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最新模考题组练2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目录
一、热点题型归纳 1
【题型一】修辞 1
【题型二】表现手法 7
【题型三】抒情方式 12
【题型四】写景手法 17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22
【题型一】修辞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提分秘籍】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①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
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褚公: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贾谊和褚遂良都曾被贬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写出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但因湘水一带春色盎然,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
B.颈联是用典抒情,身处湖湘大地,诗人自然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是何等地相似,“借人行己”,手法高妙。
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被贬,与自己流落湖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高潮。
D.这首诗歌借古抒怀,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
2.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1.A
2.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赏析能力。
A.“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错。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
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
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颈联中的景与情。
【答案】1.C
2.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由夏天写到秋天”错误,本诗描绘的是夏夜之景,尾联提到夏夜“消暑”,说“江楼会比“茅舍”较清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美妙的风吹古木的声音;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令人仿佛看到月色皎洁而清凉。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传达出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题型二】表现手法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顿生愤懑之情”错误,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对比角度来看,诗歌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下句“马邑龙堆”,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更显得沉郁悲壮。前后构成鲜明对比。
从虚实结合角度来看,诗歌标题是“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第一句“莺啼燕语”写了春天里的鸟语萦耳,景象甚是喜庆,这是眼前实景,第二句“马邑龙堆”写妻子想到几千里外的丈夫在戍守着边关,是想象,两句虚实结合,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从修辞角度来看,“燕语”以“语”来形容燕子的鸣叫,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展现出春天的生机,表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
【提分秘籍】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 歌①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②。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②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广陵散》,嵇康临刑奏之。③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紧扣题目,写因酒兴而鸣琴,由“鸣琴”点题、提挈全诗,“欢”字点出席间热闹的气氛。
B.三、四句转折一笔,以哀景写哀情,不写演奏场景,而写萧瑟凄冷的夜景,为下文写弹琴做铺垫。
C.七、八句“皆静”形象地写出听者聆听琴歌专注入迷的神态,也烘托出“广陵客”高超的演奏技巧。
D.本诗写景、写琴、写情,可谓收放自然,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琴歌之美。
2.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摹音乐的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B
2.①侧面烘托。七、八两句通过写万籁俱寂,四座无言,人们都陶醉在琴声中而侧面烘托出广陵客琴技之高超,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相同的艺术效果;②反衬。三、四两句通过描绘幽邃凄怆的深秋月色图,以哀景反衬之后琴歌之美妙,与白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效果相似;③融情于声(景)。末尾两句写诗人听琴之后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琴声勾起他无限乡思,萌生强烈的归隐之意,与白诗中写琵琶曲勾起作者贬谪意而“青衫湿”有相同效果。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哀景写哀情”错误。从上一联“欢”字来看,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这里与上一联明显不同,应是“反衬”,以哀景写乐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三、四两句写“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此句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而《琵琶行》中也有用景色衬托情感的句子,如“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江边秋景的萧瑟,为下文琵琶女出场做铺垫;
本诗七、八两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
《琵琶行》中也有用听众反映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终了,人们还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之中;
本诗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
而《琵琶行》中也有触动诗人个人感慨的句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声勾起了作者的贬谪之意。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②。
名高(另作“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58岁时。当时他准备前往潭州(今长沙),然后再去衡州投奔故交好友,希望可以谋得一件差事。②贾傅:指西汉文学家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褚公:指初唐书法家褚遂良,因谏阻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被贬为潭州都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诗人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也为这美景所感染,沉浸在即将见到好友的喜悦之中。
B.颔联描写启程时所见之景。诗人环顾四周,岸上飞舞的落花似乎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挽留他。
