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53套)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8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师用书
展开第二节 城镇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概念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①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3)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后期成熟的阶段城镇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问题及原因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原因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区域差异:目前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方向: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2.主要表现(1)城市日常生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2)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具体体现例证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安徽宏村: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水源,而且调节了气温,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村中的祠堂、书院等,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福建永定土楼适宜聚族而居,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具体体现例证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城镇的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点一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73(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2)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思维培养】知识储备材料信息文字: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表格: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调运知识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思维路径第(1)题第(2)题四城市总人口都在增加,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引导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我的解答】(1)A (2)B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城镇化的不同阶段1.郊区化2.逆城镇化3.再城镇化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自然环境(1)有利影响。(2)不利影响。2.人文环境(1)有利影响。要素影响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①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②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不利影响。要素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镇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建设生态城市。考向1 城镇化进程(2022·海南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C.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2.该国该时期(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1.D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第2题,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就业机会多是由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如果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考向2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2021·浙江1月卷)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 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 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B 解析: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没有改变河网,①错误。污水管进行污水处理,改善了水质,雨水管的水可以用于绿地生态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②正确。雨水管系统设置了透水地面,有利于下渗,减少了城市内涝,③正确。雨污分流收排系统并没有节约土地,④错误。考点二 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2022·湖南卷)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下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1)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2)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 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思维培养】知识储备材料信息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图像:体育非遗大多沿湘江及其支流分布调运知识影响非遗申报的因素,影响洪涝灾害的原因思维路径第(1)题体育非遗大多沿湘江及其支流分布,河流因素是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第(2)题长沙市与其他地区相比,省会城市经济发达,体育非遗挖掘、申报能力强,数量多第(3)题【我的解答】(1)C (2)D (3)C 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景观类型形成原因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地区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遵循严格礼制体现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镇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镇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1)对建筑布局的影响。类型表现原因美国城市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的文化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发展历史不同欧洲城市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2)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类型表现原因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著称中西地域文化差异美国建筑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布局开敞(3)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表现原因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中西统治权力的不同考向1 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2023·广州模拟)在我国横断山脉中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河谷两岸分布着大量白色外墙的方形碉房——白藏房(如下图所示)。白藏房属于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当地农民以木柱为支撑,墙体则是用黏土夯筑而成。外墙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据此完成1~2题。1.白藏房多建在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 )A.降水更丰沛 B.光照更充足C.便于就地取土 D.地震灾害更少2.白藏房墙体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其优势是( )A.不易坍塌,稳定性好 B.通风透气,节省成本C.防寒保暖,美观大方 D.节约空间,采光良好1.C 2.A 解析:第1题,据材料“墙体则是用黏土夯筑而成”可知,河谷地带便于就地取土;河谷地带海拔低,大气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弱,光照弱;地震发生的频率不会因地形类型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对白藏房多建在河谷地带影响较小。第2题,横断山区地质活动活跃,多地震,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稳定性好,不易坍塌;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可知墙体厚,不会节省成本;横断山区地处亚热带,冬季温和,没有必要防寒保暖,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与防寒保暖没有相关性;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不能节约空间。考向2 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影响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据此完成3~4题。3.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 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轻城市内涝C.减轻大气污染 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4.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A.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B.