中。
(4)每天按时观察,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方法指导:
(1)实验观察研究时,每组实验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不变,控制好实验条件。该实验中,馒头的大小、种类、保鲜袋包裹的紧密程度、包裹的层数都应该是一样的;而变量就是馒头所处的环境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和干湿程度。
(2)每天按时观察,把馒头发霉的情况记录下来。
(3)观察实验结束后,将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