C.颈联写诗人登舟而行心中所思。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于是百感交集,情不能已。
D.尾联继续写贾、褚二人,借二者均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之事,抒发了诗人因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而产生的沉郁悲愤之情。
2.这首诗是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句句含情,百转千回。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1.A
2.①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首联“湘水春”三字,既点明了时节特征,也概括了沿途风景秀丽、春意盎然,诗人却要孤舟远行,自然流露出黯然伤情的心绪。
②拟人。颔联中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境况。
③用典。颈联借用贾谊、褚遂良二人的典故,二者都曾名高一时,均被贬谪长沙,诗人也正是因为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遇,借古人以抒写情怀。
④直抒胸臆。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沉浸在即将见到好友的喜悦之中”错误。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没有喜悦之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沿途风景秀丽、春意盎然,诗人却要孤舟远行,以乐景衬哀情,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他用拟人化手法,把花、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以寄寓孤寂寥落之情。
颈联是用典抒情。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也正是因为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遇。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诗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
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题型三】抒情方式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①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
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
醺醺若借嵇康②懒,兀兀③仍添宁武④愚。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注)①卢中丞:字子强,歙州刺史。酝:指酒。②嵇康:嗜酒,工诗文,谓已“性复疏懒”。③兀兀:昏沉貌。④宁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为“武”。《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前途黯淡的情况下收到歙州刺史寄来美酒的心理过程。
B.诗人所蒙受的不平随着一壶酒的到来而似乎全然消散,诗人感到做梦般愉悦。
C.“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相关古人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
D.“风蒲”是一种入秋则凋的树木,诗人将其与“悲秋”呼应,增添无限人生况味。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直抒胸臆。如颔联中“有如无”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收到太守寄来的“酒一壶”之后对于“攻破是非”和“削平身世”的真实感受。②运用典故。颈联中诗人运用嵇康和宁武的典故,抒发了深沉淡定的思想感情。③借景抒情。尾联以景作结,诗人通过“夹溪红蓼映风蒲”的描写,用秋天的凄凉景象,表现自己漂泊在外的伤感,同时表达出对卢中丞惦念自己并送来酒的感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感到做梦般愉悦”分析不当,从全诗来看,诗人当时的心态是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前途黯淡的情况下收到卢中丞寄来美酒的心理过程。
首联简单交代诗人的处境,直接抒情。首句“谁怜”透露出诗人的孤单与悲伤,衬托出下句“太守封来酒一壶”的可贵与欣喜。颔联叙述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像做梦一般,似乎连所蒙受的不平也消散了,传递出诗人当时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的心绪。
颈联借用“嵇康”疏懒、“宁武子”愚的典故,继续描写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其中“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嵇康”“宁武子”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
尾联情景结合,以溪边的“红蓼”“风蒲衬托秋天的到来,加上自己即将远行,悲伤的氛围扑面而来,此刻感念朋友分赐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结情。
【提分秘籍】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下题。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①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②。黄童白叟聚睢盱③。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曾往石潭求雨,得而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作《浣溪沙》组词五首。②乌,指乌鸦。③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的“虽未惯”和猿猱的“不须呼”,两种情态相映成趣,含比拟人物的意趣。
B.结尾由虚转实,写在场者归家后把见到的谢雨情景向采桑姑细细叙说,妙趣横生。
C.全词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但又处处暗含喜雨、谢雨的情事,体现词人独特的匠心。
D.全词描写景物,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2.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词人谢雨途中的喜悦之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上片选取照日、溪水、游鱼、树木等意象描写了农村雨后清新亮丽的景色风光,抒发了词人的欣喜之情。②对比。首句写雨后水清见游鱼,暗含了和干旱时潭枯水浊无鱼的对比,隐含着词人欣喜的心情。③色彩烘托。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烘托词人喜悦之情。④衬托。上片结句将视线聚焦在老人儿童身上,直接点明其喜悦之情,衬托了词人和一般村人之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结尾由虚转实”错误,应该是“由实转虚”,“归来说与采桑姑”是词人的想象。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照日深红暖见鱼”,描绘出了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时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在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此句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连溪绿暗晚藏乌”,是说作者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词人的愉悦心情。
“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指代所有聚集的人,词人看到大家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自己喜悦的心情也溢于言表。作者借表现大家的喜悦,衬托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上片中红(照日深红)、绿(连溪绿暗)、黄(黄童)、白(白叟)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
B.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颔联由上而下,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
