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分布折线图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分布折线图,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自学检测与新知引入,新知探究,当堂训练,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分布折线图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频数分布折线图,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频数分布折线图学习目标 1、 了解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概念;2、 会读频数分布折线图;3、 会画频数分布折线图。学习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分布折线图。难点: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自学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一) 自学内容:阅读课本p58-60。(二)自学要求:1.了解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概念;2.会读频数分布折线图;3.尝试完成课本中的课内练习,会画频数分布折线图。(三)自学练习题(1)完成课本p60课内练习1,2(2)计算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为了掌握这组数据的( )A.个数 B.组数 C. 频数 D. 变动范围的大小(3)思考:为了了解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任意抽取30名同学,对他们的出生月份进行统计分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被抽到的30名同学的出生月份绘制一张频数分布表扔。(师生共同完成,平等交流)请分析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一、 自学检测与新知引入:(投影)如图统计图表求某时段经过某高速公路测速点的汽车的速度。某日7:009:00经过某高速公路测速点的汽车速度的频数分布折线图师师:观察右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与题目有点联系,教师便给予鼓励。)师:此图比频数分布直方图更能直观地反映频数分布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频数分布的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引出课题:3.3频数分布折线图二、新知探究:1、 探索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象这样的频数分布折线图到底是怎样绘制出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下面我们就以上节课的例题(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为例。如图,顺次连结图中每个长方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并且依次分别连结虚高的附加组62.567.5 和92.597.5的组中值65和95所在的点,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折线图。2、 概括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主要步骤①计算极差,确定组距、组数,并将数据分组;②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确定组中值;③根据组中值所在的组的频数在坐标系中描点,依次用线段把它们连成折线。特别指出:①画频数分布折线图,并不一定要先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②画频数分布折线图时,在两侧各加一个虚设的附加组,这两个组都是零频数,所以不会对统计量造成影响,它的作用是使折线与横轴组成封闭折线,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方便。三、当堂训练(投影)为了了解民办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某调查组抽查了某民办中学的20分学生平均每月家中所给的生活费,获得如下数据(单位:元):100,300,150,120,200,180,160,200,250,200,200,500,300,350,200,200,220,120,150,160。请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实例解析:①要求学生先根据画图步骤计算极差,确定组距、组数,并将数据分组若有学生无从入手,可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参与个别小组指导。②待学生完成的差不多,教师可适当的板演。特别指出:①如果数据都不落在组边界上,各组边界值不需多取一位数。②此图,我们也可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而直接根据表中的各组中值和相应的频数值在图中取点,顺次连结各点,同样可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某民办中学20名学生平均某民办中学20名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的频数分布表每月生活费的频数分布折线图组别(元) 组中值(元) 频数85165 125 7165245 205 8245325 285 3325405 365 1405485 445 0485565 525 1四、拓展提高:完成课内练习1:如图是若干名射击运动员一次测试成绩的频数分布折线图:(1)分布两端虚设的频数为零的是哪两组?组中值分别是多少?(2)组中值为7环一组的频数是多少?频率是多少?“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随着环数的增大,各组频数怎样变化?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此题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讲解,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17.3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新课讲授,运用新知,巩固练习,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例题分析,展示交流,第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