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9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19页。
专题19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一般为新高考地理卷第18题或19题,主要涉及我国的土地资源、我国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在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境内北部莱州湾海域实施,预计2024年6月完工。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下图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
(1)指出在莱州湾海域进行风电场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海洋条件。
(2)说明风力发电机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
(3)简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
【答案】(1)夏季水温高,冬季海冰破坏;海水盐度高,腐蚀能力强;波浪等海水运动干扰。
(2)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风力发电机建设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渔业产量;海上风电和水下牧场共用海洋空间,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3)海上风电提供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海洋牧场扩展渔业空间范围,提高渔业产量,保障渔业产品供应安全。
1.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1)资源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①人口爆炸性增长,过度利用资源和环境,人均收入下降,社会负担过重,发展缓慢。
②国内资源对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
③资源的短缺,破坏国家正常活动的物质生存环境,动摇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为保证自然资源的有效充分供给,引发国家间争夺资源而采取的所有措施,直至战争。
(2)主要资源安全及解决措施
2.新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资源储量大(如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大风日数多,风能丰富等)、开发条件好
土地面积广
多荒滩、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
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
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市场(发达地区)较远,运输成本高
科技
能源开采、利用、输电等技术的发展
资金
建设成本高,资金不足;靠近发达地区,资金充足
3.污染物跨国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转移因素
转移影响
自然因素
空气和水的自然流动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邻国或周边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人
为
因
素
发
达
国
家
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
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1)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2)损害具有长期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
(3)损害具有全球性,污染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和处置而扩散到环境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损害
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较高,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
发
展
中
国
家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
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
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
4.我国污染物跨国转移的防控措施
措 施
内 容
利用国
际公约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逐步健全
法规体系
加强对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强化资源
集约利用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积极引导
公众参与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5.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 320千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1)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可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答案】(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调整落后高污染产业;发展科技,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现有污染物进行处理;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处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民众的环保理念,树立环保意识。
(2)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监管和准入门槛;增强自身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对高污染产业进行监管。
【分析】第(1)题,莱茵河的治理得益于制定出的有效政策,在政策影响下,污染物治理才开始有起色;对高污染产业进行调整,搬离河岸边;发展科技,使排放出的污染物能够得到净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莱茵河沿岸国家多,莱茵河的治理离不开沿岸各国的共同努力;对污染物的处理不能只靠政府,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持久发展。第(2)题,针对我国的跨境污染物治理,制定相关的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实行,对跨境污染物进行监管,严格把控;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对产业进行规划,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并规划相关的污染物处理中心。
1.(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模拟预测)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稀土不是土,是十七种稀有金属元素的总称。稀土由于储量稀少、不可再生、分离提纯和加工难度较大而十分珍贵,稀土下游广泛运用到农业、工业、军事等行业,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原料资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等国便启动了与稀土相关的国家战略,如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从中国大量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等。作为最大稀土生产国、消费国和供应国,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稀土工业体系,对外稀土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
材料二:2019年世界稀土储量分布(图一)和中国稀土地区分布情况示意图(图二)。我国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等北方地区和四川凉山,重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
材料三:稀土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附加值示意图(图三)。
(1)根据材料,结合图一和二归纳我国稀土资源的特点。
(2)简析美国为何稀土资源储量不少但却大量从我国进口。
(3)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简述我国稀土工业发展之路。
【答案】(1)储量大;稀土类型“北轻南重”;资源类型多样。
(2)稀土是非可再生资源;保护本国资源,保障稀土资源战略安全;减少开采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低价进口再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
