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53套)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4节海_气相互作用教师用书
展开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1)海—气水分交换。(2)海—气热量交换。2.全球水热平衡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热带地区是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地区的原因(1)热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2)热带地区海洋平均每月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3)热带地区海区面积大,海水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也丰富。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影响。地区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 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世界其他地区与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拉尼娜现象(1)概念: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考点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2020·浙江7月选考)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图1 图2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D.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图1: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年内海冰面积变化范围为5×106 km2~13×106km2;②图2: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年内海冰面积变化范围为 km2~16×106km2调动和运用知识①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②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弱思维路径【我的解答】C 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基础表现水平衡热平衡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考向1 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2022·芜湖模拟)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天气、气候,甚至我们呼吸的氧气,都由海洋调节,海洋是“天气加湿器”“调温空调机”“台风孵化器”“超级换风扇”。下图示意影响我国的主要季风路线。据此完成1~2题。1.海洋被称为“天气加湿器”,主要是因为( )A.植物蒸腾量小于陆地蒸发总量B.海洋蒸发总量远大于陆地蒸发总量C.陆地蒸发总量大于河流蒸发量D.陆地蒸发总量远大于海洋蒸发总量2.海洋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根本原因是( )A.海洋是地表最大的储热体B.海洋面积大蒸发量大C.洋流能调节沿岸地区气候D.台风给陆地带来雨水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海洋是‘天气加湿器’”,海洋面积大,海上蒸发的水汽量大,随水汽输送环节将水汽输送到陆地,形成降水。由此可知,海上蒸发是大气中水蒸气的主要来源。陆地蒸发总量包括河流蒸发量、植物蒸腾量等,A、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陆地蒸发来源受降水量影响,但降水量有限,因此海洋蒸发总量远大于陆地蒸发总量,B正确,D错误。第2题,地球大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面积大,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吸收太阳的热量比陆地多,散热比陆地慢,因此海洋是地表最大的储热体,以热量传递的形式来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A正确。B、C、D都是以海洋储热为前提而发生的,是海洋影响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具体表现。考向2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时,引起水分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3~4题。 3.“海浩”现象常出现在(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4.“海浩”现象发生时( )A.海—气温差大,风力较大B.海—气温差大,风力较小C.海—气温差小,风力较大D.海—气温差小,风力较小3.D 4.A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时,引起水分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比冬季清晨小(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进行分析),A错误;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误。第4题,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现象。考点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当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出现显著异常时,会导致海洋环流异常。下图示意热带太平洋海平面以下100~200米温度异常的平均状况。图中实线表示温度异常偏高,虚线表示温度异常偏低,图中等值距为0.2℃。据此完成(1)~(3)题。(1)当图示温度现象出现时( )A.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下降B.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C.太平洋西岸地区河口咸潮严重D.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减弱(2)受此现象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为( )A.寒潮 B.暴风雪 C.台风 D.干热风(3)当图示海域东、西两侧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发生互换时( )A.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增强B.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C.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产量增加D.秘鲁沿岸干旱加剧【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温度分布特征:当热带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出现图示温度分布特征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②天气变化:此时东南信风增强,将温度较高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海水堆积致使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水温升高,气压下降,潮湿的上升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太平洋西岸水循环加强,降水增多,河口咸潮减弱,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增强调动和运用知识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热带西太平洋气流上升活跃,多台风和热带风暴生成,台风灾害增多学科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图示区域轮廓,认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所影响全球的大致区域综合思维①当图示海域东、西两侧海洋表层温度发生互换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热带太平洋西部气流上升减弱,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②热带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气压降低,东岸地区离岸风减弱甚至消失,东南信风减弱,离岸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沿岸降水增加,底层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导致秘鲁渔场减产【我的解答】(1)B (2)C (3)B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影响1.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强盛,表层暖海水向西流。2.异常年份(1)东南信风减弱,表层暖海水大量东流(倒流)。(2)表层暖海水沿南美西海岸向南流。