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2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2课时),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点及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步骤,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2课时)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讲解新课]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在 和 中,且 .求证: ∽建议“已知、求证”要学生自己写出.另外,依照判定定理1的两个证明思路,让学生自己说出辅助线的作法.下面判定定理3的引出与证明同判定定理2,这里从略.在讲解判定定理3的过程中,再一次强调使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它.例3 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 与 是不是相似,并证明为什么:(1) , ,(2) , ,解:让学生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这种类型的题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正确的题目加以证明;二是对不正确的题目要说出理由或举反例,但后者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降低难度,这里的题目全是正确的,只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就可以了,不必研究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小结]1.让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思路与方法.2.会利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七、布置作业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材P238中A组5、P241中B组1.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八、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6章 图形的相似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4,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点及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步骤,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