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53套)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师用书
展开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 南亚的孟加拉国 |
自然条件较差 | 区域发展得很好 | 日本 |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
分布 |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
特点 |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
我国状况 |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
①过渡地带
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
措施 | 具体做法 |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 |
构筑防护体系 |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 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 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考点一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 图像: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区域内有湖泊、雪山,风景优美 |
调运知识 | 水能丰富的条件: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多,水量大 | |
思维路径 | 第(1)题 | |
第(2)题 |
【我的解答】
答案:(1)降水丰富,河湖众多,地势起伏大,可发展电力工业;河湖众多,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可发展旅游产业。
(2)山地多,矿产资源、能源贫乏,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1)对区域发展有利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 具体表现 |
气候 |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光照条件好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 |
土壤 |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
水源 | 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下水丰富 |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决定区域发展。
①有些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人口稠密、科技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产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②有些区域自然条件较差,但由于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水平高等,区域发展水平高。
(3)改造自然条件,促进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 改造方式 | 对区域的影响 |
气候条件 | 发展温室,改造热量条件 | 提高耕地利用率 |
人工降雨,改造降水条件 | 缓解区域旱情 | |
地形条件 | 山区发展梯田,发展立体农业 | 发展农业,保持水土 |
水文条件 | 修建水利工程 | 防洪、排涝、灌溉等 |
过度开发 |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 |
生物条件 | 过度捕捞、物种引进等 | 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生物入侵 |
破坏植被 | 出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联
2.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自然资源 | 我国分布 | 世界分布 | 合理利用 |
水资源 |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
土地资源 |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
森林资源 |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及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
矿产资源 |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
考向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资源诅咒系数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资源遭受诅咒的程度越高,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并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读1990—2007年广东与山西资源诅咒系数变化图,完成1~2题。
1.对山西资源诅咒系数较高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第二产业比重小 B.距离海洋较远
C.产业结构较单一 D.生态环境脆弱
2.使得山西资源诅咒系数较高的资源是( B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地热资源
考向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3·北京模拟)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村落依河而建,周边森林茂密、磷矿丰富。下图示意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据此完成3~5题。
3.早期尧治河村横向兼并,购买周边磷矿开采权,主要是为了( )
A.延缓资源枯竭 B.延长产业链
C.扩大生产规模 D.降低生产成本
4.尧治河村由横向兼并到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 )
A.资源丰富 B.市场庞大
C.人口众多 D.管理先进
5.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 )
A.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B.做好区域产业规划
C.均衡发展三大产业 D.积极开发矿产资源
3.C 4.A 5.B 解析:第3题,从材料和图可知,早期尧治河村横向兼并购买周边磷矿开采权,是为了开采更多的资源,而非延缓资源枯竭,A错误;购买磷矿开采权,而非发展磷矿加工,产业链并没有延长,B错误;通过购买采矿权,使尧治村的集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扩大了生产规模,C正确;购买采矿权,是扩大经营,增加了工人人数,而非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等生产成本,D错误。故选C。第4题,从材料和图可知,“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村落依河面建,周边森林茂密,磷矿丰富”,1996年以后,尧治村建水电站,2006年依托水电站和山林,发展生态旅游业,丰富的资源为尧治河村由横向兼并向纵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A正确;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人口数量不多,市场较小,BC错误;该村为偏远落后的山村,管理不是很先进,D错误。故选A。第5题,结合图可知: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是在区域产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做好区域产业规划,B正确;尧治河村发展历程中并没有注重加快城镇化的进程,A错误;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提到农业,所以不是均衡发展三大产业,C错误;尧治河村发展后期并没有积极开发矿产资源,D错误。故选B。
考点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1·浙江6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 人口数/万人 | 耕地面积/103 hm2 | 人均粮食产量/kg |
甘肃 | 2 647 | 5 377.0 | 440 |
青海 | 608 | 590.1 | 174 |
宁夏 | 695 | 1 289.9 | 540 |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青海省耕地面积小于甘肃和宁夏,但人口与宁夏相当;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深处大陆内部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土地等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青海省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气候特征为高寒;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