缓解城市交通拥堵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3.D 4.B 解析:第3题,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改善建筑通风采光,避免阴面房屋见不到阳光,D对。对方便居民出行、减轻大气污染影响较小,不是主要目的,A、C错。不能减轻城市内涝,B错。第4题,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加快车辆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B对。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升治安管理水平作用小,A、D错。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C错。二十八 城镇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土地城镇化是指某一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由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土地城镇化水平提高。下图为中国土地城镇化多尺度影响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与2005年相比,2016年( )A.农业资源对建成区具有正向影响B.要素投入对市级层面影响减弱C.公共服务对市级层面的影响程度增强D.生态资源是省级层面主要的影响因素2.中国土地城镇化的关键动力有( )①资源禀赋 ②政府政策 ③地理位置 ④经济发展水平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1.B 2.C 解析:第1题,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6年农业资源对建成区的影响是负向的,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要素投入对市级层面的影响减弱,B正确;公共服务对市级层面的影响逐渐减弱,C错误;省级层面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D错误。第2题,中国土地城镇化的转变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其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土地城镇化水平高,①错误;地理位置不是影响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③错误。故选C。城市蔓延一般是指一种低效、无序的城市空间开发形式,具有空间分散扩展、人口密度低、单一功能土地利用、依赖小汽车交通等特点。一般从人口密度、经济效率、空间形态构建综合蔓延指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蔓延加剧。读2014年中国城市规模与综合蔓延指数散点图,完成3~4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超大城市地价高,蔓延程度高B.中等城市吸纳资金和人口能力弱,蔓延程度大都较高C.北方城市人口流入多,蔓延程度大都高于南方D.东南沿海城市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蔓延程度大都较低4.我国城市综合蔓延指数升高带来的影响是( )A.加剧了城市热岛环流B.有利于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C.扩大了城市人口规模D.降低了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3.B 4.D 解析:第3题,从图中的数据可知,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综合蔓延指数低,蔓延程度较低,A错误。中等城市人口一般较少,吸纳资金和人口能力弱,蔓延程度大都较高,B正确。从图中看,北方部分城市的蔓延指数低于南方城市,C错误。东南沿海城市周边的基础设施完善,但城市蔓延程度不一定都低,如汕头,D错误。第4题,城市综合蔓延指数升高,空间分散扩展、人口密度低有利于减缓城市热岛效应,A错误。由于城市蔓延是一种无序的开发,城市管理较差,城市生态环境会变差,B错误。从图中可知,蔓延指数高的城市主要是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对小,城市综合蔓延指数升高不一定扩大人口规模,C错误。由“城市蔓延一般是指一种低效……依赖小汽车交通等”可知,城市的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公共服务水平低,D正确。(2023·广州模拟)太湖流域腹部平原水网地区地处湿润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77毫米,降雨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1980年以来,短历时(<6小时)降雨呈显著上升趋势。下图示意1979—2016年该地区不透水面率变化。据此完成5~6题。5.该地区不透水面率增加可能会加剧( )①热岛效应 ②洪涝灾害 ③水土流失 ④太阳辐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6.太湖平原水网地区的城市防洪减灾应注重( )A.降低水网密度 B.扩大水田面积C.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D.防御泥石流5.A 6.C 解析:第5题,不透水面率增加与太湖流域腹部高度城镇化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导致城市大气层结构变得不稳定,易产生热力对流,极容易形成短历时降雨,同时不透水面率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容易加剧城市内涝;不透水面率增加,硬化地面增加,不会加重水土流失,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第6题,城镇化进程中应努力保持水系现状,并注重优化骨干河网结构,从而增强城市的洪涝蓄滞与消纳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涵养地表径流,缓解洪涝压力;扩大水田面积,会导致围湖造田等,减小了水域面积,不利于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地处平原地区,泥石流灾害较少。(2023·镇江模拟)我国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大多采用斗拱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短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据统计,这些古建筑约80%幸存于山西省,其中,大部分集中于晋东南地区。下图为晋东南古建筑分布(图1)和平拱构造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7~9题。图1图27.晋东南古建筑( )A.多沿河源分布 B.多集中于盆地内部C.多沿山脊分布 D.多集中于高原边缘8.木构古建筑大多采用斗拱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承载挑檐重量 B.扩展室内空间C.防止建筑腐蚀 D.抵御台风侵袭9.晋东南古建筑得以大量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增长,城镇扩张B.气候干燥,人口稀少C.地形封闭,受扰较少D.森林丰富,取材方便7.B 8.A 9.C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晋东南古建筑既有沿河分布的,也有距离河较远的;东西山地包围的中部盆地是古建筑分布的主要区域,而山地上分布较少;高原边缘位于西侧山地上,古建筑分布较少。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斗拱是用来连接立柱和横梁的结构,主要是为了增加立柱的受力面积和承重能力,使其能够承受挑檐的重量;斗拱位于屋顶,不能扩展室内的空间;斗拱结构复杂,自身的缝隙较多,没有防腐蚀的能力;山西深居内陆,受台风影响小。第9题,经济增长,城镇扩张会使得城镇更新加快,古建筑被更新的概率增加;晋东南位于汾河谷地,人口集中,数量多;汾河谷地相对封闭,受外界干扰少,保留历史建筑多;黄土高原及周围山地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资源少。二、非选择题10.(2022·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总面积32万平方千米,钾盐、镁盐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海西州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只有1.5人。2020年该州城镇化率达到76.57%,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海西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断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方式,努力提升农村社区质量。下图示意海西州城镇分布。(1)指出海西州城镇的特点。(2)分析海西州城镇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3)请为进一步提升海西州农村社区质量提出合理建议。解析:第(1)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位于内陆,人口少,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海西州属地级行政区,级别低,提供服务数量较少;人口少,城镇少,城镇间关联性较弱。第(2)题,海西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位于内陆,海拔高,降水少,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牧业发展条件差,因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少;钾盐、镁盐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工矿业发展快,故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因此城镇化水平高。第(3)题,根据“海西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断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方式,努力提升农村社区质量”可知,海西州农村社区应该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如交通等条件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注重城乡融合,以农矿产品为依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交通状况,加强对外联系,增强与中心城市(城镇)联系。答案:(1)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级别低,提供服务数量较少;城镇间关联性较弱。(2)海西州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牧业发展条件差,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少;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展快,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因此城镇化水平高。(3)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注重城乡融合,以农矿产品为依托,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交通状况,增强与中心城市(城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