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3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3,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新课,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3 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2.使学生理解提公因式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3.通过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教学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二、新课1.新课引入:用类比的方法引入课题.在学习分数时,我们常常要进行约分与通分,因此常常要把一个数分解因数(即分解约数).例如,把15分解成3×5,把42分解成2×3×7.在第七章我们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几个整式相乘可以化成一个多项式,那么一个多项式如何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呢?这一章就是学习如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方法.2.因式分解的概念:请学生每人写出一个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例子,并计算出其结果.(老师按学生所说在黑板写出几个.)如:m(a+b+c)=ma+mb+mc2xy(x-2xy+1)=2x2y-4x2y2+2xy(a+b)(a-b)=a2-b2(a+b)(m+n)=am+an+bm+bn(x-5)(2-x)=-x2+7x-10 等等.再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特点:左边,整式×整式;右边,是多项式.可见,整式乘以整式结果是多项式,而多项式也可以变形为相应的整式与整式的乘积,我们就把这种多项式的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如:因式分解:ma+mb+mc=m(a+b+c).整式乘法:m(a+b+c)=ma+mb+mc.让学生说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同样是由几个相同的整式组成的等式.区别:这几个相同的整式所在的位置不同,上式是因式分解;下式是整式乘法.两者是方向相反的恒等变形,二者是一个式子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是多项式的表现形式,一个是两个或几个因式积的表现形式.例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哪些是因式分解?(投影)(1)x2-x=x(x-1) (√)(2)a(a-b)=a2-ab (×)(3)(a+3)(a-3)=a2-9 (×)(4)a2-2a+1=a(a-2)+1 (×)(5)x2-4x+4=(x-2)2 (√)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3.提公因式法:我们看多项式:ma+mb+mc请学生指出它的特点:各项都含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这时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注意:公因式是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又如:a是多项式a2-a各项的公因式.ab是多项式5a2b-ab2各项的公因式.2mn是多项式4m2np-2mn2q各项的公因式.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得m(a+b+c)=ma+mb+mc,逆变形,便得到多项式ma+mb+mc的因式分解形式ma+mb+mc=m(a+b+c).这说明,多项式ma+mb+mc各项都含有的公因式可以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 ma+mb+mc写成m(a+b+c)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定义: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显然,由定义可知,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寻找公因式.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公因式的特点,找出确定公因式的万法:(1)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例2 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1)ax+ay+a (a)(2)3mx-6mx2 (3mx)(3)4a2+10ah (2a)(4)x2y+xy2 (xy)(5)12xyz-9x2y2 (3xy)例3 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分析:分两步:第一步,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提公因式.先引导学生按确定公因式的方法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4ab2.解:8a3b2-12ab3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说明:(1)应特别强调确定公因式的两个条件以免漏取.(2)开始讲提公因式法时,最好把公因式单独写出.①以显提醒;③强调提公因式;③强调因式分解.例4 把3x2-6xy+x 分解因式.分析:先引导学生找出公因式x,强调多项式中x=x·1.解:3x2-6xy+x=x·3x-x·6y+x·1=x(3x-6y+1).说明: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以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掉,这类题常常有些学生犯下面的错误,3x2-6xy+x=x(3x-6y),这一点可让学生利用恒等变形分析错误原因.还应提醒学生注意:提公因式后的因式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以检查是否漏项.课堂练习:(投影)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l)2πR+2πr;(3)3x3+6x2;(4)21a2+7a;(5)15a2+25ab2;(6)x2y+xy2-xy.例5 把-4m3+16m2-26m分解因式.分析:此多项式第一项的系数是负数,与前面两例不同,应先把它转化为前面的情形便可以因式分解了,所以应先提负号转化,然后再提公因式,提"-"号时,注意添括号法则.解:-4m3+16m2-26m=-(4m3-16m2+26m)=-2m(2m2-8m+13).说明:通过此例可以看出应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应先观察第一项系数的正负,负号时,运用添括号法则提出负号,此时一定要把每一项都变号;然后再提公因式.课堂练习:(投影)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15ax-20a;(2)-25x8+125x16;(3)-a3b2+a2b3;(4)-x3y3-x2y2-xy;(5)-3ma3+6ma2-12ma;(三)小结1.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概念.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3.公因式及提公因式法.4.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中应注意的问题.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六、作业教材 P.10中 1、2、3、4.七、板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第四章 因式分解2 提公因式法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2,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新课,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新课,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