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项目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图示沃克环流减弱或消失增强东南信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增强洋流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南赤道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秘鲁寒流增强太平洋水温太平洋西岸水温降低,东岸水温升高太平洋西岸水温升高,东岸水温降低太平洋沿岸天气、气候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加,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西岸降水减少,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太平洋东岸降水减少,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太平洋西岸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增多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类型对我国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台风减少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南涝北旱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位置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平原一带少雨干旱。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暖冬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现象热带气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易出现洪涝灾害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考向1 厄尔尼诺现象(2022·长沙模拟)读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1~2题。1.厄尔尼诺发生时最可能的现象是( )A.智利面临旱灾风险B.中国东部雨带推移速度加快C.澳大利亚东部洪涝频发D.秘鲁渔场产量减少2.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 B.C. D.1.D 2.A 解析:第1题,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变暖,秘鲁寒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智利面临涝灾风险,A错。副热带高压减弱,中国东部雨带推移速度变慢,B错。澳大利亚东部暖流势力减弱,导致旱灾频发,C错。由于信风减弱,上升流减弱,饵料不足,渔场减产,D对。第2题,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这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洋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深层冷海水上泛,所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综合上述得知,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地区即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部,气流下沉,海水上升,而在亚洲东部受暖流影响,气流上升,故选A。考向2 拉尼娜现象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3~5题。3.图中甲、乙的气压状况及形成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甲为低压,赤道暖流增强B.甲为高压,冷水上泛增多C.乙为低压,太阳活动异常D.乙为高压,暖流势力减弱4.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①冬装售卖增多 ②河流径流量大 ③甘蔗冻害加剧 ④油菜花期提前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5.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3.A 4.B 5.A 解析:第3题,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东南信风增强,赤道暖流增强,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东部异常降温,西部异常增温,故甲为低压,排除B,A正确。乙位于30°N左右,属于副热带高压带,该地区形成气压中心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陆地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高气压以高压中心的形式保留在海洋上),C、D错误。故选A。第4题,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省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较往年严重,油菜花期推后,①③正确,④排除。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且广东省易受冷气团控制,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小,②排除。故选B。第5题,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甲形成了热低压,低纬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A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B。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选A。十五 海—气相互作用(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3·莆田模拟)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20°N~25°N,127°E的海域,研究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图1示意该台风移动路径及剖面位置,图2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剖面M—N的海水温度变化(单位:℃)。据此完成 1~3题。图1图21.与过境前比,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 )A.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左侧B.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左侧C.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右侧D.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2.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A.升温 上升气流影响 B.升温 表层海水下沉C.降温 下沉气流影响 D.降温 下层海水上升3.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能体现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是( )A.海水蒸发 B.狂风暴雨C.风暴潮 D.风海流1.D 2.D 3.C 解析:第1题,在太平洋,台风中心自东向西移动,逐步从太平洋向我国靠近,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23°N~25°N,根据MN剖面图可知,23°N~25°N区域在M一侧,由此可以判断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故选D。第2题,台风带来狂风,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使下层海水上升来补充,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水温下降,故选D。第3题,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潮汐叠加时的情况,是一种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C正确。海水蒸发是海洋向大气输送能量,A错误。狂风暴雨是大气的一种能量释放,不能向海洋输送能量,B错误。风海流是正常的风力带动的表层海水的流动,不是台风发生时的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与沃克环流相关联。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汇合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如图)。据此完成4~6题。4.沃克环流的形成与( )A.海陆的热力差异有关B.太平洋东、西受热不均有关C.太平洋东、西洋流性质有关D.季风环流有关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会减弱,从而导致( )A.澳大利亚东部洪水泛滥B.印度尼西亚地区泥石流增多C.秘鲁沿海更加干旱D.秘鲁沿海洪涝灾害增多6.沃克环流中甲气流能从太平洋东部到达太平洋西部,这与( )A.东南信风有关 B.东北信风有关C.亚洲低压有关 D.太平洋的副高有关4.C 5.D 6.A 解析:第4题,“沃克环流”是因洋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与热力环流的成因相同,不是海陆的热力差异;同纬度的太平洋东、西受热差异不大;太平洋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水温差异大,可形成“沃克环流”;与季风环流无关。