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 讲义
展开第1课 声音是什么
课程标准 | 课标解读 |
1.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了解声速以及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应用回声来测量距离。 | 1、通过阅读和实验等途径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通过各种对比实验知晓声音的传播条件,。 3、查阅资料了解声速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同时知晓声音在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快慢。 4、熟练运用声音的传播速度,通过回声来测量现实中遇到的一些山谷等的距离。 |
知识点01 声音的产生条件
声音产生的条件
(1)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注意: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声源。
【即学即练1】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C.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D.用硬卡片以不同的速度在梳齿上划过,比较发出的声音
答案 D
解析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能验证声音的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
B、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能验证声音的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
C、弹拨吉他的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能验证声音的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硬卡片以不同的速度在梳齿上划过,梳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验证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能验证声音的产生,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知识点02 声音的传播条件
传播条件
(1)内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传播形式: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
【即学即练2】下列如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如图: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
B.如图: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
C.如图: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声音的音调越低
D.如图:不断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听到罩内的声音在不断减小
答案 D
解析 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不符合题意;
B.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C不符合题意;
D.不断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听到罩内的声音在不断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知识点03 声速以及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 声速
(1)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大小: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v=s/t
(3)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①介质种类: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②介质的温度: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速度越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4)常用介质中的声速 v( m/s)
2. 声音在各介质中传播速度对比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即学即练3】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m/s) | |||
空气(0℃) | 331 | 软木 | 500 |
空气(15℃) | 340 | 水(常温) | 1500 |
空气(25℃) | 346 | 铝(棒) | 5000 |
A.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B.在固体中的声速一定比液体中快
C.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D.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是1500m/s
答案 C
解析 A、由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在15℃时,声速为340m/s,故A不正确。
B、由表格可知,声音在软木中传播速度为500m/s,常温下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软木是固体,故B不正确。
C、由表格可知,不同的介质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所以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C正确。
D、由表格可知,常温下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故D不正确。
故选:C。
知识点04 回声测距离及其应用
回声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s=v*t/2=340m/s*0.1s/2=17m。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即学即练4】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向正前方的一座山崖鸣笛,2s后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
崖330m。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A.10m/s B.100m/s C.35m/s D.350m/s
答案 A
解析 设从开始鸣笛到听到笛声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
笛声在2s内通过的路程为:s′=2×330m+s=660m+s,
根据v=可得,t′=,即2s=,
解得s=20m,
由题意知,汽车通过20m所用时间t=t′=2s,
汽车的行驶速度:
v===10m/s。
故选:A。
考法0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典例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答案 A
解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大,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考法02 应用声音的反射来判断无法直接测量的距离
【典例2】如图,测量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发出信号12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那么海洋被测处的深度约为( )
A.3000m B.9000m C.18000m D.36000m
答案 B
解析: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12s=6s,
由v=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h=s=vt=1500m/s×6s=9000m。
故选:B。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答案 A
解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大,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2. 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向山崖行驶,在山崖前某处鸣笛后,经过2s后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
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则鸣笛时,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是( )
A.350m B.340m C.330m D.320m
答案 A
解析 由v=得,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s×2s=20m,
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2s=680m,
则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
s=(s1+s2)=×(20m+680m)=350m,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 某中学八年级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未输送水的直铁管的其中一个末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另一个末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7.5米
B.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1.9米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41.3米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2次声音与第3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57s。
答案 A
解析 AB.要听到两声,则应满足:t空气﹣t水=0.1s;t空气﹣t铁=0.1s; 设钢管的最短长度为 L;
由 v=得:
﹣=0.1s,
即:﹣=0.1s,解得 L=31.91m;
﹣=0.1s,
即:﹣=0.1s,解得:L=37.5m。
由上面两个结果看出,31.91m<37.5m。
且此时 ﹣=﹣≈0.01s,小于 0.1s 这两个之间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所以听到两次声音的距离是31.9m。故A错误,B正确。
C、要听到三声,则应满足:t水﹣t铁=0.1s 时;
设钢管的最短长度为 L′;由 v=得:
﹣=0.1s,即:﹣=0.1s,
解得:L′≈214.3m。故C正确。
D、选择能听到 3 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即 L′≈214.3m。则 ﹣=﹣≈0.57s。故D正确。
故选:A。
2. 如图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能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越短振动越快
B.用抽气机不断抽气,听到玻璃罩中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
C.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
D.说话时,手摸喉结感到振动
答案 B
解析 A、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越短振动越快,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抽气机不断抽气,听到玻璃罩中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符合题意。
C、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说话时,手摸喉结感到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 两艘潜艇相距s,以相同的速度v1成单纵队同向航行,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v2,则后艇发出信号和收到回声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设后艇发出声音信号到达前艇的时间为t1,声音由前艇反射回后艇所经历的时间为t2,
因S一定,两艘潜艇保持相同的速度v1同向前进。信号向前面的艇传播时,相对前面潜水艇的速度为:v2﹣v1,
由v=可得,到达前面潜水艇的时间为t1=,信号返回时,相对后潜水艇的速度为:v2+v1,到达后潜水艇的时间为:t2=。
则总时间为t=t1+t2,代入整理得:
t=+=。
故选:D。
2.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
A.S≤42.5m B.S<36.43m
C.S≤255m D.255m>S≥36.4m
答案 A
解析 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米。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1≥42.5m;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2≥255m;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3≥36.4m;
故可得出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255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255m>S>42.5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仍然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当36.4m≤S≤42.5m时,虽然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但两次声音中夹杂着一次从水中传来的声音,使得相邻的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s,所以,只能听见一次声音,所以A同学与敲击点距离:S≤42.5m。
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42.5m。
故选:A。
【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 乐音的特性 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 乐音的特性 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乐音的特性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乐音的特性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5.3 直线运动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5.3 直线运动精品精练,文件包含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1节直线运动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1节直线运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5.2 速度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物理5.2 速度精品课时作业,文件包含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0节速度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0节速度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