C.颈联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用“响”“喧”二字将四野的空旷和寂静更加凸显出来,为尾联的“寂寞”做了铺垫。
D.倚楹至旦,发人深思。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复杂,一个沉思苦闷的形象跃然纸上。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1.A
2.①直接抒情,“寂寞将何言”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借景抒情,“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借助所处环境的空旷寂静,凸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错误,诗句“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意思是: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由此可见,诗人是先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后开门面对菜园,并非“出来到了西园”才“听着露水滴落”的声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方式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表达上,诗人先用“繁露坠”“寒月”“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而“闻繁露坠”“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都描写了夜间能听见的细微声响,从露水坠落,到远处泉水泠泠作响,以及山鸟时而一声啼鸣,都是以动衬静,显得更加幽寂,结合注释“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以及学过的《小石潭记》中诗人以清幽孤寂的环境反映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的例子,可见,此处的空寂环境也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最后一句则直抒胸臆,说“寂寞将何言”,意思是: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直接点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之情。
【题型四】写景手法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②甑(zèng):煮酒之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却情感陡转,由喜转愁,诗意跌宕起伏。
2.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答案】1.C
2.①比喻,将田地里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远近高低的角度变化,颔联出句为近景低景,对句为远景高景,此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颔联上下句静中有动,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颈联为动景,出句写行人隔河相语,对句写立鹭摧枝,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⑤虚实结合,颔联禾苗、峰嶂为实,万畴、千嶂带有想象的成分,实中含虚。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C.“是因为”强加因果。颈联写“行人隔水遥相语”,此时人们隔着河大声对话,表现了雨后人们仍然兴奋不已的心情,并不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写景艺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首先了解中间两联的意思:禾苗在风中凌乱地摇摆如万畴锦被,山峰层层叠翠直插云霄似千座玉屏。行人隔着河水遥遥地对话,枝条忽然折断,让站在其上的白鹭受了惊。
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
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
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
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
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
【提分秘籍】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2.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1)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
(2)在意境上,二者不同。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的幽暗空寂意境。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和平平静、恬静优美的意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是比较阅读的题目,要充分把握两首诗歌的相关内容和手法,总结处异同点。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描绘了一幅山居晚归图。意象上描写了“山影”“云水”“钟声”“远烟”等,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①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诗人借西塞山生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由实入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
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满澄潭”起伏的乱云弥漫澄澈的江面;
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诗人借西塞山生发盛衰荣辱的感叹”错误,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在艺术处理上,前二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二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的江水深不见底看起来很蓝,像棉花一样的飘动的云团映满了水面。“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西塞山前的水呈现出蔚蓝色,说明水深。
“乱云如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云层比喻成轻飘的花絮,弥漫在江上,缠绕在山间,是一种神奇的景象,并且很很巧妙的把云和水联系在了一起,蔚蓝的水面上飘着像花絮一样的云朵,有一种清新的意境美。
同时首联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西塞山是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地势险要,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险要的山势对比,山的奇特、水的高深莫测加上云的虚无缥缈形成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
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
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
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D
2.(1)修辞手法:比喻(或双关、象征)。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蔽白日比喻奸邪小人蒙蔽皇帝。
(2)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用,忧国忧君忧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错误,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意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技巧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李白写这首诗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作为登临吊古之作,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杜位①
