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3(全解全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8875/0-16927624876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3(全解全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8875/0-16927624876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3(全解全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8875/0-16927624877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3(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3(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高二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1819DBCABCADDDC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1.D2.B3.C4.①材料一先从病态的,扭曲的审美现象引入,然后提出“当下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风尚”的问题;②接着点明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审美风尚;③再从历史性与创造性等方面来论证其特征;④最后总结,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向上的审美风尚”,并指出其意义。5.①要运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饭圈文化”的内涵,从而保持审美的方向正确和理念正确,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②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主性,不沉迷在“饭圈文化”的种种乱象之中,从而跳出“饭圈文化”乱象,向虚假潮流或向媚俗或恶俗的时尚流开战,冷峻地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③创造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风尚,以代替“饭圈文化”乱象病态的、扭曲的审美风尚。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从中获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审美媒介素养,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曲解文意。根据文中“依托中国传统人生境界论而形成的审美风尚论,可以成为一种起引导或启迪作用的重要元素”和“从这种儒家式人生四境界传统理论出发考察审美风尚,可以为今天的审美风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的信息可知,文中只是提出”重要元素”和“有益的启示”,没有说到“决定性作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是阳刚的,壮大的”以偏概全,文中只是举“‘嫦娥’在天,‘蛟龙’入海﹐长桥飞架,高铁穿梭”的例子具有阳刚、壮美的特点,但根据“我们的自然之美,绿水青山,生态和谐,万物一体”的信息可知,也应有其他特征的美的事物。C.原因概括错误,原因应是“不仔细鉴别和冷静地辨识海量信息中的雅与俗、真与假、美与丑等性质,就轻率行动”。D.“审美媒介素养在审美风尚的建立中处于主动地位”对象不当。根据文中“观众一旦有了优良的审美媒介素养,就可以在审美风尚的建立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信息可知,处于主动地位的是“人”,而“优良的审美媒介素养”是观众“在审美风尚的建立中处于主动地位”的条件。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所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B.所述的是数字技术在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D.所述的是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以上三项并不能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审美风尚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观点,而C所述的是人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自身审美素养涵养,这对社会审美风尚建设有作用。因此,本项能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审美风尚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是按照摆现象,提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总结的思路行文。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娘炮’之类的‘饭圈文化’,是近两年蔓延开来的现象,从审美上看,是病态的,扭曲的。那么,当下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风尚”,先从病态的,扭曲的审美现象引入,然后提出“当下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风尚”的问题。第二段“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与之适应、与之匹配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风尚!而且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需要”点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健康的、向上的审美风尚。第三段“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不应该是浅表化的,而应该是具有内涵及历史厚度的”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应具有内涵及历史厚度。第四段“对我们来说,理性精神意味着在审美问题上的方向与理念,应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始终一致”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应具有理性精神,与时代发展方向一致。第五段“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要求审美不应是空洞的,而是蕴蓄着创造的”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应蕴蓄着创造。第三段至第五段是从历史性与创造性等方面来论证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的特征。最后一段“我们这个充满奋斗精神的新时代,需要的是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总结论点;“只有创造能够扭转畸形审美倾向的审美风尚,才能给未成年人打开充满正能量的审美之窗”,指出意义。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四段“对我们来说,理性精神意味着在审美问题上的方向与理念,应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始终一致”可知要运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饭圈文化”的内涵,从而保持审美的方向正确和理念正确,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由材料二第四段“再次,观众要有着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主性。他就可以起来质疑某种虚假潮流或向媚俗或恶俗的时尚流开战,从艺术时尚流或‘饭圈’中站出来旁观,冷峻地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可以概括为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主性,不沉迷在“饭圈文化”的种种乱象之中,从而跳出“饭圈文化”乱象,向虚假潮流或向媚俗或恶俗的时尚流开战,冷峻地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由材料一第二段“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与之适应、与之匹配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风尚!而且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需要”“那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又怎能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相匹配”可以概括为创造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风尚,以代替“饭圈文化”乱象病态的、扭曲的审美风尚。