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简答题组,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22 综合限时检测(五)建议用时:45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 “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作“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方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还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摘编自梁文练《<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土气”。B.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结的体现,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起名为“差序格局”。D.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人们之间讲信用,不需要任何契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其本质是一种哲学意识,全面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特点。【答案】1.D2.C3.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D.“不需要任何契约”错误,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全面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生活中……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选项缺少“在生活中”“更多地”的限定语。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可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布底鞋郭文斌①月光从淡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梦中,这声音便有一种邈远而又古旷的味道,似乎它并不出自母亲的双手,而是来自遥遥上古、茫茫天外。②儿子和妻已睡熟了。我翻完了一本杂志的最后一页,拉了灯,准备休息,却听见母亲还在外屋刺儿刺儿地纳鞋底,仿佛被什么击了一下似的,我呆坐在凳上……③这声音太熟悉了,熟悉得有点陌生。④当我还在母腹中时,我就听到了这种声音。那时,母亲给我纳着第一双鞋底。之后,便有了第二双,第三双……⑤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多少次,当我惊醒时,那摇篮似的刺儿刺儿的声音仍在响着。母亲还在穿针引线,或借一盏荧荧油灯,或借一月脉脉清辉。⑥以后,我上学了,每晚,母亲在操劳完家务后,就坐在或读书或写字的我的身边纳起来。不时看看我,将满心的希冀纳成慈祥而又温暖的歌,纳成一条清凉而又温柔的溪流,浮载着我,鼓励着我,给我意志,给我力量,洗去不时向我袭来的倦意,抚平不时向我挑衅的浮躁。⑦那时,我才懂得,真正的监督和鼓励是无声的。⑧有一年,母亲上山打柴时,摔了一跤,右手被镰刀割伤了。看着连筷子都拿不成的母亲,我的心里很难过。这倒不单单是因为疼母亲,还意味着我将要光着脚板上学了。当时,我脚上的鞋已经藏不住大拇指了,母亲正在给我赶做一双新的布底鞋。⑨庄户人的活计是一天也不能停的。放学后,我必须接替母亲上山打柴,而脚上的鞋是再也不敢穿了。因为它已经经不起上一次山了。明天,我还要穿着它去上学。小的时候,穷得做不起鞋,光着脚板上学没什么,而眼下我已经是四年级了,四年级了还光着脚板同学们会笑的。⑩于是,我只好光着脚板上山打柴,于是,恶毒的刺就故意和我作对似的一根接一根扎进我的脚板。我疼得哇哇直叫,回到家里,母亲流着泪给我用针挑刺。⑪第二天,我醒来时,眼前放着一双新鞋。可以穿新鞋上学了!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拿起来就要试穿,却怔住了,那白色的鞋底上沾满鲜血,触目惊心。⑫泪就来了。⑬那一天上课时,我第一次改掉了做小动作的坏毛病,听得格外认真。⑭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完人生第一程的。⑮那年,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穿着母亲新做的布底鞋踏进师范的大门,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和布底鞋告别了。⑯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⑰夜,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的心。⑱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⑲当年母亲点灯熬夜,用心用血纳鞋是为了生存,想不到今天也是为了生存。⑳下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而我纯粹用小说打发时光,母亲一人坐在外屋里,孤单单地,多寂寞呀!㉑不纳鞋底再干什么呢?纳鞋底成了母亲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我知道,只要这刺儿刺儿的声音响起,她老人家就会看见她的儿女们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歪歪斜斜的故事。她的心里也就充满了儿女们跌跌打打的欢声笑语,就不再寂寞,不再孤独。㉒我开门出去,走近在灯下弯成一张弓的母亲身边,问,妈,给谁纳呢?㉓纳成了再说。母亲一边用牙咬住穿在鞋底中的大针,使劲往外拽,一边说。㉔我能穿吗?㉕母亲抬起头来,非常意外地看着我。4.分析第一段和第十七段画线句在构思上的作用。5.赏析第五段画线部分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6.第十六段中“叛变”一词蕴含的情感很复杂,请加以分析。7.费孝通《乡土中国》将“欲望”到“需要”看成是社会变迁中的里程碑。材料一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材料二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文章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段母亲纳鞋底的行为。【答案】4.两次写“月光”从窗子照进屋子里触发作者回忆与思考;第1段作者由月光入户,回忆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的往事,从“现实生活”过渡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第17段同样的“月光”又将作者带回现实的小屋,经由往事再过渡到眼前的母亲和妻儿,从而进一步拷问人的生存境遇。文中两次出现相同的句子既起到虚实转换的作用,同时“月光”的意象、以及将小屋比作“缥缈的梦”也营造出朦胧诗意的氛围。5.答案示例一:用凝练简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可感的画面,真实而亲切。用排比句式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岁月在文字有序的节奏中变得真切可感。“纳”鞋的动作也被作者赋予情感,从纳“鞋”到纳入“期望”和“慈爱”,语浅情深。