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时作业,共7页。
《植树的牧羊人》随堂练习【基础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数落(shǔ) 坍塌(tā) 微薄(bó) 挑头(tiǎo) B.琢磨(zuó) 溜达(liú)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白桦(huá) 薄荷(bò) 鲜嫩(nèn) 干涸(hé) D.酬劳(chóu) 薰香(xūn) 废墟(xū) 呼啸(xiào)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溜达 账篷 光秃秃 沉默寡言 B.琢磨 呼啸 熏衣草 刨根问底 C.拣择 嫌弃 热腾腾 滴水不露 D.酬劳 干燥 山毛榉 源源不断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D.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慢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再是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事情。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C.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左右。 D.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②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③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④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⑤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A.④③①②⑤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②③⑤ D.③①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下列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下列对《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将人物的活动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B.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C.文中的“1913 年”“1920 年”“1945 年”表明前后长达 30 多年,而对牧羊人 30 多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荒原变为绿洲的艰难过程的担忧。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着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滋润这个荒凉的地方。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6 月 5 日,生态环境部在 2020 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吉祥物是一对名为“小山”和“小水”的卡通形象。“小山”以青山为造型、绿叶为发饰、祥云为鞋子纹样,寓意绿色与和谐;“小水”以绿水为造型、花朵为头饰、水纹为鞋子纹样,寓意洁净和美丽。这一设计表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吉祥物的发布意在呼吁人们珍爱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1) 请给上述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0 字)(2) 请将画线句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重难思考】回忆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有关内容,说说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联系小说内容,说说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牧羊人的故事。请你试着以牧羊人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比较后思考小说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 1920 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2)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课外提升】 易妈妈种树 一个母亲悲痛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于她的责任。植树不易,她种下了分量最重的承诺和大爱。——题记 她叫易解放,旅日华侨。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易妈妈”。2000 年的一天,噩运降临到易妈妈家,她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英年早逝。 儿子生前有个想法,大学毕业后回国去,成立一个民间防治沙尘暴的组织,在沙漠里种大片大片的树。作为妈妈,易妈妈要帮儿子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要回国种树去,到荒漠里种树去”。 塔敏查干大沙漠,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塔敏查干”的蒙语意思是“死亡之海”。易妈妈将种树地点选在了这里。她与当地政府签下了合同:用 10 年时间,在这片严重沙化的土地上,种植 110 万棵树;20 年后,110 万棵树全部捐给当地村民。 她拿出一部分儿子的生命赔偿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沙漠植树。2004 年 4 月 22 日那天,她在沙漠里种下了第一批树苗。 林场负责人听说她是个人出资来沙漠种树,主动将原本 2 元一棵的树苗降到了 1 元一棵。树苗运到基地后,要由马车或吉普车运到沙漠边,这里离种植目的地还有五百米远,只能靠大家的肩膀扛过去,来回一趟得半个小时。易妈妈亲自上阵,弯腰扛起了几十棵树苗。她说:“我必须这么做,大家都是来帮我的,我不起表率作用行吗?” 一棵、两棵,一排、两排,一片、两片……一周左右的时间,易妈妈他们种了 2 万多棵树。沙漠中种树,缺水是最严重的问题,大家从两三里外的牧民家用脸盆、水桶接水浇树。在众人的努力下,第一批小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春天种了树,易妈妈夏天过去检查。树苗已经长高了,给炎热的沙漠撒下一片清凉。 她着手准备第二批的种植。没有钱,她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一套用来养老的房子。于是,她又一次在库伦旗种下了 6 万棵树。 谁知,这次种下的树大面积死亡,成活率极低。她失望过,也犹豫过,最后,她告诉自己:拉弓没有回头箭。她悉心研究树苗死亡的原因,最后,干脆在当地住下来,跟当地的村民和专家好好学习种树的知识。怎么选树苗,怎么挖土,怎么浇水、施肥…… 几年下来,易妈妈脸上的阴霾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快乐。她的精神和大爱感召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2010 年,她提前完成了种植目标——在漫漫沙漠中种下了 110 万棵树!开始,她只是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在沙漠造林,渐渐地,她感觉到这项事业意义的深远。她说:“从事环保造林不仅是对儿子的爱,更让我学会去爱更多的孩子。”同样,她也得到了许许多多孩子的爱,志愿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妈妈”。 如今的库伦旗,已不再是黄沙漫天的场景。那里有大片的绿树,树中间有农民种下的大豆,小草也爬满了沙丘。曾经消失不见的动物们又回来了,在树林间安家落户。雨水也多了…… 树林的边上,当地人给易妈妈的儿子立了块碑,上面写着这样的话: 您是一棵树 无论活着还是倒下 都是有用之才 活着 为阻挡风沙而挺立 倒下 点燃自己 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 而这,又何尝不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呢?(摘自《学习报》,有改动)(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选文前面的“题记”有什么作用? (3) 易妈妈在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4) 怎样理解易妈妈儿子的碑文“又何尝不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 (5) 本文中的主人公“易妈妈”和课文中的“牧羊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练笔】课文开篇,作者写道:“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同学们,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好人”吗?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请用一小段文字把他的事迹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200 字左右)
答案1-8 DDCCBBCC9. (1) 示例: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2) 示例一:我们不能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示例二:我们不可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10. (1)他是一个极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2)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人,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语句可以看出。 11. 小说的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理想而塑造的人物。牧羊人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他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变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12. 示例:1910 年,在我的独子和妻子相继离世后,我来到这里开始了孤独的种树生活。起初我边放羊边种橡树,每天都种 100 颗橡子。后来,我改养蜜蜂。战争没有打乱我的种树生活,我就这样坚持了 35 年,原先的荒山终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沃土。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既能通过具体描写展现牧羊人的形象,又能直接表达自己对牧羊人的看法,以及对牧羊人的敬佩、礼赞之情,将牧羊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 13. (1) 在牧羊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家园。(2) 原来这个村子干旱无比,现在却看到了溪水。(3) 渲染了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艾力泽•布菲老人的赞美之情。 14. (1) 旅日华侨易妈妈为完成儿子生前的心愿回国来到塔敏查干大沙漠,义务植树110万棵。 (2) 揭示文章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一是缺水,从两三里外的牧民家里用脸盆、水桶接水浇树;二是缺钱,她卖掉了一套用来养老的房子;三是树苗大面积死亡,她在当地住下来,向当地村民和专家学习种树知识。 (4) 易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儿子生前的心愿,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资金贡献给了种树防沙事业,奉献了自己,造福了当地人民。所以说这个碑文就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 (5) “易妈妈”和“牧羊人”,都具有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启发:符合文章主旨,合情合理即可) 15. 小练笔要符合写作要求,细致描摹,情感真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精品课后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