综合思维 | 高寒气候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其产生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综合分析 |
【我的解答】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原因 | 具体表现 | |
自然原因 |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 ①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
多大风 | 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 |
人为原因 | 过度开垦 |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同时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 |
过度放牧 |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而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 |
不合理的樵采 | ①满足牧民的燃料需求;②为了增加收入,在草原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发菜等 | |
不合理 的开矿 | 开矿和道路建设过程中不注重保护地表植被,易造成土地退化 | |
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石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 内容 | |
原因 | 自然原因 |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 |
危害 |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态环境恶化 | |
治理措施 | 自然 |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 ③植树造林 |
人为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实施生态移民等 |
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 内容 | |
原因 | 自然原因 | 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土壤:表层土壤疏松 |
人为原因 |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
危害 | 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
治理措施 |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 |
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考向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2·清远模拟)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据此完成1~3 题。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C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产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
3.2014年以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C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考向2 水土流失的治理
(2023·洛阳模拟)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沟道治理一直是重中之重。沟道治理主要包括淤地坝、水库、谷坊等工程建设,其中淤地坝一直是建设重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人择沟道而居,繁衍生息。因此,当地有着悠久的打坝治沟历史,也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的说法。下图示意小流域治沟造地后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小流域打坝治沟效果最显著的工程是( )
A.1号坝和2号坝 B.2号坝和3号坝
C.3号坝和4号坝 D.4号坝和5号坝
5.对“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的合理解释是( )
A.打坝蓄水,调节了小流域的气候
B.打坝抬田,增加了耕地种植面积
C.打坝降坡,减轻了小流域沟道发育
D.打坝淤地,改善了土壤水肥条件
6.除打坝治沟之外,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合理的是( )
A.谷地修建储水窖 B.谷地开挖排水渠
C.坡地修筑鱼鳞坑 D.坡地铺设草方格
4.B 5.D 6.C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在2号坝和3号坝下游,地下水位抬升最显著,治理效果最好,B正确;在1号坝、4号坝和5号坝下游的地下水位抬升稍差,说明治理效果稍差,A、C、D错误。第5题,小流域打坝治理可起到拦截泥沙、固沟淤地的作用,改善土壤水肥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调节气候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A错误;耕地面积增加之后,可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增加,但是耕地质量不提高,对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带动作用较小,B错误;减轻小流域沟道发育,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C错误。第6题,谷地修建储水窖对治理水土流失无明显作用,A错误;谷地开挖排水渠不能起到拦蓄泥沙的作用,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明显,B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降水集中时期坡地地表径流流速快,地表径流对坡地侵蚀作用更显著,在坡地修筑鱼鳞坑可以拦截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C正确;草方格主要用于治理荒漠化,D错误。
三十五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0年12月,兴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的福建省福清市天宝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天宝陂选址在龙江下游地势较高处,拦河坝顺水流方向凸出成拱形,与河道斜交,在右岸处形成漏斗状,引水口正处于漏斗嘴(如下图)。千百年来,天宝陂控灌着龙江下游的广袤农田。读图,完成1~2题。
1.不直接利用龙江河水,而修建天宝陂渠道引水灌溉农田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灌溉总水量 B.避免咸潮影响水质
C.减少沿河水污染 D.阻挡河沙流入农田
2.独具巧思的天宝陂灌溉工程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其精妙之处表现在( )
①选址在地势较高处,利于蓄水
②泄洪闸在洪水期开闸,利于海水上溯
③拦河坝呈拱形,可减轻洪水冲击
④引水口处于漏斗嘴,便于枯水期取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B 2.D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天宝陂以下的河段距离海洋比较近,受潮汐影响大,咸潮容易上溯导致河水变咸,不能直接作为农田灌溉水源,需通过天宝陂渠道引河流淡水灌溉农田,B正确;引龙江水灌溉和修建天宝陂渠道引水灌溉两种方式的灌溉总量是没有减少的,A错误;将水引出,减少龙江河水量,减缓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增加了污染,C错误;天宝陂渠道修建在地势较高处,同样会带走一部分泥沙,该引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可能导致泥沙进入农田,D错误。第2题,天宝陂选址在地势较高处利于自流灌溉而不是用于蓄水,①不符合题意;修建泄洪闸是为了在洪水期将多余河水排走,减少洪涝灾害,泄洪水流迅速流入入海口,阻碍了海水上溯,②不符合题意;拱形拦河坝增加了坝体长度,使相同洪水的单宽流量减小,有效减轻了洪水对坝体的冲击,③正确;拦河坝与河道斜交形成漏斗状,调整了河道水流,有利于枯水期引水口取水,④正确。
陕西省神木市大柳塔镇煤炭资源丰富,其煤质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富油,是很好的气化用煤、化工用煤和动力用煤。据此完成3~4题。