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会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使澳大利亚东侧沿岸的暖流势力减弱,大气的上升运动减弱,降雨减少,会发生旱灾;印度尼西亚地区降水也会因此减少,所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会降低;赤道逆流增强,使秘鲁沿岸的水温异常增高,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第6题,据图可知,甲气流能从太平洋东部到达太平洋西部,是受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2023·南昌模拟)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Nino3.4海区,即5°S~5°N,120°W~170°W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下图示意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气候平均态变化。据此完成7~8题。7.2021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的月份为( )A.2月 B.4月 C.8月 D.10月8.2018年1月—2021年12月( )A.拉尼娜影响时间最短的是2021年B.出现拉尼娜状态的时间间隔缩短C.中东部太平洋水温长期偏低D.秘鲁沿海渔业资源趋于减少7.D 8.B 解析:第7题,据材料信息可知,进入拉尼娜状态需要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图中显示,2021年10月、11月、12月这3个月,关键区的平均海表温度均低于气候平均态0.5℃,因此,2021年10—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10月为开始的月份,故选D。第8题,图中信息显示,2018年1月—2021年12月,第一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18年1—3月,第二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20年8—10月,第三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21年10—12月,时间间隔缩短,B正确。2018年1月—2021年12月,2019年没有进入拉尼娜状态,也没有出现拉尼娜事件,说明2019年几乎不受拉尼娜影响,A错误。整体来看,中东部太平洋水温存在偏高的时段,C错误。中东部太平洋水温偏低,会使得秘鲁渔场的渔业资源变得丰富,水温偏高,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出现趋于减少的趋势,D错误。水圈中水体通过水循环各环节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形成一个个全球性的动态水量转化系统,称为水文循环系统。它既联系水圈的各个子系统,又是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联系的纽带,并形成彼此联系(耦合)的子系统。读水文循环系统示意图,完成9~10题。9.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占海洋蒸发水分通量的( )A.7.1% B.8.3% C.10.8% D.11.8%10.下列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通量处于动态平衡的是( )A.地表—地下系统 B.陆地—大气系统C.海洋—大气系统 D.海洋—陆地系统9.B 10.D 解析:第9题,读图文可知,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为径流,数值为36,海洋蒸发水分通量为434,故占比为36/434,约为8.29%,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0题,读图,地表—地下系统无水分通量数值,A排除。陆地—大气系统水分通量中,大气降水为107,蒸发蒸腾为71,不平衡,B错误。海洋—大气系统水分通量中,蒸发为434,降水为398,不平衡,C错误。海洋—陆地系统水分通量中,径流为36,水汽输送为36,平衡,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11.(2022·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平流海雾一般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混合海雾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饱和的空气与冷空气混合而产生的雾。受东亚大陆和热带海洋的交替影响,我国珠江口海域海雾频发,混合海雾和平流海雾是其主要类型。研究表明,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大气层结等条件影响珠江口海雾的形成和消散。下表示意两类海雾相关气象数据。海雾类型相对湿度/%风速/(m·s-1)风向海—气温差/℃平流海雾88.53.1偏南风-0.21混合海雾90.82.2偏北风0.54(1)判断珠江口混合海雾形成的季节,说明其形成过程。(2)说明平流海雾形成后,海—气温差增大对其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题,混合海雾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饱和的空气与冷空气混合而产生的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混合海雾发生时以偏北风为主,故此时最可能是冬季。冬季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冷空气前锋抵达珠江口海域,地表干冷空气与珠江口暖湿气流交汇混合,暖湿空气的温度降低,水汽达到饱和后凝结,形成混合海雾。第(2)题,结合材料“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大气层结等条件影响珠江口海雾的形成和消散”可知,平流海雾形成的海—气温差是-0.21℃,说明气温高于海水表面温度;海水温度变化小,海—气温差增大时其实主要是气温升高;低层大气存在逆温层,有利于海雾的长时间维持,若气温升高,逆温层就会慢慢消失,海雾难以维持而消散,气温升高也会使水汽不易凝结,加快海雾消散。答案:(1)冬季。大陆上的冷高压向南扩展,冷空气前缘到达珠江口海域,地表干冷空气与珠江口暖湿气流交汇混合,暖湿空气温度降低,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雾。(2)平流海雾发生时,气温高于海水表面温度;因为海水温度变化小,所以海—气温差增大时主要是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加快海雾消散。12.(2022·哈尔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东部、中部的热带海洋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变暖,导致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气环流图。(1)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对南太平洋东部海域及沿岸陆地自然环境的影响。(2)根据材料图示,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变化及易产生的气象灾害。解析:第(1)题,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而东南信风减弱,会导致因离岸风产生的秘鲁寒流随之减弱,秘鲁寒流减弱会导致秘鲁沿岸地区海水和大气温度升高。秘鲁寒流为上升流,上升流若减弱,则深层海水的营养物质上泛会减少,使鱼类的饵料减少;同时上升流减弱会导致该海域水温升高,导致生存在寒流低温海水的冷水鱼大量死亡,同时导致以这些鱼类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秘鲁寒流若减弱,其降温减湿的效果也会减弱,会导致当地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量加大,使该地盛行上升气流,增加降水;该地区原本较为干旱,而降水的突然增加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分布有安第斯山脉,山地面积大,降水增多易在山地地区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区域原本是干旱的沙漠,而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部分短生命植物的生长。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偏弱,且中心位置偏南,会导致我国夏季的东南季风减弱。东南季风减弱会导致锋面雨带长期在我国南方地区徘徊,南方降水时间更长,降水增加,而北方降水时间较短,降水减少,从而造成我国南涝北旱的情况。答案:(1)秘鲁寒流减弱,海水及沿岸地区大气温度升高;秘鲁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分减少,饵料减少,水温升高,鱼类死亡,鸟类减少;温度升高,海水蒸发加大,气流上升,降水增加;降水增加,沿岸低地易发生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多山地,降水增多,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降水增多,利于部分植物(短生命)生长。(2)厄尔尼诺年份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南,将导致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降水较正常年份多,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变少;导致南方易涝,北方易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