答案示例二:用诗化的语言回忆母亲为全家人纳鞋底的场景,体现出母亲的朴实并感受到她对儿女爱的深沉。作者交替使用“一年一年”“一双一双”,读来自然流畅,体现出叙事内部的情感节奏,表现出我在母亲一针一线的关爱下一天天地成长的过程。6.答案示例:布底鞋是母亲亲手缝制,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是母亲能给出的最贵重的礼物,我另换新运动鞋内心有愧疚;布鞋陪伴我一路成长,蕴藏着作者过往的经历与生命体验,给予他精神安慰;我将穿“运动鞋”的感受形容为“叛变”,是因为我觉察到不仅是“鞋”,而是自己所热爱的家乡事物和生活方式在当今正不可避免的消失,从而感到无奈;理性告诉我选择运动鞋是合理的,情感上却无法坦然接受,这就造成我内心的挣扎。7.答案示例:第21-25段母亲跟随我在城市生活,从功能上看,布鞋已不实用;当年我踏进师范大门不久后就选择新运动鞋,这是作者“自觉”的选择;文末母亲在儿女已经不需要布底鞋的情况下,依然不停纳鞋的行为实质是“欲望”;在乡土社会里,给孩子纳布鞋是母亲的责任,同时也是合于生存条件的;而母亲晚年纳鞋的行为则与“需要”无关,只是排遣寂寞,让自己获得满足和安慰的方式;在作者的叙述中母亲一直都是“母亲”的身份,关爱孩子,为家庭付出都是乡土社会中一个女性的“天职”,然而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则是被遮蔽和忽略的,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行文思路并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①“月光从淡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⑰“夜,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可见作者使用间隔反复法两次写“月光”从窗子照进屋子里,并把小屋子和梦联系起来,梦的特点均为“缥缈”,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触发作者回忆与思考。第①段作者由月光入户,回忆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的往事,“梦中,这声音便有一种邈远而又古旷的味道,似乎它并不出自母亲的双手,而是来自遥遥上古、茫茫天外”,从月光、小屋到梦,由具体到抽象,自“现实生活”过渡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第⑰段同样的“月光”又将作者带回现实的小屋,经由往事再过渡到眼前的母亲和妻儿,“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的心”,从而进一步拷问人的生存境遇。文中两次出现相同的句子既起到前后照应、间隔反复、虚实转换的作用,同时“月光”的意象、以及将小屋比作“缥缈的梦”也营造出朦胧诗意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思绪飘飞的情感世界。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⑤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内容上回忆母亲为全家人纳鞋底的场景,“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不停地”“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主旨情感上体现出母亲的朴实并感受到她对儿女爱的深沉。“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纳了一双又一双”,大量使用数量词、间隔反复、对比、排比,突出强调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儿女操劳,不厌其烦、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运用了比拟、比喻等修辞,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亲切可感,岁月在文字有序的节奏中变得真切可感。“纳”鞋的动作也被作者赋予情感,从纳“鞋”到纳入“期望”和“慈爱”,语浅情深,表现出我在母亲一针一线的关爱下一天天地成长的过程。“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韵律美,富有诗情画意,让人身临其境,感染力强,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叛变”一词的本义,对自己的阶级、集团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原来敌人的一方去。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引申义或具体义、语境义。“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底鞋”,可见布底鞋是母亲亲手缝制,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是母亲能给出的最贵重的礼物,“脱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内心有愧疚,“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再结合后文“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的心”分析,“脱”“换”这两个动作行为中,“我”情感复杂,难忘母亲纳鞋的镜头、画面,更难忘母亲的慈爱和培养教育,布鞋陪伴我一路成长,蕴藏着作者过往的经历与生命体验,给予他精神安慰;“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当年母亲点灯熬夜,用心用血纳鞋是为了生存,想不到今天也是为了生存”“下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而我纯粹用小说打发时光,母亲一人坐在外屋里,孤单单地,多寂寞呀!”我将穿“运动鞋”的感受形容为“叛变”,是因为我觉察到不仅是“鞋”,而是自己所热爱的家乡事物和生活方式在当今正不可避免的消失,从而感到无奈;“我开门出去,走近在灯下弯成一张弓的母亲身边,问,妈,给谁纳呢?”理性告诉我选择运动鞋是合理的,“母亲抬起头来,非常意外地看着我”“我能穿吗?”情感上却无法坦然接受,这就造成我内心的挣扎。可见“叛变”里有“我”的愧疚、无奈、矛盾、纠结、挣扎、谴责等复杂情绪。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第21-25段“不纳鞋底再干什么呢?纳鞋底成了母亲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给谁纳呢?”