3.大柳塔镇煤炭资源在北京市、天津市大力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储量大 B.埋藏浅
C.燃烧效率高 D.含硫低
4.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发展煤炭工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B.位于黄土高原,交通不便
C.劳动力不足
D.位于西北地区,位置偏僻
3.D 4.A 解析:第3题,大柳塔镇的煤炭含硫低,对大气污染较小,因而被北京市、天津市大力推广使用。第4题,煤炭工业耗水量大,其布局要考虑水资源丰富程度。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制约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周边经济较发达地区有铁路相连,交通便利;劳动力不是影响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地区位置适中,具有优越的全方位辐射条件。
(2022·南通模拟)风起风止,日升日落,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特征使得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成为世界性难题。“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电项目以大型火电或水电基地为基础,因地制宜,采取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多能源品种发电互相补充,并适度增加一定比例储能,以统筹各类电源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据此完成5~6题。
5.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电项目设计中,对电网起调峰作用的是储能设施和( )
A.火电站 B.光伏电站
C.风力电站 D.水电站
6.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发电项目最有优势的省份是( )
A.黑 B.内蒙古
C.川 D.苏
5.A 6.B 解析:第5题,“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模式优先使用的是绿色能源,但绿色能源如风能、光能、水能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发电不稳定,发电量不好控制,B、C、D错误;当“风光水”这些绿色能源不能满足用电需求时,可以利用储能设施和火电站进行补充,火电站发电可人为控制,A正确。第6题,“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的基础是有大型火电站。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火电资源丰富,同时该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最适宜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B正确;黑龙江风能不丰富,冬季昼短,光能弱,A错误;四川是我国太阳能最少的地区,C错误;江苏火电资源缺乏,D错误。
阿克苏是新疆重点风沙源地,全区沙漠占31%。1986年,阿克苏开始在城区北郊、东郊进行大规模的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为了让树苗成活,人们先开沟灌水,再在沟里挖坑栽树。从1986年到2007年,全区累计植树造林达7.5万亩,栽植树木857.2万株以上,建成了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的“绿色长城”,被联合国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下图为阿克苏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克苏地区曾经沙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B.全年降水少,大陆性显著
C.冰川融水减少,河流断流
D.地形起伏大,风力作用强
8.为了让树苗成活,人们先开沟灌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土壤黏度 B.获得更多地下水
C.增加土层厚度 D.降低土壤盐碱度
7.B 8.D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1986年阿克苏引渠开始在城区北、东郊进行大规模的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说明曾经的沙漠化问题主要是由风沙大造成的,与冻土、融水无关,A、C错误;由图可知阿克苏地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比较平缓,D错误;阿克苏地区大陆性强,降水稀少,物理风化强,易导致地表多沙质物质,且多大风,沙质物质流动易造成土地沙漠化,B正确。第8题,土壤黏度主要由其组成物质决定,A错误;植树水源主要来自引渠灌溉,不是地下水,B错误;开沟后再在沟里挖坑栽树,沟处土壤厚度较薄,故不是为了增加土层厚度,C错误;灌水可通过淋溶作用降低土壤盐碱度,利于树苗的成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东端的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可可托海,哈萨克语的意思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
材料二 可可托海镇有世界著名的三号矿坑,被称为“稀有金属的天然陈列馆”,有钽、铌、铍等多种矿产品,储量位居我国前列。20世纪50年代,苏联货轮经额尔齐斯河抵达布尔津港,大规模开采三号矿坑。该矿坑是一个顶部大、底部小,螺旋向下缩小的倒锥形巨大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在鼎盛时期,可可托海镇被誉为西部的“小上海”。
材料三 1999年11月,虽然三号矿坑还具有很大开发价值,但我国仍决定关闭这个运行了半个世纪的矿坑。图1、图2分别是可可托海地形、三号矿坑图。
图1
图2
(1)简析可可托海水资源充足、森林茂密的原因。
(2)分析可可托海三号矿吸引当时苏联开发的有利区位条件。
(3)推测国家关闭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可能原因,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评价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关闭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可可托海地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部,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气候湿润;夏季阿尔泰山多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水源补给充足。第(2)题,根据材料,可可托海三号矿“有钽、铌、铍等多种矿产品,储量位居我国前列”,可推知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可可托海三号矿所在区域距离苏联较近,且靠近额尔齐斯河,水运便利,运量较大,可降低运输成本;该区域水源充足,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条件;中苏关系友好,有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国家关闭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可能原因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和国家资源安全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三号矿坑矿产资源丰富,战略价值较高,因此关闭三号矿坑可以减缓我国稀有金属资源衰竭的速度,增加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储备,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保障我国的资源安全;减少矿产开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稳定。关闭矿坑开发的影响也是两面的,关闭矿坑可以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关闭矿坑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减少就业岗位,影响居民收入。
答案:(1)地处阿尔泰山区,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湿润;夏季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补给充足。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离苏联近,水运便利,运输成本低;水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3)原因:减缓稀有金属资源衰竭的速度;增加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有利影响: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当地就业岗位减少,经济发展滞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