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759041/0-16929415617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759041/0-16929415617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759041/0-16929415617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案,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案总课时:8课时 使用人:备课时间:第九周 上课时间:第十三周第3课时:7、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初步体会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对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观察、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差别与联系,体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一认识方法.教学重点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教学准备:多媒 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10分钟,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引导、解疑,注意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学生将他们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完后进行评析,并为加减消元法的出现铺路.)内容: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怎样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1:解1:把②变形,得: , ③把③代入①,得: ,解得: .把 代入②,得: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2:解2:由②得 , ③把 当做整体将③代入①,得: ,解得: .把 代入③,得: .所以方程 组的解为 .(此种解法体现了整体的思想)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3:解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①+方程②得: ,解得: ,把 代入①,解得: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代入消元法都掌握得很好了,基本上都能够按要求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方案1),可是也有同学发现(方案2)的解法比(方案1)的解法简单,他是将5y作为一个整体代入消元 ,依然体现了代入法的核心是代入消元,通过消元,使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方案3)的解法又如何?它达到消元的目的了吗?(留些时间给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如x的系数或y的系数)引导学生发现方程①和②中的5y和-5y互为相反数,根据相反数的和为零(方案3)将方程①和②的左右两边相加,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 质消去了未知数y,得到了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实现了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的第二种方法加减消元法.第二环节:讲授新知(15分钟,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理解识记)内容1:(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规范表达解答过程,为学生作出示范)例 解下列二 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观察到方程①、②中未知数x的系数相等,可以利用两个方程相减消去未知数x.解:②-①,得: ,解得: ,把 代入①,得: ,解得: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解答完本题后,口算检验,让学生养成进行检验的习惯,同时教师需强调以下两点(1)注意解此题的易错点是②-①时是(2x+3y)-(2x-5y)=-1-7,方程左边去括号时注意符号.另外解题时,①-②或②-①都可以消去未知数x,不过在①-②得到的方程中,y的系数是负数,所以在上面的解法中选择②-①;(2)把y=-1代入①或②,最后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们通常的作法是将所求出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师生一起分析上面的解答过程,归纳出下面的一些规律:在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相反数,则可直接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可直接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它的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内容2:巩固练习[师生共析](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此方程组,让学生说明自己观察到方程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自己解决此方程组,用什么方法解决?如学生提出用代入消元法,可以让学生先按此法完成,然后再问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加减消元法解决?让学生讨论尝试,学生可能得到的结论如下)1.对于 用加减消元法解,x、y的系数既不相同也不是相反数,没有办法用加减消元法.2.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将方程组 中的方程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这个方程组中的x或y的系数化成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情形,再用加减消元法,达到消元的目的.3.只要在方程①和方程②的两边分别除以2和3,x的系数不就变成1了吗?这样就可以用加减消元法了.4.不同意3的做法.如果这样做,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y的系数和常数项都变成了分数,这样解是不是变麻烦了吗?那还不如用代入消元法了.不如找x的系数2和3的最小公倍数6,在方程①两边同乘以3,得 ③,在方程②两边同乘以2,得 ④,然后③-④,就可以将x消去,得 ,把 代入①得,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在引导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好的想法.)其实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不一定刚好是1或-1,或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刚好相同或相反.我们遇到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方程组,我们要想比较简捷地把它解出来,就需要转化为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相同或相反的情形,从而用加减消元法,达到消元的目的.请大家把解答过程写出 来.解:①3,得: , ③②2,得: , ④③-④,得: .将 代入①,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内容3:议一议根据上面几个方程组的解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 是什么?(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步骤有哪些?(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并请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析](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消元.(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①变形----找出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分别在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所找的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②加减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一元一次方程.④把求出的未知数的解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方程组的解.注意:对于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先化简(去分母,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通常要把每个方程整理成含未知数的项在方程的左边,常数项在方程右边的形式,再作如上加减消元的考虑.第三环节:巩固新知(10分钟,学生独立 解决,全班交流)内容:⑴回忆上一节的 练习和习题,看哪些题用代入消元法解起来比较简单?哪些题我们用加减消元法简单?我们分组讨论,并派一个代表阐述自己的意见,试说明两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的共同特点和各自的优势.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质都是消元,即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2.只有当方程组的某一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是1时,用代入消元法较简单,其他的用加减消元法较简单.⑵完成课本随堂练习⑶补充练习:①选择: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 ).A. B. C. D.② ,求x,y的值.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内容: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比较这两种解法我们发现其实质都是消元,即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2. 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条件: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3.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①变形,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②加减消元.③解一元一次方程.④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得方程组的解.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习题7.3A组(优等生)1、3、4B组(中等生)1、3C组(后三分之一生)1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反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梯形2,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法设计,重点,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学步骤,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分式的乘除法2,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随堂练习,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2),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