“纳成了再说”,母亲跟随我在城市生活,从功能上看,布鞋已不实用;“那年,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穿着母亲新做的布底鞋踏进师范的大门,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和布底鞋告别了”“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当年我踏进师范大门不久后就选择新运动鞋,这是作者“自觉”的选择;“纳鞋底成了母亲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我知道,只要这刺儿刺儿的声音响起,她老人家就会看见她的儿女们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歪歪斜斜的故事”“母亲一边用牙咬住穿在鞋底中的大针,使劲往外拽,一边说”,文末母亲在儿女已经不需要布底鞋的情况下,依然不停纳鞋的行为实质是“欲望”;“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在乡土社会里,给孩子纳布鞋是母亲的责任,同时也是合于生存条件的;而母亲晚年纳鞋的行为则与“需要”无关,“她的心里也就充满了儿女们跌跌打打的欢声笑语,就不再寂寞,不再孤独”只是排遣寂寞,让自己获得满足和安慰的方式;“以后,我上学了,每晚,母亲在操劳完家务后,就坐在或读书或写字的我的身边纳起来”“下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在作者的叙述中母亲一直都是“母亲”的身份,关爱孩子,为家庭付出都是乡土社会中一个女性的“天职”,“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然而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则是被遮蔽和忽略的,“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三、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 ① :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一般活动,通俗地说, ②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 ③ ,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我常看见隔壁邻舍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摘选自《乡土中国》)8.请在文中横线处,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答案】8.①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②就是做生意(商业) ③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9.①第一段: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②第二段: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商业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情境补写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达了,人和人需要商业活动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由“:”及后文文中清算需要“有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还需要“媒介”,“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而“钱”就可以实现“当场算清”,空一应该是“货币是什么”的判断句给货币下定义,综上所述,空一可填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由“通俗地说”可知,空二应该是对本句的概括,本句主要讲“钱上往来”,也就是“经济活动”,故空二可填“就是做生意”或“就是商业”。由“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见本段主要谈“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血缘社会的交易是“相互馈赠的方式”,空二是对“相互馈赠的方式”的具体化,是前文“货币清算”的反面,故可填“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或“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先看第一段,依据“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可知,这是人与人建立新的关系的基础,可以保留“社会生活发达”;依据“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钱上往来”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活动,故第一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再看第二段,依据第二段“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知,商业不建立在血缘社会中,“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而“血缘关系之外”,就是“非血缘社会”,故可概括为“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注意字数不超过20个。四、微写作10.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00字。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答案】中国社会在传统规则下有“无为而治”的特点。因为人人从小都接受老一辈的教育,在思想上从小就熟习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比如,男人做了温柔体贴的事,女人做了大胆的事,都会受到人们异样眼光的排斥,一个人要对抗整个社会是艰难的,为了不被排斥,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最终达到了“无为而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分析微写作的类型和写作的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写作。本题题干要求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并且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据此可知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回顾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内容,筛选出有关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接着在联系生活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不可脱离作品。从该书可知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少流动少变动,土地、血缘和祖辈的经验代代相传,由此可以联系中国人“叶落归根”的观念;中国的乡土社会还是无讼的,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等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拟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简答题组,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课时作业,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选择 简答,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选择 简答,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