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展开焦作市博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定位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亵贬惩劝,各有义例”,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但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脖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对“春默笔法”进行了演绎,这是一大进步,使得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尽是董仲舒固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普代的杜预。他在《春秋左传集解》的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进行了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督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随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尾,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竞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选自《“春秋笔法”集释》,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百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健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百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自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由孔子首创,先经左丘明进行概括,再经董仲舒进行演绎,最终由杜预完成了普及,从而成为了写作与表达的固定范式。
B.孔子以后的著史者,只要在记述历史过程中,按照一定义例,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就必然能达到“春秋笔法”的效果。
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造者,意味着白话小说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这也就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
D.限知性的客观叙述限制了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和对角色的隐衷随意代述,从而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并不隐晦历史事实的真相,以“春秋笔法”记述的历史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是非分明。
B.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因为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而被后代不少学者界定为哲学著作。
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D.作品对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因为作品中行动人物的观点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中刘邦与樊哙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脱身独骑”,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雷雨》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充分地描写了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
4.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红楼梦》中塑造贾宝玉形象时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4分)
5.在记述历史时“春秋笔法”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此,你是否赞同?请根据材料一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
贾府听戏
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躅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捎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凤姐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风姐点。风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扭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狡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与一个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母专为宝钗庆生,又两次让宝钗先点戏,宝钗虽是晚辈,却是当日寿星,贾母的做法符合礼仪。
B.王熙凤暗示戏子像黛玉,宝钗顾及黛玉的面子猜着了却不肯说;宝玉担心黛玉多心,猜着了却不敢说。
C.宝玉先是使眼色惹恼湘云,后又解释缘由让她更不高兴,最后赌咒发誓,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
D.从节选内容看,《红楼梦》善于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内容多是贵族家庭日常琐事,属于“世情小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曲文往往具有暗示作用。“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暗寓宝钗和宝玉没缘法,转眼分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则暗示宝玉最终出家。
B.《红楼梦》情节详略得当。选文详写宝钗点戏,黛玉点戏则只是略点一笔,并未出现戏名,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只是陪衬。
C.《红楼梦》善用冷热对比之法。选文中宝钗生日的热闹与第108回第二次宝钗生日时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红楼梦》善用伏笔照应之法,宝钗点的戏,带出《寄生草》的赏鉴,为后文“宝玉悟禅机”埋下伏笔。
8.《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特色,试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6分)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9.有同学读完《红楼梦》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节选文本和全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此A四B君C者D皆E以F客G之H功I由J此K观L之M客N何O负P于Q秦R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4.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至16题。
咏白海棠 咏白海棠
(薛宝钗) (林黛玉)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究灌若盆。 半卷湘帘平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圆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墓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医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国想女拭啼痕。
歇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姆婷日又脊。 骄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诗首联写宝钗百天闭门保护、亲自浇灌培育白海棠,隐寓宝钗对自己美丽娇艳的容貌自珍自惜,并竭力保护自己。
B.薛诗颔联采用倒装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美丽身影:“露砌招来冰雪魂”隐寓了宝钗冷落孤寂的结局。
C.林诗额联意在赞美百海棠花,却用“偷”梨花的洁白和“借”梅花的傲雪来烘托,避兔了平铺直叙,且有俏皮意味。
D.林诗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月宫仙女缝制白色舞衣来形容白海棠的素白,又借“怨女”“拭啼痕”来描绘它的哀愁形象。
16.以上两首诗以花自况,表现了钗、黛二人的性格特点,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性格特点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3)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①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别,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②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 “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③________。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成“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屠格涅夫写伐木的散文诗,有一句“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读者对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令人 ① 。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打牌,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镶”字甚妙。如果说“挤”在一边,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 ② ,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论。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果园的“树墙子”外面③ 般呼啸而过,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追赶着”,不是稀奇古怪的语言,也不是“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只是在长期观察、思索、捉摸后,将其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22.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阐述“镶”字的“味道”。(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狂敢情身。
