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历史科开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表是史籍中关于商初大臣伊尹的记载,如表所示,据此能被认定的史实是

    史料

    记录内容

    《竹书纪年》《战国晚期)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

    《史记·殷本纪》(西汉)

    帝太甲既立三年,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伊尹摄行政当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A. 伊尹对商初政局影响很大 B. 太甲应是武力夺回王位

    C. 伊尹是不得已摄政的贤臣 D. 太甲因失德丧失过王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内容可知,太甲即位后三年间,暴虐无道,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之后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太甲在桐宫的三年悔过自新,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并还政于太甲;通过《竹书纪年》可知,仲壬去世后,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宫并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逃出并杀了伊尹。两段史料的记载虽有出入,但都反映了伊尹对商初政局的重要影响,A项正确;B选项太甲武力夺回王位与《史记》记载不符合,排除B项;C选项不符合《竹书纪年》的记载,排除C项;太甲因失德丧失过王位只符合《史记》的记载,排除D项。故选A项。

    2.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技击观一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

    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

    抱拳礼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 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 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 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 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左手掩拳,寓意崇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以柔克刚”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寓意崇德”体现了儒家德政思想,可见中华武术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伦理秩序”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武术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没有体现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中华武术无法对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是经不完全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推知,两汉时期(  

    A. 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 B. 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

    C. 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 D. 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代连续为官的比例下降,三代和四代及以上连续为官的比例上升,说明家世背景影响官员任命,进而影响社会流动,C项正确;职官阶层属性划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两汉官员依靠察举制选拔,未体现官职世袭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执政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 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A. 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 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 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 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施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从而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目的是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6.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7. 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A. 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 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 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D. 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蕴含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C项正确;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A项;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排除B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利于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 D项。故选C项。

    8. 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

    改革

    统治者

    部分内容

    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

    第二次

    金熙宗

    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

    第三次

    海陵王

    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

    上述改革(  

    A. 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B. 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C. 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和选项表述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金太祖到海陵王,金朝统治者逐渐取消了勃极烈制度,建立了三省制,最终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这种转变有助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金朝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金朝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这不能证明金朝已经完成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三省制最终被改为一省制,意味着三省制也不能适应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 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 对外贸易路线重要变化 D.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 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叫的是走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叫的是走海路传进来的,可以看到一个海权逐渐替代路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

    A. 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 B. 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

    C. 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 D. 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盟旗制度下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札萨克由皇帝任命,理藩院监管,完善了蒙古部族的治理体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仿照”,盟旗制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盟旗制度有利于缓解蒙古族的利益冲突,排除C项;盟旗制度不属于民族地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如图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关税、厘金(初为筹措军饷而在内地交通要道对过往货物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成为定制)构成变化情况。图中“▄”“▲”“◆”分别代表的是(  

    A. 关税、厘金、田赋 B. 田赋、关税、厘金

    C. 田赋、厘金、关税 D. 关税、田赋、厘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咸丰同治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1853年为筹措军饷开始设立了“▲”,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代表厘金,1851年,“▄”低于“◆”,结合所学知识,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关税少于田赋,所以,“▄”代表关税,“◆”代表田赋,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田赋是主要财政收入,应该是三项中最高的,所以,“◆”是田赋,排除B项;据所学,关税少于田赋,所以,“◆”不是关税,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田赋一直都有,所以,1853年开始设立的“▲”不是田赋,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信息可知,轻工业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增长较快,表明在一战期间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所以正确;重工业如机械五金工业、化学工业、冶炼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有了一定的增长,表明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所以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的短短几年,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所以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④均符合题意,B项正确;一战期间重工业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基础极为薄弱,且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 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 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 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 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为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项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项;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求法僧法显和玄奘游历印度后所写,分别成书于416年和646年。下表是四大种姓在《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对比。据此可知(   

     

    《梨俱吠陀》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刹帝利

    武士

    王种

    吠舍

    农民

    商贾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贱民

    ——

    恶人

     

    A. 社会经济变动影响种姓的划分 B. 《梨俱吠陀》的记载更加准确

    C.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 D. 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梨俱吠陀》中,首陀罗是奴隶,而在之后成书的《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没有奴隶阶层,并且多出了高于农人的商贾阶层,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印度种姓的划分,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梨俱吠陀》的记载比《佛国记》《大唐西域记》更加准确,排除B项;《梨俱吠陀》《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都有四大种姓的记载,无法体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A.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 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 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 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35月,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投降。两个月后,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下台,新政府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退出轴心国,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B项正确;A项是诺曼底登陆,排除A项;C项是1942.7-1943.2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 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D.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后的主题强调非洲历史,这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D项正确;教学大纲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并不是英国对殖民的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秣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管理邮传的主要有大区长官、运输官和承包商,权利逐次下降。二世纪后,改由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承包商负责地方驿站的管理事务,下设从属官员和奴隶负责具体事宜,如驿马管理、维修马车等。大驿站设施齐全且兼有旅店性质,小驿站只提供更换马匹等中转服务。驿站并非全由国家建立,一些繁华地区的旅店也会被纳入邮驿系统。罗马帝国早期文书驿传多为步行,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距离配备一名信使,但这种“接力传递”无法保证每位信使都能准确解释文书信息。随着驿马增多,“驿站马车”传递文书的方式逐渐普及,通过马车,一名信使即可完成任务。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建设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书驿传制度对秦汉国家治理的意义。

