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阶段特征,2知识整合,1列国纷争,2华夏认同,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农业,2手工业,3商业,深化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
春秋战国形势图(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阶段特征与知识整合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①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③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形成(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旧的等级贵族势力削弱,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取得政治权利。
王室势衰、诸侯势大,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争相招揽人才。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变法运动)
(3)变法运动(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
代表: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各国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废分封,行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③民间实行什伍制和连坐制。
将大家庭强制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移风易俗。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2)商鞅变法的评价
①实现富国强兵,壮大秦国势力,为统一奠定基础;②促进秦国社会发展,秦国确立封建制度;③其各项制度创新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厉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加重对民众压迫,易出现暴政。
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②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集体劳作瓦解,家庭 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③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①冶铁技术出现;②出现手工业家庭、民营手工业作坊、官营手工业作坊。
①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②金属货币广泛流通。③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⑤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背景、主要代表及主张、影响。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讲义P8
(2)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③百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核心思想是“仁”;克己复礼(思想保守);政治上“为政以德”;适时改良;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提倡“仁政”(重民,民本);性善说;“舍生取义”
隆礼重法;性恶论;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唯物主义(道是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事物包含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可互相转化);政治上“无为而治”
崇尚逍遥自由;人要顺从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以法治国;专制中央集权思想(法术势结合);变法革新
五行相生相胜理论(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及主张
5.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表现及评价。
(1)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的大变动。②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最早成文法),引发德治法治之争。
(2)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
①德治——儒家(人性善,以德治国;孔子、孟子。)②法治——法家(人性恶,以法治国;商鞅、韩非子。)
(3)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评价
①儒家德治——不符合兼并战争的现实,无助于富国强兵,不受君主重视。②法家法治——有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受重视,推动秦国完成统一。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无为”“道”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它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