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4份)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2中国古代的货币信贷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2中国古代的货币信贷与社会生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2023·十堰市高三调研]据一位12世纪的阿拉伯商人记述:信用券(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令其写下借条,借债人须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还说中国商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这一记述反映了两宋之际的中国( )
A.货币信用体系十分发达
B.形成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C.社会诚信程度领先世界
D.以西亚为主要外贸对象
3.[2023·丹东一模]下图所示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变迁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B.区域间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C.城市布局和政治中心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4.[202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5.[2023·青岛市高三二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6.[2023·常州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7.[2023·湖州、衢州、丽水三市高三质检]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开始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8.[2023·南通市高三四模]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9.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 )
A.市坊制度严格 B.以商业活动为中心
C.强化礼乐秩序 D.注重适应自然格局
10.[2023·包头市高三三模]秦律竹简《法律问答》记载:凡麻风病人都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式”是一种法律形式,《封诊式》有诊断监定麻风病程序及原则的内容。汉代承用秦律,这些规定依然有效。这说明( )
A.疫病传染性和危害性强
B.古代官办医疗机构发达
C.政府依法行政防控疫病
D.秦汉时期地方瘟疫频发
11.[2023·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东晋立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以致在穆帝永和末年(约公元356年),因疫情严重而出现了“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宫朝奉,“王者官省空矣”的状况。当时东晋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衰败的结果
B.完善了防疫救治的措施
C.有益于防止瘟疫的扩散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二、非选择题(14分)
12.[2023·武汉市高三模拟]【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计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秦汉时苏州地广人稀,主要营建一些地方政权使用的衙署宫室。隋朝610年京口至余杭的运河南端开通,苏州自此成为江南运河的航运中心,这为此后苏州经济的迅速繁荣打下了基础。安史之乱后“天子去蜀,士多奔吴”,苏州人口直线上升,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宋朝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日益繁华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宋政府尚文抑武和太湖地区印刷刻书业的发达,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知名学者辈出,习文之风盛行。明中叶以后,苏州已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密集,消费的奢华,文风的盛行,使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城市形态也有了新的调整和发展。
自春秋建城,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战火都涉及苏州,前期有吴越之战、苏竣叛乱和侯景之乱,中期有隋杨灭陈、唐末割据、金兵南侵、蒙古人入主和张士诚兵败,后期有清军屠城,其中不乏毁灭性的打击。可见,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经历了一次次崩溃和修复的周期性振荡过程。
——摘编自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
材料二
徐扬,苏州人,清代著名画家,曾创作一幅纸本画作《盛世滋生图》(局部),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苏州城市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课时作业12 中国古代的货币、信贷与社会生活
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货币。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从商周到汉代,货币的形制变化具有统一规范且便于使用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货币形制向统一规范和方便使用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商周贝币的材质是贝壳,布币和五铢钱的材质涉及多种金属,不只限于铁,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图片看不出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不同对货币形制的影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国家大一统时期,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信用券(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不卖假货”可知,宋代传统儒学影响下,商业经营也讲究诚信经营、重义轻利,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故选B项;信用券和借条只是商业诚信经营的表现,但是不属于货币信用体系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将中国古代的诚信经营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的特点,排除C项;阿拉伯人只是宋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之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都与中国存在广泛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元朝时期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从杭州直达大都,这一变化说明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元朝时期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开始出现,排除B项;城市布局的变化对运河的影响较小,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可知,商朝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和祭祀场所主要是政治功能,城墙和军事防卫设施主要是军事功能为主,因此说明商朝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故选D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朝都城屡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政治斗争、黄河泛滥等,排除B项;材料中介绍了河南郑州和偃师的都城遗址情况,未表明两个都城间是否存在分工合作,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材料“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故选C项;周王室衰微是指随着诸侯征战,政治地位提高,西周原本政治制度崩溃,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的表现,材料仅涉及战国时期城郭布局,没有明确天子与诸侯间的等级及社会变迁,故“王室衰微”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诸侯纷争是指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城池、扩大版图间争抢不休的社会局势,材料仅涉及战国时期的城郭布局,没有明确社会争抢的局面,且诸侯纷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诸侯纷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由“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等信息可得,淹城的城池有事先的规划和设计,造出来的城池是有实用功能的,故选C项;淹城是春秋时期淹君驻地,而春秋时期是没有皇权观念的,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刚刚产生,且没有成为被统治者认可的思想,所以不会出现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的现象,排除B项;题干是关于常州淹城的设计建造及其功能问题,并没有提到建设的结果怎么样,所以不能代表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且当时江南地区尚未开发,所以其手工业不可能繁荣发展,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随着宋代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派官员进行治理和收税,即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故选C项;南齐时期政府就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不再推行”说法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一同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而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有所松弛,而非更加严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根据“南宋都城临安,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沿河道布局,文化机构靠近西湖,道路沿山势斜向分布,体现了适应自然的特点,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坊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坊制度瓦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宋都城布局注重适应自然格局,不体现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以后“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礼乐制就遭到破坏,并且材料强调的是都城布局,排除C项。
答案:D
10.解析:“式,是一种法律形式,《封诊式》有诊断监定麻风病程序及原则的内容”说明法律有规定防疫管控的相关内容,政府在发现疫情后依法处理,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疫情发生了处理的依据是《封诊式》,并未反映疫情的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医疗机构“发达”的说法夸大了当时的医疗水平,排除B项;“频发”强调的是发生的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但是材料只提及一次具体的疫情处理,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根据材料“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不入宫朝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因疫情严重,东晋政府要求疫病患者在家进行隔离,这有利于防止瘟疫的扩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晋政府对疫情进行控制,防止瘟疫的扩散,属于社会救济方面,而商品经济属于经济方面,排除A项;材料仅仅讲了东晋政府对疫情进行控制,没有涉及其他朝代,得不出完善了防疫救治的措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并不是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经历了一次次崩溃和修复的周期性振荡过程”可得崩溃与修复周期性振荡。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计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隋朝610年京口至余杭的运河南端开通,苏州自此成为江南运河的航运中心,这为此后苏州经济的迅速繁荣打下了基础”可得政府的支持;据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日益繁华和开放”“苏州自此成为江南运河的航运中心,这为此后苏州经济的迅速繁荣打下了基础”可得封建经济的推动;据材料一“由于宋政府尚文抑武和太湖地区印刷刻书业的发达,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可得文教事业的促进。第(2)问,据材料一“苏州已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可以得出经济地位上升;据材料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密集,消费的奢华,文风的盛行,使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城市形态也有了新的调整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据材料一“明中叶以后,苏州已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据材料二“《盛世滋生图》”和材料一“苏州已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力量壮大,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答案:(1)特点:崩溃与修复周期性振荡。(2分)
原因:政府的支持;封建经济的推动;文教事业的促进。(6分)
(2)影响:经济地位上升;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带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力量壮大,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6分,任意三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42近现代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的进步,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40近现代世界市场社会保障与世界货币体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28走向整体的世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