(3)合理开发,严禁违法滥采;整合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开采技术,降低成本;利用定价权,避免低价竞争;提高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分析】本大题以“世界稀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稀土资源状况、资源与国家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一和图二,我国稀土资源特点有:储量大(世界第一)。材料二中可获知,我国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等北方地区和四川凉山,重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轻重齐全,资源类型多样。
(2)美国为何稀土资源储量不少但却大量从我国进口,主要是想保护其本国资源(战略)安全,早期美国石油也是不采的。再就是稀土作为矿产资源特点,非可再生性。另外就是减少(或禁止)开采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低价进口我国的资源再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
(3)资源开发角度:合理开发,严禁违法滥采;整合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开采技术,降低成本;利用角度:利用定价权,避免低价竞争;提高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主要是从资源源头获取和下游如何利用角度展开分析。
2.(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冰川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印度河中下游地区盛产芒果,每年5~8月芒果集中上市销售。2022年巴基斯坦及周边地区气候严重异常,3~5月受某种气压系统控制,印度河部分河段干涸;6~8月巴基斯坦迎来长时间、大范围强降水,引发自2010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淹,农业受灾严重。下图为巴基斯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指出2022年3~5月控制巴基斯坦的近地面气压系统,并分析其对天气状况的影响。
(2)从气候角度分析巴基斯坦6~8月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
(3)简述2022年气候异常对巴基斯坦芒果产销的影响。
(4)从芒果产业角度,提出巴基斯坦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答案】(1)高压系统;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增温;降水少(天气炎热、干燥)。
(2)3~5月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印度河上游冰川融水增多;6~8月降水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因此地表径流汇水量增大;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常年降水稀少,防蓄洪设施不完善,排水不畅导致洪灾严重。
(3)3~5月高温、干旱导致芒果灌溉水源减少,影响芒果生长,使产量下降;6~8月强降水影响芒果采摘、储藏、运输和销售。
(4)加强监测与预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培育早熟品种;加强芒果的深加工;加强对芒果的保鲜和储藏技术的研究。
【分析】本道题主要以巴基斯坦为例,设置4个小题,考查天气系统、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适中,难度较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断,“3~5月受某种气压系统控制,印度河部分河段干涸”,2022年3~5月控制巴基斯坦的近地面气压系统应该为高压;在高压控制之下,中心空气下沉增温,水汽无法凝结,形成干热天气现象。
(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可得,该地河流的上游河段主要补给类型为印度河上游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3~5月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印度河上游冰川融水增多;此外6月份该地降水范围广,且强度大,降水总量大。因此河水水流迅速汇集,形成洪水;巴基斯坦大部分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常年降水稀少,防蓄洪设施不完善,排水不畅导致洪灾严重。
(3)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得,气候异常,3~5月高温、干旱导致芒果灌溉水源减少,芒果减产,影响芒果生长;6~8月为芒果的成熟季节,过多强降水影响芒果采摘、储存以及洪水可能会影响芒果运输的环节。
(4)从芒果产业角度,该地首先要加强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此外要完善当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当地对旱涝灾害的抵御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培养良种;加强芒果的深加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提高芒果产业的经济收入;芒果易腐烂变质,因此应该加强芒果的保鲜和储藏技术的研究。
3.(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冰岛在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的地热发电站附近,兴建了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捕集工厂——奥卡。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永久储存在地下。据称,该工厂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采用模块化施工,占地面积小,每年仅能捕捉4000吨二氧化碳,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
(1)说出冰岛建设奥卡碳捕集工厂的自然条件。
(2)分析奥卡碳捕集工厂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的原因。
(3)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4)简述该项目的运营对周边区域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
【答案】(1)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充足;多火山活动,玄武岩广布等。
(2)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劳动力成本高;工厂规模小,难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捕集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成本高昂;碳捕捉技术含量高,科技投入大等。
(3)采用模块化施工,减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施工的时间和难度;占地面积小,可降低用地成本等。
(4)以地热为能源,减少碳排放,环境效益好,捕集并固定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等。
【分析】本大题以“冰岛碳捕集工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和区域合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冰岛区位图可知,冰岛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地热能资源充足;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因此多火山活动,玄武岩广布。
(2)根据材料“该工厂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可知,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需要大量劳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高;根据材料“采用模块化施工,占地面积小”可知,工厂规模小,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难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根据材料“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可知,捕集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成本高昂;碳捕捉技术含量高,科技投入大。