由材料二第一段“在社会审美风尚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段“从这种儒家式人生四境界传统理论出发考察审美风尚,可以为今天的审美风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还要求观众懂得辨别流行的艺术趣味或时尚,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归结起来,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终究要求观众自觉地涵养自身的审美媒介素养”可以概括为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从中获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审美媒介素养,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答案】6.A7.B8.老人:①年老体衰,残疾,富有;②绝望或心灵空虚;③努力保持自己的尊严。(或者有修养、有素质等)9.“迷惘的一代”:①精神空虚、绝望(对生活信仰的缺失、孤单麻木的生活状态以及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空虚的无助。):生活在战后,没有办法摆脱孤独、绝望,只能在酒馆、咖啡馆等地方消磨时光。②努力寻找平静与安宁。文中“年长的侍者”更喜欢待在干净、明亮的咖啡馆,老人也能在咖啡馆坐到夜深,反映了战后人们努力寻找温暖与光明,寻找精神的宁静的状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错误。由文中“‘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以及后面“‘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可知,他们两人观点不同;而且此时是深夜,他们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只是为了等待打烊,也看不出“他们两人心情轻松惬意”。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B.“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错误。从文中年老者两次说道“我要回家上床了”以及“‘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可知,年老侍者着急打烊,因此看不出“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文中“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他该有八十岁了吧”和“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他有很多钱”可以看出他年老体衰,并且身患残疾,富有;从文中两个侍者的对话“‘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为什么?’‘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没来由。’‘你怎么知道没来由’”可知,这个老人虽然富有但老无所依、心灵空虚;从文中“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可知,老人给小费,走路神气十足,他虽然绝望,却仍想保持自己的尊严。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从文中“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可知,这里的“虚无缥缈”指文中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人们对生活信仰的缺失、孤单麻木的生活状态以及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空虚的无助。从文中“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可知,“干净”“明亮”的地方代表着平静与安宁,秩序与尊严,是一个平静的心灵家园;“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可知,这是可以逃避生活空虚、慰藉心灵的地方,也代表一种空虚安宁的心态。由以上两点可知:“迷惘的一代”是指生活在理想破灭的时代,一方面没有具体办法摆脱现实处境的孤独无奈,一方面又在对抗孤独与黑暗。同时再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文中人物形象可知,“迷惘的一代”是指在战后社会上寻求新道路,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迷茫、无助、空虚,但没有丢失尊严,寻找温暖与光明。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10.C11.A12.D13.(1)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2)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14.①大岘山是险要的关口,通过了大岘山,就可以与南燕决战。②军队通过险要关口,士兵们就会因无退路而与敌人决一死战。③通过大岘山后,可以凭借齐地的粮食保证军粮供应。【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往就”并列作谓语,前往靠近,“之”为宾语,其后断开;“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省略了主语慕容超,“使”是派遣的意思,故在“使”的前面断开,排除AD。“五楼退走”中“五楼”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错,“洛阳”应改为“南京”。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概述有误。刘裕率领全军进攻,是在二月丁亥日,恰好是迷信中的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于故意是曲解“往亡”的意思,并非“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强加逻辑关系。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句首省略主语;“间道”,意为“小路”;“所以”,意为“用来”;“此……也”,判断句,译为“这是……”。(2)“吊伐”,意为“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而”,表转折,却;“坑”,活埋;“安所归”,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所归安”,译为“回到哪里”。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兵已过险”可知大岘山是险要的关口,通过了大岘山,就可以与南燕决战。由“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可知军队通过险要关口,士兵们就会因无退路而与敌人决一死战。由“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可知通过大岘山后,可以凭借齐地的粮食保证军粮供应。参考译文三月,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劝导刘裕出征。夏季四月己巳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刘裕顺利通过了大岘山,没有见到南燕兵出现,刘裕举手指着天空,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左右的侍从问道:“您没有见到敌军先高兴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刘裕说:“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敌人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六月已已日,刘裕到达东莞。慕容超先派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之南,太阳偏西时分,还没有分出胜负。参军胡藩对刘裕说:“燕军全部出动,防守临朐城的士兵一定不多。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刘裕派遣胡藩以及建威将军河内人向弥秘密出兵包抄燕军后部,进攻临朐,对外宣称是从海道前来增援的轻装部队到达了。向弥穿着盔甲首先登城,于是攻破临朐城。慕容超大惊失色,单枪匹马逃跑到城南段晖军中。于是,刘裕挥发起进攻,南燕军大败,慕容超逃回广固,东晋缴获了南燕国的玉玺、皇辇以及豹尾。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固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墙防守。同时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刘裕凭借着齐地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于是把长江、淮河的漕运全部停止。二月,南燕大臣贺赖卢,公孙五楼挖通地道,从地道中出去攻击东晋军,但是没有打退。二月丁亥日,刘裕率领全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说:“我们前往,他们灭亡,怎么不利?”