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
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
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
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
4.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3.D
4.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错误,尾联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点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绪烦乱,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曲江,并非“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国家动乱,这次离别后未必能再次相见,更遑论一起重游,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惆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光飞快的伤感。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国家战争频发,诗人为国担忧。运用想象,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的样子,寄托了诗人对杜位深深的同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群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意同高雅之人交流,暗示出词人渴望追随叶衡,挥戈跃马驰骋疆场。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无数青山被烟雨遮断,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
C.下阙前两句借白发直接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控制。后两句借鸥自笑:沙鸥全身雪白,怕是愁的最高境界了。拍手大笑实为词人的情感挣扎。
D.全词借用眼前青山、万马、烟雨、白发、沙鸥等自然之物,写出情感的变化:愁由无到有,由有到浓得无法消解。
6.在表达情感上,这首词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5.D
6.①拟人,赋予绵绵青山以情感,好似要对叶衡诉说衷肠,却又因迷路而无法接近,含蓄表达出词人对叶衡的倾慕之情、追随的渴望,以及愿望落空后的惆怅。
②反语,“拍手笑沙鸥”看似是开心快乐,实则是词人心中之愁郁积到难以消解的痛苦。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D.“借用眼前青山、万马、烟雨、白发、沙鸥等自然之物”错误,“联翩万马来无数”是说那巍峨的青山乎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好似万马奔腾般从远处踏尘驰来,“万马”不是眼前之物,是比喻里的喻体。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开篇即运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作者登临览胜,远眺重峦叠嶂,那巍峨的青山乎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好似万马奔腾般从远处踏尘驰来,要向高人倾吐心中藏匿已久的所思所想。一个“欲”字,赋予青山以人的性情,急切之姿清晰可见。
结尾两句“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运用反语修辞,他看到那满山雪白的沙鸥,由白发象征“愁”,想到沙鸥“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实上当抗战低潮之际,词人关心国家局势,心中之愁郁积,悲愤之情难以消解,通过写嘲笑沙鸥,其实是在嘲自己的愁。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
边贡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
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④青汉:云霄。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午日观竞渡”,不仅点明了时间、事件,暗含了地点,还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期待。
B.首联从观众感受入手,先设疑,再释疑,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时的热闹场景。
C.颈联写端午节人们祭奠屈原的古风依然存在,“冤魂终古”四个字,在思古幽情中尽显不平之气。
D.尾联写闲暇的日子正适合江亭喝酒聚会,醉读《离骚》,吐露生活中的淡淡哀愁,为间接抒情。
8.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请结合颔联从用词和手法方面简要说明。
【答案】7.D
8.①使用叠词,“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拟声逼真,节奏感强。②比喻恰当,以云喻旗,鼓声如雷,细致描绘了参与竞渡龙舟的装饰,凸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③巧用夸张,云旗翻飞于重霄,如雷鼓声震动清流,在夸张性描摹中展示了龙舟竞渡的浩大声势。④视听结合,凸显热闹场面。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间接抒情”错误。尾联写到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这里面虽然说不觉得其中的忧愁,但实际上却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所以“不解愁”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属于直抒胸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猎猎”和“嘈嘈”均为拟声词,同时又是叠音词。“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而急促。运用这样的词语拟声逼真,增强了节奏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云旗猎猎翻青汉”将旗帜比作云,写出了船上彩旗猎猎在空中翻飞,通过描写龙舟上的装饰写出龙舟的威武,为比赛蓄势,暗示比赛将会十分激烈;“雷鼓嘈嘈殷碧流”,将鼓声比作雷声,通过听觉描写写出竞赛时的热闹场面。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云旗猎猎翻青汉”中“翻青汉”指彩旗直上云霄,写出了船上彩旗猎猎在空中翻飞的场景。“雷鼓嘈嘈殷碧流”中“殷”指震动,写出了敲响的锣鼓喧闹震动清清的水流。用夸张手法描摹比赛场景,足见竞赛声势之浩大。
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云旗猎猎翻青汉”写船上彩旗猎猎在空中翻飞,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雷鼓嘈嘈殷碧流”写敲响的锣鼓喧闹震动清清的水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视听结合,凸显了热闹场面。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赏春
朱淑真①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②,水云间,悄无言。争奈③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④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注)①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年少时曾有一恋人,后恋人离去。②夤[yín]缘:连络,绵延。③争奈:怎奈;无奈。④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初春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照应标题中的“春”。
B.上片运用实笔,通过芳草萋萋、云烟漠漠描绘南浦分别时的场景。
C.“昨宵结得梦夤缘”一句承上启下,由此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
D.词的下片中四、五句写怎奈突然醒来,作者心中愁情憾意仍在。
10.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愁恨”之情?