(3)由材料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据图可知,该项目纬度较高,生态环境脆弱,施工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不利,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可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难度,同时工业分散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4)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项目为碳捕集项目,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建设的,捕集并将气态碳固定,从而缓解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该项目直接以地热为能源,“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4.(2022·山西朔州·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据资料统计,未来全球油气储量的40%都将集中于深海海域。目前,解决油气开发向深海、远海发展难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简单来说就是上部生产组件十船体(可以是新建也可以由旧油轮改造)组成的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原油加工厂。体型庞大,功能较多,适用于20-2000米不同水深和各种环境的海况,可随风、浪和水流的作用进行360度全方位的自由旋转。与传统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开发方案相比,“FPSO十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穿梭油轮”的开发方案具有诸多优势。目前,韩国、新加坡、巴西和中国已形成了“FPSO四强”的格局。桑托斯盆地是巴西最大的海上深水油气富集盆地,储量巨大。它的开发将改变巴西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我国与巴西FPSO方面的合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指出与传统海上石油开发方案相比,FPSO的优势。
(2)分析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开发的优势区位。
(3)分析我国与巴西加强FPSO合作的意义。
【答案】(1)油气生产处理能力和储存能力强;机动性和运移性好,可实现快速移动;适用深度范围广,抗风浪性能强;生产系统投产快,若用旧油轮改造成本低。
(2)油气资源富集,储量大;巴西拥有先进的开采设备;临近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距离港口近,交通运输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3)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整体实力;可以提升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建设领域的影响力;可以促进我国和巴西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加快巴西油气资源的开发,促进巴西经济的发展;提高巴西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
【分析】本大题以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为素材四,设计了三个小题,涉及了FPSO的优势、油气田开发的优势区位和国际合作加强FPSO合作的意义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FPSO体型庞大,功能较多,油气生产和储存能力强;可由船体运载移动,移动性能好;适用于20-2000米不同水深和各种环境的海况,可随风、浪和水流的作用进行360度全方位的自由旋转,适用深度范围广,抗风浪性强;船体可以是新建也可以由旧油轮改造,生产系统投产快,改造成本低。
(2)据据图文材料可知,桑托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巴西作为“FPSO四强”之一,有先进的开采设备;桑托斯盆地油气田距离大城市近,有资金、技术的支持;临近港口,运输便利;石油产业会带来巨大的效益,政府支持力度大。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巴西加强交流合作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整体实力及影响力;促使两国之间在油气领域开展合作,保证能源安全;还会给巴西带来经济效益及提高巴西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
5.(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1)15.8或-15.8
(2)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开放题参考答案:
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为情境,创新性地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知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由图片信息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两种模式生存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
(2) 本题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示例:通过上题的数据可知,香蒲生产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泥炭地来固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泥炭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土地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泥炭地是湿地环境,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保障国家安全。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可以调蓄、净化地表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旱季又能提供水源,湿地对维持我国淡水储量和水质有重要贡献;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生产新材料,发展经济,促进湿地环境的经济可持续开发,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仓,因此退耕还湿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减弱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稳定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品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6.(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钾盐主要
储量国
储量
(亿吨)
储量世界
占比(%)
钾盐主要
生产国
年产量
(万吨)
年产量世界占比(%)
我国主要进口国
年进口量(万吨)
年进口量占比(%)
俄罗斯
49.1
38.2
加拿大
1399
32
加拿大
191
40
加拿大
32.6
25.4
白俄罗斯
726
17
俄罗斯
98
21
白俄罗斯
12.9
10.0
俄罗斯
705
16
白俄罗斯
89
19
中国
3.2
2.5
中国
541
12
其他
93
20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蒸发量常年都较高;降水量常年都较少;相对湿度常年都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大。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当地是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镁等资源不断富集,导致盐湖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规模开采卤水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卤水水位下降,察尔汗盐湖面积萎缩;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卤水,卤水的盐度含量较高,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之后,会导致盐湖地区的固体钾盐开采受到影响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钾盐与我国钾盐年产量差距不大,自给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钾盐的储量较少,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我国进口钾盐的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贸易战争的冲击;国外钾盐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不利于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我国钾盐供应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受国际关系等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等。