——秋瑾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不需要轰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1. 答案:D
解析:A项“固定范式”错误。应为“常用范式”。B项典型绝对化错误。C项“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
2.答案:C
解析:“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3.答案:C
解析:“全知叙述”“充分地描写了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
4.答案:①不是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完成立体形象的塑造。
解析: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答案:示例一:赞同。①“春秋笔法”以不隐晦事实为前提,按照义例是非分明,惩恶扬善;②委婉不是说谎,而是选择,目的是教化人民。
示例二:不赞同。①面对历史事实应该明确地表明观点,直接阐述看法。②委婉是一种妥协与无奈,后世难以考证。
解析: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赞同与不赞同均可,但须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6.答案:C
解析:宝玉形象分析有误:宝玉“爱博而心劳”,整日为女儿悬心、为姐妹操劳,她们都是他同情、关切的对象,并非“自以为是”,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她们着想。
7.答案:B
解析:B项“是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在本回中只是起到陪衬作用”错误。不写黛玉所点之戏是采用“避难法”,因为如果林黛玉所点为自己喜欢的戏曲则很可能招致“不懂事”的非议,而如果其所点之戏为热闹之戏则有效法宝钗讨好贾母之嫌,故作者避而不谈。
8.答案:《山门》与《妆疯》本是互不相关的两出戏,黛玉将二者巧妙串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骨子里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这不仅体现出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酸楚的醋意表露无遗。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9.答案:示例一:我同意。其一,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美德。其二,宝钗乐于帮助别人。比如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或:知道邢岫烟将衣服当出去换钱,便主动帮她赎回并经常接济她。)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
示例二:我不同意。其一,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爱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其二,宝钗保守、教条,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比如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今的社会里,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生”实际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的追求。
10.答案:DIM
解析:文断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点断。
11.答案:B
解析: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12.答案:C
解析:“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13.答案:① 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
② 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解析:翻译古文,要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尽量严谨、通顺,不改变原意。
14.答案: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悖的。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要都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娇美妖冶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拋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多;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国,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15.答案:D
解析:“拟人”错误。第一句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
16.答案:(1)相同点:高洁;黛玉:碾冰为土玉为盆,以冰为土,玉石为盆,可见其高洁。宝钗:冰雪招来露砌魂,以冰雪为魂。可见其高洁。(2)不同点:宝钗稳重,黛玉灵巧,宝钗“昼掩门”,黛玉“半掩门”。总之,宝钗淡雅、宁静,黛玉哀愁、深情(多愁善感),宝钗“淡极”“玉无痕”,黛玉“拭啼痕”“娇羞默默”。
解析: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赋分。
17.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考查古诗文填写,不能出现错字,如“锱铢”“襟”“沧浪”等。
18.答案:目不识丁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解析:目不识丁:一个字也不认识。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合适。高山景行:比喻值得效法的崇高的德行,与语境相符。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故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19.答案:C
解析: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词语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20.答案:A
解析: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21.①肃然起敬;②不以为然;③风驰电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引发读者对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推断散文诗让人感悟深刻,使人有敬佩之情,故可填写“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
第二空:依据“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推断前文应该是认为这首诗诗意不通,不认可这句诗,故可填写“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第三空:依据“呼啸而过”推断火车非常快,像风和电一样,故可填写“风驰电掣”。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快。
22.答案:①“镶”字展现出水手在热闹的打牌现场只是一个“配角”“旁观者”的状态。而“挤”则展现出其在现场积极参与的状态。②“镶”字运用了拟物修辞,将人物化,突出人物的“静态”,形象地表现出水手因“没有钱”而受牵制无法参加打牌的无奈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由原文“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镶’字甚妙。如果说‘挤’在一边,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可知,“镶”一字由静态的感觉,无法移动固定视角的意思,展现出水手在热闹的打牌现场只是一个“配角”“旁观者”的状态。而“挤”有来回移动的意味,有左右位置的转换的意味,故“挤”有主动的意思,即展现出其在现场积极参与的状态。
由原文“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打牌”可知,水手在看打牌的时候不上前,意味着他没有本钱去打牌,一个“镶”表达了他窘迫的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水手因“没有钱”而受牵制无法参加打牌的无奈形象。而“镶”一般用于事物被镶嵌在某处,小说中“镶”字运用了拟物修辞,将人物化,突出人物的“静态”和被动的状态,表达了人物的无钱的状态和无可奈何心态。
23.答案:略
关于审题——
第一句话围绕爱国、献身等方面;第二句话围绕责任担当、关心民生、悲悯之心等方面;第三句话围绕幸福、友爱、亲情、淡泊名利等方面。
对以上材料,从共性逻辑分折方面包涵追求、梦想、爱、使命、贵任等要素。从递进逻辑方面分析:有的人格局是家,有的人格局是国,有的人格局是天下,不同的爱的社会效用不同,不必做格局大小的褒贬评价。从对比角度分析:析异同进而从因果角度深入分析,还可以看此时代与梦想的关联。清末祖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塑造了秋瑾的梦想,中国人饿肚子的现实塑造了袁隆平的梦想;也可以看出人的梦想对时代产生的效用。正是因为秋瑾们们追求,才改变了中国被瓜分的现实;正是因为袁隆平们的努力,才让中国人吃饱了饭;正是因为有罗海琼们那样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洋溢着丰福。要注意,不能对罗海琼做贬低性评价。
立意参考——
1.当今,仍需爱国与奉献;2.做人,应有崇高的追求;3.既要顾 “小家”,更要念“大家”;4.既要“关注身边人”,更要关注“所有人”;5.爱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6.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7.不忘过去,珍惜当下;8.“小家”的幸福来自“大家”情怀;9.当今,我们应该有“家国情怀;10.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命)等。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2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共19页。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