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共7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 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能力目标:(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难点: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2)问题:(投影显示)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2、定理的获得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3、逆定理的获得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1)讲解例1(投影例1)例1 如图,△ABC中,∠C= ,∠A= ,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求证:AC=3CD证明:∵DE垂直平分AB∴AD=BD∴∠1=∠A=∴∠2=∴CD= BD∴CD= AD∴AD=2CD即AC=3CD讲解例2(投影例2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求底角B的大小.(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ADE= ,∠AED=∴∠A= -∠AED= - =∵AB=AC ∴∠B=∠C∴∠B=(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ADE= ,∠AED=∴∠BAE=-∠AED=-=∵AB=AC ∴∠B=∠C∴∠B=例3 (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 ,求∠NMB的大小(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 ,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解:(1)∵AB=AC∴∠B=∠ACB∴∠B=∵∠BNM=(2)如图,同(1)同理求得(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5、课堂小结:(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6、布置作业:书面作业P119#2、3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求证:AD垂直平分EF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DE=DF∴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在Rt△ADE和Rt△ADF中∴Rt△ADE≌Rt△ADF∴AE=AF∴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梯形的中位线,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步骤,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梯形2,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法设计,重点,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学步骤,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案示例:平方根,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