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页。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一、语言文字运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C.雨从头上湿到胛  胛:肩胛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渠水2.下列诗句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田夫/抛秧/田妇/接C.雨从/头上湿/到胛D.低头/折腰/只/不答3.下列诗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笠是兜鍪蓑是甲C.雨从头上湿到胛 D.照管鹅儿与雏鸭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C.“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艺”。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写妇女们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芣苢》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了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写出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6.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A.①缫丝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煮海歌B.①缫丝行 ②采茶歌 ③煮海歌 ④渔家C.①煮海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缫丝行D.①煮海歌 ②采茶歌 ③渔家 ④缫丝行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悯 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注 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8.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陟岵①《诗经·魏风》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②慎旃③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注 ①陟岵:登上有草木的山。②上:同“尚”,希望。③旃:语助词。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季”意为“我的小儿子”,从诗中另外两个称谓看,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B.此诗写登高念亲,却从对面设想,写父母兄长对自己的挂念与叮嘱,深切动人。C.全诗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赋的手法,叙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为与心理。D.本诗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写出了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牵挂和兄弟的手足深情等。10.本诗的章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课 芣苢 插秧歌1.D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2.C [雨从/头上/湿到/胛。]3.B [把“笠”“蓑”分别比喻成“兜鍪”“甲”。]4.C [“六艺”应为“六义”。]5.C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6.B [①由“煮茧”可知,应为《缫丝行》(南宋·范成大)。②由“焙成粒粒比莲心”可知,应为《采茶歌》(清代·陈章)。③由“风干日曝咸味加”“卤浓碱淡”可知,应为《煮海歌》(北宋·柳永)。④由“钓收鹭下虚舟立”可知,应为《渔家》(南宋·陆游)。]7.D [“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诗中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8.①《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②《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的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9.A [“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错。与另外两个称谓相比,“予季”突显了母亲的爱怜之意。]10.①结构方面: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具有整齐、和谐的形式美。②内容情感:反复抒写登高望乡的形象和劝慰之语,强化了主人公的思乡念亲之情。③阅读效果:三章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感,产生了回环往复之美。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