    【答案】1)相似之处:以发达道路系统为保障;国家主导,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配套设施、运行机制较为完善;邮传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具有法律保障。   

    2)意义:作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障了政令、信息通畅,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军情传递,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一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可知,以发达的道路系统为保障;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在地方……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可知,国家主导,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配套设施、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根据材料一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可知,邮传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根据材料一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可知,具有法律保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可知,作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保障了政令、信息通畅,提升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军情传递,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选择:战国末期的秦国,尊奉法家,在国力增强的基础上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但因暴政而亡国;西汉初期尊崇黄老思想,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但王国问题等严重影响政权的稳定;西汉中期汉武帝尊崇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示例
    观点:隋唐对汉代察举制的损益进一步稳定了儒学的地位。
    阐述:汉武帝以察举制选拔官吏,把推荐和考试相结合,重用儒生。隋朝建立后,实行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以进士和明经科为主进行考试,并增加录取人数,创立殿试、高官主考等制度。这使文人参政的机会更多了。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儒学地位更加稳定,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

    根据材料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战国末期秦国和后来的秦朝是选用法家思想,推动了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汉初采用黄老思想,促进了经济恢复、政权巩固;西汉中期独尊儒学及加强中央集权等影响,使得儒学思想成为社会正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隋唐到明清。

    首先,根据材料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隋唐对汉代察举制的损益进一步稳定了儒学的地位。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确立与完善的过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汉武帝以察举制选拔官吏,把推荐和考试相结合,重用儒生。隋朝建立后,实行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以进士和明经科为主进行考试,并增加录取人数,创立殿试、高官主考等制度。这使文人参政的机会更多了。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儒学地位更加稳定,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过程中,应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依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做出合理解释。

    2提取图 2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后金)迁都的特点。

    【答案】1)角度1:从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全国,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角度2:从军事角度回答迁都北京可以增强北部和东北部军事势力,有效应对游牧民族侵扰。角度3:从经济角度回答定都北京可加强南北交流,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角度4:从历史角度回答北京曾作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镇守北京,有较好的基础。   

    2)从次数上:两次迁都,共三处都城。从方向上:整体看是从北向南、由东向西。从区域上:由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到汉族聚居区域(由游牧区到农耕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关外关内等)。从城市地位:从边陲城市到传统政治中心。从背景看:随着实力增长、控制区域扩大而迁都(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政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的方向是从南方到北方,即南京到北京,迁都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作答,例如,从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全国,为了巩固政权,提升政局稳定性,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从军事角度回答,明朝外患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迁都北京可以增强北部和东北部军事势力,有效应对游牧民族侵扰。从经济角度回答,如果首都一直定于南京,那么在首都的带动下南方的经济会越来越繁华,而北方将会逐渐衰弱而导致人口无法增加,人口不足的北方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定都北京可加强南北交流,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从历史角度回答,北京曾作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镇守北京,有较好的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后金)(中国)。从材料中可知,可从迁都次数,迁都的方向和地理位置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清朝的都城的数量是三个,经历了两次迁都,迁都的从方向上是整体看是从北向南、由东向西;从区域上观察是由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到汉族聚居区域或者说由游牧区到农耕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关外关内等;再从城市地位:从边陲城市到传统政治中心。从背景看:随着清朝的实力增强和领土扩张,都城也在不断地变迁和迁移,因控制区域扩大而迁都(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政权)。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工潮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的农民可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5之前,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流动方式。

    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

    1985年之后,农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流动方式。1989年春节后,百万民工下广州,当地火车站人流汹涌而至,交通运输不堪重负。“民工潮”首次爆发。当时的广州到处人山人海,很多火车严重超载……日发旅客8000人的湖南衡阳站,最高时多达35000人。远在西北的兰州也是人满为患……据统计,1989年至1993年农民工每年增长25%左右,19882600万,19893000万,19924200万。1992年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人口大规模流动常态化,“民工潮”的称谓逐渐退出历史。

    ——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民工潮”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民工潮”现象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国家政策变革的促进;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工之间的示范效应等。

    “民工潮”现象基本态势的角度作答。如: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等。

    对“民工潮”现象认识或评价的角度作答。如:“民工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本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析出和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民工潮”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城乡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民工潮”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历史名词进行合理的解释,需要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且详细的说明。民工潮这一名词可以行形成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势、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作答。例如:①“民工潮现象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可得出,国家政策变革的促进;根据材料当时的广州到处人山人海,很多火车严重超载……日发旅客8000人的湖南衡阳站,最高时多达35000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由于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工之间的示范效应等。②“民工潮现象基本态势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规定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的农民可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及所学知识可得,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等。民工潮现象认识或评价:民工潮现象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民工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本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析出和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民工潮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城乡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双面影响,民工潮同时也会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全方面认识历史事件。

     

    相关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执信、深外、育才等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执信、深外、育才等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