于是,东晋军绕城四面进攻。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被东晋军追获。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情自若,十分镇静,一句话也没有说。刘裕愤恨广固城久攻不下,准备把全城的军民活埋。韩范劝谏说:“他们都是高门士族,是先帝留下来的后代,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刘裕听后改变神色并道歉。(仅)把慕容超送到东晋都城建康处死。 四、古代诗歌阅读【答案】15.D16.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描写了边关严寒、孤军鏖战、百战余生等场景,通过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②对比,结尾两句叙述战士们英勇杀敌却因功多反下狱只能徒然伤心的境况,通过对比,强调赏罚不公的不合理现实,表达对士卒命运的悲悯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五言律诗形式”错,这是一首乐府旧体诗;这首诗的风格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慷慨悲壮的。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的意思是: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此处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颔联“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的意思是: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此联反映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颈联“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此处描写了战士们孤军鏖战的情景。此三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用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来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尾联“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的意思是: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战士对赏罚不公的悲情,表达了诗人对士卒命运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弘、鸿雁、度、慎。 六、语言表达【答案】18.D19.C20.“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本体,“是”为比喻词,“沃土”是喻体,从而构成比喻(暗喻)修辞。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表达了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五花八门”,原指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根据语境“红色文创产品”,第一空应填“琳琅满目”,排除BC。“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爱毛反裘”,古人以毛朝外为正。意思是为了爱惜毛而将皮衣反过来穿。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贪小失大。根据语境“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喜爱,第二空应填“爱不释手”,排除A。“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相互跟风,群起效尤而成风气,贬义词,多指不好的风气。根据语境“打卡红色地标”盛行,第三空应填“蔚然成风”。“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根据语境“网络文创商店”,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购买心仪的文创产品,第四空应填“足不出户”。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序不当,应为先“发掘”后“应用”,排除BD;原句缺少成分,在“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后加上宾语中心语“的对接点”,排除A。另AD项缺少主语,应删掉“自”“之后”。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暗喻词,“沃土”是喻体。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红色文创设计的滋养培育作用。“滋养”,指供给养分;“沃土”指肥沃的土壤。表达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肯定、景仰之情。 【答案】21.①现在是追求质②也是新的消费空间所在(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③一头连着经济发展22.①消费者购买力更强;②产品需求多元化;③消费升级,追求高品质。【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前文“以前是注重量”与“过去买商品”相对应,此处应与“如今买服务”相对应,应填“现在是追求质”。第二空处,从句式上看,前文是“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此处应填“也是……”,从内容上看,前文有“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此处应强调“消费空间”,故填“也是新的消费空间所在”。第三空处,从句式上看,前文是“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此处应为“一头连着……”,从内容上看,后文有“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前后一一对应的原则,此处应填“一头连着经济发展”。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消费者,购买力更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可总结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原因之一为:消费者购买力更强。由“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 可总结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原因之二为:对产品需求多元化。由“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生产经营者就能在赢得消费者认可……”可总结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原因之三为:消费升级,追求高品质。 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首先审读材料,需透彻理解“虚室生白”的内涵。“生止于满,而源于虚”,“满”可理解为生命的顶峰,成功的顶峰,能力的顶峰等;而“虚”则正好与之相对。对于四季而言,“满”就是“夏季”,生命生长到达“满”的状态;而“冬”则为“虚”,为来年“春季”的“生”积蓄力量。对于生命而言,到了一定年龄,看透了世间人情冷暖,很难再有生活的激情,是为“满”;而彻悟之后删繁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放弃了很多东西,是为“虚”,而这时的“虚”则意味着人生的蜕变。对于人的追求而言,到达一定阶段,再难进益,是“满”;而彻底放下过去的荣耀,从新开始,是“虚”,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学生要抓住材料关键语句: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空而后生。再进一步联想,这也是我们悠久的文化:凡事留白。留白才有改写和进步的空间。人生如树,由虚入满,由满入虚,虚满轮回,才是人生。学会放空自己,才能更好的起飞。注意提示语“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抓住关键词:当代青年,自身发展。由此警示我们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勇于归零,勇于挑战,谦卑沉淀,永不止步。立意:1.挑战自我,永不满足。2.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正是进步的开端。3.忘却过去,特别是忘却成功,才能更好的开始。4.不断学习,与时俱进。5.归零,重新出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1(全解全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部编版2021)02(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03(全解全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 2,B 7,相似的心态,ELS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