7.(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分析】本题以山东省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粮食安全意思。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
(2)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3)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8.(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镍矿是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镍矿资源占全球总量3%左右,但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印度尼西亚低品位红土镍矿储量丰富,易开采,难冶炼。2006年后中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投资采矿。201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禁止镍矿出口政策后,中国企业利用其全球领先的低品位红土镍矿规模化冶炼技术,开始在该国建设镍冶炼厂,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下图为2006-2016年中国镍矿进口量及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镍矿进口占中国镍矿进口总量之比变化图。
(1)据图说明中国镍矿进口的基本特点。
(2)分析中国镍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
(3)依据材料阐述保障中国镍资源安全的途径。
【答案】(1)进口总量大、进口总量自2006年开始上升,于2013年到达顶峰,随后下降。从菲律宾进口量先下降后上升,从印尼进口量先上升后下降,直至2015年不再从印尼进口镍矿。
(2)镍矿对外依存度高,本国镍矿储量占比小,人均量小且需求量大,价格波动对工业生产影响大,大规模涨价易造成本国含镍工业品成本提高。镍矿进口集中于少数国家。进口易受国外法规与国际关系影响。
(3)进口多元化,从不同国家进口镍矿。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利用率与镍金属回收。对外合作,从国外进口加工过的镍板以减轻镍矿出口限制。提高镍资源的战略储备、积极探查国内未被发现的镍矿。通过加工技术和产量,提高对于镍矿、镍板与制成品的定价权。
【分析】本题背景取自于我国企业2022年遭遇的一次镍矿期货逼仓事件。我国某公司在印尼拥有采矿权、有工厂。本题借镍资源考查学生对于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理解。
【详解】(1)从图中和材料中得知,镍矿在我国储量并不高,而进口总量大,且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根据曲线与柱状图判断出主要从菲律宾和印尼进口镍矿。根据材料描述,禁止镍矿出口,结合图表,推断我国无法从印尼进口矿石。而从菲律宾进口镍矿总量走高。
(2)矿产资源本国储量小,但需求量大,是重要风险点。除此之外,镍矿作为战略资源,价格的波动会传导到工业生产的下游。进口越多元,资源安全程度越高,若只依赖于一两个国家,则存在地缘政治恶化的风险,造成较大的资源安全风险。
(3)对于矿产资源,可以开拓不同进口渠道。而我国本身也要提高利用率,把废弃镍金属资源化。降低对外的依赖。同时,在拥有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在外投资设厂,扩大开放,进口镍板可以替代镍矿石。作为生产加工大国,我国也应该对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定价权,以维护资源安全,防止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造成损失。在资源价格低的时候,国家可以增加收储,做好战略储备。
9.(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图一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德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92%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图二为2017年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图。目前,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图1中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
(1)简述西欧大量输入天然气的主要原因。
(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
(3)简述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德国在甲乙两地间采用输气管道进口天然气的优势。
【答案】(1)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较小,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
(2)有利:海水深度较浅;风浪较小等。不利:冬季海面结冰。
(3)特征:来源于邻近国家;来源多元,俄罗斯比例最大。优势:运输连续性强;运输安全性高;运输量大;成本低。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能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天然气管道修建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多为基础知识考查,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西欧天然气储量、产量有限,但是西欧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冬季冷湿,部分地区需要天然气取暖,因此天然气需求量大,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西欧注重环保,多使用比较清洁的能源,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因此西欧大量进口天然气。
(2)题目要求评价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据图可以看出,波罗的海属于内海,北海是边缘海,波罗的海海水深度比北海浅,四面受陆地阻挡,风力较小,风浪小,利于天然气管道建设;波罗的海是世界盐度最低的海,且纬度比北海高,北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因此波罗的海冬季易结冰,不利于天然气管道建设。
(3)据图2分析,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主要是俄罗斯,其次是挪威、荷兰,主要来源于临近国家,来源多元化较明显,其中俄罗斯的比重最大。甲乙之间主要连接俄罗斯西欧部分及德国北部,甲乙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陆地修建会穿过多个国家,沿线人类陆地活动较为频繁,可或干扰天然气运输;若经过波罗的海修建,可以减少人类陆地活动干扰,充分发挥管道运输的连续性强、运输安全性高、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
10.(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分析】本大题以候鸟景观图和条子泥湿地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因此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材料可知建设“720高地”目的是将其改造为可以满足候鸟栖息所需的高潮位栖息地,说明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因此可推测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
(2)本题考查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要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资源汇入和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组织农业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净化养殖用水,确保达标排放。
(3)本题考查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注意题目要求拟定经验总结提纲,按照提纲的结构,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即可: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修复滨海生态湿地,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7 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其影响-【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共15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影响意义类-【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0,00,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流域内协调发展-【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原卷,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