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神话类文言文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寓言神话类文言文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寓言神话类文言文篇目,一什么是寓言,知识链接,二什么是神话,文学常识,三寓言的特点,《狼》,课内回顾,整体感知,《穿井得一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狼》(七上)《杞人忧天》(七上)《穿井得一人》(七上)《愚公移山》(八上)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篇幅大多短小,往往是运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古代寓言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家的治理、世态百象、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原始社会对自然的敬畏、恐慌和惊奇,人类社会的童年阶段,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四)解读古代寓言的方法
了解情节→分析角色→领悟道理/启示(多角度理解寓意)→学以致用寓意的几种形式:寓言讽刺了寓言告诫我们不要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文学常识《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二、内容理解1、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2、人物:狼→贪婪、凶狠、狡诈。 屠户→勇敢、机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内容理解4、写作特色a.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b.讽喻手法:运用讽喻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c.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故事情节,描写屠户和狼的动作;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是议论,揭示道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二、内容理解1、情节:讲述了宋国丁氏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误传从井中挖出一个人的故事。2、原因:a.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b.“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来;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3、启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以讹传讹。
二、内容理解4、写作特色a.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的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的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b.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文章线叙述故事,结尾“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一句议论点明主旨。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文学常识《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作品。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二、内容理解1、情节: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于寝食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2、寓言: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或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当然也说明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也可理解为要有忧患意识。3、启示: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要消除没有根据或者不必要的忧虑。
二、内容理解4、写作特色a.对话手法:这则寓言故事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鲜明。b.对比手法:文章开头的废寝忘食的“忧”和文末的“舍然大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杞人的胸无大志,患得患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文学常识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2.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二、内容理解1、情节:1.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人物形象1.愚公:①有远大的抱负;②坚强的信心;③民主决策的思想;④顽强的意志;⑤挖山不止的精神。
2.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3、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艺术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1)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①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后代子孙和人民大众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③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三、艺术特色(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玩味。为什么是“愚公”“智叟”而非“愚叟”“智公”?“公”和“叟”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2)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①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②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甲】《愚公移山》(略)【乙】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①,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③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④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⑥之所属⑦,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桓侯遂死。【注释】①腠(còu)理:中医指皮肤等的纹理和皮下肌肉的空隙。②还(huán)走:返身后退而走。③汤熨(yùn):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热水熨帖患处以散寒止痛。④针石:用金属做的针和石头做的针刺入一定的穴位治病,指针灸。⑤火齐(j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⑥司命:掌管生命的神。⑦属:归属;隶属。引申为“管辖”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处亡气C.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D.桓侯又不悦/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答案】A【A.将近/况且。B.没有。C.更加。D.高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御寇。B.甲文中,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而妻子的疑问却显示了对愚公做法的不支持。C.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都是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答案】B【“而妻子的疑问却显示了对愚公做法的不支持”说法错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内山水类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要课文篇目,重点词语注释,重点翻译,看看往年考什么,山水类课内总结,课内复习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言文复习之言志类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言文复习之学习类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孙权劝学》,《虽有佳肴》,《送东阳马生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