【答案】9.B
10.①虚实结合。“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是实写,“忆前欢”是虚写,“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是实写,“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又是虚写。下片中“昨宵结得梦夤缘”是虚写。“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是实写。虚实结合,加深女主人公的愁情。
②借景抒情。“芳草断烟”以凄迷之景衬托主人公心中的悲愁。
③化用诗句。“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用啼泪愁容的形象描写烘托愁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上片运用实笔”错。“忆前欢”是女主人公回忆以前和心上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写的是和心上人在南浦分别时的情景:芳草萋萋,云烟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柔肠寸断,泪眼模糊、无语独看高高的青山。这些回忆的画面,可见上片并非都是实写。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虚实结合
上片首句“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从眼前春景凄寒起笔,是实写。接着“忆前欢”是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时光,属于虚写。“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又是实写,反接以闺中的寂寞和送别的感伤。“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又是虚写。下片中“昨宵结得梦夤缘”折入梦境的回顾和思索,是虚写。“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最后实写,回到现实,以痛绝之语作结。全诗虚实结合,写出了主人公愁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②借景抒情
“芳草断烟南浦路”是意思是芳草萋萋,云烟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芳草断烟”描写凄迷之景,以衬茫茫悲情,充满浓郁的感伤色彩。因为不忍眼睁睁看着恋人远离,于是含泪无语、呆看青山而已,这包含着很多难言的苦痛。
③化用诗句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意为那时情人离去寂寞无欢,只有手把梨花,任泪水流淌过如花的脸际。这里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二句诗意,用这种啼泪愁容的形象描写烘托了悲哀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韩偓
省趋弘阁侍貂珰,指座深恩刻寸肠。
秦苑已荒空逝水,楚天无限更斜阳。
时昏却笑朱弦直①,事过方闻锁骨香②。
入室故寮流落尽,路人惆怅见灵光。
(注)①朱弦直,即朱丝直。意指性情耿直。②锁骨香。相传上古时期。司香神女创出了十三种不同的香。据说那十三种香。能深入骨髓,锁住魂魄,故又统称为锁骨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回忆自己当时在朝中的生活状况,皇上的恩惠永远铭记在心。
B.第二句虚写,指出秦苑、楚天随着流水、夕阳一去不复返,令人叹惋。
C.第五句诗人用自嘲的口吻表达出因自己性情耿直而不受时人接受之态。
D.诗末句写路人看到诗人过去的同事如今流落各地,进而产生惆怅之情。
12.诗人是如何围绕“感旧”进行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1.D
12.①叙事抒情。围绕“感旧”,作者在首联中通过叙述自己以前在朝的生活,忆起故主故国。但一切成为往事,只留下美好的怀念,从而表达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
②用典抒情。围绕“感旧”,作者运用秦苑之典故,暗写唐朝宫殿已荒芜,表达出盛衰无常之感。
③直抒胸臆。围绕“感旧”,作者在尾联用“入室故寮流落尽”感叹故僚漂泊流落,表达对故旧的思念与世事无奈的伤感之情。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路人看到诗人过去的同事如今散落各地”错误。路人产生惆怅之情是因为看到过去的繁华宫殿已逝,而不是诗人过去的同事流落各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到自己以前在朝中的生活状况,“指座深恩”是指皇上对自己的恩惠,“刻寸肠”指作者回忆起故国故主,虽然一切已成为往事,但是皇上对自己的恩惠自己永远铭记在心。所以首联通过叙事来抒情,围绕“感旧”,通过叙述自己以前在朝的生活,忆起故主故国。但一切成为往事,只留下美好的怀念,从而表达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
颔联写到秦苑已经荒芜,曾经的繁华随着流水一去不复返了,楚天虽然仍然还在但也只能伴随斜阳,令人叹惋。所以颔联围绕“感旧”, 作者运用秦苑之典故,暗写唐朝宫殿已荒芜,表达出盛衰无常之感。
尾联写到作者入室看到的是故寮的漂泊流落,路人看到过去的繁华宫殿已逝而倍感惆怅,所以作者直抒胸臆,围绕“感旧”,表达对故旧的思念与世事无奈的伤感之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莲
李群玉[注]
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
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
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注]李群玉,晚唐诗人,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屈原曾行吟于此)。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晚开迟谢的碧荷稀稀疏疏,大多已经开败,它的残花因露冷而香消。
B.颔联写晚莲又遭夜雨而纷纷凋落的景象,与首联共同表现晚莲的不幸遭遇。
C.颈联的“楚客”本指楚国诗人屈原,这里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
D.“吴姬”泛指采莲的女子,“停棹歌”写人睹物伤怀,借以反衬莲塘的衰败。
14.本诗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后两联加以赏析。
【答案】13.D
14.①第三联寓情于事(间接抒情),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达对莲塘衰败之象的怆然之情。②尾联直抒胸臆,“幽恨”等词直接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愁绪。③用典,借用屈原涉江的典故,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表达自己怀瑾握瑜的高尚品格。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以反衬”错,“停棹歌”是睹物伤怀,莲塘的衰败亦令人伤怀,应是正面衬托。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楚客”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奇服”是志行高洁之意。作者见莲塘衰败,只好“罢”此奇服了。“吴姬”即吴国女子,诗中是泛指。她们当是采莲女子,愉快地唱着“采莲曲”,即所谓“櫂歌”,当是常事。“吴姬停櫂歌”是写人睹物伤怀,并借以衬托莲塘衰败之象和人的怆然之情的。这一联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达对莲塘衰败之象的怆然之情,为间接抒情。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或他人,不论是楚客涉江还是吴姬飞棹,总是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其幽恨莫可名状。“幽恨”等词直接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愁绪。
用典,“楚客”,本指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子曾在《涉江》中自我表白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奇服”非实指屈子的奇服,而是指屈子志行高洁。作者李群玉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此处正是屈子曾行吟之地,他想到屈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借用屈原涉江的典故,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表达自己怀瑾握瑜的高尚品格。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摹写渔家头戴纶巾,银发丝丝,静静倚坐在树下垂钓,这是渔人日常。
B.诗歌三、四句介绍渔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诗歌五、六句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
16.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这首诗记叙了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垂钓、采桑叶、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②这首诗还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③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饱含艳羡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说法错误,“终日客”指诗人自己长年客居他乡。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诗是一首羁旅诗,作者坐船停泊在西塞山,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首联和颔联是作者对自己所看到的景象的叙述,“白纶巾下发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这是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渔父垂钓、中妇采桑叶、小儿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
接着,颈联“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中,作者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描绘了西塞山菜滑鱼肥的场景,暗示此处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
而尾联作者笔锋一转,“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反观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即使羡慕这里的生活也是徒然,此处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作为一名羁旅之客的孤独之感。
诗中作者将描写、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意蕴丰富,生动感人。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缬:有花纹的纺织品。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18.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至少答出两种)
【答案】17.D
18.①动静结合。全词既有对“楚天”“峰青”“旗梢”“晚波”等的静态描写,也有对“白鱼”的动态描写。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错误。“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出句写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为远视;对句写了“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为近观,视觉角度发生了变化。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可知,“天阔”“数峰”“旗梢”不动、“晚波”平静,写出了环境之静;而“纹缬”样的水波被风吹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玉刀似的双尾白鱼跃出水面,写了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之景的美丽动人。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写出了长有红蓼的水面被风吹乱,就像是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水面之美和白鱼跳波的样子。“红蓼”“白鱼”,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宋代〕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②。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飞鞚:鞋是马勒,飞鞋即纵马疾驰。②娉婷:形容女子姿态轻盈美好。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之情。
B.开篇两句写出了柳枝上的露水使行人的衣衫都沾湿变重了,表现出行人心情的压抑。
C.最后两句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生动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和羞涩天真的心性。
D.本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见幽情奇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这首宋词写景很成功,请赏析本词的写景技巧。
【答案】19.B
20.①动静结合。柳密雾浓原是静景,词人却用露湿征衣的动像来表现。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②虚实结合。看到宿鹭目迷影动,便断定它在做梦,宿鸟梦见了鱼虾吧。写来生动多趣。③移步换景。全词以作者的行程为次序,选取沿途所见众多景物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描绘出一幅情彩俱胜溪山夜景长卷。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出行人心情的压抑”说法错误,“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熟练掌握写景常用技巧如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色彩角度等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并分析。
第一、动静结合: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清新的农村风景图;
第二、虚实结合:“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这是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画面因此生动、多趣。
第二、移步换景:“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二句又真实而自然的描绘生活情味。全词以作者的行程为次序,选取沿途所见众多景物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描绘出一幅情彩俱胜溪山夜景长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作文-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解析版),共28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原卷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最新模考题组练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6 诗歌鉴赏之情感-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最新模考题组练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